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人。本姓吳,因鬻于周家,遂姓周。后其主夜歸遇賊,健與賊抱持,主得脫。賊之同伙續(xù)至,健被重創(chuàng)而死。
人物簡介
【生卒】:1425—1487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汝弼,號東海。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為南安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少善草書,工詩文,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有《鶴城稿》、《東海稿》等。明詩紀事·丙簽·卷五
維基弼字汝弼,松江華亭人。成化丙戌進士,授兵部主事。歷員外,出為南安知府。有《東海集》九卷。(《東海集》:成化壬寅九月既望,石齋先生白沙陳獻章公甫應詔起而之京,道過南安,而大守東海居士華亭張汝弼欲用曹參禮蓋公故事,款留于周、程吟風弄月臺上數月以受教。石齋不可,曰:「當不俟駕矣!今方度嶺,又值積雨,裝弗亟辦,容與數日耳!」東海不能強。石齋有詩曰:「玉枕山前逢使君,西風吹破玉臺巾。」巾乃石齋自制,類華陽巾,直方而無襞積者。東?;c籧龂龂,論議或有戾于其道,而云破此巾也。遂以一絕激之,曰:白沙村里玉臺巾,不耐風吹易染塵。莫笑烏紗隨俗態(tài),宋廷章甫是何人?」石齋復以《玉枕山》詩曰:「一枕橫秋碧玉新,金鱉閣上見嶙岣。使君得此原無用,賣與江門打睡人。」跋曰:東海居士詠《玉臺巾》,侮我太甚,口占《玉枕山》詩答之。」東海和答曰:「炎瘴多收一雨新,獨看天柱聳嶙峋。橫秋玉枕真無用,自是乾坤不睡人。」天柱山亦南安之照山也,故自依天柱以玉枕與石齋,順其意耳!而又作二絕句云:「客囊羞澀客衣單,欲買南安玉忱山。縱有枕頭那得睡,雞聲催入紫宸班。」「寄語江門打睡人,而今天地正芳春。覺來莫管閑花鳥,須掃昆侖頂上塵。」 《麓堂詩話》:張東海草書名一世,詩亦清健有風致。《假髻曲》等篇皆為時所傳誦。嘗自評其書不如詩,詩不如文。又云大字勝小字。予戲之曰:「英雄欺人每如此,不足信也,」 李濂《嵩渚集》:筆聲張汝弼詩文俱自成家,草書天趣逸發(fā),論者推為一代冠冕。觀其送子弘宜會試詩云:「直道遜詞真要訣,權門利路是危機。」可以見其為人。《詩談》:張弼清俊,明珠數顆,舉世寶之。姜南丑《莊日記》:成化間,妖人王臣者,跛一足,人稱王瘸子,游食京師,以左道事中貴,得授錦衣千戶。請為上合大丹,以采藥為名,與中貴偕出川、廣、直隸、兩浙等處買辦,搜索寶玩,需求珍異,民不堪命,巡鎮(zhèn)大臣莫敢誰何。有司官吏頤指氣使,奔命不暇。及回京,為各處巡撫守令交章飛劾,而科道并彈。于是上大怒,斬臣首,傳詣所歷地方令,民心大快。初臣至廣東,南安守華亭張東海目睹其驕橫,作詩嘆曰:「過嶺囊箱下瀨船,丁夫日夜少安眠。薄田蕩盡猶輸稅,惡客時來橫索錢。窮發(fā)東南皆赤子,舉頭西北是青天。不才無計蘇民困,食祿乘軒自赧然。」 《武進縣志》:云間張汝弼有盛名。赴南安郡守,道經毗陵。時陸詹事簡方得告南歸,張訪之,適展墓不見,乃索紙筆題一絕于陸世經堂,有「始知東閣先生貴,不放南安太守參」之句。陸歸急追之,已行遠矣。《震澤集》:張汝弼詩多警句,往往為人傳誦。其草書尤多自得,酒酣興發(fā),頃刻數十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墮石,瘦如枯藤,狂書醉墨,流落人間,雖海外之國,皆購其跡,世以為顛張復出也。田按:東海詩有豪氣,不受羈勒,七言斷句,尤推擅場。)
張弼(1425年—1487年),字汝弼,號東海,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同進士出身。官至福建南安府知府。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舉人,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授兵部主事,累升至員外郎。外遷為南安府知府,在任期間平定盜亂、摧毀淫祠、建立社學。借病辭職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生卒】:1436—1486 【介紹】: 明陜西咸寧人,字在中,號介庵。受業(yè)于周蕙,通程朱理學。天順六年舉順天鄉(xiāng)試,入國學。布衣糲食。以主敬窮理為歸,然諾辭受,一切不茍。成化中選松江同知。
人物簡介
【生卒】:1484—1544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常甫,號甬川,別號兀涯。弘治十八年進士。授檢討,出為湖廣提學副使。嘉靖間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學宗程朱,躬修力踐。與王守仁友善,論學則不合。卒謚文定。有《學庸傳》、《五經說》、《兀涯漢書議》、《環(huán)碧堂集》、《紓玉樓集》及《四友亭集》。甬上耆舊詩·卷八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夢神人奉玉笈寶簽相授,及生公,有云如蓋降于庭。少資性絕人,于書無所不讀,精思善學,期造為圣賢。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舉以明經計偕中進士,改庶吉士。內閣劉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稱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館閣閒。正德初年,進簡討。時逆閹劉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門,公居常憤憤,著張騫乘槎賦以見意,蓋以瑾喻西域,以騫喻附瑾者也。竟力請補外,以便迎養(yǎng),出為湖廣提學副使。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書院,身為諸生說經,且下令曰:學不師孔顏,行不希曾閔,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世廟時在安陸藩,欲就學告試。公為別設一臺課文,送入學。至今張?zhí)釋W名重楚中。未幾竟致仕。嘉靖改元,冉起為四川福建提學。歷國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憂。帝嘗奉章圣皇太后過天壽山謁諸陵,言及擇相。太后曰:先王嘗言提學張邦奇器識,他日必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帝謝曰:尚未用也。即不俟公服闋,召為吏部侍郎。帝每閱公章奏,輒稱善,以指書公名衣帶間。宮監(jiān)數望見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當以堯、舜之道進;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關心也。諸珰為色沮。帝常與翊國郭公、內閣李文康公論及人才,二公謂公學行文章當世第一。帝欣然曰:朕意亦然。時公遷左侍郎,攝太宰。故事,選部除擢,率先白政府。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覘當軸為用舍,豈國家設銓衡意耶?遂不往白。李公心不平,適主斷詔獄,翊國夜舁金四萬詣公第,請寬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況我曹耶!卒入其罪,翊國更深銜之。及帝欲遷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別使人攝,公不為動。帝數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聞其語,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臨即可得。相公謝終不往。裕、景二王冊封,朝議謂秦、晉、齊、楚建國甚多,今宜營浙閩,以均民力。公獨不可,曰:江南財賦所出,且接壤留都,國初封吳王,即改于周,二百年來,誰敢復建此議,事遂寢。帝慕道,于無逸殿改稱永光宮,欲令內直大臣簪冠如道家。內閣夏公謀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從也。母老久思故鄉(xiāng),今日乞歸有名矣,諸公任為之。帝聞乃止。同里部郎豐坊坐廢家居,數從公求復用,公不可,乃輯世統(tǒng),謂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禪,以示萬世,為圖說成,帙獻之。帝惑其言,心動,召所幸諸大臣與語,俱請退咨于公。公曰:其人少有文學,行多不檢,圣朝豈乏此一人。今郊廟土木大興,疆埸不靖,若復有此舉,海內何堪。諸大臣以復帝,更召公賜問,公答如初,帝乃止。坊候久冉上卿云頌以伺意,帝終念公言,但宣付史館而已,坊竟不用。太后將合葬獻陵,帝召諸大臣曰:廷臣惟張邦奇至孝,可授禮部尚書兼都御史以行。翊國奏曰:張某雖誠謹,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淺。嚴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國家禮,卿無兼憲職例。帝默然而罷。公復以母年踰九十,力請改南,乃出為南京兵部尚書。然帝常念公,輒曰:張某何在?數欲召公入相。嵩更具密劄,謂公性至孝,母老不樂北來,即強之,必不為用也。帝頗信之。會熒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殞于江。公謂天變異常,宜嚴武備。占者曰:應在德望重臣。次日,公不能冠櫛卒,年六十有一。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帝聞訃驚悼,數曰:可惜張某,可惜張某。即面諭輔臣遣恤,俱謂例應自請,乃止。后閣中擬謚以文恪、文敏,進帝,于疏右御書云:人謂張邦奇真道學,抹去原擬四字,大書定字于后,贈太子太保。
字常甫,鄞縣人。弘治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累官南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定,有集。明詩紀事·丁簽·卷十
邦奇字常甫,鄞人。弘治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出為湖廣提學副使,改四川、福建,入為右庶子,遷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歷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賓客,進禮部尚書,改南吏部,就改兵部。贈太子太保,謐文定。有《覲光樓》、《紆玉樓》、《四友亭》、《養(yǎng)心亭》、《靡悔軒》、《環(huán)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書提學湖廣時,世宗在潛邸,就試學使,以此受知。帝奉太后謁天壽諸陵,語及擇相,太后曰:「獻皇嘗言提學張邦奇,他日可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辜凑贋槔舨渴汤?。會以母老便養(yǎng),改南京。帝念邦奇不已,與分宜語及之。分宜以邦奇至孝,母老不樂北來對,遂終不召。卒后閣擬謐文恪、文敏。帝抹去四字,大書「定」字,遂謐文定。廟堂制作,頗稱莊雅。《觀光樓集目》,樂章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將洪武及嘉靖時改制樂章一切闌入集中。后之讀文定集者,所當知也。維基
張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號甬川、兀涯,浙江鄞縣人。學者。與張時徹為叔侄親戚,又同為南京兵部尚書,故二人有“叔侄尚書”之謂。為學以程朱理學為宗,以涵養(yǎng)為事;與王守仁多有往來,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弘治十四年(1501年),張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參與《明孝宗實錄》的編寫修訂。以雙親年老求便,出為湖廣提學副使。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廣提學副使,任上修繕了明山書院、岳麓書院、崇正書院。之后,歷職有四川提學、福建提學、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明世宗時,歷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因丁外艱歸家。明世宗曾經與母親蔣太后拜謁天壽山的皇陵。談到擇相時,蔣太后說:“先皇嘗言提學張邦奇器識,他日可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睆埌钇娣牶?,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書職。明世宗欲授張邦奇為吏部尚書,被大學士李時、郭勛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執(zhí)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會試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任太子賓客,充日講官。后進禮部尚書,以母親年邁改任南京吏部尚書,后改任南京兵部尚書。明世宗曾想將他召北京。嚴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樂北來?!?,世宗信之,此事作罷。嘉靖二十三年,張邦奇逝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人。為四川游擊將軍。嘉靖三十三年,倭寇騷擾江南、浙西各地,克新為游擊,統(tǒng)川兵,援松江,敗敵于周浦。三十八年,倭寇數百艘掠江北,犯通州等地,克新時為參將,從李遂擊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