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云夢澤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5—1342 【介紹】: 元僧。會稽人,字湛堂,號越溪。俗姓孫。四歲能誦經,世祖至元中出家,習法華諸經。英宗召至京師,校正《無量壽佛》等經,賜號佛海大師。歷居杭之三天竺,預知終期,端坐而卒。有《金剛經集注》、《心經消災經注》和《彌陀經句解》等。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性澄字湛堂號越溪。
紹興會稽孫氏子也。
父滿母姜氏。
夢日輪從空而墮。
既覺日光猶照其榻遂生師。
四歲常戲拈筆為佛像。
授以佛經即能成誦若宿習焉。
元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發(fā)受具。
石門謂。
三世諸佛戒為根本乃教探律藏。
而通其遮性雙單止持作犯之義。
乙酉依佛鑒铦公習天臺教觀。
云夢澤法師于南竺普福。
澤一見深加器重。
歷居清班要職。
因天臺國清實臺宗講寺后易為禪。
乃不遠數(shù)千里走京師。
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
元世祖賜璽書復之。
已而欲東渡鴨綠游高麗求天臺遺書。
聞其國有事遂寢。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東竺丁未吳越大旱師率眾說法禱雨格應歲饑民死無以斂。
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
至大戊申遷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驛召入京。
問道于明仁殿。
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
賜無量壽佛等經各若干卷。
事竣辭歸特賜金襕衣。
將行俄有旨即白蓮寺建水陸大無遮會。
時丞相東平忠獻王請升座說法。
事聞寵賚尤渥。
賜號佛海大師。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
九年至順壬午六月朔忽撾鼓告眾曰。
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
自行無益世緣有限。
雖愧不敏古德風烈猶或可攀。
竟拂衣歸天竺之云外齋。
歲馀還越之佛果。
篤志凈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晝夜。
屢感瑞應。
一日月旦眾以常儀問訊。
師遽揖曰。
老僧向非急于退步。
一十二年幾在半途矣。
今日則有明日恐無。
光陰其可把玩乎。
煩點視衣缽用表無常。
眾為念佛。
止曰。
佛須自念。
明晨卻送別。
黎明眾集遂端坐而逝。
閱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有四夏。
龕留七日顏貌如生。
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剛集注心經消災經注彌陀經句解及仁王經如意輪咒經科。
并行世。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性澄,字湛堂,號越溪,會稽孫氏子也。
父滿,母姜氏夢日輪從空而墮,既覺,日光猶照其榻,遂生澄。
四歲常戲拈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誦。
元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發(fā)受具。
石門謂“三世諸佛,戒為根本”,乃命探律藏而通其遮、性、雙、單、止持、作犯之義。
乙酉,依佛鑒铦公習天臺教觀,謁云夢澤于南竺普福。
澤一見深加器重,歷居清要。
以天臺國清實臺宗講寺,后易為禪,乃不遠數(shù)千里走京師,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
元世祖賜璽書復之。
已而欲東渡鴨綠,游高麗,求天臺遺書,聞其國有事,遂寢。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東竺。
丁未,吳越大旱,澄率眾說法禱雨,上格蒼穹,甘霖立應。
歲饑,民死無以歛,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
至大戊申,遷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驛召入京,問道于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賜《無量壽佛》等經,各若干卷。
事竣辭歸,特賜金襕衣。
將行,俄有旨,即白蓮寺建水陸大無遮會。
時丞相東平忠獻王,請升座說法,事聞,龍賚尤渥,賜號“佛海大師”。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劬苦九載,不倦津梁。
至順壬午六月朔,忽撾鼓告眾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無益,世緣有限,雖愧不敏,古德風烈,猶或可攀。
”竟拂衣歸天竺之云外齋歲馀,還越之佛果,篤志凈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書夜,屢感瑞應。
一日詰旦,眾以常儀問訊,澄遽揖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一十二年幾在半途矣,今日則有,明日恐無,光陰其可把玩乎?
煩點視衣缽,用表無常。
”眾為念佛,止曰:“佛須自念。
”明晨卻送別,黎明眾集,遂端坐而逝。
閱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
龕留七日,顏貌如生,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剛集注》、《心經、消災經注》、《彌陀經句解》及《仁王經、如意輪咒經科》,并行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輔良。字用貞。介庵其號。蘇州吳縣范氏子。文正公之十葉孫也。年十五。依迎福院薙染圓具。時笑隱。住集慶之龍翔。法道宣振。師往見之。問答之際。棒喝兼施。凡情頓喪。他日笑隱拈語詰之。師發(fā)言愈厲。笑隱哂曰。得則得矣。奈第二義何。師弗懈益虔。久之。乃契入。云空川流。了無留礙。笑隱曰。乃知吾不爾欺。出世秀之資圣。越之天章。移杭之中天竺。時海內大亂。兵燹相仍。南北兩山諸剎。皆化為烈焰。靈隱古稱絕勝覺場。涼煙白草。凄迷于夕照之間。過者為之興嘆??道锕?。為浙行省丞相。妙揀名僧能任起廢者。莫師為宜。懇命居之。師既至。剪剔荊叢。葺茅為廬。以棲四方學者。雖當?shù)蛄阒?。開示徒眾。語尤激切。其言有曰。達磨一宗。陵夷殆盡。汝等用力。如救頭然可也。然百千法門。無量妙義。于一毫端??梢灾苤H缰?。大地為黃金。受之當無所讓。否則遺素餐之愧矣。歲月流電。向上之事。汝等急自進修。參學之士。多有因其語而入者?;壖戎?。手疏衣貲。入公帑散交游。顧謂左右曰。翌日巳時吾逝矣。及期澡浴。坐而寂。師性簡直。雖面折人過。而胸中無留物。與人交。無少長。一以誠相遇。所造偈詞。初不經意。而語出渾成。有若宿搆。舉揚大法。不務緣飾。而西來之旨自明。復以凈土觀門。若海舟航時。兼修之未嘗少怠。其所見。蓋卓然云。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輔良,字用貞,號介庵。
姓范氏,吳人也。
為文正十世孫,父伯和,母鄭氏。
秉性慈祥,素懷善愿。
及誕良,聰悟夙發(fā),妙意天成。
見浮圖書,躍然朗誦,若所故習。
有相者見之,謂其父母曰:“是子骨格清聳,非世間法可縛,若使之學佛,必能弘大宗乘。
”父母方鐘愛,未之信也。
里故多蘭若,良稍長,日與群童遨游其間,徘徊愛慕,終日不忍去。
父察其志,與相者言合,乃許之,從同里迎福院僧壽彌薙落。
及受戒具,慨然曰:“學佛將以明心,心非師無以示肯綮,終日面墻可乎。
”去從北禪澤法師,習天臺教觀,所謂三乘十二分,研其精華,攝其密微,充然若有所契。
時士瞻杓主天平山白云寺。
寺蓋范氏所建,以奉先者。
良數(shù)至其間,士瞻謂之曰:“教乘固當學,若沈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何不更衣,以事禪習乎?
”良曰:“吾將焉適?
”曰:“笑隱?主龍翔集慶,其道大被東南,緇白信從,如子歸母。
朝廷嘉之,賜以‘廣智全悟’之號。
汝何不往依之?
”良于是往見,?即以全器法寶期之,問答之間,棒喝兼施,弦發(fā)箭馳,霆迅電掃,剎那頃,凡情頓喪,雖未至清凈覺地,而所入正途,超然出于物表。
他日再有所問,良應聲若響。
?曰:“得則得矣,終居第二義也。
”良益弗懈,久之,遂契其心法,云空川流,了無留礙。
尋掌藏鑰于四明阿育王山,與石室瑛縱橫叩擊,石室極推譽之。
元至正壬午,行宣政院檄良出主嘉興資圣寺,年才二十有六。
眾頗易之,良殺衣黜食,為修建計,崇基廣構,文甓雕甍,金碧燁然,前后相照,往來觀者,始皆信服。
居十三年,遷越之天章,閱四寒暑,移杭之中天竺,傾向者益多,教且遠敷。
會??芘d亂,兵燹相仍,南北兩山,名藍梵宇,皆化于烈焰。
靈隱古稱絕勝,乃寒煙白草,凄涼夕照之中,過者為之慨然。
康里公為江浙行省丞相,妙柬名僧,能任起廢者莫良為宜,命使居之。
既至,剪剔荊叢,葺茅為廬,以棲學侶。
雖凋零之秋,開示徒眾,語尤激切。
嘗謂“達摩一宗,陵夷殆盡,汝等用力,如救頭然可也。
然百千法門,無量妙義,于一毫端,可以周知。
如知之,變大地為黃金,受之當無所讓,否則貽素餐之愧。
歲月流電,汝等急自進修。
”參學之士,多有因其語而入者。
化緣既周,手疏衣貲入公帑,散交游,及治喪斂之事,顧謂左右曰:“明日巳時,吾將逝矣。
”及期,澡身端坐,書偈而滅。
明洪武四年六月十六日也,報年五十又五,僧夏四十。
龕留五日,頂有暖氣。
阇維,設利羅珠圓玉皦,捧將盈升,弟子等以馀骨入歸云塔中,于寺東偏瘞焉。
同門天界善世宗泐輯其行事,乞金華宋濂為之銘,云:“良性簡直,雖面折人過,而胸中無留物。
與人交,無少長,一以誠相遇。
所造偈辭,初不經意,而語出渾成,有若宿構。
舉揚大法,不務緣飾,而西來之旨自明。
復以凈土觀門,苦海航舟,時兼修之,未嘗少怠。
四坐道場,解結發(fā)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灑稠林。
蓋道行無跡,妙極無象,求而即之,吻契本真。
未定之先,則萬緣鼎沸。
發(fā)慧之后,則一性洞虛。
所謂不用其力,而無所不力。
則神器化于玄冥,而忠信發(fā)乎天光,而良和粹外形,淵懿內朗。
造請之間,因言懸解,證不染不遷之域,泯差別次弟之門。
非上智宿植,惡至此乎?!?div id="5hj9p5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5_1_55_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