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扈永通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七
字云將,相國一貫之子也。
少有麗才,能詩,工書法,翩翩自喜。
思以科名見,相國抑之,不使應諸生試,始強就尚寶司丞,非其志也。
家居,益與屠長卿、田叔、汪長文諸先生及湖南詩僧相唱酬,彷徉山水間。
先子年先生以才高忤時被黜,云將與長卿先生力辯諸當事,因得白,人以此益稱之。
云將卒,相國尚在。
所著有《閒止樓集》。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上堂 諸大德。
既來這里相從貧道參禪。
究明生死。
須依貧道家風行持。
他后決不相賺。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諸緣。
一心向道。
追復百丈以前釋迦老子所行頭陀之行。
是謂家風。
此之苦行頭陀。
經中具載。
請自檢看。
然雖今人難比古人。
且請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頭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時學者。
全不問著。
甘作無慚愧人。
佛法驢年會得。
只如世尊當時。
饑則領眾持缽入城乞食。
歸則各處巖穴之間。
后來趙州諗和尚三十年不開口。
告人不雜用心。
匾擔山和尚唯餐象栗過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個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發(fā)疏簿。
不請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諸尊宿。
俱是行頭陀苦行家風。
所以一個個魁壘秀出于當時。
而千古之下為世所尊上。
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則僧問如何是佛。
云門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嘗有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答曰。
前江潮急魚行澀。
后嶺松高鳥泊難。
下座。
上堂。
僧問昔高峰和尚示眾云。
海底泥牛銜月走。
巖前石虎抱兒眠。
鐵蛇鉆入金剛眼。
昆崙騎象鷺絲牽。
此四句內。
有一句能殺能活。
能縱能奪。
若人點檢得出。
許你一生參學事畢。
不知是那一句。
師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會么。
僧云不會。
師云。
不見道你有主杖子。
我與你主杖子。
你無主杖子。
我奪卻你主杖子。
下座。
開示五羊深禪人 若了自心本來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況復諸三有。
儻爾于斯直下不能領略。
別無方便。
但將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單單參究。
以期徹悟。
精進不懈。
勇猛無怯。
務要討個明白而后已。
欲上參時。
先須拌舍世間恩愛利名等事。
使身心灑落。
虛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為己重任。
抖擻精神。
看這念佛底是誰。
要在這誰字上著到。
深下疑情。
疑這念佛底是誰。
故謂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話頭自然現前。
綿綿密密。
凈念相繼。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執(zhí)而持之。
勿令間斷。
一念不生。
前后際斷。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虛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喚作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正好再見真善知識。
掃除悟跡。
別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頭顢。
然后水邊林下。
保養(yǎng)圣胎。
待時龍?zhí)焱瞥觥?div id="njftj6t"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0_0_118_comment'>
方可為人也。
囑大川關主 欲作吾家真種草。
要須直下坐斷圣凡情量。
不守靈鑒虛明。
廓亡自他。
當體不顧。
亦不作無己知解。
自然本體露現。
如大日輪升于虛空。
無處不照。
正恁么時。
若有個承當底人。
則不能于那事相應。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喚作大事因緣。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賢十圣。
只為圣心未忘。
見性如隔羅縠。
饒你才并馬鳴。
解齊龍樹。
亦只得一生兩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凈。
聞之即解。
去道逾遠。
況小智薄德浮淺之學者乎。
又如慧可大師。
無書不解。
無經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詞不措。
方覓安心。
從斯一切放下。
心如墻壁。
至于立雪斷臂猶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則禮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豈造次。
近世學者心粗。
認指為月。
天地懸殊。
自既錯解。
將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眾盲。
為害非細。
或者謂我已坐禪。
得個安樂處。
身心輕安。
更無異念。
直是靈靈不昧。
了了常知。
于生死岸頭已得不疑。
只未會古今差別公案。
是何言歟。
蓋因邪師法眼未明。
妄據師位。
以方便為真實。
是非不辨。
認個湛不搖處作空劫那邊事。
豈非認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識邊際。
永嘉云。
損法財。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古德云。
諸佛說心。
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虛妄。
今人認心是道。
深違佛意。
又增戲論。
殊乖大體。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處。
此是斷見外道。
或者云。
一切無著。
自然無礙。
此是掩耳偷鈴。
自屎不覺臭。
或者云。
齋戒明白。
清凈無染。
自然不墮惡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業(yè)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節(jié)。
任意浮沈。
隨處騰騰。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常見外道。
闡提癡漢。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語。
誇談馬角。
豈不見道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或者云。
某人雖不會道。
奈何死得好。
有堅固子。
此是夢中說夢。
僧問古德云。
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答云。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且無你用心處。
你若古今見盡。
迷悟情消。
則常轉法輪。
一切時出生。
一切時滅度。
貧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絲九鼎之懸。
觀今玄紹之徒。
槩似兒戲之所為耳。
但要誑得入手則已。
豈知吾祖有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之誡乎。
亦是為師者不審學者之才器堪否。
而茍圖收拾門人之私。
致招法門之辱累也。
如子順大川禪人。
自舍緣入道。
于真定金臺二處掩關。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發(fā)。
故南詢師匠決擇。
懷香禮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搖處。
猶未出他識陰區(qū)宇。
此是靜想不脫。
所以己見不明。
殊知勞慮永斷。
得法界靜。
即彼靜解為自障礙。
要知得在神靜。
失在物虛。
錯認定盤星。
且喜沒交涉。
此是大解脫門自在三昧。
須是塵勞不染。
靜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轉無窮。
鬧浩浩處識得。
方始八面玲瓏。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脫。
則知如上葛藤盡是為蛇畫足。
雖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門庭。
直須久依吾住。
再向那邊更那邊打數百個懸空觔斗歸來。
始得智過于師。
方堪傳受。
豈不見道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難方見丈夫心。
行實撮略 季善。
祖貫鳳陽人。
隨任生于廣東之雷陽。
父吳姓。
母鐘氏。
十七歲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請益。
蒙受無字公案。
囑云須發(fā)大愿以自護持。
我便發(fā)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遺棄修行。
貪著名利。
死墮阿鼻地獄。
受苦無量。
(云云)蒙念長老送入關。
關中不設臥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為則。
睡魔沈重。
垂頭眠著。
不覺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晝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墻壁。
遼空經行。
(云云)一朝聞鐘聲。
忽說偈云。
沈沈寂寂絕施為。
觸著無端吼似雷。
動地一聲消息盡。
髑髏粉碎夢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須要具我如是誠信決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進。
如是打七煉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禪定解脫。
如是次第覺觸。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尋師印可。
如是涵養(yǎng)淘汰。
如是待時為人。
還有一重如是。
直待案山點頭。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誠哉此事。
見則便見。
擬思則白云萬里。
況如之若何。
汝欲決要明此一件大事。
須著做直捷工夫。
能向一毫頭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則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際斷矣。
若得真到此地。
則曠劫不明之事當下分明。
猶如啞子夢見親娘。
與人說不得。
亦復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方可水邊林下保養(yǎng)圣胎。
待時龍?zhí)焱瞥觥?div id="u1xu6c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0_0_356_comment'>
扶持末運。
接續(xù)祖燈。
廣化眾生。
同成正覺。
其或未然。
只須將我所付念佛公案貼在鼻端上。
不許執(zhí)在一邊。
須向一切處常目在之。
勿使須臾失其照顧。
疑個念佛底是誰。
于這一句綿綿密密。
直教首尾一貫逼拶將去。
如不得力。
再加個畢竟念佛底是誰。
儻被散亂昏沈之魔攪擾。
或有間斷。
莫容滯久。
如雞抱卵。
若冷卻。
其窠子無出頭期矣。
工夫綿密之喻無如此也。
儻宿有靈骨。
得個覺觸處。
切不可自許。
須見本色宗匠。
入他爐鞴受他煅煉出來。
真?zhèn)螠\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跡。
做個無事無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塵。
己靈猶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這里但有纖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盡。
皆墮法塵見刺之圈?。
誠哉此事。
乃無大極大底大事。
真能欺賢壓圣。
豈可輒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囑。
袾宏曰。
關內行持。
可謂大強勇猛精進矣。
樂閒逸而坐關者惕諸。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季善。祖鳳陽人。隨任生于廣東之雷陽。父姓吳。母鐘氏。稚小以佛事為兒戲。十七出家。初投源明和尚。明示以無字公案。囑云。須發(fā)大愿。以自護持。師便發(fā)愿。若生死不了。大事未明。遺棄修行。貪著名利。死墮阿鼻地獄。受苦無量。正統(tǒng)八年。入閩參無際。閉關力究。關中不設臥床。安一凳。誓不倒身。以悟為則?;璩羴怼R蛉サ柿?。誓不坐不近墻壁。遼空徑行。一朝聞鐘聲忽悟。說偈云。沉沉寂寂絕施為。觸著無端吼似雷。動地一聲消息盡。髑髏粉碎夢初回。見蒙隱楚山二老。又見月溪。溪印可之。天順庚辰。趙氏建西湖三塔寺。請師開山。繼興天目昭明。繼興吳山寶蓮。繼興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關石屋寺。壬寅。慈云嶺有寺。曰天真。僧宗綱。請師興建。事竣。即掩關杜人事。師一生苦功。無與倫比。雖得相應。而勒持彌督。涵養(yǎng)淘汰。至老無替。有四十馀年秪掩關之句。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龕。藏天真石洞中。門人輯師言論行實。為三會語錄云。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本善。祖鳳陽人。隨任生于廣東之雷陽。父姓吳。母鐘氏。稚小以佛事為兒戲。十七歲出家。初投源明和尚請益。明示以無字公案。正統(tǒng)八年入閩參無際師。聞鐘聲有省。次見蒙隱。次見楚山。次見月溪。溪印可之。從前打七掩關。曉夜無怠。歷盡百倍苦功。乃得大徹。復蒙古庭重授衣拂。天順庚辰。趙氏建西湖三塔寺。請師開山。繼興天目昭明。繼興吳山寶蓮。繼興南山甘露。成化庚子。掩關石屋寺。壬寅。慈云嶺有山曰登云。寺曰天真。僧宗綱請師興建。事峻。即掩關杜人事。涵養(yǎng)陶汰。有四十馀年祇掩關之句。示寂后。門人悟深戒新等。輯師言論行實名昭明甘露天真三處語要錄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05—1573 【介紹】: 明河南光州人,字子素,一字少質,號嵩陽。好擊劍,力挽六石弓。嘉靖十四年進士。授行人,改戶科給事中。曾兩劾夏言,為言所憾,出為重慶知府。終因忤言而罷,居家二十年而卒。有《嵩陽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素,一字少質,光州人。嘉靖乙未進士,授行人選戶科給事中,歷知重慶府,有《嵩陽春詠》。
維基
劉繪(1505年—1578年),字子素、少質、號嵩陽,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光州(今河南省光山縣)人,嘉靖辛卯解元,嘉靖乙未進士。
官至四川重慶府知府。
劉繪長身修髯,器宇軒昂。
愛好擊劍,能力挽六石之弓。
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一,嘉靖十四年(1535年)登乙未科進士,授行人。
嘉靖十九年(1358年)擔任戶科給事中。
嘉靖二十一年(1560年)進言退蒙古策。
嘉靖二十二年(1561年)升任刑科右給事中。
后出任重慶府知府,平定當地土官對抗,因一貫與夏言作對,被劾罷官,家居二十年卒。
有著述《嵩陽先生集》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三
同時有常鎮(zhèn),字玉庵者,當陽李氏子也。
好學不倦,于孔、墨、莊、老,無所不讀。
一日閱佛書,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悚然學出世法,與碧空禪師水乳交融,乃說發(fā)焉。
鎮(zhèn)風度端凝,神采挺秀,士大夫咸推重之,每講《摩訶止觀》、《大智度論》、《涅槃》諸經,聽者萬指。
嘗有偈云:“珠泉白日凈,塔影半空沈。
門外長安路,云中智者心。
”時南大理寺卿陳夕矚贈詩,有“詩能譚上界,我亦旨西方”之句。
居寺三十五載,德流緇素,名播中外。
以萬歷九年十月十七日示寂,塔于大通寺后。
其辭世偈云:“彌陀此日來,山僧此日去。
登高一又天,撒手云深處。
云深處,沒毀譽,吾道一貫之,原來是忠恕?!?div id="9bvmga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598_0_12_comment'>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十七
字長孺,號大若,少與從兄一貫、族兄九疇同研席知名,人方之三謝。
初中進士,值江陵當軸,其二子亦以是科第上等,使交同榜名士,公所最注目者,然公澹然弗顧也。
授都水主事,議罷神嶺山采石,民得不擾。
稍遷儀制郎中,多與藩邸關。
時沈藩負大力,有所干請,俞旨每從中出,公爭甚強,事得寢。
出以按察副使,備兵上荊。
荊多庶宗,貧無賴,不受有司約,公為曲貸其困,巳稍整齊之,遂循循奉法。
擢山東參政,以病致仕,起補福建參政,稅珰高寀,與紅毛番通,許其貢市,為疏請,而番舶已泊漳門。
公亢言疆臣無延寇入門,理宜以死守。
下令集舟師,逼使去,珰無以奪。
其疏入,亦遂不行。
進按察使,遷河南布政使,徙貴州。
其地無成賦,一切車軨之備,仰給鄰壤。
適徵發(fā)巨材,人多受值,而逋鄰值因不至。
公下令先輸木者受鏹,立得材三千。
金筑安撫其民頗馴。
數苦豪右侵,公具請使內比為州,拓地千里,遂力請骸骨歸里,逾年卒。
方公初釋褐,從兄文恭公已在史館,及文恭枋國,深以家門貴盛為嫌,不肯引兄弟使同列,公亦遠自引避,每與客語,終日未嘗一及相君。
人或徵起居,唯唯而巳。
嘗言吾輩堅立腳根,庶晚節(jié)不至秋蓬轉,雖有智巧,豈能益吾命所無。
其自守若此。
所著有書禮二經補注、梅園集。
維基
沈一中(1550年—?),字長孺,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民籍。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名。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二甲第四十八名進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累升禮部精膳司郎中。二十年六月升湖廣副使,二十三年十一月升山東左參政。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出任分守漳南道福建右參政,晉按察使,三十四年五月平定閩妖吳建,改大名道河南按察使,三十五年閏六月升河南右布政使,三十八年五月官至貴州左布政使。文章以才氣辭藻見長,而短于剪裁澄汰。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性璞,字印含,姓王氏,吳人也。
與隱微理為同母兄弟,友愛天成,志趣不歧。
兄性好佛,遇有道場,嘗切觀摩,璞必相隨,及肩恐后。
由是研心經咒,參訪名宿,互為探討,動則與偕。
居恒相謂曰:“安得名師而歸依之?
”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古馨至蘇,應香馀說戒之請,夜夢二蜂率小蜂無數飛投于懷,詰旦見璞兄弟懷香求具,適符其兆,古祖感念,因留意焉。
遂同至古林,終日與兄瞑息對坐,各有會心。
理依古祖,智慧聿啟,德性堅定,命代說般若,頗開覺悟,因以紫衣、法物、著述諸書付之。
及理示疾,以席遜璞,辭之再四,理曰:“祁奚舉午不避親,趙祖讓弟不私子。
我觀四眾誰可與言?
且既出世,志在弘法,更無他望,又何所嫌,汝其勿辭。
”崇禎十年,召見賜紫。
清室初興,入主中夏,定鼎燕京。
世祖萬機之暇,尋味釋典,雅慕高僧,企璞道望,詔入京師,參訪要妙,時契帝心,賜紫還山。
際遇兩朝,恩禮有加,人或榮之,璞獨傷焉。
以清順治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示寂,壽七十有八,臘四十有四,塔于天隆玉環(huán)山后。
當古祖香馀說法之時,年已垂暮,而璞年最少,嘗語人曰:“孔門學者聰明才辯不為不多,而一貫之傳乃在后進曾子。
吾道其在璞乎?
”后接席十年,恪守祖訓,大弘律學,四方景仰,卒如其言。
盧一麟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盧一麟(1541年—?
年),字禎甫,四川重慶府巴縣人,民籍,治《書經》,年三十一歲中式隆慶五年辛未科第三甲第三百一十五名進士。
正月十八日生,行一,曾祖盧重器;祖盧相;父盧養(yǎng)浩;母周氏。
重慶下,妻張氏,繼妻王氏;弟一龍;一豸;一貫;一誠。
由縣學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四十六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一百六十名。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福建金門人。
其父林焜熿,學者稱竹畦先生,工詩及古文,著有《竹畦文鈔》、《浯洲見聞錄》……等作。
卓人幼承家學,兼以天資聰穎,故十馀歲便淹通經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生員,咸豐九年(1859)取進舉人,但其后考運不佳,竟未能再上層樓。
同治元年(1862),先生東渡,游歷臺灣各地,后于艋舺巧遇奉檄辦團練的林占梅,因此受邀擔任潛園教師,任占梅之妾杜淑雅之西席,于潛園中生活四年之久。
同治六年(1867),淡水廳嚴金清擬修廳乘,林豪受邀總輯編撰,隔年事成,因獲聘澎湖文石書院任教,乃辭別占梅離竹。
同治十二年(1873),林豪得見陳培桂《淡水廳志》刻本,發(fā)現內容改竄其作卻謬誤不少,因此憤撰〈淡水廳志訂謬〉一文,以斷是非。
光緒四年(1878),主草《澎湖廳志》,但未刊印。
光緒八年(1882),返回故里,重修《金門志》。
光緒十八年(1892),再修《澎湖廳志》。
畢生致力文史,編修方志,厥有心得,最受肯定;而其文學著作,數量甚夥,亦屬名家。
其中,《誦清堂詩集》、《誦清堂文集》、《瀛海客談》、《潛園詩選》……等作內容,均與本地相關,惜除了《誦清堂詩集》外,馀皆亡佚。
  《誦清堂詩集》共收錄林豪古今體詩作一千零一十八首,分有十二卷,是先生晚年自所釐定之稿,民國四十六年由其侄孫林策勛輯刊,于菲律賓大眾印書館印行,以下所錄林氏諸作,據此版本編校。
此詩集內容,與本地攸關者,計有《臺陽草》二卷、《澎海草》一卷,前者或描寫潛園生活,或敘臺地社會民情,或抒發(fā)個人情懷,或采錄史事名勝;后者偏于曉諭生徒之作,旁及客中興寄與澎湖風土人情。
在詩藝表現上,善用散文句法,使句式活潑靈動;又迭以頂針修辭,使上下詩氣銜承一貫,緊湊有勁;喜用歌行古體,在長篇巨幅中施展詩人才力等,是皆有過人之處。
(黃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