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光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釋寶襲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貝州人也。
出家為雍州三藏僧休法師之弟子。
年十八。
即宗智度論聲動時杰。
開皇十六年。
詔補(bǔ)大論眾主。
仍于通化寺。
四時開化。
仁壽置塔詔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久之。
又送于邢州沈愛寺。
靈瑞見別傳。
文帝升遐建禪定道場。
蒙召供養(yǎng)。
武德末。
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矣。
弟子曇恭明洪皆善先業(yè)。
恭于貞觀初。
充濟(jì)法上座。
后入弘福知普光寺任。
洪亦入普光知浴事月再浴僧。
且志生內(nèi)院。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寶襲。貝州人。雍州三藏僧休法師之弟子。休聰達(dá)明解神理超逸。齊末馳聲廣于東土。周平齊日。隱淪本州。天元嗣立創(chuàng)開佛法。休初應(yīng)詔為菩薩僧。與遵遠(yuǎn)等同居陟岵。開皇七年召入京輦住興善寺。襲十八歸依誦經(jīng)為業(yè)。后聽經(jīng)論偏以智度為宗。布響關(guān)東高問時杰。從休入京訓(xùn)勖為任。開皇十六年。敕補(bǔ)為大論眾主。于通法寺四時講化方遠(yuǎn)總集。逮仁壽造塔。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初云霧暗合七日蒙昧。襲乃擎爐發(fā)誓。愿將限滿下舍利時得見日采。俄而所期既至。天開光耀日當(dāng)正午。既副情望遂即藏翳。末又送于邢州汎愛寺。忽于函上見諸佛菩薩等像及以光明。周滿四面不可殫言。通于二日光始潛沒。而諸相猶存。及當(dāng)下時又見臥像一軀赤光踴起。襲欣其所感圖而奉敬。至文帝升遐起大禪定。以名稱普聞?wù)俣B(yǎng)。武德末年卒于住寺。春秋八十矣。有弟子曇恭明洪皆善大論。恭少而機(jī)辯。見解有名。屢講經(jīng)論京室稱善。護(hù)法匡弼頗存圣言。貞觀初年。敕徵為濟(jì)法上座。綱維僧務(wù)傳芳季緒。后召入弘福。又令知普光寺任。德為時須。故輪轉(zhuǎn)無定。卒于任所。洪亦以榮望當(dāng)時紹宗師業(yè)。召入普光。時復(fù)弘法而專營浴供。月再洗僧。系踵安公。歸心慈氏云。
釋道昂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魏郡人。
未詳氏族。
從靈裕法師出家。
于寒陵山寺。
習(xí)華嚴(yán)地論。
時以闡化。
而志生安養(yǎng)。
一日忽登報應(yīng)寺之高座。
手秉香爐。
為四眾受菩薩戒。
舉目見天人合沓。
管弦繁會。
有聲曰。
兜率陀天下迎。
昂曰。
天道輪回。
不斷生死。
本祈心凈土。
如何此誠不遂耶。
言訖天人即滅。
乃見香華伎樂從西方來旋還頂上。
昂呼大眾曰。
善自進(jìn)脩。
慎勿相負(fù)。
香爐忽脫手而墜。
竟端坐終于高座之上。
春秋六十九矣。
時貞觀七年八月也。
靈龕歸葬寒陵之山。
初昂畜一犬。
聾而黠。
每減所食子之。
反昂終。
犬亦失所在。
又嘗夜講。
堂宇暗冥。
昂舒掌發(fā)光明睹毫發(fā)。
或詰所從來。
答曰。
此在人恒有爾。
何怪至是。
將殯視其足文。
普光堂字。
噫異矣 又相州沙門靈智者。
亦裕公弟子也。
于昂寔兄弟蚤年。
屢于裕公輪下為都講有聲障鄴間。
晚遽屏絕章疏。
專脩定業(yè)。
貞觀八年。
終春秋七十五。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 習(xí)禪五
釋道昂。
未詳其氏。
魏郡人。
履信標(biāo)宗風(fēng)神清徹。
獨(dú)懷異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開悟。
初投于靈裕法師而出家焉。
裕神識剛簡氣岸云霄。
審量觀能授其明訓(xùn)。
昂飲沐清化愛敬親承。
歲積炎涼齋蹤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綱領(lǐng)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屬。
講華嚴(yán)地論。
稽洽博詣才辯天垂。
扣問連環(huán)思徹恒理。
而混斯聲跡撝謙藏用。
幽贊之功諒擬前杰。
化物馀景志結(jié)西方。
常愿生安養(yǎng)。
履接成務(wù)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澤。
后自知命極預(yù)告有緣。
至八月初當(dāng)來取別。
時未測其言也。
期月既臨。
一無所患。
問齋時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爐發(fā)異香。
援引四眾受菩薩戒。
詞理切要聽者寒心。
于時七眾圍繞餐承遺味。
昂舉目高視。
及見天眾繽紛弦管繁會。
中有清音遠(yuǎn)亮。
告于眾曰。
兜率陀天樂音下迎。
昂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來非愿。
常祈心凈土。
如何此誠不從遂耶。
言訖便睹。
天樂上騰須臾遠(yuǎn)滅。
便見西方香花伎樂充塞如團(tuán)云飛涌而來。
旋環(huán)頂上舉眾皆見。
昂曰。
大眾好住。
今西方靈相來迎。
事須愿往。
言訖但見香爐墜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終。
卒于報應(yīng)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即貞觀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慟觀者如山。
接捧將殯撿。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鄰圣者。
何能現(xiàn)斯嘉應(yīng)哉。
于斯時也遐邇嗟詠氣結(jié)成陰。
坐既加趺掌文仰現(xiàn)。
預(yù)睹相跡悲慶相臨。
還送寒陵之山。
鑿窟處之。
經(jīng)春不朽。
儼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聲被于東夏。
慈潤溫柔德光攸屬。
嘗養(yǎng)犬一頭兩耳患聾。
每將自逐減食而施。
及昂終后便失所在。
又登講之夜。
時屬陰暗素?zé)o燈燭。
昂舉掌高示。
便發(fā)異光朗照堂宇。
大眾睹瑞怪所從來。
昂曰。
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棲業(yè)隆深幽明感應(yīng)。
誠不可度也。
故是道勝高世之人矣。
時相州有靈智沙門。
亦裕公弟子也機(jī)務(wù)亮敏著名當(dāng)世。
常為裕之都講。
辯唱明衷允愜望情。
加以明解經(jīng)論。
每升元席。
文義弘遠(yuǎn)妙思霜霏難問銳指擅步漳鄴。
故使四海望塵俱敦聲教。
后便忽覺智涯難極法行須依徒設(shè)舟航終須艤棹。
即屏絕章疏更修定業(yè)。
步晷守心懷虛成務(wù)。
乞食頭陀用清靈爽。
垂行物范光德生焉。
貞觀八年終于鄴下。
春秋七十有五。
后諸學(xué)行儉約。
附其塵者眾焉。
僧法常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645 【介紹】: 唐僧。白水人,俗姓張。少習(xí)儒業(yè),頗知梗概。年十九,從曇延法師學(xué)。太宗貞觀中,召居普光寺,尋兼知空觀寺上座。時聽講者眾,四方而至,后皆為法匠。有《攝論義疏》、《玄章》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hù)教科(二)
姓張氏。南陽白水人也。高祖隆。仕魏之河北。子孫因占籍焉。少業(yè)儒。性厭煩雜。年十九。投曇延法師祝發(fā)。即學(xué)涅槃。而隨以講說。聽者嘆異。延嘗三摩其頂曰。子當(dāng)住持佛法矣。年二十二。攝論初興。常以師門。多守舊章。鮮獲奇致。于是歷游秦齊趙魏。盡覈成實毗曇華嚴(yán)地論之旨。積勞五年。而后出疏于上京以決群疑。隋齊王暕。以時望。召升高座。自是儔侶四臻。敷唱相續(xù)。大業(yè)間。詔居禪定道場。陶治尤盛。 國朝遐邇晏清?;L(fēng)騰播。貞觀譯經(jīng)。資以證義。且詔常知翻譯任。普光寺成。詔居之。未幾。詔為皇太子。授菩薩戒。九年詔為中宮戒師。兼補(bǔ)空觀寺上座。新羅王金慈藏。棄位入道。航海求見。從受菩薩戒以歸。十四年。僧有誤陷憲網(wǎng)者。有司以聞。詔集京寺諸德于玄武門。普加責(zé)讓。于是常上殿奏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yù)法門。不能嚴(yán)奉律科。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寡于訓(xùn)誨。不勝愧恥。遂引涅槃付囑之語。上然之。因詔宥大理獄囚。又賜食而退。后以上惑于姓所自來。詔李位釋上。屢疏爭之。不聽。俄發(fā)疾。終于所住寺。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壽七十九。七月二日。葬南郊高陽之原。弟子德遜等立碑。宗正卿李伯藥制文。惟常慈忍進(jìn)脩。每感禎瑞。神王冠服皆素。擁部從旋繞。堂壁所畫樂天。一時起舞。觀音菩薩。身相瑰琦。佩服纓絡(luò)。從外入戶。上住空中。良久而滅。普賢菩薩。從東方來。去地五六丈。光奪曙彩。是豈可誕妄哉。吁異矣。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法常。
俗姓張氏。
南陽白水人也。
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踐儒林頗知梗概。
而厭其諠雜情欣出家。
奉戒自守不郡非類。
霜懷標(biāo)舉為眾所推。
年十九。
投曇延法師。
登蒙剃落既預(yù)聽限。
大闡宏猷。
學(xué)不逾歲。
即講涅槃。
道俗聽者咸奇理趣。
自爾專親侍奉曉夕咨謀。
每擊幽致。
延欣其情理深當(dāng)。
乃摩頂曰。
觀子所涉。
必住持正法矣。
于即研精覃思無釋寸陰。
時年二十二。
攝論初興。
隨聞新法仰其弘義。
于時論門初辟。
師學(xué)多途。
封守舊章鮮能回覺。
常乃博聽眾鋒校其铦銳。
秦齊趙魏靡不周行。
時積五年鉆覈名理。
至于成實毗曇華嚴(yán)地論。
博考同異皆為軌轍。
末旋踵上京慨茲異敘。
隨講出疏示顯群迷。
隋齊王暕。
召結(jié)時望盛演釋經(jīng)。
登預(yù)法座敷陳至理。
詞義弘遠(yuǎn)罕得其門。
僉共美之嘉嘆。
成俗遂有。
胥徒歸湊。
相續(xù)依承。
四時講解以為恒任。
大業(yè)之始榮唱轉(zhuǎn)高。
爰下敕旨入大禪定。
相尋講肆成濟(jì)極多。
唐運(yùn)初興遐邇清晏。
四遠(yuǎn)投造增倍于前。
每席傳燈播揚(yáng)非一。
貞觀之譯證義所資。
下敕徵召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宏壯華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給四時隨改。
又下敕令為皇儲受菩薩戒。
禮敬之極眾所傾心。
貞觀九年。
又奉敕召。
入為皇后戒師。
因即敕補(bǔ)兼知空觀寺上座。
撫接客舊妙識物心。
弘導(dǎo)法化長鎮(zhèn)不絕。
前后預(yù)聽者數(shù)千。
東蕃西鄙難可勝述。
及學(xué)成返國皆為法匠。
傳通正教于今轉(zhuǎn)盛。
新羅王子金慈藏。
輕忽貴位棄俗出家。
遠(yuǎn)聞虔仰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遠(yuǎn)造京師。
乃于船中夢矚顏色。
及睹形狀宛若夢中。
悲涕交流欣其會遇。
因從受菩薩戒。
盡禮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過。
下敕普責(zé)京寺。
大德綱維因集于玄武門。
召常上殿。
論及僧過。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得預(yù)法門。
不能躬奉教網(wǎng)。
致有上聞天聽。
特由常等寡于訓(xùn)誨。
恥愧難陳。
遂引涅槃付屬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馀人。
又延設(shè)供。
食訖而退。
及李道居先。
不勝此位。
率僧邀駕隨頓表上。
既不蒙遂。
因染馀疾。
的無痛所右脅而終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即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至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陽之原。
時炎景陵天游塵翳日。
逮至發(fā)引之前。
夜降微雨。
及于明旦。
天地清朗云霧四除。
纖塵不飛道路無擁。
京寺僧侶門人子弟等。
各建脩幢三十馀車。
前后威儀四十馀里。
信心士女執(zhí)素幡花列侍左右。
乃盈數(shù)萬。
卿相儐從。
僉以榮之。
初常涉詣義門妙崇行解。
故眾所推。
美歸于攝論。
而志之所尚慕涅槃。
恒欲披講未之欣悟。
遂依眾請專弘此論。
陶冶理味精貫匈懷。
依時赴講全無讀誦。
才有馀暇課業(yè)行道。
六時自勵片無違缺。
有大神王冠服皆素。
率其部從隨其旋繞。
道俗時見。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畫樂天一時起舞。
后于中夜又在佛堂。
觀音菩薩從外入戶上住空中。
身相瑰奇佩服瓔珞。
晃發(fā)希有良久便滅。
后經(jīng)五年。
天將欲曙。
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
去地五六丈許。
常之專精。
徵應(yīng)為如此也。
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劇。
所獲法利多造經(jīng)像。
但務(wù)奇妙不言其價。
歲建檀會終盡京師。
悲敬兩田無遮供養(yǎng)。
自所服用粗弊而已。
講揚(yáng)別供一不受之。
還布眾中持操無改。
著攝論義疏八卷玄章五卷。
涅槃維摩勝鬘等。
各垂疏記。
廣行于世。
弟子德遜等。
為立碑于普光之門。
宗正卿李百藥為文。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
南陽白水人。
高祖隆仕魏。
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踐儒林。
情欣田家。
年十九。
投曇延法師剃落。
學(xué)不逾歲。
即講涅槃。
道俗聽者。
咸奇理趣。
年二十二。
攝論初興。
隨聞新法。
秦齊趙魏。
靡不周行。
時積五年鉆覈名理。
至于成寔毗曇華嚴(yán)地論。
博考同異。
皆為軌轍。
隋齊王暕。
召結(jié)時望。
盛演釋經(jīng)。
常預(yù)法座。
敷陳至理。
詞義弘遠(yuǎn)。
僉共美之。
大業(yè)之始。
榮唱轉(zhuǎn)高。
爰下敕旨。
入大禪定。
相尋講肆。
成濟(jì)極多。
唐運(yùn)初興。
遐邇清晏。
四遠(yuǎn)投造。
增倍于前。
貞觀之譯。
證義所資。
下敕徵召。
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
宏壯華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給。
四時隨改。
文下敕令為皇儲受菩薩戒。
禮敬之極。
眾所傾心。
貞觀九年。
又奉敕召。
入為皇后戒師。
因即敕補(bǔ)兼知空觀寺上座。
弘導(dǎo)法化。
前后預(yù)聽者數(shù)千。
及學(xué)成返國。
新羅王子金慈藏。
輕忽貴位。
棄俗出家。
遠(yuǎn)聞虔仰。
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
遠(yuǎn)造京師。
乃于船中夢想顏色。
及睹形狀。
宛若夢中。
悲涕交流。
欣其會遇。
因從受菩薩戒。
盡禮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過。
下敕普責(zé)京寺大德綱維。
因集于玄武門。
召常上殿。
論及僧過。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
得預(yù)法門。
不能躬奉教綱。
致有上聞天聽。
特由常等。
寡于訓(xùn)誨。
恥愧難陳。
遂引涅槃付囑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馀人。
又延設(shè)供。
食訖而退。
因染馀疾。
右脅而終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乃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陽之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8—636 【介紹】: 隋唐時僧。河南洛陽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為僧粲弟子。隋時,召住大禪定道場。入唐,太宗貞觀中,預(yù)宏文館論義,發(fā)言如流,大為太子所贊賞,遂以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論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父皓仕隋臨淄令有治聲。隱士西門義以道自高。未嘗于謁。忽求見歸美焉。皓因出紹續(xù)績等諸子。使品目之。義曰。府君六子。皆偉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縶。蓋指凈土寺曠法師。及岳等也。 稟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復(fù)究攝論于道尼師。憚煩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師。研精其指。后住京師明覺寺。閉門五載。無食息暇。自爾無小凝滯矣。至于外義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錄。并留南中。仍為賂遺啇賈。使必致之。果于廣州顯明寺得凱師筆跡。三藏口傳。俱沙論本。并十八部論記。顯明即凱師所住寺也。頓愜所懷。尋依安卒業(yè)于太白。安許之共給。綿歷歲敘。無所匱乏。時雖兇歉。德緒益進(jìn)。俄謝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載。隋大業(yè)八年。召住大禪定道場眾時三百馀。皆以岳學(xué)無師授。未宜弘闡。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與引重。而請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虺酹q未信。及舉綱頓網(wǎng)。宏密叵測。而諍鋒遽息。 。武德初。臥疾藍(lán)谷感化寺巖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絕曰。吾無以感之耳。方默念誦。輒沸觱間一日可得一升。以資飲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鞒刹?。合二十二卷。減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觀覽。且著十八部論疏。行世。 貞觀初西域波頗三藏至京師詔翻譯。而岳亦有職。其間頗聞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國之極則者。今言其善。謬耳。間問以大義。則岳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嘗延宗法師于宮集眾。立三宗義。而岳問以八正通局賢圣。宗無對。道士劉進(jìn)喜創(chuàng)開老子。岳問。以道生一二徵據(jù)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戲曰。先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取通乎。眾大笑。 六年八月。兄曠化。悲悼不自勝?;騽裰靡?。岳??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八年秋?;侍蛹T碩德。于弘文館論義。岳慷慨談吐。特拔其類。太子顧曰。此法師為誰。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總持則隋之禪定。太子曰。于寺何職。答曰。未也。太子乃曰?;实蹫楣讶嗽焖?。正將以收召名德。張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無職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虛襟屢辭。不許。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來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東洛天宮寺。十年二月疾。太子醫(yī)饋相望。卒于所住寺。壽六十九。喪事取給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歸。疚痛纏結(jié)。十二年卒。壽六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家世儒學(xué)專門守業(yè)。
九歲讀詩易孝經(jīng)。
聰敏強(qiáng)識卓異倫伍。
父皓仕隋為臨淄令。
治聲遠(yuǎn)肅。
有隱士西門義者。
博物疏通肥遁巖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
謂鈴下吏曰。
西門義故謁。
遽為吾白。
即以事聞。
令素仰高風(fēng)。
駭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輕舉。
義曰。
吾自弱歲隱淪。
于茲暮齒。
誠不欲干游人世。
抱誠棄智。
頃者吠聲既靜。
則良政字民。
五褲興謠兩岐成詠。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韜隱自私。
敢敘斯事。
令述其不逮。
問其治術(shù)。
對答若神。
情兼明舉。
乃命諸子紹續(xù)績曠岳略等。
列于義前。
令其顧指。
義曰。
府君六子。
誠偉器也。
自長而三。
州縣之職。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遠(yuǎn)其德高。
業(yè)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
曠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貞固志懷明約。
善大論及僧祇。
深鏡空有。
學(xué)徒百數(shù)。
禪觀著績物務(wù)所高。
即洛陽凈土明曠法師是也。
岳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師為弟子。
少樂學(xué)問經(jīng)論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議非。
而體貌魁美風(fēng)操高厲。
容止儼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習(xí)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備窮根葉辭義斯盡。
有九江道尼者。
創(chuàng)弘攝論海內(nèi)知名。
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輦。
親承真諦業(yè)寄傳芳。
岳因從受法。
日登深解。
以眾聚事?lián)怼?div id="kjiyfej"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59_2_71_comment'>
惟其廢習(xí)。
將欲棲形太白服業(yè)倫貫。
時太白寺慧安者。
倜儻多知世數(shù)闊達(dá)。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醫(yī)術(shù)有工經(jīng)道偏練。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
岳友而親之。
便往投造告所懷曰。
毗曇成實學(xué)知非好。
攝大乘論誠乃清微。
而傳自尼公。
聽受又鮮。
今從物化精益無從。
中路徘徊伊何取適。
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
真諦譯之。
初傳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聞其志。
岳曰。
余前學(xué)群部。
悉是古德所傳。
流味廣周未盡于后。
惟以俱舍無解。
遂豈結(jié)于當(dāng)來耶。
安曰。
志之不奪。
斯業(yè)成矣。
后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自讀其詞仍洞其義。
一習(xí)五載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無閑暇。
遂得釋然開發(fā)了通弘旨。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
思見其言。
載勞夢寢。
乃重賂遺南道商旅。
既憑顧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廣州顯明寺。
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記。
并是凱師筆跡。
親承真諦口傳。
顯明即凱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懷。
諷讀沈思忘于寢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慶吊絕緒尋繹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給。
時谷食不豐菜色相顧。
安庶事經(jīng)營令無匱乏。
綿歷歲序厥志彌隆。
內(nèi)慚諸己。
乃謝安曰。
岳今至愚為累獨(dú)學(xué)成譏。
輒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為民本名作實賓。
茍求虛譽(yù)遂勞同志。
二不可也。
斯過弘矣。
誠可退跡浮浮。
更勞重累。
則不可也。
安曰。
功業(yè)將成幸無異志。
嘉會難再無思別慮。
復(fù)延兩載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尋知。
將開慧業(yè)。
游諸講肆清論莫窮。
大業(yè)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時年三十有四。
少齒登器莫匪先之。
此時僧眾三百馀人。
令聽風(fēng)規(guī)互相推謝。
岳以后至名重學(xué)不從師。
雖欲播揚(yáng)未之有許。
時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
并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相為引重創(chuàng)為請主。
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
徒累清言終慚疏略。
慧明等越席揚(yáng)言曰。
法師何辭耶。
吾等情均水乳義結(jié)相成。
掩德移機(jī)恐爽靈鑒。
又人世飄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
岳顧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
先學(xué)后進(jìn)潛心異論。
皆曰。
斯文詞旨宏密學(xué)爽師資。
縱達(dá)一朝誠自誣耳。
當(dāng)伺其談敘得喪斯及矣。
岳自顧請主虛宗初無怯憚。
舉綱頓網(wǎng)大義斯通。
雖諍論鋒臨而響應(yīng)隨遣。
眾咸不識其戶牖。
故無理頓聯(lián)辭。
由是名振學(xué)宗法筵繼席。
歲舉賢良推師有寄。
武德初年。
從業(yè)藍(lán)谷化感寺側(cè)。
巖垂乳水。
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絕。
乃曰。
吾無感也。
故水輟流。
遂以殘水寫渧下瀅中。
一心念誦。
日取一升經(jīng)六十日。
患損方復(fù)。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xué)人研究難用詳覽。
遂以真諦為本。
馀則錯綜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減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統(tǒng)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論疏。
通行于世。
以為口實。
又初平鄭國。
有宗法師者。
神辯英出時所異之。
皇上延入內(nèi)宮立三宗義。
岳問以八正通局圣賢。
后責(zé)才施無言以對。
坐見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學(xué)士談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會貞觀中廣延兩教。
時黃巾劉進(jìn)喜創(chuàng)開老子。
通諸論道。
岳乃問以道生一二。
徵據(jù)前后。
遂杜默焉。
岳曰。
先生高視前彥。
豈謂目擊取通乎。
坐眾大笑而退。
故岳之深解法相。
傳譽(yù)京國矣。
至六年秋八月。
岳兄曠公從化。
悲痛纏懷。
徒屬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岳捫淚曰。
同居火宅共溺愛流。
生死未斷何得不悲。
聞?wù)咦h之。
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
貞觀初年。
有梵僧波頗。
在京傳譯。
岳為眾舉。
預(yù)其同例。
頗聞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謂人曰。
此論本國學(xué)者之英華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謬耶。
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
岳隨其慧解應(yīng)答如流。
頗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與爾矣。
自爾情敦道術(shù)。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
岳廣開衢術(shù)。
延對諸賓。
酬接覆卻神旨標(biāo)被。
太子顧曰。
何法師。
若此之辯也。
左庶子杜正倫曰。
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
法門軌躅學(xué)觀所宗。
太子曰。
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
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
倫曰。
虞舜存許由之節(jié)。
夏禹順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猶從矯逸。
況方外之士。
棄名之人。
臣輒從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虛襟。
岳動容辭曰。
皇帝深惟固本。
歸誠種覺。
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
廣召無諍之僧。
用樹無疆之業(yè)。
貧道識量未弘德行無紀(jì)。
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
愿垂含恕。
敢違恩旨。
屢辭不免。
遂住普光。
以貞觀十年春二月?lián)k疾彌留。
諸治無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喪事所資取給家令。
庶使豐厚無致匱約。
仍贈帛及時服衣等。
俄而有敕。
復(fù)公給葬儀。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
身長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懷遠(yuǎn)悟容儀清肅。
特善涅槃。
學(xué)人從集有聲京洛。
住東洛天宮寺。
貞觀九入年朝奉慰。
時四海令達(dá)總集帝京。
惟岳及略。
連支比曜。
時共美之。
及事緣將了。
言歸東夏。
岳惘然曰。
吾同氣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與爾相顧猶影。
自曠師沒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長逝。
異生難會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會又難。
爾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岳便辭世。
略之銜疚。
痛鐘纏結(jié)帶疾還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釋慧琎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hù)教科(二)
姓吳氏。楊州江都人。七歲依榮法師出家。每從榮游履。未嘗敢離。侍立夜深。輒席地臥榮床下。聽采攝論。即能講說。時輩大加嗟賞。仁壽中。榮被詔入住禪定。??琎俱。及受具。專精律部。稟涉遵首二師闡演。各二十馀遍。故于攝論律部。尤造微達(dá)奧。人以為寄大乘而弘行范。有未易以企及者。大業(yè)之季。四郊多壘。司竹群盜鼓行而前。莫之與抗。禪定諸宿。以琎智謀勇力可任。乃于昆池一莊。設(shè)樓櫓防擬。一旦盜大至。旌旗亙十里?,Q因盡屏戰(zhàn)具。備治肴膳。躬詣營中。延致兇黨。使飽啖酣飲乃已。盜相謂曰。此健道人何可負(fù)也。僅取其牛十頭而去。行至中道。復(fù)以還琎。貞觀初。任云華寺上座。未幾。徵為普光寺綱維。八年冬卒。壽五十馀。若夫滿德善智真懿敬道者。又皆琎之同學(xué)也。慕義相朋。多淪物故。悲夫。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釋慧琎。
姓吳。
楊州江都人也。
母懷之時。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顧。
識者以為兒之所致。
同身子矣。
及年七歲心慕緇徒。
道見沙門尋而忘返。
親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榮法師而出家焉。
孝謹(jǐn)天然罔由師訓(xùn)。
隨從奉敬初無乖越。
每從榮游履諸寺。
一無敢出離。
便于榮所臥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聽榮攝論大悟時倫。
即而講說。
嗟賞者眾。
談吐清雅妙會物情。
于仁壽年中。
從榮被召入于禪定。
及具戒后專精律儀。
聽遵律師講凡二十遍。
又聽首律師數(shù)亦相及。
謙弱成治豎論不言。
講揚(yáng)攝論方敷律相。
時以其寄大乘而弘行范也。
大業(yè)末歷郊壘多虞。
禪定一眾雅推琎善能御敵。
乃總集諸處人畜。
普在昆池一莊。
多設(shè)戰(zhàn)樓用以防擬。
琎獨(dú)號令莫敢當(dāng)鋒。
時司竹群賊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無抗拒者。
兵臨莊次。
意在誅蕩。
琎登樓一望。
但見張旗十里。
乃收束弓刀反縛奴仆。
大設(shè)肴膳廣開倉廩。
身先入陣勞問軍主。
引至莊中命令就坐。
既見盛設(shè)相與開顏。
各執(zhí)琎手。
健道人也。
飽啖而旋。
惟取牛十頭擬勞軍士。
牽至中道琎復(fù)從乞。
以銜前顧皆用還之。
所以義寧之初通莊并潰。
惟有禪定如舊無損。
即深明機(jī)要善達(dá)開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無施不可。
或莊嚴(yán)彩飾。
或丹青輪奐。
或裁縫服玩。
或驅(qū)策人物。
眾兼四百通用推賢。
至于誦說戒經(jīng)。
清音流靡。
由來怠墮者聞琎說戒皆來坐聽。
竦耳峻坐畏其聲止。
貞觀之初任云花寺上座。
常弘攝論化開律部。
晚又下令徵入普光。
綱理僧倫大小清穆。
以八年冬終于此寺。
春秋五十馀矣。
時又有沙門滿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同琎所學(xué)慕義朋從。
德慧悟天開談?wù)f弘暢。
智博解深奧情欣護(hù)法。
懿導(dǎo)說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資性存經(jīng)史。
多從物故。
懿獨(dú)存焉揚(yáng)敷京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63 【介紹】: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曇晦。張商英與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嘗參圓悟禪師克勤,圓悟?qū)⑺杜R濟(jì)正宗記》付之,使掌記室。以雄辯著名,聲震京師。后住徑山。因議及朝政遭禍,于高宗紹興十一年毀衣牒屏居衡陽,移居梅陽,后遇赦放還。孝宗賜號大慧禪師。卒謚普覺,塔名寶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詩
釋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號大慧,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從曹洞諸老宿游,既得其說,去之謁準(zhǔn)湛堂。準(zhǔn)死,謁丞相張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曇晦,并受薦往建康天寧寺見圓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張浚延住臨安徑山能仁禪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于臨安府明慶院開堂。十一年,因結(jié)識張九成,為秦檜所惡,斥還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檜卒,特恩放還,復(fù)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二十八年,再住徑山能仁總之禪院。又遷江西云門庵、福州洋嶼庵。孝宗隆興元年卒于徑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賜謚普覺。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詩》),已佚。有宋釋蘊(yùn)現(xiàn)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入《大藏經(jīng)》。事見本《語錄》、張浚《大慧普覺禪師塔銘》,《僧寶正續(xù)傳》卷六、《咸淳臨安志》卷七○、《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屪陉皆姡暂嬜浴?a target='_blank'>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至卷九上堂、示眾等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見于《語錄》卷一○的《頌古》編為第二卷,見于《語錄》卷一一的偈頌編為第三卷,見于《語錄》卷一二的贊編為第四卷,輯自《語錄》卷一三至卷三○《普說》《法語》《書信》的偈頌編為第五卷。輯自他書者編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曇晦,號妙喜,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人。年十六出家,始從曹洞諸老宿游,后謁泐潭文準(zhǔn)。政和中,往汴京天寧寺參克勤圜悟禪師。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辯名,賢士大夫爭與之游。靖康之變,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為眾授道。復(fù)避亂輾轉(zhuǎn)入閩,筑庵長樂洋嶼。張浚在蜀,與其師圜悟有舊,及浚造朝,遂以臨安徑山延之。紹興十一年,秦檜以其為張九成黨,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數(shù)年。二十五年,特恩放還,明年復(fù)僧服,尋賜號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徑山。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五,謚普覺,塔名寶光。宗杲提倡看話禪,極負(fù)盛名,弟子九十馀人,臨濟(jì)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臨濟(jì)正宗記》、《正法眼藏》(存)等,門人蘊(yùn)聞又輯其法語書疏偈頌銘贊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見《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張浚《大慧普覺禪師塔銘》,參呂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宗杲。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無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zhǔn)。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jìn)。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dāng)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爾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師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師曰。如狗舐熱油鐺。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dāng)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dāng)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dāng)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jì)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yán)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師再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無偈是甚么熱。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禪師諱宗杲。宣州寧國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氣。年十三。始入鄉(xiāng)校。一日與同窗戲譃。以硯投之。誤中先生帽。償金而去。乃曰。讀世書。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詣東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豐戊午。院塑釋迦像。有異人丁生者。語寺僧曰。立像一紀(jì)。當(dāng)生一導(dǎo)師。大興宗教。若像有難。是人方來。像毀。則是人亦有難。崇寧甲申。有盜穴像腹。取其所藏。師以是歲適至。事慧齊為師。明年落發(fā)受具。繇是智辯自將。淩跨流輩。閱古云門錄?;腥襞f習(xí)。聞老宿紹珵久依天衣懷公。亟往上謁。與聞雪竇奧旨。趨寶峰湛堂準(zhǔn)禪師。見師風(fēng)神爽邁。特加器重。使之執(zhí)侍。指以入道捷徑。師橫機(jī)無所讓。準(zhǔn)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識頌解。則為所知障。時李彭商老參道于準(zhǔn)。師適有語曰。道須神悟。妙在心空。體之不假于聰明。得之頓超于聞見。李嘆賞曰。何必讀四庫書。然后為學(xué)哉。因結(jié)為方外交。準(zhǔn)將入滅。師問。孰可依從。準(zhǔn)以圜悟勤公語之。已而重趼荊渚。謁無盡居士張公。請銘準(zhǔn)塔。公道望傾天下。師登其門。承顏接辭。綽有馀裕。公稱譽(yù)之。為名庵。曰妙喜。字以曇晦。歸寶峰。訖其事。復(fù)見無盡。從容問曰。居士謂我禪何如。公曰。子禪逸格矣。師曰。宗杲實未自肯在。公曰。行見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漢。會大陽微禪師。密授曹洞宗旨。尋游東都。宣和六年。圜悟禪師被旨。都下天寧。師自慶曰。天賜我得見此老。不孤湛堂張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寧。及聆其升堂法要。迥異平日所聞。即傾心依附。閱四旬。圜悟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云。東山水上行。若有人問天寧。只向道。薰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于言下?;砣活D悟。圜悟大喜。遷師擇木堂。以古今差別因緣。密加研練。一日圜悟飯。超然居士趙公。師預(yù)坐。忽忘舉箸。圜悟顧師而語超然曰。是子參得黃楊木禪也。師既為所激。乘問扣曰。聞和尚嘗問五祖話。不知記其答否。圜悟曰。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也??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五祖云。相隨來也。師廓然脫去。知見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記室。著臨濟(jì)正宗記??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應(yīng)機(jī)施設(shè)。電閃星飛。不容擬議。叢林活然歸重。右丞呂公舜徒奏錫佛日之號。虜人犯順。欲名僧十?dāng)?shù)比去。師為所挾。會天竺密三藏日與論義。密尤敬服。尋得自便。趨吳門虎丘。聞圜悟遷云居。欲往省覲。道金陵。待制韓公子蒼。與語喜之。以書聞樞密徐公師川曰。頃見妙喜。辯慧出流輩。又能道諸公之事業(yè)。袞袞不勌。實僧中杞梓也。抵云居。為眾第一座。譏訶佛祖。辯博無礙。圜悟亦讓其雄。會世擾攘。入云居之西。結(jié)庵于古云門寺基。因以為名。閱二年。避地湖湘。轉(zhuǎn)仰山。邂逅竹庵圭禪師。相與還云門。著頌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閩。居海上洋嶼。師閔諸方學(xué)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說。以救其弊。泉南給事江公。創(chuàng)庵小溪。延請師居。緇素篤于道者畢集。未半年。發(fā)明大事者數(shù)十人。鼎需思岳彌光道謙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參政李公漢老。聞舉庭柏話。有省。師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彌光。有深將法力荷云門之句。師平居絕無應(yīng)世意。圜悟在蜀聞之。囑丞相張公德遠(yuǎn)曰。果首座不出。無可支臨濟(jì)法道者。公尋還朝。適徑山虛席。必欲致師。師幡然起赴。開法于臨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說法竟。侍郎馮公濟(jì)川問曰。師嘗言。不作這蟲豸。今日為什么敗闕。師曰。盡大地是個。杲上座你作么生見。公無語。及居徑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師無他約束。容其自律。發(fā)明己見。率常有之。上堂。僧問。逼塞虛空時如何。師便喝。進(jìn)云。文殊普賢來也。師云。逼塞虛空。甚么處與徑山相見。僧亦喝。師云。文殊普賢為甚在。你腳跟下過。僧?dāng)M議。師便打。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答曰。夢里惺惺。進(jìn)云。將謂和尚忘卻。師云。你記得。試道看。進(jìn)云。雖道不得。要且不失。師云。元來不會。進(jìn)云。從上來事。分付阿誰。答曰。分付瞎?jié)h。進(jìn)云。臨濟(jì)一宗。全憑其力。師云。且喜不干你事。問。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進(jìn)云。為什么在徑山座下。答曰。家無小使不成君子。問。一夏百念日已滿。出門或有人問。如何是徑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師云。徑山曾說甚么來。進(jìn)云。爭奈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師云。你作么生會。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師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眾曰。尋常向諸人道。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向舉起處承當(dāng)。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語。不得良久?;蛴腥藛?。畢竟如何即向他道也無。畢竟也無如何正當(dāng)。恁么時四楞塌地掇在諸人面前。眼辨手親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羅籠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諸人根性遲鈍。且莫錯怪徑山好。師居數(shù)年。法席日盛。宗風(fēng)大振。號臨濟(jì)中興焉。張侍郎子韶從師之游。灑然脫去玄解。遂尊以師禮。時慧云院忘丁生之讖。毀釋迦故像而新之。實紹興辛酉夏五月也。師于是月。坐與張厚善。著逢掖編。置衡州。廖通直李繹為結(jié)茅圃中。師既拘文。不與眾俱。率令散處。花藥開福伊山。時容其受道。門庭益峻。乃裒先德機(jī)緣。間與拈提。離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參政李公太發(fā)時居鐸津。翰林汪公彥章稅駕零陵。數(shù)通書問道。當(dāng)軸者滋不悅。移師梅州。其地荒僻瘴癘。藥物不具。學(xué)徒百馀。贏糧從之。閱六稔。斃者過半。師以道處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繪師像。飲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還。明年春。復(fù)僧伽黎。尋領(lǐng)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徑山。天下宿衲。復(fù)集如初。時上潛藩。雅聞師名。遣內(nèi)都監(jiān)。詣山問佛法大意。師升堂有偈云。豁開頂門眼。照徹大千界。既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頌獻(xiàn)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擔(dān)大事不尋常。一毛頭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復(fù)遣內(nèi)知客。入山供養(yǎng)五百應(yīng)真。請師說法。親書妙喜庵大字。并制贊寵寄曰。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xiàn)處。師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憑此口與舌頭。祝吾君壽無間歇。億萬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師子窟內(nèi)。產(chǎn)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為瑞為祥遍九垓。草木昆蟲皆歡悅?;撞豢伤甲h事。瑜如眾星拱明月。故今宣揚(yáng)妙伽陀。第一義中真實說。師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賜號大慧禪師。隆興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殞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聲如雷。師示微疾。八月九日。學(xué)徒問候。師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親書遺奏。侍僧固請留頌。為寫四句。擲筆就寢。湛然而逝。壽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尋詔所居為妙喜庵。謚曰普覺。塔曰寶光。師荷佛祖正續(xù)。全體作用。掃除知見。無法與人。雖古宗師。無以加之。殆其縱無礙辯。融通宗教。則奄有圜悟之風(fēng)。是以高峻門庭。容攝多眾。若海涵地負(fù)。綽綽有馀。至于棒喝譏訶戲笑怒罵。無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學(xué)者難于湊泊耳。其闊略宏度脫去繩撿。所至學(xué)徒趨事。雖嶄嶄露頭角。號稱諸方領(lǐng)袖者。師目使賾令。如侍執(zhí)然。所為偈贊頌古。絕妙古今。與賢士大夫往復(fù)論道書。并上堂普說法語。凡五帙。行于世。 贊曰。近世呂公居仁嘗謂。趙州說禪。如項羽用兵。直行徑前。無復(fù)轍跡。所當(dāng)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銖稱寸度。較量輕重。然后以為得也。予觀大慧說禪。抑居仁稱趙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來。徹法源。具總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門廣大肆樂說無礙辯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禪師。得非間世者歟。盛矣哉。其應(yīng)機(jī)作略。能奢能儉。能崄能易。能縱能奪。機(jī)機(jī)盡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風(fēng)流天下。名動九重。號稱中興臨濟(jì)。不是過也。迨其去世。未幾道價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學(xué)禪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坌陨?。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zhǔn)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jìn)。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dāng)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山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務(wù)侍者。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dāng)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dāng)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dāng)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jì)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yán)。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曙嬭F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詔住阿育王。尋降旨令師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謚普覺。塔名寶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宗杲者。
字曇晦。
別號妙喜。
大鑒十五世圓悟勤公之嗣也。
妙喜出宣州寧國奚氏。
年十三。
就鄉(xiāng)校。
不旬而棄之。
親奇其志。
乃許衣緇成大僧。
遍探諸家語錄。
于云門睦州。
尤篤意焉。
竟有五家淺深門庭之疑。
遂請益于廣教珵公。
珵示其節(jié)目。
妙喜輒領(lǐng)意。
珵私嘆曰。
杲乃再來人也。
妙喜又棄之。
遂至真如哲座下。
入慶藏主賢蓬頭之室。
因之過黃龍謁晦堂。
跨東林參昭覺。
俱雅珍愛。
妙喜又棄之。
往見心印詢。
詢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欲留不可。
因指見湛堂準(zhǔn)公于寶峰。
機(jī)辨縱橫。
準(zhǔn)漠然不諾。
妙喜始伏膺事之。
及準(zhǔn)疾革。
妙喜惶啟曰。
某向后當(dāng)見何人。
準(zhǔn)曰。
有個勤巴子。
當(dāng)能了子事。
準(zhǔn)歿。
乃繭足千里。
請塔銘于張公無盡。
無盡時為禪室領(lǐng)袖。
契之囑妙喜必。
見川勤老也。
會東京天寧席虛。
詔起蔣山勤禪師為住持。
妙喜心慶曰。
此天賜我也。
其禪若不異諸方。
妄相許可我。
則造無禪論去也。
遂入勤公之室。
聞公拈提。
期年不敢犯其機(jī)。
一日公舉東山水上行公案。
以示眾。
妙喜躍然。
急呈所得于公。
公曰。
未未。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dāng)。
絕后再蘇。
欺君不得。
令居擇木寮。
為不釐務(wù)。
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
公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
妙喜擬對。
公輒禁之。
乃至握箸忘食。
公笑曰。
者漢卻參黃楊木禪也。
妙喜益茫然無措。
乃堅請公在五祖時問答。
公良久曰。
我問。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先師但向我道。
描也描不成。
畫也畫不就。
又問。
樹倒藤枯句歸何處。
先師則云。
相隨來也。
妙喜豁然大徹。
連呼曰。
我會也。
于是隨聲酬對勢如涌泉。
公拊掌稱善。
舉以首眾。
宿衲皆下之。
士紳爭相從游。
丞相呂公舜徒尤悅之。
奏賜紫衣。
號佛日禪師。
是時已有詔。
移勤公住云居。
賜號圓悟。
圓悟又以妙喜。
首云居之眾。
其秉拂小參。
萬指軒騰。
昭覺元禪師出問曰。
眉間掛劍時如何。
妙喜曰。
血濺梵天。
圓悟于座下。
以手約曰。
問得極好。
答得更奇。
于是海眾爭頌老東山之再見也。
圓悟還蜀。
妙喜始庵居古云門。
遷湖南。
轉(zhuǎn)江右。
入八閩。
又結(jié)庵洋嶼。
僧曇懿者。
久依圓悟。
自謂不疑。
紹興初。
出住祥云。
法席頗盛。
妙喜知其所見未實。
致書令來。
懿故不起。
妙喜鳴鼓痛斥。
榜告四眾。
懿乃破夏來洋嶼。
妙喜鞫其所證。
大笑曰。
汝恁么見解。
敢嗣我圓悟老人耶。
懿傀汗浹背。
即退院求侍于妙喜。
入室次。
妙喜曰。
我要個不會禪的做國師。
懿對曰。
我做得國師去也。
妙喜喝出。
復(fù)召曰。
阇黎香嚴(yán)悟處。
不在擊竹邊。
俱胝得處。
不在指頭上。
懿失聲橫趨而去。
妙喜笑曰。
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
又僧彌光。
字晦庵。
流譽(yù)諸方。
趨風(fēng)來見。
妙喜命坐而商略。
光一一具對。
妙喜曰。
雖有落處。
只是不著所在。
今諸方浩浩說禪者。
見解秖如此。
何益也。
其楊岐正傳三四人而已。
語訖呵呵大笑。
光慍而起去。
妙喜即撾鼓入室。
光顰額而至。
妙喜曰。
吃粥了也。
洗缽盂了也。
去卻藥忌。
道將一句來。
光遽對曰。
裂破。
妙喜震威喝曰。
汝又說禪也。
光乃得旨。
遂以書招其友鼎需曰。
洋嶼庵主手段。
與諸方別。
需乾笑而已。
需字懶庵。
乃閩人。
幼登進(jìn)士。
絕婚為比丘。
一錫湖湘。
遍參名宿。
以為法無異味。
歸隱羌峰絕頂。
久不下山。
佛心才禪師已挽出。
首眾于大乘。
需嘗以即心即佛問學(xué)者。
毅然無可意。
光強(qiáng)速其至。
會入室鼓鳴。
需隨喜焉。
妙喜以拂指曰。
即心即佛作么生。
速道。
需從傍下語。
妙喜詬之曰。
汝見解如此。
敢妄為人師耶。
即普說。
訐其生平珍重得力處。
排為邪解。
需涕淚交頤。
不敢仰視。
乃歸心決擇。
一日垂問。
內(nèi)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時如何。
需擬對。
妙喜連擊之。
需釋然厲聲曰。
和尚已多了也。
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
妙喜之精猛開發(fā)。
約多類此。
時及門者五十三輩。
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
丞相張公浚在蜀時。
圓悟為言。
杲真得吾宗之髓。
張公還朝。
遂以杲補(bǔ)徑山。
徑山之席。
常隨二千馀輩。
方來無地以容。
乃搆千僧閣安之。
侍郎張子韶。
狀元汪圣錫。
少卿馮濟(jì)用。
悉預(yù)其列。
當(dāng)是時。
秦檜居權(quán)。
司諫詹大方阿之曰。
鼓唱浮言。
謗訕朝政。
張九成為之首。
徑山僧宗杲和之。
乃坐編置。
九成毀衣焚牒。
竄妙喜于衡陽。
起遣日而惻聲載道。
識者曰。
日月無私成其明。
圣賢無擇成其大。
豈杲公之化應(yīng)南。
故天假之以示現(xiàn)于衡陽者耶。
且法門正氣。
表燭千秋。
又以群愿所系。
公必壽還。
何憂哉。
凡十載徙梅楊。
雖瘴癘之鄉(xiāng)。
而妙喜豎拂不倦。
緇素騰騰。
仍光風(fēng)霽日也。
又五載。
有旨賜還復(fù)僧衣。
四方虛席迎之。
皆不就。
最后有旨。
強(qiáng)起主育王。
筑涂田數(shù)百頃。
以繼眾食。
賜其莊。
名般若。
又二年。
改移徑山。
徑山益盛。
雖龍象互相蹴踏。
而上堂每贊猶子應(yīng)庵。
深得先人機(jī)用。
于是天下益稱其公。
妙喜臘高。
屢求退居明月堂。
告謝方來。
莫可禁止。
先是孝宗居藩時。
遣內(nèi)監(jiān)。
至徑山。
見妙喜。
獻(xiàn)以偈。
孝宗大悅。
及在建邸。
復(fù)遣近侍。
請上堂。
親書妙喜庵額。
并贊真制賜之。
及即位。
又錫法號大慧禪師。
洎召對。
妙喜已示疾。
一夕忽大星隕地。
流光四散。
鳥獸皆鳴。
遂乃告寂于明月堂。
親封遺疏。
侍僧請留偈。
妙喜厲聲曰。
無偈便死不得也。
乃大書曰。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與無偈。
是甚么熱大。
擲筆長往。
時隆興改元八月十日也。
世壽七十五。
坐夏五十八。
上覽遺語悽然。
制詞奠曰。
生滅不滅。
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
隨物現(xiàn)見。
詔以明月堂。
為妙喜庵。
全身瘞于庵后。
謚曰普覺。
塔曰普光。
入其全錄八十卷于大藏焉。
贊曰。
端祖云。
悟了須是遇人始得。
余虛度林間數(shù)十載。
每耳目所有諸道者。
莫不據(jù)高廣座。
自稱曹溪正脈少室真?zhèn)鳌?div id="6zfcwml"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83_6_337_comment'>
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
若遇。
自當(dāng)別有壺天。
而端祖之言豈謬哉。
嗚呼馬逢伯樂。
薪遇中郎。
吾宗之大幸也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齊公受經(jīng)論,五載涵泳,乃從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其鋒銳,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zhǔn),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杲躇躊未進(jìn)。一日,聞詔遷悟住汴之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dāng)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敝滴蜷_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蔽蛟唬骸疤鞂幖床蝗唬幌蛩馈癸L(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标铰劊銮昂箅H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庇谑?,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杲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标皆唬骸叭玑唧聼嵊丸K?!焙舐勎蚴抑袉柹芯錈o句如藤倚樹話,杲遂問曰:“聞和尚當(dāng)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復(fù)曰:“當(dāng)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标疆?dāng)下釋然曰:“我會也?!蔽驓v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蹦酥杜R濟(jì)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杲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yán)》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么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羰菑缴郊床蝗?,若有僧問:‘圓悟光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庵既绾??’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唬骸绾尉炔坏??’曰:‘是此老尋常茶飯?!笔荒晡逶?,秦檜以杲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徑山,大宏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笔窍ξ骞?,手書遺表,并矚后事。有僧了賢請偈,杲乃大書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1—1356 【介紹】: 元僧。馀姚人,字同舟,一字天岸,俗姓姚。年十六出家。從全公讀天臺書,悉通其玄義。文宗天歷初,主杭之顯慈、集慶二寺,歷主蘇之萬壽、會稽之圓通等寺。改普福寺,卒。有《四教儀紀(jì)正》和《天岸外集》。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解義篇第二之二
釋弘濟(jì)字同舟別號天岸。
越之馀姚人。
姓姚氏。
幼孤。
從里之寶積寺舜田滿和尚出家。
丱時駿發(fā)絕倫。
滿授以法華經(jīng)輒成誦。
年十六為大僧。
日持四分律。
躓步之間不敢違越繩尺。
已而嘆曰。
戒固不可緩。
而精研教乘以資行解。
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師習(xí)臺教。
久之悉通其旨。
嘗修法華金光明凈土等懺。
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
付以犀角如意。
自是談辯日溢若河懸泉涌。
而了無留滯。
元泰定元年出世住萬壽圓覺。
明年鹽官海岸毀。
居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鱉之宅。
元丞相脫驩甚憂之。
乃禱觀音大士于上竺。
命濟(jì)即海岸建水陸大齊入慈心三昧。
取海沙誦大悲陀羅尼。
帥眾遍撒其處。
凡足跡所及岸皆復(fù)固。
人稱神焉。
天歷遷集慶顯慈二寺。
適當(dāng)歲儉退處別室。
蘇人聘興大德萬壽寺。
閱六寒暑寺告成。
至正五年宣政請主會稽之圓通。
居四載。
還寶積專修念佛三昧。
七年濟(jì)以年高八十。
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
濟(jì)堅臥不起。
門人法航等進(jìn)曰。
和尚自為固善。
其如斯道何。
濟(jì)不得已遂強(qiáng)起受詔赴之。
無何竟拂衣復(fù)歸舊隱。
開清鏡閣以蟄焉。
因楞嚴(yán)經(jīng)諸注繁簡失當(dāng)。
將欲折衷其說為之疏解。
俄疾作即召弟子。
以唯心凈土之旨惓惓為勉間有未解其意。
濟(jì)乃厲聲曰。
生死難處生死難處。
遂書偈而逝。
時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
閱世八十有六。
坐七十有一夏。
越七日顏如生。
眾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塢。
亦濟(jì)自卜之所。
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凈琛普光允中圓通有傳天宮明靜五人。
所著有四教儀紀(jì)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
行于世。
系曰。
濟(jì)有大過人者三焉。
內(nèi)外書史過目則終身不忘一也。
有高昌僧般若室利。
學(xué)兼華梵世無敵者。
請濟(jì)用高昌語譯小止觀。
而頓見文彩煥發(fā)室利郝然自失二也。
生平以流通教法為己任。
凡講法華一百十會。
而感天雨寶花繽紛者再三也。
嗚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
濟(jì)備此三。
可謂世之優(yōu)曇也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同舟。別號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幼孤從里之寶積寺舜田滿和尚出家。丱時駿發(fā)絕倫。滿授以法華經(jīng)。輒成誦。年十六。持四分律。躓步之間。不敢違越繩尺。已而嘆曰。戒固不可緩。而精研教乘。以資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師。習(xí)臺教。久之悉通其旨。嘗修法華金光明凈土等懺。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辯日溢。若河懸泉涌。了無留滯。元泰定元年出世。住萬壽圓覺。明年鹽官海岸毀。居民朝夕惴惴??譃轸~鱉之宅。元丞相脫驩甚憂之。乃禱觀音大士于上竺。命濟(jì)即。海岸。建水陸大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陀羅尼。帥眾遍撒其處。凡足跡所及。岸皆復(fù)固。人稱神焉。天歷遷集。慶顯慈二寺。適當(dāng)歲儉。退處別室。蘇人聘興大德萬壽寺。閱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請主會稽之圓通。居四載。還寶積。七年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濟(jì)堅臥不起。書偈而逝。閱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顏如生。眾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塢。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弘濟(jì)。字同舟。一字天岸。馀姚姚氏子。投同里寶積寺舜田滿公出家。滿公師之從父也。師駿發(fā)絕倫?;蚴诜ㄈA經(jīng)。輒能記憶。年十六受度。為大僧。持四分律。頃步之間。不敢違越繩尺。已而嘆曰。戒固不可緩。精教乘以資行解。其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公。讀天臺之書。久之悉通其說。嘗修法華金光明凈土期懺。聚精會神。存誠不一髣髴。于觀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辯日增。河懸泉涌。而了無留礙。未幾。泰定改元。開法于萬壽圓覺寺。浙河左右杰偉之士。奔走其室。惟恐后之。議者謂。倡佛海之道。以播芳猷。實自師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弘濟(jì),字同舟,別字天岸,姓姚氏,世為馀姚人。幼孤,從里中寶積寺舜田滿出家。滿即其從父也。雖在幼弱,機(jī)穎俊發(fā),初授《法華經(jīng)》,便能成誦。年十六,受度為大僧,日持《四分律》,跬步之間不越繩尺。已而嘆曰:“戒為初學(xué)之門,工之始基,當(dāng)更精教乘,以資行解?!庇谑侵?,依半山全,讀天臺之書,久之悉通其玄義,嘗修法華、光明、凈土期懺,歛意凝神,積誠不貳,髣髴于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譚辯風(fēng)生,詞如泉涌,了無留礙。當(dāng)是時,大山恢尸松江之延慶,越溪澄主武林之演福,法幢雙峙,光燄灼然,照耀大江南北,皆延濟(jì)分座說法,而越溪愛之尤篤。諸部疑難,或有未易決者,要其終始而折之。蓋諦觀圓融,洞若觀火,故叩聲應(yīng)響,略無滯機(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