人物:僧法藏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人。少出家,禮華嚴法藏為師。深達法義,遂為上首門人。該通內(nèi)外,尤精于華嚴宗說。曾依《寶性論》立四種教。著有《華嚴經(jīng)音義》二卷,為世所重。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苑。京兆人。華嚴藏法師上首弟子。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京兆人。
少師事賢首法藏。
稟受華嚴宗指。
乃依寶藏論。
丘四種教。
一迷真異執(zhí)教則凡夫也。
二真一分半教則二乘也。
三真一分滿教則初心菩薩也。
四真具滿教則初地菩薩也。
夫如來藏在眾生。
未嘗不有而能識之者。
蓋寡如生盲人之未嘗識其父母妻子也。
諸師處判。
或依或違。
且集詁訓(xùn)二卷。
專以音釋一家文義云。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苑。
京兆人也。
少而秀異蔚有茂才。
厭彼塵寰投于凈域。
禮華嚴法藏為師。
陶神練性。
未幾深達法義。
號上首門人也。
有勤無惰內(nèi)外該通。
華嚴一宗尤成精博。
苑依寶性論立四種教。
為有四類不識如來藏。
如生盲人。
則凡夫聲聞辟支初心菩薩也。
一迷真異執(zhí)教當(dāng)凡夫。
二真一分半教當(dāng)二乘。
三真一分滿教當(dāng)初心菩薩。
四真具滿教當(dāng)識如來藏者也。
諸師處判或依或違。
然其綱領(lǐng)教乘一家之說。
次以新譯之經(jīng)未有音釋披讀之者取決無從。
遂博覽經(jīng)書恢張詁訓(xùn)。
撰成二卷。
俾初學(xué)之流不遠求師覽無滯句旋曉字源。
然稟從賢首之門。
不負庭訓(xùn)之美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時新羅僧。
新羅國羅林府人。
俗姓樸。
出家后,聞唐土佛教鼎盛,遂附商船渡海,于高宗總章二年抵登州。
尋入長安終南山,從智儼習(xí)《華嚴經(jīng)》,與法藏為同學(xué)。
居數(shù)年,學(xué)滿歸國,于駒麗、百濟間建寺授徒,從者甚眾。
卒。
后新羅國尊為華嚴初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新羅國雞林府人也。年弱冠。稔聞中國教法之盛。乃與同志元曉法師。負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州者。而雨甚涂潦。蘆葦彌望。行無所歸。夜得小夷燥地宿焉。且視古墓也。骸骨髐然。顧之不能無懼意。遂徙陶穴中。鬼物嘯撼終夕。曉公嘆曰。疇昔之安為吾無所見也。見則懼而致不若焉。豈非經(jīng)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歟。且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即謝湘而歸。總章三年湘獨抵登州。分衛(wèi)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壯色麗。欲諧匹偶。湘堅拒弗答。善妙因復(fù)矢言曰。生生世世獲為檀越。供給和尚。又為弟子。習(xí)學(xué)大乘。成就大事。湘。依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研究華嚴。未幾遂返本。國揚化。道經(jīng)善妙家。將附商舶。即解纜。而善妙悉出諸衣服什器。素所備物。追餞之。而身造海岸。則船已遠矣。于是善妙復(fù)矢曰。如我實有供養(yǎng)心者。則此篋笥。當(dāng)躍入船中。有頃風(fēng)飄浪擊。盡輸載無少遺馀。善妙乃復(fù)矢之曰。我愿此身化為大龍。挾持和尚。傳度彼國。因自投身濤波中。俄頭角崢嶸。鱗甲晃耀。云霧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覺便利于他日。若其蜿蜒夭矯。時或見之。既濟仍遍相攸處。然脫有可者。久為異宗所據(jù)。湘獨念以為大華嚴教。誠宜于有福地興之。舍爾其奚之耶。時善妙龍知其念。遽以神力。于虛空中現(xiàn)巨石??v廣一里。正覆于異宗所居之上。勢且隕者。群僧懼其壓。奔駭不敢留。湘即居之。郁為大叢社。并辭國王所施莊田奴仆等。湘弘導(dǎo)勤懇。脩練精苦。弟子智通表訓(xùn)道身梵體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義例。海東號湘華嚴初祖。竟終于本國。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義湘。俗姓樸。雞林府人也。生且英奇。長而出離。逍遙入道性分天然。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西游。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倏于中涂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所以避飄濕焉。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骸骨旁也。天猶霢霂地且泥涂。尺寸難前逗留不進。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為怪。曉公嘆曰。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鄉(xiāng)而多崇。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我不入唐。卻攜囊返國。湘乃只影孤征誓死無退。以總章二年附商船達登州岸。分衛(wèi)到一信士家。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有少女麗服靚妝。名曰善妙。巧媚誨之。湘之心石不可轉(zhuǎn)也。女調(diào)不見答。頓發(fā)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xí)學(xué)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趨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綜習(xí)華嚴經(jīng)。時康藏國師為同學(xué)也。所謂知微知章有倫有要。德瓶云滿。藏海嬉游。乃議回程傳法開誘。復(fù)至文登舊檀越家。謝其數(shù)稔供施。便慕商船逡巡解纜。其女善妙。預(yù)為湘辦集法服并諸什器可盈篋笥。運臨海岸湘船已遠。其女咒之曰。我本實心供養(yǎng)法師。愿是衣篋跳入前船。言訖投篋于駭浪。有頃疾風(fēng)吹之若鴻毛耳。遙望徑跳入船矣。其女復(fù)誓之。我愿是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到國傳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將知愿力難屈至誠感神。果然伸形。夭矯或躍。蜿蜒其舟底。寧達于彼岸。湘入國之后遍歷山川。于駒塵百濟風(fēng)馬牛不相及地。曰此中地靈山秀真轉(zhuǎn)法輪之所。無何權(quán)宗異部聚徒可半千眾矣。湘默作是念。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時善妙龍恒隨作護。潛知此念。乃現(xiàn)大神變于虛空中?;删奘???v廣一里蓋于伽藍之頂。作將墮不墮之狀。群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闡斯經(jīng)。冬陽夏陰。不召自至者多矣。國王欽重以田莊奴仆施之。湘言于王曰。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貴賤同揆。涅槃經(jīng)八不凈財。何莊田之有。何奴仆之為。貧道以法界為家。以盂耕待稔。法身慧命藉此而生矣。湘講樹開花談叢結(jié)果。登堂睹奧者。則智通表訓(xùn)梵體道身等數(shù)人。皆啄巨?飛出迦留羅鳥焉。湘貴如說行。講宣之外精勤修練。莊嚴剎海靡憚暄涼。又常行義凈洗穢法。不用巾帨。立期乾燥而止。持三法衣瓶缽之馀。曾無他物。凡弟子請益不敢造次。伺其怡寂而后啟發(fā)。湘乃隨疑解滯必?zé)o滓核。自是已來云游不定稱可我心卓錫而居。學(xué)侶蜂屯。或執(zhí)筆書紳懷鉛札葉。抄如結(jié)集錄似載言。如是義門隨弟子為目。如云道身章是也?;蛞蕴帪槊缭棋F穴問答等。數(shù)章疏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經(jīng)義例也。湘終于本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姓樸。雞林府人。生且英奇。長而出離。逍遙入道。年臨弱冠。聞唐土教宗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西游。行至本國海門唐州界。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倏于中途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以避飄濕。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骸骨旁也。天猶霢霖。地且泥涂。尺寸難前。逗留不進。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為怪。曉公嘆曰。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鄉(xiāng)而多崇。則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我不入唐。卻??囊返國。湘乃只影孤征。誓死無退。以總章二年。附商??達登州分衛(wèi)。到一信士家。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有少女麗服艷妝。名曰善妙。巧媚誨之。湘之心石。不可轉(zhuǎn)也。女調(diào)不見答。頓發(fā)道心。于前矢大愿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xí)學(xué)大乘。成就大事。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趨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綜習(xí)華嚴經(jīng)。時康藏國師為同學(xué)也。乃議回程。傳法開誘。復(fù)至文登舊檀越家。謝其數(shù)稔供施。便募商??。逡巡解纜。其女善妙。預(yù)為湘辦集法服。并諸什器??捎D笥。運臨海岸。湘??已遠。其女咒之曰。我本實心供養(yǎng)法師。愿是衣篋。跳入前??。言訖。投篋于駭浪。有頃疾風(fēng)吹之。遙望徑跳入??矣。其女復(fù)誓之。我愿自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到國傳法。于是攘袂投身于海。果然身形夭矯?;蜍S蜿蜒。其舟底寧。達于彼岸。湘入國之后。遍歷山川。于駒麗百濟。地靈山秀。真轉(zhuǎn)法輪之所。無何權(quán)宗異部。聚徒可半千眾矣。湘默作是念。大華嚴教。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時善妙龍。恒隨作護。潛知此念。乃現(xiàn)大神變。于虛空中?;删奘?v廣一里。蓋于伽藍之頂。作將墮不墮之狀。群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遂入寺中。敷闡斯經(jīng)。冬陽夏陰。不召自至者多。國王欽重。講樹開花。談叢結(jié)果。登堂睹奧者。則智通表訓(xùn)梵體道身等數(shù)人。皆啄巨?飛出迦留羅鳥焉。凡弟子請益。隨疑解滯。必?zé)o滓核。自是已來。云游不定。卓錫而居。學(xué)似蜂屯。執(zhí)筆懷鉛。抄如結(jié)集錄。載言如是義門。隨弟子為口。如云道身章是也?;蛞蕴帪槊?。如云錐穴問答等數(shù)章疏。皆明華嚴性海。毗盧遮那無邊契經(jīng)義例也。湘終于本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5—713 【介紹】: 或作凈義。唐僧。齊州人,一說幽州范陽人。俗姓張,名文明。幼即遍詢名師,廣探群籍,內(nèi)外閑習(xí),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經(jīng)二十五年,歷三十余國,武周證圣元年還至洛陽,得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武則天親迎于上東門外。后在長安、洛陽主持譯事,自武周久視至睿宗景云中,計譯成經(jīng)、律、論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凈義,誤。俗姓張,名文明,齊州(今山東濟南)人,一說范陽(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廣學(xué)經(jīng)論。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廣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參佛教圣跡,在那爛陀寺從寶師子等著名大德學(xué)習(xí)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攜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回國后,即在洛陽、長安專主譯事,共譯出經(jīng)律論凡61部。其譯文偏于直譯,精切謹嚴,然稍欠順暢。玄宗先天二年(713)卒?!?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九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其中“標(biāo)心之梵宇”一首系誤收玄逵之詩,另卷七八六無名氏詩卷存其《題取經(jīng)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義凈字文明。俗姓張氏。范陽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經(jīng)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國。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經(jīng)還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字文明。范陽張氏子也。髫齔謝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勵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結(jié)友數(shù)十人。將登舶。皆退散無復(fù)與俱。凈因孤邁。閱二十五年。歷三十馀國。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經(jīng)律論梵夾。僅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像一鋪。舍利三百粒。后躬于上東門外。迎勞備至。諸剎飭幡蓋華香擁導(dǎo)。詔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記寺。仍就翻譯。初偕。實叉難陀出華嚴經(jīng)。久視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長安西明寺。乃專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祝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jīng)。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shè)。六門教授等論。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后為親制圣教序。中宗神龍元年。駐蹕洛陽。詔居內(nèi)道場。及大福先寺。又出經(jīng)祝四部。上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門。以新譯宣示諸官。二年詔置翻經(jīng)館于京師大薦福寺。凈從駕歸。遂居之。三年詔入內(nèi)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嘗禱藥師。詔譯本愿經(jīng)于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筆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經(jīng)。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jīng)。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土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土首領(lǐng)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土李釋迦度梵語。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土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脩文館大學(xué)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潤文。左仆射韋鉅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景云二年。復(fù)于大薦福寺。出積贊如來功德神祝等經(jīng)。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凈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總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部中。犍度跋渠之類。約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訓(xùn)徒無少倦。漉囊滌穢異常。學(xué)者遍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壽七十九。法臘五十九。塔京洛龍門北之高岡。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義凈。
字文明。
姓張氏。
范陽人也。
髫齔之時辭親落發(fā)。
遍詢名匠廣探群籍。
內(nèi)外閑習(xí)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顯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風(fēng)。
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
弱冠登具。
愈堅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發(fā)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數(shù)十人。
及將登舶馀皆退罷。
凈奮勵孤行備歷艱險。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長俱加禮重。
鷲峰雞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矚。
諸有圣跡畢得追尋。
經(jīng)二十五年歷三十馀國。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
得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
合五十萬頌。
金剛座真容一鋪。
舍利三百粒。
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
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前導(dǎo)。
敕于佛授記寺安置焉。
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jīng)。
久視之后乃自專譯。
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譯金光明最勝王。
能斷金剛般若。
彌勒成佛。
一字咒王。
莊嚴王陀羅尼。
長爪梵志等經(jīng)。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攝等。
掌中取因假設(shè)。
六門教授等論。
及龍樹勸誡頌。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門阿你真那證梵文義。
沙門波崙復(fù)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
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xùn)等證義。
成均太學(xué)助教許觀監(jiān)護。
繕寫進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標(biāo)經(jīng)首。
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
于東洛內(nèi)道場。
譯孔雀王經(jīng)。
又于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jīng)四部。
沙門盤度讀梵文。
沙門玄傘筆受。
沙門大儀證文。
沙門勝莊利貞證義。
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廬粲潤文正字。
秘書監(jiān)駙馬都尉楊慎交監(jiān)護。
帝深崇釋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翻之經(jīng)。
二年凈隨駕歸雍京。
置翻經(jīng)院于大薦福寺居之。
三年詔入內(nèi)。
與同翻經(jīng)沙門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
祈念藥師遂蒙降祉。
荷茲往澤重闡鴻猷。
因命法徒更重傳譯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藥師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經(jīng)。
帝御法筵手自筆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jīng)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jīng)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
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
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
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
居士東印度首領(lǐng)伊舍羅證梵本。
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語梵本。
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
玄傘智積筆受。
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
修文館大學(xué)士李嶠。
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
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潤色。
左仆射韋巨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
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
景云二年辛亥。
復(fù)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jīng)。
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
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
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
蓋梵音有楚夏耳。
約七十八卷。
凈雖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譯綴之暇。
曲授學(xué)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護。
漉囊滌穢特異常倫。
學(xué)侶傳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遺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臘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傳度經(jīng)律與奘師抗衡。
比其著述凈多文。
性傳密咒最盡其妙。
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
今塔在洛京龍門北之高岡焉。
系曰。
譯之言易也。
謂以所有易所無也。
譬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為枳。
枳橘之呼雖殊。
而辛芳??葉無異。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
即東夏之楊柳。
名雖不同樹體是一。
自漢至今皇宋。
翻譯之人多矣。
晉魏之際。
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
此方參譯之士。
因西僧指楊柳。
始體言意。
其后東僧往彼。
識尼拘是東夏之柳。
兩土方言一時洞了焉。
唯西唯東。
二類之人未為盡善。
東僧往西學(xué)盡梵書。
解盡佛意始可稱善。
傳譯者。
宋齊已還不無去彼回者。
若入境觀風(fēng)必聞其政者。
奘師法師為得其實。
此二師者兩全通達。
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
周禮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凈之才智。
可謂釋門之象胥也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睹貨邏國人,梵名彌陀山。
自幼出家,游于印度,遍學(xué)經(jīng)論。
武則天時來華,與寶叉難陀共譯《大乘入楞伽經(jīng)》,又與沙門法藏等譯《無垢凈光陀羅尼經(jīng)》。
譯畢辭歸。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寂友。
睹火邏人也天后時。
偕實叉難陀出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天授中。
沙門法藏等。
出無垢凈光陀羅尼經(jīng)一卷。
經(jīng)之緣起。
蓋劫比羅戰(zhàn)荼婆羅門以疾將終。
佛欲延其壽命而說也。
既進上。
后厚餞之西歸。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彌陀山。
華言寂友。
睹貨邏國人也。
自幼出家。
游諸印度遍學(xué)經(jīng)論。
楞伽俱舍最為窮覈。
志傳像法不吝鄉(xiāng)邦。
杖錫孤征來臻諸夏。
因與實叉難陀共譯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又天授中與沙門法藏等譯無垢凈光陀羅尼經(jīng)一卷。
其經(jīng)佛為劫比羅戰(zhàn)荼婆羅門說。
延其壽命。
譯畢進內(nèi)。
尋辭帝歸鄉(xiāng)。
天后以厚禮餞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2—約696 【介紹】: 唐僧。鄭州滎澤人,俗姓孟,梵名娑羅笈多。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后往相州林慮諸寺,尋師訪道。曾至安州,從大猷習(xí)大乘諸經(jīng);至襄州,從善導(dǎo)修凈土業(yè);至安州,從秀公習(xí)律。武則天垂拱間,南下廣州,授徒講律。永昌元年,與義凈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國,譯經(jīng)數(shù)載。長壽三年歸廣州,未歷三載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苾芻貞固律師者。
梵名娑羅笈多(譯為貞固)即鄭地滎川人也。
俗姓孟。
粵以驅(qū)烏之歲。
早蘊慈門。
總角之秋。
棲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難保。
知法門之可尚。
爰興正念企步勝場。
遂于泛水等慈寺遠法師處。
申侍席之業(yè)。
意存教網(wǎng)便誦大經(jīng)。
經(jīng)三兩歲師遂淪化。
后往相州林慮諸寺尋師訪道。
欲致想禪扃。
自念教檢未窺難辯真?zhèn)巍?div id="zvkyniz" class='inline' id='people_20064_1_17_comment'>
即往東魏聽覽唯識。
復(fù)往安州大猷禪師處習(xí)學(xué)方等。
數(shù)旬未隔即妙相現(xiàn)前。
復(fù)往荊州歷諸山寺。
求善知識希覓未聞。
復(fù)往襄州遇善導(dǎo)禪師受彌陀勝行。
當(dāng)爾之時。
交望棄索訶之穢土。
即欲趣安養(yǎng)之芳林。
覆思獨善傷大士行。
唯識所變何非凈方。
遂往峴山恢覺寺澄禪師處。
創(chuàng)蒙半字之訓(xùn)漸通完器之言。
禪師則沈研律典。
荷世尊五德之重寄。
??轢經(jīng)論。
當(dāng)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瀲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聳六度而疏巖。
五塵無雜。
九惱非驚。
外跨四流內(nèi)澄三定。
法俗欽望推為導(dǎo)首。
特蒙綸旨召入神都。
在魏國東寺。
居多聞之?dāng)?shù)。
固師年馀二十。
即于禪師足下而進圓具。
才經(jīng)一載總涉律綱。
覆向安州秀律師處三載。
端心讀宣律師文抄。
可謂問絕鄔波離。
貫五篇之表里。
受諧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關(guān)。
律云。
五歲得游方。
未至歲而早契。
十年離依止。
不屆年而預(yù)合。
其秀律師即蜀郡興律師之上足。
既進圓具仍居蜀川。
于和尚處學(xué)律四載。
后往長安宣律師處。
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飲鵝之善識精粗。
竭智水瓶。
等歡喜之妙持先后經(jīng)十六年不離函丈。
研窮諸部淘鍊數(shù)家。
將首律師疏以為宗本。
然后去三陽之八水。
復(fù)向黃州報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興律教。
諸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師處與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詳知。
嗟乎代有其人棟梁佛日。
蟬聯(lián)靡絕繼踵相承。
實謂漢珠荊玉。
雖別川而俱媚。
桂枝蘭葉。
縱異節(jié)而同芳。
固師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經(jīng)論。
又復(fù)誦法華維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續(xù)念念恒持。
三業(yè)相驅(qū)四儀無廢。
覆往襄州在和上處。
重聽蘇呾羅披尋對法藏。
頗通蘊處薄撿衣珠。
化城是息終期寶渚。
遂乃濯足襄水顧步廬山。
仰上德之清塵。
住東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師子洲頂禮佛牙觀諸圣跡。
以垂拱之歲移錫桂林適化游方。
漸之清遠峽谷。
同緣赴感。
后屆番禺廣府。
法徒請開律典。
時屬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師。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長汎。
既而威儀者律也。
固亦眾所欽情。
三藏道場講毗柰耶教。
經(jīng)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誘時俗。
于時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講席親自提獎。
可謂恂恂善誘弘濟忘倦。
阇梨則童真出家高行貞節(jié)。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實乃禪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嶺崔嵬聳慧岳而騰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雖閑諸法體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構(gòu)有為之福業(yè)。
作無上之津梁。
而屢寫經(jīng)常營眾食。
實亦眾所知識應(yīng)物感生。
勸悟諸人共敦律教。
固師既法侶言散還向峽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畢幽棲之志。
蒙謙寺主等特見賓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體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辭是務(wù)。
固師意欲息想山門。
有懷營構(gòu)傾廊通直道脫階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潤。
傍開壇界。
冀闡七聚之芳規(guī)。
復(fù)欲于戒壇后面造一禪龕立方等道場修法華三昧。
功雖未就而情已決然。
布薩軌儀已紹綱目。
又每嘆曰。
前不遭釋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時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際。
復(fù)躑躅于多師之門矣。
凈于佛逝江口升舶附書憑信廣州。
見求墨紙抄寫梵經(jīng)。
并雇手直。
于時商人風(fēng)便舉帆高張。
遂被載來求住無路。
是知業(yè)能裝飾非人所圖。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達于廣府。
與諸法俗重得相見。
于時在制旨寺處眾嗟曰。
本行西國有望流通。
回住海南經(jīng)本尚闕。
所將三藏五十馀萬頌。
并在佛逝終須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滄波。
隙駟不留身城難保。
朝露溘至何所囑焉。
經(jīng)典既是要門。
誰能共往收取。
隨譯隨受須得其人。
眾僉告曰。
去斯不遠有僧貞固。
久探律教早蘊精誠。
儻得其人斯為善伴。
亦既才聞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陳行李。
固乃啟封暫觀。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發(fā)下三將之雄心。
雪山小偈牽大隱之深志。
遂乃喜辭幽澗歡去松林。
攘臂石門之前。
褰衣制旨之內(nèi)。
始傾一蓋合襟情于撫塵。
既投五體。
契虛懷于曩日。
雖則平生未面而實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頗論行事。
固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親。
時將至求抑而不可。
謹即共弘三藏助燭千燈者歟。
于是重往峽山。
與謙寺主等言別。
寺主乃照機而作。
曾不留連。
見述所懷咸助隨喜。
己闕無念他濟是心。
并為資裝令無少乏。
及廣府法俗悉贈資糧。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長驅(qū)。
作含生之梯橙。
為欲海之舟艫。
慶有懷于從志。
庶無廢于長途。
固師年四十矣。
贊曰。
智者植業(yè)。
稟自先因。
童年潔想。
唯福是親。
情求勝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固寶愛于賢珍(其一)受持妙典。
貞明固意。
大善敦心。
小瑕興畏。
有懷脫屣。
無望榮貴。
若住??之毛尾弗虧。
等游蜂之色香靡費(其二)孤辭滎澤。
只步漢陰哲人務(wù)本。
律教是尋。
既知網(wǎng)領(lǐng)。
更進幽深。
致遠懷于覺樹。
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峽谷。
匠物廣川。
既而追舊聞于東夏。
復(fù)欲請新教以南遄。
希揚布于未布。
冀流傳于未傳。
慶斯人之壯志。
能為物而身捐(其四)為我良伴。
其屆金洲。
能堅梵行。
善友之由。
船車遞濟。
手足相求。
儻得契傳燈之一望。
亦是不慚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聽未聞之法。
還觀不睹之例。
隨譯隨受。
詳檢通滯。
新見新知。
巧明開制。
博識多智。
每勵朝聞之心。
恭儉勤懷。
無憂夕死之計。
恐眾多而事?lián)稀?div id="ztrivne" class='inline' id='people_20064_1_254_comment'>
且逐靜而兼濟。
縱一焰之隨風(fēng)。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2—710 【介紹】: 唐僧。于闐人。善大小乘,旁通異學(xué)。武則天時征至京,譯《文殊授記》等經(jīng)。以母老歸國。中宗景龍中再征至京,未遑翻譯,遘疾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實義難陀。于闐國人。武后證圣元年至長安。住大遍空寺。四年歸于闐。景龍二年重入中國。景云元年卒于大薦福寺。年五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一云施乞叉難陀。
華言學(xué)喜。
蔥嶺北于遁人也。
善大小乘。
旁通異學(xué)。
武后以華嚴舊經(jīng)處會未備。
發(fā)使于闐。
訪求梵本。
并請譯人。
而叉與梵夾俱至。
證圣元年乙未。
詔南印土沙門菩提流志。
沙門義凈同譯于東都大遍空寺。
后沙門復(fù)禮法藏等。
從佛授記寺。
圣歷二年。
成八十卷。
后躬制序文。
以冠其首。
久視間。
出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又出文殊授記經(jīng)于京師清禪。
及東都佛授記寺。
前后總出經(jīng)十九部。
長安四年。
上書祈歸省母。
詔御史霍嗣光送景龍二年中。
宗詔至京。
上親迎于開遠門外居大薦福寺。
會疾卒。
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
春秋五十九。
詔依外國葬禮。
焚于開遠門外。
古然燈臺。
其舌不俱燼。
詔哥舒道元送歸其國。
而所焚之地。
猶起塔。
號華嚴三藏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實叉難陀。
一云施乞叉難陀。
華言學(xué)喜。
蔥嶺北于闐人也。
智度恢曠風(fēng)格不群。
善大小乘旁通異學(xué)。
天后明揚佛日崇重大乘。
以華嚴舊經(jīng)處會未備。
遠聞于闐有斯梵本。
發(fā)使求訪并請譯人。
叉與經(jīng)夾同臻帝闕。
以證圣元年乙未。
于東都大內(nèi)大遍空寺翻譯。
天后親臨法座煥發(fā)序文。
自運仙毫首題名品。
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凈同宣梵本。
后付沙門復(fù)禮法藏等。
于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
圣歷二年功畢。
至久視庚子駕幸潁川三陽宮詔叉譯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天后復(fù)制序焉。
又于京師清禪寺及東都佛授記寺。
譯文殊授記等經(jīng)。
前后總出一十九部沙門波崙玄軌等筆受。
沙門復(fù)禮等綴文。
沙門法寶恒景等證義。
太子中舍賈膺福監(jiān)護。
長安四年。
叉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覲。
表書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
暨和帝龍興有敕再徵。
景龍二年達于京輦。
帝屈萬乘之尊。
親迎于開遠門外。
傾都緇侶備幡幢導(dǎo)引。
仍飾青象令乘之入城。
敕于大薦福寺安置。
未遑翻譯。
遘疾彌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脅累足而終。
春秋五十九歲。
有詔聽依外國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于開遠門外古然燈臺焚之。
薪盡火滅其舌猶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
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馀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闐。
起塔供養(yǎng)。
后人復(fù)于茶毗之所起七層塔。
土俗號為華嚴三藏塔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久依奘法師。
學(xué)方譯婆沙論。
寶以非想見惑之疑。
請益奘。
因別出十六字入論中遮難辭。
寶白曰。
此固梵本語邪。
奘曰。
吾以義意作之耳。
寶曰。
師豈宜以凡情粉飾圣量哉。
若俱舍之六離合釋義尤以寶為定。
時光寶二師之。
于奘師是猶什公之得融睿云。
長安三年。
義凈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譯。
詔偕法藏勝莊等。
證義聞譽益著。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法寶。
亦三藏奘師學(xué)法之神足也。
性靈敏利最所先焉。
奘初譯婆沙論畢。
寶有疑情。
以非想見惑請益之。
奘別以十六字入乎論中。
以遮難辭。
寶白奘曰。
此二句四句為梵本有無。
奘曰。
吾以義意酌情作耳。
寶曰。
師豈宜以凡語增加圣言量乎。
奘曰。
斯言不行我知之矣。
自此炰炰頡頏于奘之門。
至乎六離合釋義。
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
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馀師禮記衍字也。
時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睿焉。
后越精義學(xué)令問孔膠。
長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
預(yù)義凈譯場。
寶與法藏勝莊等。
證義。
于時頗露頭角。
莫之與京歟。
釋清虛 朝代:武周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蜀之梓州慧義僧也。
平生素以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為專業(yè)。
常居山中。
七鹿馴擾。
又鄰家失火。
連甍接棟皆燬。
而虛所在之屋。
獨無他。
長安二年。
偶游藍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舊無井泉。
時華嚴大師法藏聞虛之德。
請禱泉。
虛即入彌勒閣誦經(jīng)。
自夜達且者三。
似見三玉女以刀子剜閣西北山腹地。
明日掘之得泉于其處。
四年坐夏少林寺。
或以為山頂佛室有妖祟。
嘗殺人。
虛治之遂已。
青龍二十。
詔入內(nèi)祈雨。
祈二七日乃得雪。
上以為未稱民望。
使就寺佛殿內(nèi)虔禱。
于是虛煉一指雨大霔。
指燼而復(fù)出如故。
寺瀕江。
每水至屋輒墊溺。
獨虛院截然無所苦。
其他異驗率類此。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清虛。
姓唐氏。
梓州人也。
立性剛決桀黠難防。
忽回心長誦金剛般若。
三業(yè)偕齊無有懈怠。
嘗于山林持諷。
有七鹿馴擾若傾聽焉。
聲息而去。
又鄰居失火連甍灰燼。
唯虛之屋飆焰飛過。
略無焦灼。
長安二年獨游藍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舊無井泉。
人力不及。
遠取于澗。
挈瓶荷甕運致極勞。
時華嚴大師法藏
聞虛持經(jīng)靈驗?zāi)苏埰砣?div id="pgwlcvi"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05_1_18_comment'>
即入彌勒閣內(nèi)焚香。
經(jīng)聲達旦者三。
忽心中似見三玉女在閣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隨便有水。
虛熟記其處遂趨起掘之。
果獲甘泉。
用之不竭。
四年從少林寺坐夏山頂。
有一佛室甚寬敞。
人無敢到者。
云鬼神居宅焉。
嘗有律師恃其戒行夜往念律。
見一巨人以矛刺之。
狼狽下山逡巡氣絕。
又持火頭金剛咒僧。
時所宗重。
眾謂之曰。
君咒力無雙能宿彼否。
曰斯焉足懼。
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
俄而神出以手攬足。
投之澗下。
七日不語精神昏倒。
虛聞之曰。
下趣鬼物敢爾。
即往彼如常誦經(jīng)。
夜聞堂東有聲甚厲。
即念十一面觀音咒。
又聞堂中似有兩牛斗。
佛像皆振。
咒既亡效。
還持本經(jīng)一契。
帖然相次影響皆絕。
自此居者無患。
神遂移去。
神龍二年準(zhǔn)詔入內(nèi)祈雨。
絕二七日雪降。
中宗以為未濟時望。
令就寺更祈請。
即于佛殿內(nèi)精禱并煉一指。
才及一宵雨周千里。
指復(fù)如舊。
才遇大水寺屋皆墊溺。
其院無苦若無澇沒。
凡諸異驗皆如此也。
神僧傳·卷第六
釋清虛。
姓唐氏。
梓州人也。
立性剛決桀黠難防。
忽回心長誦金剛般若。
三業(yè)偕齊無有懈怠。
嘗于山林持誦。
有七鹿馴擾若傾聽焉。
聲息而去。
又鄰居失火連薨灰燼。
唯虛之屋飆焰飛過略無焦灼。
長安二年獨游藍田悟真寺上方北院。
舊無井泉人力不及。
遠取于澗掣瓶荷甕運致極勞。
時華嚴大師法藏。
聞虛持經(jīng)靈驗。
乃請祈泉。
即入彌勒閣內(nèi)焚香經(jīng)聲達旦者三。
忽心中似見三玉女在閣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
隨便有水。
虛熟記其處遂趨起掘之。
果獲甘泉用之不竭。
四年從少林寺坐夏。
山頂有一佛室甚寬敞。
人無敢到者。
云鬼神居宅焉。
嘗有律師恃其戒行夜往念律。
見一巨人以矛刺之。
狼狽下山逡巡氣絕。
又持火頭金剛咒僧。
時所宗重。
眾謂之曰。
君咒力無雙能宿彼否。
曰斯焉足懼。
于是赍香火入坐持咒。
俄而神出以手攬足。
投之間下。
七日不語精神昏倒。
虛聞之曰。
下趣鬼物敢爾。
即往彼如常誦經(jīng)。
夜聞堂中似有聲甚厲。
即念十一面觀音咒。
又聞堂中似有兩牛斗。
佛像皆振咒既亡效。
還持本經(jīng)一契。
帖然相次。
影響皆絕。
自此居者無患。
神遂移去。
神龍二年準(zhǔn)詔入內(nèi)祈雨。
二十七日雪降。
中宗以為未濟時望。
令就寺更祈請。
即于佛殿內(nèi)精禱并煉一指。
才及一宵雨足千里。
指復(fù)如舊才遇大水寺屋皆墊溺。
其院無苦若無澇沒。
凡諸異驗皆如此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節(jié)操精苦,時稱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名剎,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不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說永泰(今屬福建)人。唐代僧人。節(jié)操精苦,時謂“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叢林,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有《續(xù)寶林傳》4卷、《南岳高僧傳》。《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九有傳,后二書存詩偈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福州長溪人。操行精苦。奉養(yǎng)尤儉素。人以頭陀稱之。登雪峰即領(lǐng)指。無底滯。乾化中。住岳之慈報寺。一日詣三生藏。見燈鏡光影涉入。嘆曰。先達圣人具不思議智慧方便。而使華嚴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豈區(qū)區(qū)世間小巧。所能為哉。后有于道觀中。設(shè)此器者。勁作頌五章非之。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勁筆。開平中楚王馬氏奏賜紫衣。號寶聞大師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惟勁。福州長溪人也。節(jié)操精苦奉養(yǎng)棲約。破納擁身衣無繒纊。號頭陀焉。初參雪峰便探淵府。乾化中入岳住報慈東藏。亦號三生藏。中見法藏禪師鑒燈。頓了如是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因嘆曰。先達圣人具此不思議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觀中亦設(shè)此燈。往因廢教時竊移入仙壇也。有游岳才人達士留題頗多。勁乃嘆曰。盧橘夏熟寧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齊聞不覺頓忘于肉味。嗟其無識不究本端。盜王氏之青氈以為舊物。認嶺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區(qū)別。乃作五字頌。頌五章。覽者知其理事相融燈有所屬。屬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顯華嚴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馬氏奏賜紫署寶聞大師。梁開平中也。勁續(xù)寶林傳蓋錄貞元已后禪門祖祖相繼源脈者也。別著南岳高僧傳。未知卷數(shù)。亦一代禪宗達士文采可觀。后終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難輒區(qū)分。勁公志鑒燈若遺物重獲歸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歸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龜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寶聞大師惟勁。
福州人也。
素持苦行。
不衣繒纊。
惟壞衲度寒暑。
時謂頭陀焉。
初參雪峰。
深入淵奧。
復(fù)問法玄沙之席。
心印符會。
一日謂鑒上座曰。
聞汝注楞嚴經(jīng)。
是否。
曰不敢。
師曰。
二文殊如何注。
曰請師鑒。
師乃揚袂而去。
唐光化中。
入南岳。
住三生藏。
藏中有鏡燈一座。
華嚴第三祖賢首大師所制也。
師睹之。
頓悟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
佛佛羅光之像。
因嘆曰。
此先哲奇功。
非具不思議善權(quán)之智。
何以創(chuàng)焉。
乃著五字頌五章。
覽者悟理事相融。
后終南岳。
師著述。
有寶林傳四卷。
紀貞元后。
禪門繼踵源流。
又制七言覺地頌。
廣明諸教緣起。
又著南岳高僧傳。
皆流傳于世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1—1302 【介紹】: 元僧。清水人,號仲華,俗姓楊。少孤,事母盡孝。性慧悟,精究經(jīng)史,尤精理學(xué)。出家后遍游講肆,盡得賢首之學(xué)。初隱成紀,筑室樹松,稱松堂和尚。世祖命主洛陽白馬寺。成宗署為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祐國住持事。大德中說法辭眾,端坐而寂。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解義篇第二之二
釋文才號仲華。清水楊氏子。其先弘農(nóng)人世官壟坻。父靜義為清水主簿遂家焉。師少孤。事母盡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于古今墳典史籍無不精究。尤邃于理學(xué)。好古作善吟詠。然所稟敦樸若無所知?;?qū)陀懻摗H绾訚h莫窺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講肆盡得賢首之學(xué)。嘗曰。學(xué)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其語言文字糟粕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初隱成紀筑室樹松將欲終焉。故人稱曰松堂和尚。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陽白馬寺。學(xué)者川奔海會。聲譽日馳。成宗建萬圣寺于五臺。詔求開山第一代住持。時帝師迦羅斯巴薦之。成宗即鑄金印署為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祐國住持事。帝師赍旨起師。師辭曰。山僧荷蒙國恩居白馬寺亦過矣。何德敢主祐國。越分以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煩。為我辭。帝師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師孰與。此系教門事。師善為之。于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來而大弘清涼之道。雖至老無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說法辭眾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阇維舍利數(shù)百粒塔于東臺之麓。嗣法有普寧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松堂。
名文才。
字仲華。
隴西楊氏子。
少孤。
事母以孝聞。
博學(xué)能文。
作慧燈集。
釋賢首疏。
又著懸談詳略五卷。
肇論略疏三卷。
皆內(nèi)據(jù)佛經(jīng)。
外援儒老。
曲盡弘揚之妙。
嘗庵居松間。
人稱松堂老人。
一日出庵不歸。
弟子跡而得之松間。
師冥然抬目曰。
吾方安逸。
汝何遽至。
弟子曰。
師坐已三日矣。
既而成宗特旨。
建大萬圣祐國寺于臺山。
為師闡道之所。
演化數(shù)年。
大德中。
示寂。
荼毗獲舍利百馀顆。
聞于朝。
詔沙門問之。
有法洪者。
對曰。
和氣之浹。
蒸為菌芝。
精誠所至。
其理或然。
故萇弘死忠。
其血成碧。
況道與神會。
頤養(yǎng)之至者乎。
夫朽敗之馀。
標(biāo)異于煙滅。
灰飛之際。
豈非行業(yè)堅白神氣凝結(jié)者歟。
上嘉其論。
敕為塔藏本寺。
封邽國公。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文才,號仲華,清水楊氏子,其先宏農(nóng)人,世官壟坻。父凈義,為清水主簿,遂家焉。才少孤,事母盡孝,性敏捷,慧悟生知,于古今墳典史籍無不精究,尤邃于理學(xué)。好古作,善吟詠,然所稟敦樸,若無所知。或?qū)陀懻?,邈如河漢,莫窺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講肆,盡得賢首之學(xué)。嘗曰:“學(xué)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其語言文字,糟粕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初隱成紀,筑室樹松,將欲終焉,故人稱曰松堂。元世祖命主洛陽白馬寺,學(xué)者奔川赴海,聲譽日馳。成宗建萬圣寺于五臺,詔求開山住持。時帝師迦羅斯巴薦之,成宗即鑄金印署為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祐國住持事。帝師賚旨至,才辭曰:“山僧菏蒙國恩,居白馬寺亦過矣,何德敢主祐國,越分以居不祥,不省 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煩為我辭。”帝師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師孰與,此系教門事,師善為之。”于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來,大宏清涼之道,至老無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說法辭眾,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阇維,舍利數(shù)百粒,塔于東臺之麓。嗣法有普寧宏教、普庵幻堂。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