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惟勁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6—727 【介紹】: 唐僧。會稽人,俗姓孔。曾祖、祖父均仕南朝陳為高官。十二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傳說曾刺血寫經(jīng)六百卷,為數(shù)千人授戒。武周長安四年,奉敕往歧州無憂王寺迎舍利。中宗景龍二年,延入內(nèi)道場講經(jīng),又于乾陵宮為內(nèi)尼授戒,講四分律。后睿宗請為菩薩戒師。弟子有道岸等五十余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會稽孔氏子也。曾祖范。陳都官尚書。祖祀。祠部侍即考頂生貞觀間。拜尚乘直長。綱方孕。母卻葷雜有頭陀行。婆羅門僧謂曰。佗日生男。終當紹隆三寶矣。自爾每聞空中香氣樂音。及娩白鶴雞集。襁褓過午不求乳哺。十二出家冠年受具。尋詣道成律師。稟毗尼藏年二十五。為眾弘闡。年三十。登壇受戒。而四分之學。于是益振。久視中。天作淫雨。人有憂色。綱憫之。乃端坐思惟。卻倚屋壁。于少時間豁然而悟。自爾蹤跡莫窺。幽明潛感。兆于集事。應(yīng)乎遣言。左右怪之。綱曰夫真實無相。色塵本空。正覺圓常。大悲湛定。又何所疑哉。未幾詔與翻譯。長安四年。詔往岐州無憂王寺。等奉迎舍利。景龍二年。入內(nèi)道場。行道送舍利還寺。入塔。是年于乾陵宮。授內(nèi)尼戒。仍坐夏宮中。開四分。律。上悅為度弟子。賜什物?帛等。因奏道場靈感事。六月七日。御書靈感寺額。遂以其地為寺。辟諸寺碩德隸焉。先天間。睿宗皇帝。從受菩薩戒。所得布施。悉付常住。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卒。壽九十二。是年九月十四日。建塔而窆于寺側(cè)。北海李邕銘其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文綱。
姓孔氏。
會稽人也。
曾祖范陳都官尚書。
祖祀祠部侍郎。
考頂坐逃海避隋。
擇木歸舜。
貞觀始拜尚乘直長。
咸光復(fù)儒業(yè)旁通釋教。
是故綱也植宿根從習氣。
慈母懷孕雜食棄捐。
有婆羅門僧頭陀。
語其母曰。
若此男終紹三寶。
自爾每聞空中多異香雜仙樂。
及誕育之日。
白鶴翔集若臨視焉。
比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
猶堅持齋者。
重齔隨師訪道。
十二出家。
冠年受具。
精慮苦行專念息心。
藜羹糗糧麻衣草薦。
操有彝檢口無溢言。
尋詣京兆沙門道成律師稟毗尼藏。
二十五講律。
三十登壇。
每勤修深思凝視反聽。
凈如止水嶷若斷山。
或風雨宴居。
或晝夜獨得。
故能吉祥在手不舍其瓶。
威德迎風不絕于氣。
出籠瘠雁坐致虛空。
起屋下層自然成就。
唯甘露之渧口喻利劍之傷人。
慎之重之。
廣矣至矣。
由是八方來學四分永流。
請益者舉袂云臨。
贊嘆者發(fā)聲雷駭。
久視中天作淫雨人有憂色。
綱憫之乃端坐思惟。
卻倚屋壁奄至中夕。
欻爾半傾唯馀背間。
嶷然山立。
識者以為得神通因定力。
故日月靈跡幽明潛感。
兆于集事應(yīng)乎遣言。
左右怪之。
綱曰。
夫真實無相塵色本空。
正覺圓常大悲湛定。
不可取也。
是以一時法主四朝帝師。
同迦葉之入城。
遇匿王之說戒。
竹園門外別有沙彌。
畢樹枝間廣聞鵽鳥。
所以受潤者博。
入見者深。
萬病已痊獲歡喜之藥。
一心不染解煩惱之繩。
又恭承絲綸京都翻譯。
追論惠用遠契如因。
翹誠滿朝檀施敵國。
但依布薩盡用莊嚴。
累歷伽藍二十馀所。
凡是塔廟各已華豐。
猶且刺血書經(jīng)向六百卷。
登壇受具僅數(shù)千人。
至苦至勤納無我之海。
不寢不食種無生之田。
長安四年奉敕往岐州無憂王寺迎舍利。
景龍二載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內(nèi)道場行道。
送真身舍利往無憂王寺入塔。
其年于乾陵宮為內(nèi)尼受戒。
復(fù)于宮中坐夏。
為二圣內(nèi)尼講四分律一遍。
中宗嘉尚為度弟子。
賜什物?帛三千匹。
因奏道場靈感之事。
六月七日御札題榜為靈感寺是也。
諸寺辟碩德以隸焉。
夫其左籞宿右上林。
南臺終山北池渭水。
千門宮闕化出云霄。
萬乘旌旗天回原隰。
先天載睿宗圣真皇帝。
又于別殿請為菩薩戒師。
妃主環(huán)階侍從羅拜。
兜率天上親聽法言。
王舍城中普聞凈戒。
恩旨賜絹三千馀匹。
綱悉付常住隨事修營。
或金地繚垣用增上價。
或?qū)毞伙w閣克壯全模。
或講堂經(jīng)樓舍利凈土。
或軒廊器物廚庫園林。
皆信施法財周給僧寶。
方將示迷津引覺路。
濯熱火宅拯溺毒流。
而乃奄忽神遷。
斯須薪盡。
雖有應(yīng)化何其速歟。
以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怡然長往。
時春秋九十有二。
其年九月四日塔于寺側(cè)焉。
聞哀奔喪執(zhí)紼會葬。
香華幢蓋。
緇素華夷。
填城塞川。
彗云翳景。
蓋數(shù)萬人。
有若法侶京兆懷素滿意承禮襄陽崇拔扶風鳳林江陵恒景淄川名恪等。
百馀人。
咸曰智河舟遷法宇棟橈而已哉。
有若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積岐隴慧顗京兆神慧思義紹覺律藏恒暹崇業(yè)等。
五十馀人。
并目以慈眼入于度門。
金棺不追灰骨罔答。
乃請滑臺太守李邕為碑。
邕象彼馬遷法其班氏。
以二人而同傳。
必百行以齊肩。
不忝懷素前不慚宣師后。
李北海題品不其韙乎。
有淄州名恪律師者。
精執(zhí)律范切勤求解。
嘗廁宣師法筵。
躬問鈔序義。
宣師親錄隨喜靈感壇班名于經(jīng)。
末又附麗文綱之門也。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禪師洪諲者。
襄水人也。
傳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
隱于衡岳之三生藏
有湘陰男子。
邦稱右族。
來游福嚴。
即諲室。
見諲氣貌閑靖。
一缽掛壁。
莫能親疏之。
傾愛之忘去。
謂曰。
師寧甘長客于人。
亦欲住山乎。
我家神鼎之下。
鄰寺吾世植福之地。
久無住持者。
可俱往。
諲笑曰諾。
乃以己馬馱諲還。
諲至。
設(shè)魚鼓粥飯。
如諸方。
一年而成叢席。
十年而有眾三十輩。
僧契嵩少時游焉。
諲坐堂上。
受其展。
指庭下兩小甕。
咤曰。
汝來乃其時寺。
今年始有醬食矣。
明日將粥。
一力挾筐。
取物投僧缽中。
嵩睨上下。
有即咀嚼者。
有置之自若者。
嵩袖之下堂出。
以觀皆碎餅餌。
問諸耆老。
曰此寺自來不煮粥。
脫有檀越請應(yīng)供。
諲次第撥僧赴之。
祝令??乾殘者。
歸納庫下。
碎焙之。
均而分俵。
以當面也。
堂頭言。
汝來適丁其時。
良然。
嵩大驚。
有木床一。
夜則諲坐其上。
三十輩者環(huán)之。
聽其誨語。
諲曰。
洞山頌曰。
貪瞋癡。
太無知。
果賴今朝捉得伊。
行即打。
坐即槌。
分付心王子細推。
無量劫來不解脫。
問汝三人知不知。
古人與么道。
神鼎即不然。
貪瞋癡。
實無知。
十二時中任從伊。
行即往。
坐即隨。
分付心王無可為。
無量劫來元解脫。
何須更問知不知。
又嘗曰。
無量劫來賃屋住。
至今不識主人公。
借問諸人還識主人公也未。
良久云。
若有人問神鼎。
向伊道作么作么。
又云。
不得作主人公話會參。
智度寺沙門本延。
謁諲夜語。
還謂郡將曰。
諲公所謂。
本色老宿。
惜陸沈山中。
郡以禮請開法。
諲辭免不得已曰。
山僧年十八游方。
亦無正意參禪。
只欲往東京。
聽一兩本經(jīng)論。
以答平生。
何期行到汝州。
忽值風發(fā)吹上首山。
見個老和尚。
劈頭槌一槌。
當時浹背汗流。
禮卻三拜。
如今思量。
悔不當初。
束縛送去首山后。
卻歸鄉(xiāng)井。
古寺閑房。
任運過時。
豈不快哉。
雖然如是。
官不容針。
私通車馬。
今日有一炷香。
也要對眾燒卻。
供養(yǎng)此老。
只是汝州土宜。
乃升座問答罷。
又曰。
齋會已具。
僧俗已集。
問答已畢。
佛法成辦。
只將此善。
上?!〗裆匣实凼蹮o疆。
便下座。
道俗歡呼。
以為未始見也。
于是諲聲名普聞。
僧問。
鳥窠侍者。
欲往諸方。
學習佛法去。
鳥窠但吹布毛。
便悟去。
如何。
諲曰。
此事即知。
此人久積凈業(yè)。
曠劫修行。
方能了解。
乃拈布毛舉似。
復(fù)吹之曰。
會么。
不得辜負老僧。
良久曰。
我在首山。
與汾陽師兄。
曾如此說。
汾陽作偈曰。
侍者初心慕勝緣。
辭師擬去學參禪。
鳥窠知是根機熟。
吹毛當下得心安。
看他吐露。
終是作家。
又曾同作拄杖子偈。
昭曰。
一條拄杖刺蝎。
勁直螺紋爆節(jié)。
尋常肩上橫擔。
大地乾坤挑斡。
??開懵鈍頑癡。
打破伶俐尖黠。
如今卓在面前。
諸方作么拈掇。
我即不與么道。
僧曰。
愿聞和尚偈。
偈曰。
得處不在高峰。
亦非淺溪深壑。
如今幸得扶持。
老病是為依托。
僧問。
有問首山。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我不將小意對阇梨。
諲曰。
若有問神鼎。
但向道。
此一問豈是小意。
會么。
首山大似擔水河頭賣。
神鼎只解就窩里打。
良久曰。
相見不揚眉。
君東我亦西。
有時示眾曰。
雨下階頭濕。
晴乾又沒泥。
姨姨娘姊妹。
嫂嫂阿哥妻。
若與么會得。
猶是長連床上粥飯僧。
作么生道得一句。
作個出格道人。
有么。
良久云。
適來有一人。
為蛇??足。
踣跳上梵天。
??著帝釋鼻孔。
帝釋惡發(fā)。
雨似盆傾。
諸人還覺袈裟濕么。
有僧自汾州來(傳是舉道者)。
諲倚拄杖曰。
一朵峰巒上。
獨樹不成林時如何。
僧曰。
水分江樹淺。
遠澗碧泉深。
又問。
作么生是回互之機。
僧曰。
盲人無眼。
又問曰。
我在眾時。
不會汾陽一偈。
上座久在法席。
必然明了。
僧曰。
請和尚舉看。
諲曰。
鵝王飛鳥去。
馬頭嶺上住。
天高蓋不得。
大家總上路作么。
僧舉起坐具曰。
萬年松在祝融峰。
諲曰。
不要上座答話。
試說看。
僧曰。
忽憶少年曾覽照。
十分光彩臉邊紅。
即拂衣去。
諲曰。
弄巧成拙。
僧請益首山答佛話。
諲作偈曰。
新婦騎驢阿家牽。
誰后復(fù)誰先。
張三與李四。
拱手賀堯年。
從上諸圣。
總皆然。
起坐忪??沒兩般。
有問又須向伊道。
新婦騎驢阿家牽。
乃又曰。
雖然如此。
猶未盡首山大意。
進曰。
如何盡首山大意。
諲曰。
天長地久。
日月齊明。
又作偈曰。
長安甚樂到人稀(千圣同源)。
到者方知不是歸(方可較些子)。
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
猶是曹溪第二機(青霄有路)。
郴州道俗。
即山迎請。
住王莽山。
不赴。
僧問。
佛不違眾生之愿。
為甚有請不赴。
諲曰。
莫錯怪老僧好。
有偈曰。
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若人解了如斯意。
大地眾生無不徹。
諲德臘俱高。
叢林尊仰之。
如古趙州。
同曰神鼎。
閑書壁作偈曰。
壽報七十六。
千足與萬足。
若問西來意。
彼此莫相觸。
何付囑。
報你張三李四叔。
山又青水又綠。
歿時年八十馀。
諲少年時。
與耆宿數(shù)人。
游湘中。
一僧舉論宗乘。
頗博敏。
會野飯山店供辦。
而僧論說不已。
諲曰。
上人言三界惟心萬法惟識。
惟識惟心。
眼聲耳色。
何人之語。
僧曰。
法眼大師偈也。
諲曰。
其義如何。
對曰。
惟心故根境不相到。
惟識故聲色摐然。
諲曰。
舌味是根境否。
對曰是。
諲以箸挾菜置口中。
含胡而言。
曰何謂相入耶。
坐者相顧大驚。
莫能加答。
諲曰。
路涂之樂。
終未到家。
見解入微。
不名見道。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閻羅大王。
不怕多語。
贊曰。
不欲爭虛氣于形跡之間。
唯務(wù)收實效于言意之表者。
憃叟論也。
予觀神鼎。
殆庶幾。
無愧此言。
得道時未壯。
隱于南岳二十年。
乃領(lǐng)住持事。
又二十年。
方開堂說法。
然皆緣起于他。
寔非己意。
譬如夜月行空。
任運而去至。
于甘枯淡。
以遂夙志。
依林樾以終天年。
可以追媲其師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洪諲者。
生扈氏。
襄水人。
自受首山印記。
隱衡岳三生藏。
有湘陰男子來游。
即師室見師。
氣貌閑靜。
一缽掛壁。
莫能親疏。
愛之忘去。
謂曰。
師寧甘長客于人。
亦欲住山乎。
家神鼎下鄰寺。
乃吾世植福之地。
久無住持者。
可俱往。
師笑曰。
喏。
乃以己馬馱師還。
十年始成叢席。
一朽床為說法座。
甘枯淡。
無倫比。
僧契嵩。
少時游焉。
師坐堂上受其展。
指庭下兩小甕。
詫曰汝來。
乃其時。
寺始有醬食矣。
明日將粥。
一力挾筐。
取物投僧缽中。
嵩睨上下。
有即呾嚼者。
有置之自若者。
嵩袖之下堂。
出以觀。
皆碎餅餌。
問諸耆老。
曰。
此寺自來不煮粥。
脫有檀越請應(yīng)供。
諲次第撥僧赴之。
祝令??乾殘者。
歸納庫下。
碎焙之。
均而分俵。
以當面也。
堂頭言汝來。
適丁其時。
良然。
嵩大驚止此。
已見諲老平生爾。
他具燈錄。
系曰。
頌古自汾陽始。
觀其頌布毛公案。
曰。
侍者初心慕勝緣。
辭師擬去學參禪。
鳥窠知是根機熟。
吹毛當下獲心安。
與胡僧金錫光偈。
看他吐露。
終是作家。
真寔宗師一拈一舉。
皆從性中流出。
殊不以攢華疊錦為貴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洞山清稟。
泉州仙游人。
生李氏。
幼禮中峰院鴻謐為師。
年十六。
福州太平寺受戒。
初詣南岳。
惟勁頭陀。
未染指。
及抵韶陽禮祖塔。
回造云門。
門問曰。
今日離什么處。
曰。
慧林。
門舉拄杖曰。
慧林大師恁么去。
汝見么。
曰。
深領(lǐng)此問。
門顧左右。
微笑而已。
師自此入室印悟。
乃之金陵。
國主李氏。
請居光睦。
未幾。
復(fù)命入澄心堂。
集諸方要語。
經(jīng)十稔。
迎住洞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90 【介紹】: 宋僧。漳州龍溪人,俗姓陳,字器之。工詩。嘗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住持京師凈因院。一時顯宦名流,爭與締交。英宗治平中,乞歸,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閣曰宸奎,蘇軾為撰碑。
全宋詩
釋懷璉,俗姓陳,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稱璉三生,漳州(今屬福建)人。初師事南昌石門澄禪師,為青原下十世。后為廬山訥禪師掌書記。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詔住東京十方凈因禪院,賜號大覺禪師。英宗治平中乞還山,歸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人為建宸奎閣,藏仁宗所賜詩頌,蘇軾為之記。年八十馀卒。《禪林僧寶傳》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懷璉(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陳氏子。
少年為僧,長參泐潭澄得法。
復(fù)依圓通訥,為其記室。
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叢林稱之為璉三生。
皇祐中,住廬山,詔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召對化成殿,賜號大覺禪師。
治平三年乞歸,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
后建大閣曰宸奎,藏歷代皇帝所賜御札什物。
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
見蘇軾《宸奎閣碑》,《五燈會元》卷一五,《釋氏稽古略》,《釋氏資鑒》卷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
禪師名懷璉。
字器之。
漳州陳氏子也。
初其母禱于泗州僧伽像。
求得之。
故其小字泗州。
幼有遠韻。
聰慧絕人。
長為沙門。
工翰墨聲稱甚著。
游方愛衡岳勝絕。
館于三生藏有年。
叢林號璉三生。
聞南昌石門澄禪師者。
五祖戒公之嫡子也。
往拜謁。
師事之十馀年。
去游廬山圓通。
又掌書記于訥禪師所。
皇祐二年正月。
有詔。
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
二月十九日。
召對化成殿。
問佛法大意。
奏對稱旨。
賜號大覺禪師。
齋畢傳宣。
效南方禪林儀范。
開堂演法。
又宣左街副僧錄。
慈云大師清滿。
啟白倡曰。
帝苑春回。
皇家會啟。
萬乘既臨于舜殿。
兩街獲奉于堯眉。
爰當和煦之辰。
正是闡揚之日。
宣談祖道。
上副宸衷。
問答罷乃曰。
古佛堂中曾無異說。
流通句內(nèi)誠有多談。
得之者妙用無虧。
失之者觸途成滯。
所以溪山云月。
處處同風。
水鳥樹林。
頭頭顯道。
若向迦葉門下。
直得堯風蕩蕩。
舜日高明。
野老謳歌。
漁人鼓舞。
當此之時。
純樂無為之化。
焉知有恁么事。
皇情大悅。
與璉問答詩頌。
書以賜之。
凡十有七篇。
至和中。
上書獻偈。
乞歸老山中。
偈曰。
千簇云山萬壑流。
歸心終老此峰頭。
馀生愿祝無疆壽。
一炷清香滿石樓 上曰。
山即如如體也。
將安歸乎。
不許。
修撰孫覺莘老。
書問宗教。
璉答之書。
其略曰。
妙道之意。
圣人嘗寓之于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
禮義亡。
然后奇言異術(shù)。
間出而亂俗。
迨我釋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義示人。
而始末設(shè)為慈悲。
以化眾生。
亦所以趣時也。
自生民以來。
淳樸未散。
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及情竇日鑿。
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
時與世異。
情隨日遷。
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
昔商周之誥誓。
后世學者。
有所難曉。
彼當時人民。
聽之而不違。
則俗與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為秦漢也。
則無所不至。
而天下有不忍愿聞?wù)摺?div id="0prnph0"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67_3_104_comment'>
于是我佛如來。
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
天有四時循環(huán)。
以生成萬物。
而圣人之教。
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
亦猶是而已矣。
至其極也。
皆不能無弊。
弊跡也。
道則一耳。
要當有圣賢者。
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漢至今。
千有馀歲。
風俗靡靡愈薄。
圣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詆訾。
不知所從。
大道寥寥莫知返。
良可嘆也。
璉雖以出世法度人。
而持律嚴甚。
上嘗賜以龍腦缽盂。
璉對使者焚之曰。
吾法以壞色衣。
以瓦缽食。
此缽非法。
使者歸奏 上嘉嘆久之。
璉居虔服玩。
可以化寶坊也。
而皆不為。
獨于都城之西。
為精舍。
容百許人而已。
有曉舜禪師。
住棲賢。
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
走依璉。
璉館于正寢。
而處偏室。
執(zhí)弟子禮。
甚恭。
王公貴人來候者。
皆怪之。
璉具以實對曰。
吾少嘗問道于舜。
今其不幸。
其可以像服。
二吾心哉。
聞?wù)邍@服 仁廟知之。
賜舜再落發(fā)。
仍居棲賢寺。
治平中。
璉再乞還山堅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
詔許自便。
璉既渡江。
少留于金山西湖。
遂歸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廣利寺。
四明之人。
相與出力。
建大閣藏所賜詩頌。
榜之曰宸奎。
命翰林學土兼侍讀端明殿學士蘇軾。
為之記。
時京師始建寶文閣。
詔取其副本藏焉。
璉歸山二十馀年。
年八十二。
無疾而化。
贊曰。
璉公生長于寒鄉(xiāng)。
棲遲于荒遠。
缽飯布衲。
若將終身。
一旦道契 主上。
名落天下。
而能焚龍腦。
讓正寢。
非其素所畜養(yǎng)。
大過于人者。
何以至是哉。
至于與士大夫論宗教。
則指物連類。
折之以至理。
使其泮然無疑。
則亦知為比丘之大體者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璉(一○九七~一一六○),號窮谷,俗姓董,合州云門(今重慶合川東北)人。
幼師廣化了達,剃度后,往參信相昌禪師。
又扣月庵于道吾,隨居福巖。
晦跡南岳二十年,居思大三生藏,因號璉三生。
晚住荊門軍玉泉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大溈月庵善果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三十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九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宗璉。合州石照人。董氏子。幼時有僧過其家。目師爽異。指燈試問之曰。燈照汝。汝照燈耶。師曰。燈亦不照我。我亦不炤燈。中間無一物。兩處見功能。僧訝之。勉令參訪。歷叢席。后于月庵果公言下知歸。開法于玉泉。扁其室曰窮谷。劉??鎮(zhèn)荊南。造訪問其命名之義。師曰。心盡曰窮。性凝曰谷。隨響應(yīng)聲。不疾而速。其應(yīng)對機辯。類如此。不減皓公也。嘗云。此事不在有言。不在無言。不礙有言。不礙無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國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橫說豎說。秖要控人入處。其實不在章句上。今時不能一徑徹證根源。秖以語言文字。而為至道。一句來。一句去。喚作禪道。正似鄭州出曹門。從上宗師會中。往往真?zhèn)€以行腳為事者。才有疑處。便對眾決擇。祇一句下。見地明白。造佛祖直指不傳之宗。與諸有情。盡未來際。同得同證。猶未是泊頭處。豈是空開唇皮胡言漢語來(云云)。如此開示。亦剴切條明。能作人之氣。未詳師所終。
釋本一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又本一者,亦泉之開元清涼院主也。
才足達機,勤能任事。
又以至誠感物,故施者多歸之。
宋紹興二十五年,開元寺災(zāi),舊有象清涼山萬菩薩者,與寺俱燼,歷年未復(fù),及淳熙二年,本一來主是院,慨然以興修為已任,始改為藏以康萬圣,而疑象山為輪不合法制,質(zhì)諸李訦。
訦曰:“昔開福惟勁創(chuàng)藏法,忉利天琢石象海,與須彌山上建大輪運,其宮闕后有尊者室利嚩啰自五天來,是其作此,其左驗明甚山而輪之,又何害焉。
”因奔走諸檀施者,材匠悉擇,其良指揮,斲雕為八,面面千象,極其精妙。
紹熙三年春乃成,糜金錢八千緡,訦為之記,其略曰:“造化機緘闔辟,盒張顯其妙用,不窮運而無息,故天地之旋,日月之行,星辰雷風,回移鼓蕩,陰消陽息,暑作寒縮,一氣循環(huán),周而復(fù)始。
旦夜夜旦,生死死生,古古今今,相推相代,而人與天地萬物,一氣俱為無窮也,必有道焉。
超越乎造化機緘之外,不為彼轉(zhuǎn)而能轉(zhuǎn),彼則其妙用,亙天亙地,貫古貫今,不可磨域也。
是以諸佛菩薩,于無住心建大法輪云云”,記未刻,而本一卒。
慶元四年,其門人善演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