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度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9—618 【介紹】: 隋唐時僧。河東人,俗姓任。師事道遜、神素等。住蒲州仁壽寺。道行純正。有《三不為篇》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89—618 俗姓任,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少家貧,受學之年從道??出家,研習《方等》諸經。后從棲巖寺神素聽講《大智度論》,頻時咨問。神素此后累居僧任,輟其講席,海順遂有意于禪定之學。嘗欲從沙門道杰學止觀,會疾未果。海順苦心為學,志行檢樸,與沙門行友為同道交。高祖武德元年(618)卒于蒲州仁壽寺?!?a target='_blank'>續(xù)高僧傳》卷一五有傳,并錄其《三不為篇》詩3首,已收入《全唐詩》。
全隋文·卷三十五
海順俗姓任,河東蒲坂人,住仁壽寺。
全唐文·卷九百三
海順俗姓任氏。河東蒲坂人。少依沙門道遜出家。武德元年卒。年三十。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任氏。
河東蒲坂人。
幼孤。
事母孝。
年當志學。
始從沙門道遜出家。
誦習勤敏可愛。
登具后。
持守高潔。
尤勇務定業(yè)。
乃以為三輪之中。
口過特甚。
因緘默不言。
卻掃蓬扉匡坐而已。
時棲巖寺沙門。
神素性嗜幽棲。
學專大論。
順荷帙而咨參焉。
然其徒頗眾。
鉆仰尤多。
及順上請意其微有厭色。
退而嘆曰。
昔陳亢問一得三。
今亦得二矣。
素曰何謂也。
曰一則見忤容。
二則聞妙義。
素慚。
嘗從容言于素。
曰順也曠劫深尤不逢賢圣。
周旋五趣。
莫能自免。
致生茲穢土。
對此凡緣未能出有欲河。
登無為岸。
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掐者乎。
因涕泣濡襟。
又曰每念二輪交轍息駕。
何由六道長驅。
思歸無路。
所賴生得為人啟期亡憂于貧賤。
出家弘道僧度不易于公侯。
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
且以大冥之室。
仰屬傳鐙。
雖不面奉如來。
而幸遇法師耳。
不量短梗。
輒揆深源。
愿即賜以明珠投之渾浪。
則一生有獲千載無恨也。
素曰敬聞君子之志矣。
素后累更僧任竟罷法席。
未幾。
又致書沙門道杰以窮禪理。
杰有答俱不錄。
且作三不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武脩文。
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
祈井流泉君肝在內。
我身處邊。
荊軻拔劍。
毛遂捧盤。
不為則已。
為則不然。
將恐兩虎共斗勢不俱全。
永絕今好長存來怨。
是以反跡荒徑。
息影柴門。
其二曰。
我欲刺股。
錐刃懸頭。
屋梁書臨雪。
彩牒映螢光。
一朝鵬舉萬里。
鸞翔縱任才辨游說。
君王高車反邑。
衣錦還鄉(xiāng)。
將恐鳥殘以羽蘭折。
由芳籠餐詎貴鉤餌。
難嘗。
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
入市趨朝。
四眾瞻仰。
三槐附交。
標形引勢。
身達名超。
箱盈綺服。
廚富甘肴。
諷揚泫管。
美詠歌謠。
將恐塵棲弱草露宿危條無過日且靡越風朝。
是以還傷樂淺惟知苦遙。
其格言彝訓不能盡述。
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
卒于所住寺。
春秋三十。
先是沙門行友與順厚善。
順每垂戒勖而友作息心論以對。
沙門慧本嘗約順遁去。
而不果。
故順言及則茲然其悅義敦舊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海順。
姓任氏。
河東蒲坂人。
容貌方偉音韶圓亮。
長面目少髭髯。
儀服不群于眾有異。
少處寒素生于田野。
早喪慈父與母孤居。
孝愛之情靡由師傅。
廉直之性獨拔懷抱。
每恨家貧無資受業(yè)。
故年在志學尚未有聞。
乃慷慨辭親。
脫落求道出家。
依于沙門道遜。
道光玄胄名扇儒宗。
具見后傳。
順躬事學禮晝夜誦經。
初無暫替。
文不再覽日殆三千。
歲登具受履操逾遠志業(yè)尤勇。
念守所持誓無點累。
仍以威儀粗著身過可防。
語笑易為口非難護。
乃因他患緘默不言。
卻掃蓬扉事心而已。
方以學行之始慧解為先。
遂閱討眾經伏膺玄宰。
方等諸部咸稟厥師。
皆探賾研幾貴言領意。
有棲巖寺沙門神素者。
性好幽棲尤專二論。
順遠承寄調思扣沖關。
乃荷帙登峰咨參講肆。
徒屬既眾鉆仰殊多。
有所詢求但舉綱要。
順頻時屬請微以為繁。
雖慍色不形。
而勞心可驗。
順逡巡退席曰。
昔陳亢問一得三。
今者請一蒙二。
亦何遽乎。
曰何謂耶。
答曰。
一則見忤。
一則聞義。
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
于是無疑不斷。
有滯必申。
至于雜心隱括備在婆沙。
研精專一始終該統(tǒng)。
或下山分衛(wèi)。
而執(zhí)卷披文。
或企足接明假照尋讀。
莫不洞開樞要妙鑒幽原。
順嘗以馀席言于素曰。
海順曠劫深尤不逢賢圣。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
致生茲穢土對此凡緣。
未能出有欲河登無為岸。
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塪者乎。
因涕泣??襟。
歔欷哽塞。
又曰。
每念二輪交轍。
息駕何門。
六道長驅。
思歸無路。
言及斯事載懷惶悚。
且生得為人。
啟期亡憂于貧賤。
出家弘道。
僧度不易于公侯。
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
又以。
大冥之室仰屬傳燈。
雖不面奉如來。
而幸遇法師耳。
不量短綆輒揆深源。
愿得賜以明珠投之渾浪。
如此則一生有獲。
千載無恨也。
遂即言笑如常容儀自若。
素曰。
敢聞君子志矣。
恐不副雅懷。
素后累居僧任。
果停講席。
順以法輪罕遇。
遂欣禪味。
有沙門道杰者。
穎秀定慧。
希慕風景。
乃致書曰。
敢稽首大師門下。
每欲理靜攝心山泉畢志。
但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輝故。
棲寄法筵聽覽玄旨。
至于人物聚集。
頗勞低仰。
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
儻從風燭前路奚憑。
所以策駑駘之疲。
想千里之遠。
定門玄妙輒希輒入。
逆其不逮益用盤桓。
伏愿開含養(yǎng)之懷。
退人以禮。
杰得書美其銳情玄暢也。
乃報曰。
促路非騏驥之逸轡。
灌木豈是鸞鳳之棲息。
故當引水而沐枯魚。
戢翼而朋寡鶴耳。
脫其不爾。
幸無略光陰。
順得書會疾。
遂不果行。
而為人高簡雅素。
自歸清眾絕交氓俗。
嘗有說種性高尚祖禰榮貴者。
以誇于順。
順莞爾而笑曰。
我釋種馀暉。
法王之子。
尚須謙讓自下不敢傲誕欺人。
豈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
遂振手而去。
故趨時之士。
皆不及其門。
反俗之賓頗入其室。
而道行純潔性好追蹤。
曾刺血灑塵供養(yǎng)舍利。
兼以血和墨書七佛戒經。
剋己研心類皆如此。
嘗尋付法藏傳說。
如來涅槃法付承繼。
迄于師子罽賓囑累。
斯書詞事既顯若親面焉。
因斯悽感涕零如雨。
曰恨不及彼圣人拔茲沈俗也。
又常于宵分歸命三尊。
同住鄰居無得聞者。
或解納覆彼寒夫。
或減食而充喂者。
志好活愉無求知足。
有贈衣帛者。
終不以介意。
曾縱容曰。
自任則樂。
而未曾制物從我。
隨物則苦。
而未曾以我違物。
且鳥不棲淵魚不巢樹。
未必解隨和讓之道。
而各得其所宜者。
亦猶我不奪物榮物不妨我辱矣。
又作三不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祈井流泉。
君旴在內我身處邊。
荊軻拔劍毛遂捧盤。
不為則已為則不然。
將恐兩虎共斗勢不俱全。
永存今好長縱來怨。
是以反跡荒徑息景柴門。
其二曰。
我欲刺股銼刀懸頭屋梁。
書臨雪采牒映螢光。
一朝鵬舉萬里鸞翔。
縱任才辯游說君王。
高車反邑衣錦還鄉(xiāng)。
將恐鳥殘以羽。
蘭折由芳。
籠餐詎貴。
鉤餌難嘗。
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趨朝。
四眾瞻仰三槐附交。
標形引勢身達名超。
箱盈綺服廁富甘肴。
飄揚弦管詠美歌謠。
將恐塵棲弱草露宿危條。
無過日旦靡越風朝。
是以還傷樂淺非惟苦遙。
順神晤駭群出言成錄。
著集數(shù)卷。
于時真法陵遲俗尚諛諂。
訥言敏行者為愚。
巧詞令色者為智。
廉潔正性眾或致譏。
故順履貞直之心。
居危不亂涅而不緇。
可謂懷素風焉。
有沙門行友者。
志行嚴正才慧英悟。
與順素交。
因疾參候。
順曰。
先民有言。
曰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
三覆斯言一何可信。
世人強求知解。
而不欲修行。
每思此言良用悽咽。
吾謂夷煩殄惑。
豈直專在說經。
以法度人。
何必要登高座。
授非其器。
則虛失其功。
學不當機。
則坐生自惱。
友遂制息心論以對之。
文甚宏冠。
順曰。
觀弟此作。
理如未盡。
友曰。
息心之論應有數(shù)篇。
謂顯觀述宗釋疑成義。
但以理玄詞密非當世之所聞故。
容與于靈津。
戢鱗而未進。
慨時哉之不遇。
始絕弦于此耳。
順乃重說遺教。
悲嘆無已。
先有沙門慧本者。
逸亮高世僧也。
思與順結山林之操。
會順方學問未暇允之。
本獨謝時世。
罔測所往。
后每思之。
言輒凄泫曰。
本公若乘龍之游濯足云表。
吾雖攀戀自恨縈身囂俗。
升沈相異徒為悲矣。
且忘懷去來者。
朝市亦江湖。
眷情生死者。
幽棲猶桎梏。
茍其性之不失。
不無居而不安。
其得志慕情為如此也。
于時臥病連稔。
自知不痊。
遺文累紙呈諸師友。
而形同骨立精爽逾健。
旁問后事。
順曰。
患身為穢器。
暫舍欣然。
魚鳥無偏水陸何簡。
然顧惟老母宿緣業(yè)重。
今想不得親別矣。
若棄骸馀處。
儻來無所見。
有致煎惱。
但死不傷生。
古言可錄。
順雖不孝。
豈敢以身害母耶。
既報不自由。
可側柩相待。
遂令遜法師說法。
領悟欣然。
須臾卒于住寺。
春秋三十。
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
沙門行友著己知沙門傳。
致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譯之選。
建名時俗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天福中。僧有坐夏襄陽禪剎者。而本亦在焉。既解制。其僧謂本曰。吾出家居鄴都西山竹林寺。寺前以石柱標準。他日有暇。無惜見訪。當一擊石柱。則某必奉迎。久之本果如約。往至鄴都。遍求所謂竹林寺者無有也?;蛑欀敢惶幵?。古老相傳。以為此有賢圣所棲止。然亦空名。無實跡。復何必以自苦也。本見石柱峻拔。獨念曰。昔其僧固有以教我矣。試一擊之。則風云四合。只尺無所睹。少焉開霽。則樓臺突兀。已在山門下。頃之。僧從內出。相與道故舊。喜甚。遂握手歷階登秘殿。方尊宿據(jù)坐大榻。顧問再三。本備述交契始末。尊宿曰??闪粢伙埣慈ァJ钞?。本乞住。其僧以尊宿命不可。遽別。罔知所之。
神僧傳·卷第九
釋法本。
不知何許人也。
循良守法行止庠序。
言多詭激。
天福中至襄州禪院。
與一僧同過夏。
朝昏共處。
心地相于法本嘗言曰。
貧道于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
寺前有一石柱。
他日有暇必請相訪。
其僧追念此言。
因往彼尋訪洎至山下村中投一蘭若寄宿。
問其村僧曰。
此去竹林寺近遠。
僧乃遙指孤峰之側曰。
彼處是也。
古老相傳昔圣賢所居之地。
今則但有名存耳。
故無院舍。
僧疑之。
詰朝而往。
既至竹叢。
叢中果有石柱。
罔然不知其涯涘。
當法本臨別云。
但扣其柱即見其人。
其僧乃以小枝擊柱數(shù)聲。
乃風云四起咫尺莫窺。
俄然耳目豁開樓臺對聳。
身在三門之下逡巡。
法本自內而出。
見之甚喜問南中舊事。
乃引其僧度重門升秘殿參其尊宿。
尊宿問其故。
法本云。
早年襄州同過夏期此相訪。
故及山門也。
尊宿曰。
可飯后請出。
在此無座位。
食畢法本送至三門相別。
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進。
頃之宛在竹林中石柱之側。
馀并莫睹。
即知圣賢之在世隱顯難既。
金粟如來獨能化現(xiàn)者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67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仲通。
自幼開悟,為文甚敏,遇事慷慨,自許以有為。
仁宗時趙元昊叛,以布衣上方略。
尋舉進士。
調潁州推官,為永興府管勾機宜文字,均有善政。
以薦召試學士院,充秘閣校理,判祠部,奏減僧度牒。
在館閣久,數(shù)有建明,仁宗賜飛白“善經”字寵之。
英宗時出為江西轉運使,移河南,轉工部郎中。
全宋詩
張洞(一○一九~一○六七),字仲通,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仁宗時召試舍人院,試將作監(jiān)主簿。尋舉進士,調漣水軍判官、再調潁州推官。歷判登聞鼓院,權開封府推官,出為江西轉運使,移淮南轉運使。英宗治平四年卒,年四十九。《雞肋集》卷六二、《宋史》卷二九九并有傳。
全宋文·卷一○九七
張洞(一○一九——一○六七),字仲通,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境)人。以布衣上禦邊方略,擢試將作監(jiān)主簿。尋舉進士,調漣水軍判官、潁州推官,管勾永興軍機宜文字,改知鞏縣。召試學士院,充秘閣校理、判祠部,知太常禮院,轉太常博士、判登聞鼓院,出知棣州,召權開封府推官。英宗時權三司度支判官,出為江西轉運使,移淮南。治平四年卒,年四十九。見晁補之《張洞傳》(《雞肋集》卷六二),《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0—1418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光大,號晃庵。胡子祺子。建文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廣迎附,擢侍講,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兩從成祖北征,以善書,每勒石,皆令書之。卒謚文穆。有《胡文穆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光大,廬陵人。建文庚辰賜進士第一,更名靖除翰林修撰永樂中直內閣復今名歷文淵閣大學士贈少師禮部尚書謚文穆有晁庵扈從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四
廣字光大,吉水人,知府子祺子。
建文庚辰第一人及第,更名靖,授修撰。
永樂初,直內閣,復名廣。
歷侍講、侍讀、右庶子、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進文淵閣大學士。
卒贈禮部尚書,謚文穆。
洪熙初,加贈少師。
有(《文穆集》二十卷。
(《東里集》:文穆為文,援筆立就,頃刻千百言,沛然行云流水之勢。
賦詩取適性情,近體得盛唐之趣。
工書法,行草之妙,獨步當世。
(《翰林記》:永樂十八年,禮部郎中周訥請封禪,大臣有陰主之者,學士胡廣獻《卻封禪頌》,上遂止。
《藝苑卮言》:胡文穆善真行草,名不及解大紳,而遇過之,北征諸鎮(zhèn)皆其勒石。
《金陵瑣事》:大學士胡公廣《冬至后六日扈從獵龍山同蹇尚書金諭德游牛首山佛窟寺》詩云:「曉從鑾輿出九關,偶尋牛首共躋攀。
南唐古寺留碑在,西蜀高僧度錫還。
百尺巖龕出鳥上,半空鐘鼓隔人間。
暫游已覺塵緣寂,到此方知佛窟閑。
」注云:「寺有南唐孫忌撰碑尚存。
」馀因此詩遍尋之山中,無此碑。
國史唯疑》:「永樂四年,集儒臣及修書秀才數(shù)十人于丹墀內,同賦《白象詩》,胡廣第一。
《田按:光大詩和平蘊藉,西楊稱其近體,尚非溢美。)
維基
胡廣(1369年—1418年),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謚文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建文二年庚辰科狀元,文淵閣大學士。內閣首輔。建文元年(1399年),胡廣中式江西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同鄉(xiāng)王艮為解元。建文二年(1400年),胡廣與王艮同赴金陵春闈,殿試后,試官議定王艮奪魁,但因王艮其貌不揚,被建文帝黜為第二名(榜眼)。當時正值靖難之役,胡廣的文章中有“親藩陸梁,人心搖動”語,因此被建文帝欽點為庚辰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并賜名靖,授翰林院修撰。燕王朱棣攻入應天府時,王艮、胡靖、解縉、吳溥四人聚會,胡、解各有慷慨陳詞,獨王艮哭泣不言;吳溥之子吳與弼以為胡靖會身殉建文帝,但吳溥認為只有王艮會殉死,他的話還沒講完,卻聽到胡靖大聲對家人喊叫:「外面很喧鬧,小心看好豬啊?!箙卿哒f:「連一只豬都舍不得,難道舍得生命嗎?」不久,王艮自殺,胡靖、解縉迎附朱棣。胡靖升為侍講,改侍讀,恢復原名廣。之后再升右春坊右庶子,進入內閣。永樂五年,晉升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此后明成祖北征,其與楊榮、金幼孜跟從,每次召入帳殿時,有時會談至深夜。其善于書法,每次勒石刻碑時,均命胡廣書寫。永樂十二年,他再次跟隨朱棣北征,當時皇孫朱瞻基亦跟隨,朱棣命他與楊榮、金幼孜在軍中給朱瞻基講經學史學。永樂十四年,進入文淵閣大學士。當時朱棣做法會祈福,胡廣獻上《圣孝瑞應頌》,朱棣作佛曲命宮中歌舞和之。而禮部郎中周訥請封禪,胡廣進言勸阻,于是朱棣下令禁止。胡廣并呈上《卻封禪頌》,得到朱棣的喜愛。明成祖曾在筵席時,提到解縉與胡廣是同鄉(xiāng)、同學兼同事,關系很密切,要求胡廣把未出世的女兒嫁給解縉之子解禎亮。但解縉死后解禎亮被流放到遼東,胡廣就想解除婚約,女兒大怒,割耳朵發(fā)誓道:「薄命的我這婚事,是皇上主婚的,是父親大人當面答應的。毀約的話我只有死,也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沟鹊浇饧冶簧饷?,其女仍舊歸嫁解禎亮。胡廣做事縝密,在皇帝面前所聽的言行內容,其出來后不予告人。其做事也頗為持大體。其赴母喪歸朝后,皇帝問其百姓安居之事。其對答道:“百姓生活安居,但是郡縣官吏仍然窮治建文年間奸黨之事,其所牽連的親屬分支太廣,以至百姓為之疾苦?!敝扉﹄S后采納其言。永樂十六年(1418年)去世。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明朝文臣得謚號,自胡廣始。當時還喪經過南京,太子朱高熾為其致祭。次年,授其子胡穜為翰林檢討。明仁宗即位后,加贈胡廣為太子少師。南明弘光帝奪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8—1559 【介紹】: 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翰林修撰。嘉靖初,充經筵講官,召為翰林學士。大禮議起,上疏力諫,并與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復蘇,遣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于戍所。慎投荒三十余年,博覽群書。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第一。但援據(jù)博而不免有誤,又不免竄改古人,假托舊籍,英雄欺人,亦時有之。所撰詩、詞、散曲等甚多,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chuàng)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時風氣之外。但因僻處云南,故不能如李夢陽、何景明為文壇領袖。另撰各種雜著一百余種。有《升庵全集》。
詞學圖錄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第一。謚文憲。以博洽冠一時,著述甚富。其詩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門戶。工詞,涉筆瑰麗富贍,有沐蘭浴芳、吐云含雪之妙。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樂府》、《廿一史彈詞》。編有《百琲明珠》、《詞林全選》。詞集名《升庵長短句》。
黃鶴樓志·人物篇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受業(yè)于李東陽門下。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試狀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時,因觸帝怒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后追贈光祿寺少卿,謚文憲。其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當世第一,有《升庵全集》。正德十年(1516)冬末,經江夏(今武昌)赴京時游覽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借登高攬勝表達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還曾在其《升庵詩話》中多次對與黃鶴樓有關的歷代詩作予以評論推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升庵,成都人。正德狀元,官修撰。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師廷和子。正德辛未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天啟初追謚文憲有升庵集
明詩紀事·戊簽·卷一
慎字用修,新都人,大學士廷和子。
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以議禮杖謫永昌。
天啟初,追謚文寧。
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遺集》二十六卷。
(四庫總目,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于明代獨立門戶。
薛寧《考功集》:升奄詩穹極詞章之綺靡,可以見其卓絕之才;牢籠載籍之青華,可以見其宏博之學。
唐四杰不能過也。
升奄集:陸賈《南中行紀》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絲穿花心繞髻為飾。
」梁章隱《詠素馨花》詩云:「細花穿弱縷,盤向綠云鬟。
」用陸賈語,貫花繞髻之飾,至今猶然,。
予嘗有詩云:「金碧佳人墮馬樁,鷓鴣林里采秋芳。
穿花貫縷盤香雪,曾把風流惱陸郎。
」姜孟賓笑謂予曰:「不謂陸賈風流之案,千年而始發(fā)耶?
」 《藝苑卮言》:楊用修詩如暴富兒郎,銅山金埒,不曉吃飯著衣。
用修謫滇中,有東山之癖。
諸夷酋欲得其詩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間乞書。
楊欣然命筆,醉墨淋漓裾袖。
酋重賞伎女,購歸裝潢成卷。
楊后亦知之,便以為快。
用修在滬州,賞醉,胡粉傳面,作雙丫髻插花。
門生異之,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為怍。
人謂此君故自污,非也。
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壯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
《國雅》:楊修撰詩如錦城雪棧,險怪高峻。
詩藪》: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
如題柳七言律云:「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
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前。
別離江上遠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
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
」風流蘊藉,字字天成,如初發(fā)芙蓉,鮮華莫比。
滇中作《春興》八首,語亦多工。
焦竑《玉堂叢話》:正德丁丑歲,武廟閱《文獻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張。
問飲天監(jiān),不知為何星也。
內使下問翰林院,同館相視愕然。
楊公慎曰:「注張,柳星也。
周禮》以注鳴者諞注咮也。
《史記律書》:南方諸為七宿,柳為鳥之咮也。
史記律書》:西至于注張。
《漢書天文志》:柳為鳥喙。
」內使以復。
同館戲曰:「子言誠辯且博矣。
不干私習天文之禁乎?
」嘉靖初,給事中張翀疏有「矞宇嵬瑣」四字。
上令問內閣,不知也。
慎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復。
梁文康欽曰:用修之強記,何必減穌頌乎?
」 《續(xù)玉笥詩談》:升奄《題唐僖宗行宮柱礎》云:「唐帝行宮有露臺,礎連幾度換春苔。
軍容再向蠶叢狩,王氣遙叢駱谷來。
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
始知蜀道蒙塵駕,不及胡僧度海杯。
」楚今故在。
游太初為予言,寺僧令匠鑿而丹之。
乃知李文饒方竹未嘗無對。
《明詩選》:宋轅文曰:「用修病在貪博,故使事處往往求巧得拙。
要其天才本是奇麗,如百寶流穌。
」陳臥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時見新警。
」李舒章曰:「用修山光風翠,金碧之中,時見靈霞之潤。
」 王士禛《皇華記聞》:楊用修在滇,制小肩興,如升之形,僅可容膝。
張愈光含題一聯(lián)其上云:「人到東京須氣節(jié)。
地當西晉且風流。
」所謂升奄者以此。
香祖筆記:明詩至楊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學者。
其詩如《詠柳》「垂楊垂柳綰芳年」一篇,世共知之。
又《古意》「淩波洛浦遇陳王」、《鷓鴣詞》「秦時明月玉弓懸」、《關山月》「迢迢賤妾隔湘川」、《出關擬唐人》「狼弧芒角正鸞環(huán)」、《塞下曲》「長榆塞上接龜沙」諸篇,工妙天成,不減前作。
又《青蛉行寄內絕句》亦絕妙。
大抵皆自古樂府出。
益都王遵坦太平論明詩,獨推新都為性之者,亦自有見。
《明詩別裁》:升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隨題賦形,一空依傍。
于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
五言非其所長,以過于秾麗,失穆如清風之旨也。
田按:升奄詩,早歲醉心六朝,艷情麗曲,可謂絕世才華。
晚乃漸入老蒼,有少陵、謫仙格調,亦間入東波、涪翁一派。
前后七子執(zhí)盟騷壇,海內附和,翕翕成風。
馀采升奄、蘇門、君采、稚欽、鴻山、蘿山、子安、少玄數(shù)君子詩,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別為一集,以見豪杰能自樹立者,數(shù)不隨風會為轉移也。)
維基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qū)馬家鎮(zhèn)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官員、作家。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云南,終老于戍地,一生未獲赦免。后追贈光祿少卿,謚號文憲?,F(xiàn)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仍存有其私家園林升庵桂湖以及楊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楊慎為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師。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進京后,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正德二年(1507年)楊慎中式丁卯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得到蔣冕、費宏贊賞。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xiāng)。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起用任經筵講官,并經常講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爆發(fā),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笔雷谙铝顚⒈娙讼略t獄廷杖,當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楊慎及給事中劉濟、安磐等七人又聚眾當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都被謫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