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了貞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五
釋際圣,字了凡,姓薛氏,海寧人也。
父覺原,母曰慈蔭老人,后就養(yǎng)于寺,修念佛三昧坐化者。
際圣初生不啼,五歲始能言。
年十二讀《戰(zhàn)國策》云“生王之頭,不若死士之壟也”,即有觸發(fā)。
年二十四讀《蘭峰語錄》,念生死事,怦怦心動,不覺流涕掩卷,凄然惘惘。
出門至耀巖山,徜佯半載,始投中巖慧薙染,復受具于圓妙,乃事參求。
雍正五年,謁怡然于杭州大雄山崇福寺,入禪堂時,天慧居首座,令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經(jīng)數(shù)月無入處,泫然久之。
一日方舉前話,胸中若有物脫落,了無一念可得。
天慧曰:“參禪須參活句。
”問:“如何是活句?
”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殊未達,徘徊庭間,聞彈指聲,忽有省,左顧右盼,無非自家受用處。
舉呈天慧,乃詰之曰:“既知萬法歸一,畢竟一歸何處?
”又不能對。
天慧曰:“汝今得處與萌芽相似,須更加精進。
”乃兀坐枯寂七晝夜,忘寢食。
聞人舉肇法師會萬法為自己語,忽有會。
天慧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觸不背,當作何觀感。
”際圣曰:“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天慧曰:“未也,更道。
”乃曰:“摩醯首羅三只眼。
”天慧曰:“孰是正眼?
”際圣一偈,天慧曰:“見處雖是,生死岸頭,猶未了得。
”其警策如是。
明年,居崇福依迅機,得疾甚劇,趺坐頃,力不能支,平日所得處俱不相應。
疾愈,益自勵,度夏江寧香林寺。
一日見《金剛解》云:“得之于心,應之于手。
”歡悅無量,出隨眾工作,上瓦于檐,相次遞舉,忽爾忘失從前,三際俱斷,瓦猶在手,不知所以,眾訶之。
際圣曰:“非爾境界。
”自此一切不疑。
語人曰:“雖古佛現(xiàn)身說法,不復參叩矣。
”十一年,憲廟念大法陵遲,禪林凋喪,思所振之。
詔訪玉林正派,天慧應召入京。
進見,詢向上事,應機無滯,憲廟殊未深許。
掩關(guān)拈華寺,重加策發(fā),久之忽大徹。
進對契旨,賜紫衣。
歸江東,住磬山圣月寺,乃招際圣入院,警語重提,勘發(fā)尤殷,嘗于辯論時,目際圣曰:“汝向中間說。
”際圣曰:“說即不中。
”天慧曰:“顢頇佛性,圇囫真如。
”然由此服膺愈深,精進更勇。
旋住揚州福緣寺,禮佛次,舉頭見露拄,遂大徹,了知“情與無情,悉皆成佛”。
及還磬山,天慧屢舉古德淆訛公案試之,一一透脫無滯。
天慧既主高旻,乃命分座說法。
已而去之天目,復之天臺華頂。
乾隆十年,天慧將示寂,疾甚,遣使赍衣缽、遺書敦促繼席高旻。
道問傍流,遐邇慕德。
自是歷主鎮(zhèn)江嘉山、真州壽寧、常州開利,而終歸于高旻。
每結(jié)制,衲子云集,開悟者歲得三五人。
二十年,江東大饑,諸山緇侶多赴高旻,食指數(shù)千,恒虞不給,親出叩募,劬勞備至。
明年春,大疫,寺僧多病,遍候寒熱,視食與藥,夜以繼晝。
夏五月朔,患心疾,以席傳弟子了貞,病七日,安坐而逝。
以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七日寂,后十二年建塔于鎮(zhèn)江九華山麓。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五
釋祥珠,字云浦。
姓曹氏,滁州人。
父必達,母石氏。
年十四,依近邑護國靈峰剃度。
討習經(jīng)論,孜孜十載。
乾隆癸酉,年二十四,偕善學赴潭柘,求戒于恒實。
依正律宗,研究二持。
甲戌 夏,與善學同為引禮,各司一堂。
丙子春,聞嘉興達天講說《法華》,摳??趨座,與聆玄旨。
又參恢慈禪師于拈花,方欲結(jié)冬,正待決疑,而岫云琮璋招之還山,任以舊職。
初岫云以戒為法,恒實窺其氣度澹逸,迥出塵表,特為記別。
戊寅秋,壽圣靈師年逾七十,倦于院事,遣招祥珠。
遂一瓶一缽,飄然南下。
鹺運高公,佇聞遠譽,久企芳躅。
擁彗清塵,迎之入院,就正法席。
但寺古年湮,荊棘滿砌。
荒穢塞途,環(huán)堵蕭然,勢難復振。
乃竭精誠,歷三寒暑。
鳩工庇材,金碧一煥。
道場之盛,遂甲淮北。
嘗渡南海禮普陀,過江浙諸名山。
偶爾駐錫,緇素景從。
所在隨緣,與眾俱化。
最后至阿育王寺,觀塔中舍利,以證道果。
及歸維揚慧因度夏,念前日拈花舊疑,久思請益。
甲申冬,再至廣陵,晤高旻昭月。
時昭欲北上,偕之同行。
舟至五臺,阻風不進。
登岸數(shù)步,憩于上方寺竹西亭。
下有池水,空明可愛。
昭折竹枝,點水謂祥珠曰:“識此否?
”語未畢,枝上飛流,灑及其面,當下有省,遂留偈別去。
己丑春,重修大殿。
廣募萬緣,三載告竣。
殿后左右,并建二樓,以廣其制。
初,恒實慨律門寖衰,欲修燈譜,以永其傳,久之未就。
祥珠獨善繼述,躬任勞瘁,殫心校雔,卒成《律宗燈譜》十卷。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達珍,字寶林,別號師崖。
姓劉氏,撫州人。
幼好靜居,若習禪觀。
年二十,棄家入括蒼山石門洞,依宗海染剃。
因于洞口慶云峰上,飛瀑源頭,結(jié)茅為庵。
進院之夕,山中神鐙,滿放光明,圓大如斗,照曜林谷,升降流轉(zhuǎn),遠映城市。
官吏驚怪,遣員察驗,典史姚君銜命而往。
溫州普明寺素庵法師,聞風問訉,遇于山中。
是夜,庵前大樹上,懸空數(shù)十圓光,燦如白日。
素庵因謂姚君曰:“《般若記》 云:佛子出世,有大因緣。
或機前顯跡,自見神光。
此子因緣非小,必為佛門津梁。
”以偈記曰:“今此光明照燭身,菩薩信有宿生因。
他年定是靈山客,撥轉(zhuǎn)如來正法輪。
”珍禮謝,素庵曰:“當期遠大,毋久淹此。
”珍以三年為請。
爾后安處,亦無他異。
后往普明,聽講《金剛》、《彌陀》諸經(jīng),即以頭陀行修般舟三昧,飲水食澹,脅不至席。
觀方至高旻,受記于昭月,遂嗣法焉。
乾隆二十六年,主當陽萬善。
三十二年,主大雄山崇福。
三十八年,主獅崖彌陀。
四十年,主高旻。
四十二年,主北嵩巖法輪。
已而退入臺山,憩于華頂妙峰庵。
四十五年,縣令張公與紳耆合詞,請住國清,就庵延攬,勢不獲卻。
其時國清,年久廢朽,荒敗不堪。
珍至,整飭頹綱,紹隆先軌,廟貌佛乘,屹然有紀。
五十一年,主大田白蓮。
五十二年,主黃巖慶善。
廿馀年間,八坐道場。
所至興起,學侶景從,得法十馀人,皆一時柱石。
以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八日示寂。
先是,弟子道宗請至國清傳戒,歸庵,坐說偈日:“世尊下降,老僧涅槃。
指天指地,一等捏瞞。
”披衣詣龕,洎然而化。
壽六十,臘四十,塔于東塢,有語錄數(shù)卷。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七
釋正真,字達宗,別號西齋,湘潭人也。
初出家時,隨緣近邑,上禮衡岳,下泛長沙,既得具足,遂事游參。
曾至高旻謁昭月貞,師參究誰字甚力,旋得法于國清寶林珍師,又受金陵神木瑞林禪師教乘源流。
薦紳先生請主鷲峰古剎,至則頹坦壞井,老屋數(shù)椽,人所不能堪,而真處之晏然。
未幾,檀施日至。
百廢具興,次弟建諸殿閣,金涂丹雘,一改昔觀。
復置良田數(shù)百頃,率眾禮佛,日有恒課。
凡有求請,無不切示。
宰官臧獲,一視平等,久之,皈依愈眾,悉授以持名法門。
遐邇緇白,藹然慕化。
姬傳姚太史,淮樹章觀察,信愿方隆,宏護尤切。
一日淮樹邀真對榻,出其二妾令受以經(jīng),真曰:“夫受經(jīng)之法,必須正幾中庭,熱香頂禮,而后敬謹授誦,恭嚴聽領,蓋法不可慢,心貴自虔。
”觀察悅服,方離榻致禮。
而梁墜榻碎,由是畏之,率二妾同稟法戒,后舍二妾為尼,持心凈土,頗稱精進。
未幾,厭絕塵囂,耽志幽隱,委院務于其徒脫凡,屏棄諸緣,專修凈業(yè),所著有凈土偈若干首。
道光元年正月九日,晨起與徒清譚,安養(yǎng)樂趣,貌和神陷,旋自諷誦。
命脫凡領眾食粥,及復至則已更新衣,雙趺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