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濛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9—816 【介紹】: 唐僧。太原文水人,俗姓武。武則天侄孫。七歲應(yīng)童子舉。十三歲從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玄宗開元間,參荷澤神會,得為執(zhí)侍,會傳其法要。后住廬州浮槎寺,覽《大藏經(jīng)》。代宗大歷五年,入京,參南陽忠國師。八年,賜號大悲。后歷住汴州、潤州。憲宗元和五年,淮南節(jié)度使李鄘召居揚州華林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武氏。
太原文水則天皇帝諸孫也。
父宣洛陽令。
母夏侯氏。
夢神僧寄寶鑒。
表里瑩然。
曰善護之。
及生而秀整可愛。
七歲誦習(xí)通利。
以童子舉入官。
至十三。
擢太子通事舍人。
益進學(xué)不怠。
三教典籍。
窺覽靡有遺。
然頗厭世故。
嗜空宗。
時洛下方盛荷澤神會之化。
坦往參焉。
遂見推許。
而命之執(zhí)侍。
父母莫之沮。
天寶初。
會謂坦曰。
吾有一句。
自初祖菩提達磨。
傳之曹溪。
曹溪以傳吾。
汝宜諦受。
毋令斷絕。
茲吾將有難必去汝而它之焉。
未幾果詔會遷弋陽。
坦亦覽藏經(jīng)于廬州之浮查寺。
大歷五年獲以法眷禮。
見南陽忠國師于京帥。
忠公為奏得璽書。
賜號大悲。
時相國田公神功方帥汴。
坦就以行化。
殊見祗待。
乃循維揚六合而下。
忽聞空中有聲曰。
吾與汝開心地。
即睹菩薩像。
如文殊者。
以手按其頸曰。
此其印驗也。
視之有指痕四皆赤色。
久不滅。
潤之金山。
有云氣。
能毒人至死。
蓋穴之蟄龍致然。
至是而弭。
亦坦嘗旅次其間云。
俄庵江陰之定山。
夜聞贊嘆聲。
察之二白龜也。
又白蛇數(shù)丈。
祈受戒懺悔。
寓吳興。
造蘭若于林山。
或見三丈夫衣金紫。
美其壯麗。
元和五年。
相國李公鄘治廣陵。
素嚴刻少恩。
遇坦絕寬厚。
館之華林寺。
寺有吳將張遼墓。
尤舞妖祟。
坦居之。
恬無所忤。
十年有二胡人。
自稱龜茲國使。
致國命請?zhí)埂?div id="pgt5kxu" class='inline' id='people_18487_1_75_comment'>
然竟不知何從來也。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眾以荷澤忌營齋。
坦別眾曰。
吾赴遠請已。
七月染微疾。
九月八日乃終。
塔葬郡之馴翟坊南岡。
壽一百八。
臘八十四。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靈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則天太后侄孫。父諱宣。洛陽縣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夢神僧授與寶鑒表里瑩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護之。及誕親無所苦。年甫七歲誦習(xí)畢通應(yīng)童子舉。十三從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如是悅學(xué)不休。三教之書彌增洞達。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門。已備大乘之資糧。終到涅槃之境域。于時洛都盛化荷澤寺神會禪師也。方遮普寂之光漸沒秀師之道。坦往參焉。會施善誘頓見其心。默而許之。容其執(zhí)侍。父母不能回其意飛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滯。天寶初載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傳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諦受之。吾當(dāng)有留難。遂辭游方焉。未幾果敕移會于弋陽。坦遂向廬州浮槎寺覽大藏經(jīng)。后聞忠國師自南陽詔入。于大歷五年禮覲之。八年欲出關(guān)。忠奏曰。此人是貧道同門。俱神會弟子敕賜號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園。時相國田公神功供養(yǎng)邐迤。適維揚六合方嘆大法凌夷。忽聞空中聲云。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曰。與汝印驗。令舉項以掌按之尋。觀有四指赤痕。其印跡恒現(xiàn)。又止?jié)欀萁薪鹕?。今澤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龍穴。常吐毒氣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斃。坦居之毒云滅跡。又于江陰定山結(jié)庵。俄聞有贊嘆之聲。視之則白龜二。坦為受歸戒。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shù)丈。亦為受戒懺悔。如是卻往吳興林山造一蘭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趨步徐正稱嘆。道場唯善。村落之民多棄罟網(wǎng)。元和五年相國李公鄘之理廣陵也。以峻法操下剛決少恩。一見坦鄭重加禮。召居華林寺。寺內(nèi)有大將軍張遼墓。寺僧多為鬼物惑亂。坦居愀然無眹矣。又揚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熒惑。坦皆遏禦焉。人爭歸信。至十年忽見二胡人。稱自龜茲國來彼無至教。遠請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澤忌齋告眾。吾赴遠請。七月示疾。九月將滅。斯預(yù)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爾而終。遷塔于揚州西馴翟坊之南岡。越州掾鄭詹建塔。報齡一百八歲。僧臘八十四焉。坦即曹溪之孫。荷澤之子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靈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則天太后侄孫。父宣洛陽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夢神僧授與寶鑒表里瑩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護之。及長參神會禪師。大歷八年行化至梁園。時相國田公神功供養(yǎng)邐迤。適維揚六合方嘆大法凌夷。忽聞空中聲云。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曰與汝印驗。令舉頂以手按之。尋觀有四指赤痕。其印跡恒見。又止?jié)欀萁鹕?。其山北面有一龍穴。常吐毒氣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斃。坦居之毒云滅跡。又于江陰定山結(jié)庵。俄聞有贊嘆之聲。視之則白龜二。坦為受歸戒。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shù)丈。亦為受戒懺悔。如是卻往吳興林山造一蘭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趨步徐正稱嘆道場。元和五年居華林寺。寺內(nèi)有大將軍張遼墓。寺僧多為鬼物惑亂。坦居之愀然無眹矣。又揚州人多為山妖木怪之所熒惑。坦皆遏禦焉。至十年忽見二胡人。自稱龜茲(音丘慈)國來。彼無至教。遠請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告眾將赴遠請。至季秋八日卒。壽一百八。僧臘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太原文水人。則天太后侄孫。父諱宣。洛陽縣令。母夏侯氏初妊坦。夢神僧授與寶鑒。表里瑩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護之。及誕。親無所苦。年甫七歲。誦習(xí)畢通。應(yīng)童子舉。恒嗟朽宅。誓入空門。于時荷澤寺神會禪師。洛都盛化。坦往參焉。會施善誘。頓見其心。天寶初載。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傳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諦受之。吾當(dāng)有留難。遂辭游方焉。未幾果敕移會于戈陽。坦遂向盧州浮槎寺。覽大藏經(jīng)。后聞忠國師。自南陽詔入。于大歷五年禮覲之。八年欲出關(guān)。忠奏曰。此人是貧道同門。俱神會弟子。敕賜號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國。時相國田公。神功供養(yǎng)。邐迤適維楊六合。方嘆大法凌替。忽聞空中聲云。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曰。與汝印驗。令舉頂以掌按之。尋觀有四指赤痕。其印跡恒現(xiàn)。又止?jié)欀萁薪鹕?。今澤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龍穴。常吐毒氣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斃。坦居之。毒云滅跡。又于江陰定山結(jié)庵。俄聞有贊嘆之聲。視之則白龜二。坦為受歸戒。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shù)丈。亦為受戒懺悔。后往吳興林山。造一蘭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趨步徐正。稱嘆道場唯善。村落之民。多棄罟網(wǎng)。元和五年。相國李公鄘。召居華林寺。寺內(nèi)有大將軍張遼基。寺僧多為鬼物惑亂。坦居。湫然無朕矣。又楊州人。多患山妖水怪之所熒惑。坦皆遏禦焉。人爭歸信。至十年。忽見二僧人。稱自龜茲國來。彼無至教。遠請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澤忌齋告眾。吾赴遠請。至季秋八日。果寂而終。遷塔于楊州西馴翟坊之南岡。越州掾鄭詹建塔。報齡一百八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6—1082 【介紹】: 宋僧。永嘉人,字潛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屢依高僧,四主名剎。多才藝,工詩,字畫有法。賜號圓通大師。
全宋詩
釋懷賢(一○一六~一○八二),字潛道,賜號圓通,俗姓何,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發(fā)受戒。后屢依高僧,四主名剎。神宗元豐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記》一篇,已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圓通禪師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金山龍游寺。
圓通禪師。
諱懷賢。
字潛道。
溫州永嘉何氏子。
在襁褓中。
能合掌僧坐。
四歲從嗣仁社主。
出家受戒。
有講席輒往聽。
盡得其學(xué)。
及長嘆曰。
說食能飽人乎。
別社主。
去遍參。
最后見達觀穎于潤之因圣。
初師從瑞新禪師游頗久。
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說。
自謂無以復(fù)加。
比至達觀會中。
聞所開示類。
皆世緣俗諦。
非談諧嵬??。
則罵詈不已。
心竊陋之。
乃潛詣?wù)墒摇?div id="ertuhzb"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47_2_25_comment'>
請白曰。
為人天師。
當(dāng)只說法。
奈何預(yù)以世間事。
且僧有過斥去則已。
何足追罵至累日乎。
觀頷而不答。
師因此省悟。
初開法于太平隱靜。
嗣主金山。
金山當(dāng)孔道。
客至無虛日。
師頗厭之。
熙寧元年。
遂謝事。
隱于金牛山。
山去丹陽數(shù)十里。
人跡罕。
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
皆就掌取食。
號五客。
各為一詩。
贈之士大夫。
欲相見者。
就山中訪焉。
廬山之圓通。
明州之雪竇。
相次堅懇。
各住一年。
雪竇至。
前后二十年間。
三請乃赴。
其行由海道。
遇大風(fēng)。
漂至慈溪東岸。
舟破。
從者多人皆散走。
師獨安坐水中不動。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
示滅于金牛。
壽六十七。
臘六十三。
弟子覺澄等。
塔全身于西隴淮海。
秦少游觀為師狀曰。
師操行卓越。
而遇人有恩意。
雖對賓客。
未嘗與眾異饌。
夜輒從眾僧寢于堂中。
不入丈室。
雅性樂施。
所得金錢繒帛。
率緣手盡。
又多才藝。
工于詩字畫有法。
閒居絕口。
不掛事事。
雖交至錯出。
處之晏然。
無不集者當(dāng)時賢士大夫聞其風(fēng)。
皆傾意愿與之游。
始用參知政事高公若訥奏。
賜紫方袍。
又用節(jié)度使李公端愿。
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
皆天下名山巨剎。
道化方行。
輒托事隱去。
州郡雖欲挽而留之。
不可得也。
弟子五十有五人。
所著詩頌文集。
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
號稚耄典記。
以自見云。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懷賢,字潛道。
姓何氏,溫州永嘉人也。
兒時夙根萌發(fā),常合掌僧坐,父母異之。
時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蓮凈觀,行甚高,眾多歸之,號“嗣仁社主”,乃以賢從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發(fā)。
受具戒時,年十四也。
賢既得法器,又仰高規(guī),藝行日進,同侶無與比。
有講肄,輒往聽受。
久之,盡傳其學(xué)。
慨然長懷,有志四方,辭仁遠參,所至處,延居上游,最后見達觀禪師曇穎于潤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潤守王公珙雅聞賢敏悟,乃見禮請,傳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隱靜相召,賢以甘露頗近城市,隱靜僻在深山,遂從太平繁昌之請。
初賢從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事。
比至達觀會中,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或雜以委瑣恢奇之言。
又嘗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輒追論前事,矢口謾罵,累日不休。
賢心陋之,乃潛詣?wù)墒?,請達觀曰:“為人天師,當(dāng)只說法,奈何預(yù)以世俗間事,且僧有過,斥去則已,何足重辱?
”達觀頷而不答,賢亦因此省悟,居隱靜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復(fù)召以清涼,辭不赴。
明年,達觀自明州雪竇徙金山之龍游。
州人乃以雪竇召賢,既行,道過龍游,留一月。
會達示寂,潤之衣冠緇素因以狀詣郡,請止賢繼焉。
而龍游主者故事,當(dāng)稟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報可。
龍游自火災(zāi)之后,棟宇灰燼,瑞新禪師實中興之,未既而卒。
賢述其事,積勤八載,殿堂廊廡,燦然具備,今宮宇之盛,冠絕淮海。
雖始于新,多成于賢。
然其地當(dāng)長江下游,帆穡迅至,游客登臨,日不暇給,賢頗厭之。
熙寧元年,遂謝去,隱于金牛山,去丹陽縣數(shù)十里,人跡?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皆就掌取食,號“五客”,各為一詩贈之。
士大夫欲相見者,就山中訪焉。
三年,劉公述商守九江,招賢主圓通,賢聞匡廬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題詩壁間,有“歲晚當(dāng)期返竹門”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廬山下一年,果謝去,復(fù)還金牛。
明州復(fù)以雪竇來請,固以疾辭。
史官刁公約謂賢曰:“雪竇東南名山,明覺、達觀相繼居其地,二十年間,請者三至,可謂勤矣。
今又不赴,無乃孤其望乎。
”賢素善刁公,從之乘舟,遵海北轉(zhuǎn)海門,遇大颶卒起,風(fēng)檣摧敗,黑夜漂泊至慈溪東岸,觸礁舟破,從者百馀人皆散走,賢獨淹坐水中,從者還救,乃免。
居雪竇一年,復(fù)謝去,還金牛。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壽六十有七,臘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壟,累墳為塔。
秦少游狀其行。
賢操行卓越,遇人有恩,雖對賓客,未嘗與眾異饌,雅好施予,所得金錢繒帛率以散眾,人多歸之。
又多才藝,工于詩,字畫有法,當(dāng)時賢士大夫皆傾意愿與之游。
以參知政事高若訥奏,賜紫。
復(fù)以節(jié)度使李端愿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剎,道化方行,輒托事隱去,州郡雖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號《稚耄典記》,以自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