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46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羽侯,號格庵,晚號稱東餓夫。劉宗周弟子。崇禎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以劾王應熊入閣不由廷推,下詔獄。旋起歷吏科都給事中,屢忤首輔周延儒,又詆兵部尚書陳新甲奸邪,既而會推閣臣失帝意,謫戍均州。弘光時任大理丞。明亡為僧。有《章格庵遺書》。維基
章正宸(?—1646年),字羽侯,號格庵,晚號禹東餓夫。浙江會稽人,明末政治人物。早年師從劉宗周,崇禎三年(1630年)中式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 ,工部觀政,改翰林院庶吉士,與馬世奇、張溥等相交莫逆。崇禎六年(1633年)任禮科給事中,因上疏彈劾輔臣王應熊,崇禎帝大怒,被逮下詔獄拷訊,給事中吳麟徵、傅朝佑救之無效,被革職歸鄉(xiāng)。崇禎九年(1636年)冬,召起為戶科給事中,十二年任湖廣鄉(xiāng)試副主考,從廢卷中拔取曹胤昌為第一名。巡視蘇松諸郡餉務,陳漕政八害一要,升吏科右,十三年巡視太倉銀庫。十四年,洛陽被攻陷,福王朱常洵被殺,崇禎于乾清宮召對群臣,章正宸相繼彈劾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陳新甲、督師楊嗣昌,在會推宣大總督人選上,首輔周延儒欲以門生江禹緒陪推,又欲起復被革職的門生前江陵知縣史元調(diào)和恢復前輔臣馮銓冠帶,被正宸爭論,未能成功。十五年五月,會推閣員,章正宸與吏部尚書李日宣、掌河南道御史張瑄共事,先推十三人,帝命再推,又列十一人,六月辛酉,崇禎召對中左門,以濫舉房可壯、宋玫、張三謨?nèi)?,將李日宣、章正宸下獄,又謫戍均州。安宗時,官至大理寺左寺丞,見國事日非,棄官歸里;魯王監(jiān)國時,授吏部左侍郎,掌部事,守赭山(在浙江蕭山縣),招募赭山鄉(xiāng)民組建赭山營。紹興失陷,出家為僧。
人物簡介
周光夏(?—17世紀),字士六,號敏山,河南開封府杞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周光夏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士,獲授工部主事,抽分龍江,有盈馀數(shù)萬。他從郎中外任寧國知府,吏員都不敢欺騙他,又多獎拔文人和士大夫;再調(diào)官淮安,不順從高杰與劉澤清。北京陷落,他與路振飛中軍趙彪、張云沖、徐人杰、傅文亮、王啟、周逢豫共同守城。武愫南下,周光夏命令徐州指揮王文明假裝投降,與徐標中軍卓圣、劉秉忠,同知鄭之俊,諸生吳汝珠、王太生擒獲武愫;遷任江西副使,負責督兵籌糧,來往福建廣東。隆武帝繼位,讓周光夏擔任太仆卿,管理尚寶司;明年(1645年)就以僉都御史巡撫江西。永歷帝即位,周光夏參與擁戴,歷任工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為官清廉,與嚴起恒、晏清友善。不久童琳彈劾他「越資序,題差用,私亂臺規(guī),非法」,唯永歷帝反而杖打童琳,他就晉升為工部尚書,但永歷二年就遭罷去此職務。肇慶再次失陷,里人江禹緒得清朝任作招撫,帶兵在平南江與周光夏相遇。他情緒激昂地數(shù)落江禹緒,禹緒最初還在得意忘形,聽到他的訓話就垂頭喪氣,不敢回答。很快他兵敗,不愿投降,于是奮身戰(zhàn)斗,中彈而死。南明朝廷得知,追贈太子太保,謚忠烈。他能力出眾,有義氣,隨從志氣精銳,死后人們都為他惋惜。
人物簡介
【生卒】:?—1665 【介紹】: 明末清初順天大興人。明天啟二年進士,崇禎間累官四川巡撫,參與鎮(zhèn)壓李自成軍。曾疏請重用中書涂原,練鄉(xiāng)勇,以蜀人治蜀兵,罷官。清順治元年,起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尋以病乞休。維基
劉漢儒(1595年—1665年),字向董,號忝生,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天啟年間進士。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進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天啟七年,授吏科給事中。崇禎二年,升兵科右給事中、次年改刑科左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崇禎四年,改太常寺少卿。此后以右僉都御史銜,四川巡撫。流賊陷夔州,圍太平,石砫土司秦良玉率兵援之,漢儒運長慶米濟其軍,太平圍解。中書涂原練鄉(xiāng)勇,守梁山,擊退賊,漢儒及巡按御史黨崇雅請用原以蜀人治蜀兵,莊烈帝不許,并罷漢儒。明亡后歸降清朝,順治元年五月起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九月世宗章皇帝車駕將至京師,群臣俱赴通州迎,漢儒疏言城守空虛,懼奸民竊發(fā),請留重臣以鎮(zhèn)中外,派守兵以嚴出入,遠偵探以杜窺伺,下部知之。十一月賜鞍馬。時流賊自太原直犯井陘,始開城殺官,仍退據(jù)固關。漢儒疏言井陘險峻崎嶇,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且去正定近,倘賊兵長驅正定,無兵可恃,今宜飛檄官兵,視賊所向,或直搗其巢,或分截其路,賊可就擒。否則我兵南剿,賊已近在肘腋,土賊響應,首尾兼顧,鞭長莫及,勿謂疥癬,毋煩過慮,下所司知之。二年閏六月,疏言頃者南差不用南人,乃一時權宜計,今天下一統(tǒng),何分南北。嗣后遇巡按差缺,除回避本省外,酌量隔省資才堪任者,列名奏請簡用。得旨:各省巡按南北一體差用,但家鄉(xiāng)鄰近者雖隔省亦不得差。是月賜紗蟒衣一襲。七月,疏言十三道御史原百有二十,用以巡方糾察,我朝酌減至六十,今差務日繁,銓部竟未考滿,何以應差。請砹部速補,詔如所請。八月,御史王守履劾漢儒系大學土馮銓黨,為御史江禹緒營求招撫鄖陽,漢儒具疏辨并引病求罷。得旨:劉漢儒無端被誣,著益盡心職掌,以振風紀。三年復以病乞休。康熙四年卒,賜祭葬如例。
人物簡介
釋實長,字曉聞。姓錢氏,丹徒人也。母潘氏,初產(chǎn)乏乳。乞他母乳,長輒不就。飲以米汁,又未能食,舉家憂之。七日乳至,始接懷哺。蓋生有殊稟,知覺獨靈。呱呱在抱,即辨血氣。及能食言,便惡辛膩。發(fā)言應機,過于成人。幼時隨父渡江,暴風忽作,波浪洶涌,一舟振蕩,莫不驚恐。長微笑曰:“祇是心不定耳,風浪何懼乎?”父曰:“此時心如何得定?”曰:“定在平日。”由是異之。年踰志學,溯江至金陵永濟寺。聞僧誦《彌陀經(jīng)》,偶焉棖蠲,遂決然舍去,投和州福興寺密嚴薙染。棲遲三載,稍涉經(jīng)論。禮寶華文海圓具。未幾下山,欲求禪習。道遇老宿,問所從來,因言所志。老宿慨然曰:“了明心理為戒,悟徹本心為禪。名雖有二,理則一致。今之秉佛制,飭僧綱者,已不多覯。汝后生新戒,當精進持律,弗墜初基。”于是涉江而北,依廣陵石塔撫生,研討毗尼。撫于淮南有律虎之目,見長操持謹篤,迥出庸流。昕夕切磋,將欲記莂。長方游山未歸,撫遽遷化。時城北舍利律院冶牧,少與同參,素契清修,請為輔導。既任仔肩,不辭勞瘁。久之,冶牧謝世,緇眾固請就履主席,婉辭郤之,以待賢者。會郡守景萊高公與紳耆汪君鶴崖,辟廣初地,一新梵宇。勉長住持,乃不獲辭。自是艱苦,較甚于前。而春冬弘戒,十方新眾,尤多于昔。平山堂之左有惠照寺,為古木蘭院,唐王播題詩處也。地頗幽邃,主者荒蕪,士紳惜之。邑令徐公,慕長譽望。率眾造請,特令兼攝。未及期月,已復舊觀。乾隆辛未春,高宗南巡。御舟經(jīng)過,長出迎候。奏對雍容,請錫寺名,圣意俞允。九月,鹺運吉公恭赍御書“慧因寺”額至寺。時顧萬峰、鮑步江、張冠村、陳道潛,俱有詩紀勝。非道行高卓,聲華茂美,未足臻此。以乾隆甲戊九月一日示寂。年五十一,臘三十一,坐夏十有四。奉籠于惠照之西偏。當長四十,初度隆覺,冶牧以文壽之。序中推許真實,以為后來之秀,屈指無二。冶為海內(nèi)律學宗綱,持論最嚴,獨于長稱道如此。況十年精進,其律學洵可一世也。
人物簡介
陳振先(1876年1月12日—1938年2月23日)字鐸士。原籍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h佛山分府。清末民初政治家、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家。清末駐美公使館書記官。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yè)。回國后授農(nóng)科進士。1909年(宣統(tǒng)元年)授翰林院編修,歷奉天省農(nóng)事試驗場監(jiān)督、考察憲政大臣隨員等職。中華民國成立后,任北京政府農(nóng)林部次長。7月陸徵祥內(nèi)閣上臺后改農(nóng)林總長,后留任于趙秉鈞內(nèi)閣。次年3月,兼任署理教育總長。熊希齡內(nèi)閣成立后,改任總統(tǒng)府顧問。1918年(民國7年)任安福國會參議員。1927年(民國16年)任北京稅務學校校長兼經(jīng)濟學教授。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35年(民國24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四川行營第2廳廳長。次年,任實業(yè)部農(nóng)本局總經(jīng)理,兼湖北省金水流域農(nóng)場場長。1938年(民國27年)2月23日,于金水農(nóng)場被暴民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