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陶模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凈。字天鏡。號樸隱,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祝發(fā)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臺止觀。復往雙徑。參行端。凈入門。端厲聲一喝。凈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四三轉(zhuǎn)。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元凈。字天鏡。別號樸隱。越之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師初以童子出家。領昭慶濡律師戒。嶷然有遠志。韓莊節(jié)公性。教之為文。伸紙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嘆賞。既而從天岸濟法師。習天臺教。盡得其學。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欲令出門下。師不從。元叟端公。說法雙徑。人尊之為當代妙喜。師往從之。入門。叟厲聲一喝。師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復問答三四轉(zhuǎn)。皆愜叟意。遂錄為子。使掌記室。久之。游建業(yè)。謁全悟?公于大龍翔寺。全悟門風高峻。不輕許可。見師特甚稱之。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稱之。留九十日而還。他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其同辭稱師。無異于虞公。名聞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請師出世會稽長慶寺。升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師以氣衰。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即山陰和塔是也。我太祖龍興。師與鐘山法會之選。與東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內(nèi)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身焉。未幾。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師主之。師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師入院。甫浹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實繁乏。都寺僧司之。師曰。若等盍選其人乎。眾咸曰。有德現(xiàn)者稱多才。昔掌崇德莊田。能辟其萊蕪。以食四眾。倘以功舉。誰曰不然。師諾之。先是。勤舊有聞。歆現(xiàn)之獲田利。率無賴比丘。請于前主僧代之。及現(xiàn)之被選也。大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h令丞寘不問。適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訊鞫既得實。以師為寺長。失于簡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師?;蛑^師曰。此三年前事爾。況師實不知。且不識聞。宜自辯訴可也。師笑曰。定業(yè)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問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師即操觚如吏言。尚書暨侍郎覽之大驚。咸曰。師當今名德也。惡宜有是。薦審之務得其情。師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聞亦大悔。且泣曰。聞草芥耳。豈意上累師德。蚤知至此。雖萬死不為也。師弗顧。行至寶應。謂從者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夜宿寧國寺。寺住持。故師舊識。相見甚歡。師女弟之夫陳義安?;乱气P陽。以道經(jīng)寺中。師悅曰。吾遺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飯。猶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有憊色。明旦。忽端坐合爪。連稱無量壽佛之名。泊然而逝。實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義安等。為其龕斂。以俟師之季父至。道衋然傷心。遣其法孫梵譯。走寶應攜骨而還。骨間舍利。叢布如珠??h大夫。及薦紳之流來觀。皆嘆息而去。其徒結(jié)竁于和塔祖壟之側(cè)。瘞焉。壽六十七。臘五十三。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師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性尚風義。斷江恩公。與師締忘年交。斷江卒。師為刊布詩集。復請虞公銘其塔。三主名山。起費補壞。具有成績。其敷闡大論。發(fā)揮先哲。釋門每于師是賴。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見焉。竟以無罪謫死。茍不歸之于定業(yè)。將誰尤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凈源,字天鏡,一號樸隱,姓倪氏,會稽人也。
父機,母嚴氏,皆為士族。
童時,從弘教大師立公于大報恩寺祝發(fā)為僧,受戒于昭慶濡律師,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以道德辭章下帷授徒,凈往從之。
于群經(jīng)要旨,作文程式,俯仰變化,開闔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紙引墨,思源源不渴,每進一解,韓公未嘗不稱善。
天岸濟以臺衡止觀開講于虎林之集慶,凈又往從之。
濟為折三千性具之義及四明孤山同異之辨,波瀾浩蕩,廉陛高嚴,凈能一一領解,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
時元叟端說法雙經(jīng)山,人尊為“當代妙喜”。
凈又往從之,入門,叟厲聲呵之,若聞雷霆,黏縛盡脫,遽卻立作禮。
叟曰:“汝果何所見耶?
”復問答三四轉(zhuǎn),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錄為弟子,命歸侍司,尋掌記室,時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業(yè)大龍翔寺,寺主廣智全悟?公精貫儒釋,行文為世模范,不輕與人,見凈盛稱之。
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稱之,留三月乃還。
當時能文者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莫不聞風贊賞,由是聲光遠施,上達聰聽。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請出世會稽長慶寺,遷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日至,凈以衰病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所謂和塔處也。
元運既謝,明室初興,詔天下名僧建會鐘阜,升濟幽靈。
凈與上竺東溟日、五臺璧峰金特被召入內(nèi)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凈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
初靈隱有莊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現(xiàn)掌之,開辟蕪萊,以食四眾,無賴比邱某歆其田利,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凈入靈隱,德現(xiàn)復充都監(jiān),某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縣令丞寘不問。
未幾,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實,以凈為寺主失于檢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凈。
或謂凈曰:“此三年前事,且實不知,宜自辯訴,可免。
”凈笑謝曰:“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問之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當書責款以上。
”凈即操觚如吏言,尚書侍郎見之,皆大驚曰:“凈當今名德,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得其情。
凈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行至寶應,謂從者道升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禪寺,主僧總虛了舊日交游,相見甚歡。
陳義安為青州衛(wèi)知事,移戍鳳陽,以道經(jīng)此,亦留寺中,與凈相遇,凈喜曰:“吾遺骸有所托矣。
”義安者,凈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飯,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憊色。
明旦端坐合爪,稱佛而逝,時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
義安、總虛為龕斂以俟,法孫梵譯走寶應,焚其骨,舍利叢布如珠結(jié),竁山陰和塔瘞焉。
凈容貌魁偉,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之術,不禁自絕。
性尚風義,斷江恩與為忘年交。
其卒也,為刊其詩集,復乞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起廢補敗,具有成績。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葺若干卷。
譯等哀慕慈法,懼其湮沒,疏為事狀,徵文于宋文憲公濂而銘諸石。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十六
字日新,東皋先生子也。
少承家學,通經(jīng)史百家言。
弱冠補諸生,一試不第,輒棄去。
其詩風格溫厚,有韋柳遺意,為時所傳。
身敦至行,見人善輒稱之。
聞有揚人之過者,即愀然不樂。
與人相貿(mào)物,察其色,至厭足乃巳。
雖為所紿,弗較。
人稍失利,則句月不能忘。
嘗曰:丈夫不能自建立,亦當行善于鄉(xiāng),為世模楷。
因書其壁曰:人生無欲,始高天下,為善最樂。
里中頌之。
課其子邦奇成大儒,歷贈翰林學士,吏部左侍郎。
所著有《洞云稿》行世。

人物簡介

維基
陳敬 ,浙江寧波府鄞縣人。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未任官卒。
女陳氏,歸張尚彬,尚彬卒,年二十二,陳誓志不踐二庭,遺腹生子世模,勤課讀,力織纴,為之完娶。
無何,世模又卒,陳以垂白之年,目擊慘變,遂郁郁而終,宗黨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