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常松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四
釋實??,字珍輝。
姓陳氏,霍邱人。
父玉林,母汪氏。
幼負嵚奇,不偕俗戲。
聞僧誦經(jīng),宛如宿習(xí)。
塾師授學(xué),過目不忘,觀其行止,嘆非凡品。
乃自請于親,愿超塵網(wǎng)。
父母知其志堅,終不可奪,許詣近邑大悲庵心開祝發(fā)。
初演華嚴、涅盤諸法,悉通大義。
年二十五,慕華山儀范,辭開南下。
旬有五日,始渡大江,底龍?zhí)对骸?div id="kjwpeu7"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118_0_10_comment'>
負笈登山,林中一徑,晨光晻映,周回顧盻,髣如舊游。
乃自驚愕,俄而嘆曰:“轉(zhuǎn)地凡夫,以何因緣,頓臨斯地。
及受具足,精求律意。
早夜孜孜,不遑寧息。
遮制軌范,取次領(lǐng)悟。
其最深者,莫如智圓律師所著《會真記》。
當時讀者謂:“其菁粹超出六十家釋義之外。
??綜其旨趣,為之貫徹。
非夙抱慧姿,殫志研慮,能如斯乎?
”主僧閔緣,窺其學(xué)識,擢之教授。
開迪新知,道歸正的,心力既竭,色相俱空。
閔緣告謝,遜以法席,三辭不獲,始敢拜受。
謹慎慎操行,惟恐失墜。
每逢圣壽,建設(shè)道場,延釐介福。
制府將軍以下文武百僚,來山瞻禮,晝夜齋宿。
間與酬答,開示要旨,莫不敬信,歸誠悅懌。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春仲,方示微疾,知世緣將盡,付衣文海,注念凈域,號佛百聲,奄然順化。
春秋四十有八,僧臘二十一。
茶毗時,火光如五色云霞,散布山陬三日,收遺灰藏之一葉庵左。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六
釋福聚,字文海,號二愚。
姓駱氏,義烏人也。
父林,母載氏。
夙契凈根,并修善果。
嘗夢月華流輝,著身皆白,感而有孕。
誕育之夕,神光下燭。
暗室生明,閭里驚異。
方及髫齡,獨自度橋。
駭墜水中,不能游泳。
頃之,似聞人語曰:紹隆之業(yè),其在斯乎。
少焉浮出,因得拯救。
由是永念慈航,歸心普濟。
年近志學(xué),依溧水上方寺靜生剃染。
初習(xí)講誦,漸通義趣。
日禮佛號,自課清修。
苦行十年,志慮湛定。
乃詣寶華得戒于閔緣,外檢律表,內(nèi)澈圓光。
尋事游參,經(jīng)歷八載。
嘗叩天童天目,默印深契。
咸以肩承正法,遠相期許。
然機鋒捷悟,終屬言筌。
波提木叉,乃照寶相。
復(fù)上華山,閔已遷化,珍輝主席。
方以真如正覺,丕倡宗風(fēng)。
既承洽契,遂令入室。
未幾,珍輝示疾,親付祖衣。
彌扇戒芬,龍象景從。
鳴鶴九皋,聲聞于天。
時世宗耄勤,深求梵典。
延攬高僧,研味弘旨。
雖秦徵童壽,漢請摩騰,道契冥符,蔑以加茲。
雍正十二年春,福聚奉詔入都,卓錫憫忠寺。
屢承圣眷,寵幸時臨。
討窮藏法,實悅帝心。
憫忠主席法藏律師,同出南山,方敷講座。
仰福宿德,瞻此帝徽,如爝火見日,光耀自息。
私維遠引,以避賢智,未幾遷化。
而世宗傾慕益切,恩渥載隆。
復(fù)新厥廟,更稱法源。
御制碑文,立石廡下。
垂茲宸翰,播揚弘獎。
特開戒壇,命和碩莊親王及內(nèi)府官從,董理壇事,普給衣缽,傳授法戒。
期中弟子千八百九人,吁亦盛矣。
在昔世尊常隨聽法,才千二百五十人,茲乃過之。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上下孚應(yīng),有感斯通。
是以宏戒之日,天朗氣清,慶云微蔭,倏焉龍見,圍繞中庭。
四眾嗟異,傳為奇瑞。
乃臨壇講畢,逡巡靜退,堅請還山。
蓋澹定之懷,本無留戀。
欲得三昧,永離十纏。
于是憫忠繼席慧寬,,別創(chuàng)寺宇,名曰“定慧”。
而法源嗣位,更傳弟子性實。
由茲得徒,遂辭帝里,言旋華山。
復(fù)蒙賜紫,贈施有加。
重發(fā)內(nèi)帑,修飾寶華。
殿宇寮舍,百美具臻。
榮光絢赫,一時無比。
四方緇白,皈向彌殷。
敷筵舉拂,日不暇給。
嘗以世宗所示心要,誘掖初機,參考推尋,老而彌篤。
課馀所輯,有《瑜伽補注》、《施食儀觀》、《南山宗統(tǒng)》、《寶華志馀》諸編。
寂于乾隆乙酉八月二日,壽八十,臘七十,坐夏五十有四。
依法阇維,金光燭天。
燼馀,獲舍利數(shù)十,?,撊缰?。
弟子八十二人,建窣都于龍山之巔。
性實于乾隆癸亥,為建壽塔于京都彰儀門外柳巷村,和碩顯親王為之銘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
釋然理,字智宏。
姓趙氏,本宋宗室,藩守蓉城,世居江陰。
父子祥,母裘氏。
理生有夙緣,幼而穎異,依近邑廣福寺大乘為度師。
年二十五,秉戒于寶華閔緣,鉆研律蔀,精進不已。
后至姑蘇,入真諦利咸室,分主婁東海寧,大施法雨,化導(dǎo)彌多。
雍正元年,應(yīng)虞山福興之請,時殿堂圯廢,廊廡蕭然,榛草蔓延,香煙斷絕,千年古剎,代有高僧,荒蕪若此,心焉傷之,遂立弘誓,殫志修復(fù)。
而歲值兇歉,一粥難支。
又前者棄產(chǎn)負糧,追呼日迫,幸檀越不遠,化施相應(yīng),陶太史、汪宮贊皆力為護持,虞山趙氏,同出江陰,亦竭貲相濟。
二十年中,頹者葺之,廢者興之,昔日榛莽,煥焉改觀。
甲子冬,年已六十,門人方思為壽,理力止之,謂:“四相皆空,何有壽者?
”士林聞之,益加敬仰。
乾隆十一年丙寅,以院事付其徒至善,乃退居于破山西偏,一爐一經(jīng),翛然自遠,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