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維

相關(guān)人物:共 104 位。
共 10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藍(lán)田人,一作大梁人。
初師曹霸,后自成一家。
善畫人物,尤工鞍馬。
時玄宗好大馬,命干悉圖其駿。
王維見其畫,極推獎之。
官至太府寺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關(guān)中人,排行第十。
玄宗天寶間,與王維同隱藍(lán)田輞川,常游覽賦詩,琴酒相樂。
各作有五言絕句二十首,題輞川諸景,合編為《輞川集》。
曾應(yīng)進士試。
天寶末入蜀。
后與杜甫有過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關(guān)中(今陜西關(guān)中盆地一帶)人。
排行十。
玄宗天寶年間,與王維同隱輞川(今陜西藍(lán)田縣南),日與王維、崔興宗游覽賦詩,琴酒自樂。
王維倡和之詩收于《輞川集》中。
王維詩中屢稱“裴秀才迪”,可見此時未曾進士及第。
《舊唐詩·王維傳》稱裴迪為王維之“道友”,篤信佛教,裴迪可能亦為佛教信徒。
天寶末入蜀,與杜甫相友善。
又曾任尚書右丞(一作左丞)。
事跡散見《唐詩紀(jì)事》卷一六、《唐才子傳》卷二《王維傳》附。
全唐詩》存詩29首。
唐詩匯評
裴迪,生年年不詳,聞喜(今屬山西)人,一說關(guān)中(今陜西)人。
天寶中,與王維、崔興宗隱居終南山,相與唱和。
安史亂起,陷賊中,居洛陽。
上元中,曾至蜀中,與杜甫有詩唱和。
全唐詩》存詩二十九首。

作品評論

《蔡寬夫詩話》
王摩詰、韋蘇州集載裴迪、邱丹唱和詩,其語皆清麗高勝,常恨不多見。
如迪“安禪一室內(nèi),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無言誰敢酬?
鳥飛爭向夕,蟬噪意先秋。
煩暑自茲退,清涼何處求?
”如丹“賣藥有時至,白知往來疏。
遂辭池上酌,新得山中書。
步出芙蓉府,歸乘谷觫車。
猥蒙招隱作,豈愧班生廬。
”其氣格殆不減二人,非唐中葉以來嘐嘐以詩鳴者可比。
乃知古今文士,淹滅不得傳于子孫者,不可勝數(shù)。
然士各言其志,其隱顯亦何足多較?
觀兩詩趣尚,其胸中殆非汲汲于世者,正爾無聞,亦何所恨?
其姓名偶見二人集、亦來必不為幸也。
《匯編唐詩十集》
迪詩雅淡,有類摩詰,恨力弱鮮超拔處。
《載酒園詩話又編》
輞川倡和,裴迪尤多,其詩體反不甚與王近,較諸公骨格稍重。
裴早友王維,晚交杜甫,篇什必多。
今所存惟集數(shù)篇,不勝遺珠之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衛(wèi)州黎陽人。約唐初數(shù)十年間在世。幼時家境尚殷富,多讀詩書,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后家業(yè)敗落,遂皈信佛教。晚況蕭條,享年逾七十。喜作詩宣弘佛理,勸誡世人,多用村言俚語,唐時民間流傳頗廣。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衛(wèi)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人。
桂苑叢談》謂其生于隋時,為黎陽人王德祖收養(yǎng);《云溪友議》卷下則謂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
二書記載皆涉神異,不盡可信。
敦煌寫卷王道《祭楊筠文》稱其為“通玄學(xué)士”。
生活時代大致在唐初數(shù)十年間。
據(jù)詩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時頗殷富,幼時多讀詩書,成年后家業(yè)敗落,晚況頗蕭條。
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達七、八十歲。
王梵志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多據(jù)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tài)人情頗多諷刺與揶揄,對社會問題間亦有所涉及。
詩風(fēng)平易淺顯,多用村言俚語,時帶詼諧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諧戲謔之間,寄嘻笑怒罵于瑣事常談之中。
其詩在民間流傳廣泛,在詩壇上曾產(chǎn)生不小影響。
寒山、拾得、龐蘊等人所作詩偈,皆承其緒余而有所發(fā)展。
王維、皎然、白居易等詩人亦曾受其影響。
其詩在兩《唐書》中未曾著錄。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成書之時相當(dāng)于唐末,已載有《王梵志詩》2卷,知唐時已傳至日本。
宋史·藝文志七》曾著錄《王梵志詩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詩式》、《歷代法寶記》、《云溪友議》、《鑒誡錄》、《林間錄》、《冷齋夜話》、《梁溪漫志》等書中收錄其詩20多首。
全唐詩》未收其詩。
敦煌遺書中唐五代寫本有王梵志詩歌抄本約30種。
1925年,劉復(fù)校理巴黎所藏兩種抄本,收入《敦煌掇瑣》。
1935年,鄭振鐸復(fù)校錄1卷,收入《世界文庫》。
此前,日本所編《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詩1卷。
王梵志詩始為世人注意。
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今人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據(jù)28種寫本錄王詩336首,并予校訂注釋,一時頗稱完備。
此書出版后,俄羅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詩始公布于世。
張錫厚將此卷與另一寫本拼合,另得詩60余首,刊于《文學(xué)遺產(chǎn)》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項楚《王梵志詩校注》,收詩390首,最為完備。
全唐詩補逸
王梵志,衛(wèi)州黎陽人。編詩一卷,計一百十一首。案:《全唐詩》無王梵志詩,生平事跡不可考?!?a target='_blank'>太平廣記》所載,神誕不可信。劉復(fù)《燉煌掇瑣》據(jù)巴黎國家圖書館藏二七一八號燉煌卷子錄出梵志詩一卷,另以三二六六號殘卷校之。今即自劉本錄出,而取鄭振鐸本《梵志詩拾遺》補其缺。(王梵志詩卷子原為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適藏之。鄭本《拾遺》,即三卷中一部分。)此外馀又見唐釋皎然《詩式》及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引梵志詩各一首,今并錄附于后。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收《冬晚對雪憶胡處士》詩1首,出《文苑英華》卷一五四。
按劉辰翁批本《王右丞集》卷四、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七皆收此詩,斷為王維作,《全唐詩》亦收王維名下。
作王邵疑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3 【介紹】: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币毁实煤肴藤澰S,密傳其衣缽,成禪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謚其為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早年聽人誦佛經(jīng),頗能領(lǐng)會,遂北行訪師。高宗咸亨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時稱為盧行者。因所作禪偈為弘忍所賞,于夜間傳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隱遁。隱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廣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發(fā)受戒。后歸住韶州寶林寺,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國恩寺。憲宗時賜號大鑒禪師。生平見《舊唐書》本傳。慧能為南宗禪之創(chuàng)始人,其為學(xué)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北宗禪之漸悟說不同。后人尊其為禪宗六祖。其語錄由門人輯為《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此書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詩偈2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粵詩·卷五
釋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盧。
新州(今新興縣)人。
幼年喪父,家貧,不識字,以采樵為生。
二十四歲時,聞人誦《金剛經(jīng)》,決心學(xué)佛,乃往投湖北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得傳衣缽,南歸隱遁十六年。
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薙發(fā)于廣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寶林寺大倡頓悟法門,宣揚“見性成佛”,為佛教南宗開創(chuàng)者、禪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圓寂,年七十六。
唐憲宗詔謚大鑒禪師。
弟子編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
事見《壇經(jīng)》及釋法海撰序,又王維、柳宗元、劉禹錫撰碑銘、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為新州人。咸亨中至樂昌。就智遠(yuǎn)禪師出家。復(fù)至蘄春。就宏忍禪師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師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寶林寺。詔赴京邑。謝病不起。神龍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額法泉。是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憲宗時追謚大鑒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先出范陽。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譖左遷。為州司馬。貞觀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幾而父喪母寡。貧甚。能于民間日售薪。共甘旨。一日聞旅館有客誦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而寤。固。問客此何經(jīng)。曰金剛般若經(jīng)也。又問何從得之。曰得之蘄州黃梅馮茂山忍大師所。大師且以為誦此經(jīng)即當(dāng)見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見大師。然以母累。柰何。時一客又以白金十兩。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過韶陽。信士劉志略。延以恩禮。志略之姑尼也。方讀涅槃。問疑義。能為解析。因問字。曰不識也。尼怪而詰其故。則曰諸佛妙義。不墮文字。尼嘆服。呼為行者而稱之鄉(xiāng)里間。眾遂筑辟寶林舊寺。請居之。以便趨向。能念曰。吾以求師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樂昌縣之智遠(yuǎn)禪師于西石窟。遠(yuǎn)尤加器重。曰必蚤獲印證于蘄。而后轉(zhuǎn)以見教也。至蘄。忍師問。來何自。曰自嶺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爾。乃服役。至懸石腰間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書偈于壁。以著己見解。能亦倩客。夜書一偈其旁。忍見之。陰召而傳其所受之衣缽。曰自吾先師。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覬覦。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懸絲焉。汝其亟逝。無滯此也。于是逃于四會懷集之間。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師。以風(fēng)幡之辨。求見所受衣缽。而為之落發(fā)。從智光律師。登壇受具。其壇蓋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記云。后有肉身菩薩。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諦。又手植菩提樹于壇側(cè)。記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說無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師示寂于蘄之東山。能懸知之曰。吾師其真歸矣。既而訃至。徙居寶林寺。刺史韋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辭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學(xué)之士。歸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禪師奏舉。婁降璽書。詔赴闕。繼遣中官薛簡敦致。皆謝疾不起。后賜磨衲袈裟一。缽一。編珠織成經(jīng)巾一。綠質(zhì)紅暈華綿巾一。帛五百匹供養(yǎng)。舍新興宅為寺。請額國恩。神龍三年。詔韶州繕治其寺。務(wù)盡壯麗。易賜其額法泉。延和元年。預(yù)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歸而唱滅。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憲宗追謚大鑒。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興國三年。詔易曹溪法泉寺為南華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本世居范陽。厥考諱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終于貶所。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出。雖蠻風(fēng)?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yè)無腴產(chǎn)。能負(fù)薪矣日售荷擔(dān)。偶聞廛肆間誦金剛般若經(jīng)。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誰邊受學(xué)此經(jīng)。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云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jīng)。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嘆服。號為行者。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yuǎn)禪師侍座談玄。遠(yuǎn)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吾終于下風(fēng)請教也。未幾造焉。忍師睹能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參禮。唯求作佛。忍曰。嶺南人無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如是勞乎井臼。率凈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忍雖均養(yǎng)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汝。偈辭在壁見解分岐。揭厲不同淺深斯別。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師轉(zhuǎn)相付授。豈徒爾哉。嗚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懸絲小子識之。能計回生地。隱于四會懷集之間。漸露鋒穎。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fēng)幡之語。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跋摩已登果位。懸記云。后當(dāng)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謂眾曰。種此后一百二十年有開士。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至是能爰宅于茲。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皆符前讖也。上元中正演暢宗風(fēng)慘然不悅。大眾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吾師今歸寂矣。兇赴至而信。乃移住寶林寺焉。時刺史韋據(jù)命出大梵寺??噢o入雙峰曹侯溪矣。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納之客擁塞于門。四部之賓圍繞其座。時宣秘偈或舉契經(jīng)。一切普熏咸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禪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洎乎九重下聽萬里懸心。思布露而奉迎。欲歸依而適愿。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續(xù)遣中官薛簡往詔。復(fù)謝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鳳闕。遠(yuǎn)公之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也。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棾山?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yǎng)云。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務(wù)從嚴(yán)飾。賜改額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永謝。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啼。猿斷腸而叫咽?;虺栽弧J篱g眼滅吾疇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會若顏子之于孔門也。勤勤付囑語在會傳。會于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會序宗脈。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盡圖繢其影。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后加漆布矣。復(fù)次蜀僧方辯。塑小樣真肖同疇昔。能曾言。吾滅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或憶是言加鐵環(huán)纏頸焉。開元十一年。果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欲函歸海東供養(yǎng)。有聞?chuàng)翳F聲而擒之。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羅僧。其色青黑碧縑復(fù)袷。非人間所有物也。屢經(jīng)盜去。迷倒卻行而還褫之。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平送牙癢和一柄。朝達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謁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寄香十斤并詩。附武平一至。詩云。大師捐世去??樟舴ㄉ碓?。愿寄無礙香。隨心到南海。武公因門人懷讓鑄巨鐘。為撰銘贊。宋之問書。次廣州節(jié)度宋璟來禮其塔。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宋公聞法歡喜。向塔乞示徵祥。須臾微風(fēng)漸起。異香裛人。陰雨霏霏。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錄。后肅宗下詔能弟子令韜。韜稱疾不赴。遣明象赍傳法衣缽。進呈畢給還。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塔曰元和正真也。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每遇上元燒燈。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大宋平南海后。韶州盜周思瓊叛換。盡焚其寺塔將延燎。平時肉身非數(shù)夫莫舉。煙熛向逼二僧對舁。輕如夾纻像焉。太平興國三年今上敕重建塔。改為南華寺矣。 系曰。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通曰。一言知心更無疑貳。況復(fù)記心輪間如指之掌。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缽乎。秀師則否。通曰。是法寧選緇白。得者則傳。周封諸侯乃分分器。同姓異姓別也。以祖師甄別精粗以衣為信。譬如三力士射堅洛叉。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二缽羅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羅延箭度而復(fù)穿馀物也。非堅洛叉有強弱。但由射勢力不同耳。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信衣至能不傳。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言。受傳衣者命若懸絲。如是忍之意也。又會也稟祖法則有馀。行化行則不足。故后致均部之流。方驗?zāi)軒熤扔X。不傳無私吝之咎矣。故曰。知人則哲也。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3? 【介紹】: 唐相州內(nèi)黃人,字云卿。高宗上元二年進士。武則天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yù)修《三教珠英》。由協(xié)律郎累除給事中、考功員外郎。中宗神龍初,坐贓配流嶺表。后召授起居郎,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常侍宴宮中。歷中書舍人、太子詹事。工詩,尤長七言,始定七律體制。詩與宋之問齊名,時號“沈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5 字云卿,排行三,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人。
官終太子少詹事,世稱沈詹事。
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任協(xié)律郎。
武周時為通事舍人,曾與修《三教珠英》。
大足元年(701)遷考功員外郎,次年,復(fù)遷給事中。
四年坐賄入獄,旋獲釋。
次年,中宗復(fù)辟,坐阿附張易之流驩州,越明年,遇赦北返。
景龍中,以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歷中書舍人,終太子少詹事,約當(dāng)玄宗開元初。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
佺期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
于律體定型,其功尤偉,時稱“蘇(味道)李(嶠)居前,沈宋比肩”(《新唐書·宋之問傳》),而佺期之與七律形成較之問作用更大,為王維前唐代七律創(chuàng)作成就最著者。
其所作,雖多奉和應(yīng)制,而每能心與境會,自鑄秀句。
五律如《游少林寺》、《銅雀臺》,或清麗警秀,或吞吐含芳;七律如《興慶池侍宴應(yīng)制》、《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yīng)制》均攬景闊遠(yuǎn),詞氣飛動。
凡此均承上官儀而轉(zhuǎn)變,初見開宕起伏之工。
又七律《龍池篇》、《獨不見》,一氣盤旋,含秀俊于古雅,最能見出七律由駢儷化歌行蛻出之步武。
南貶中所作,更承四杰之緒,題材擴大,洗削鉛華,如五律《過七盤嶺》、《嶺表逢寒食》,七律《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等,均通篇沉摯,清麗中見凄惋抑郁,下啟張說,得盛唐先聲。
此外七古《入少密溪》整麗雖不脫初唐體格,而盡去浮詞膚言,由即目之秀景,婉轉(zhuǎn)以見清遠(yuǎn)之意,為當(dāng)時僅見,預(yù)示王維《桃源行》一路格調(diào)。
張說稱:“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隋唐嘉話》卷下),可見當(dāng)時聲望之高。
原集10卷,久佚,明王廷相輯為《沈詹事詩集》7卷。
明以來各本多作2卷。
宋人又著錄5卷本,有抄本傳世。
注本有今人陶敏《沈佺期集校注》。
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斷句4聯(lián)。
唐詩匯評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武后荃歷中累遷通事舍人,轉(zhuǎn)考功員外郎,授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中宗景龍間,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xué)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佺期工詩,尤長于律體,與宋之問并稱“沈宋”。有《沈佺期集》十卷,已佚。今存清抄本《洸云卿文集》五卷。又有《沈詹事詩集》七卷,乃明人所輯。《全唐詩》編詩三卷。
詞學(xué)圖錄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進士及第。由協(xié)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后復(fù)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神龍三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常侍宮中。后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史論以為律詩體制定型代表詩家。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曾作《回波樂》詞。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佺期。相州內(nèi)黃人。第進士。神龍中歷官太子詹事。開元初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云卿詩,其命意周委,如雪舞巖林,隨形宛轉(zhuǎn),無象不得,其??詞麗則,如春在瑤池,氣色照映,自含華態(tài),可謂意象縱橫、同鋒姿媚者也。其拙語如田家,而殊深俊朗;其形器如木石,而更被華要。仰承貞觀,彌見周留:俯待開元,先咀意旨。曠代高之,無以為過。置之往哲之中,豈但叔源失步,明遠(yuǎn)變色者耶!
《沈詩評》
沈詩五言宛麗,迥出一時。
《藝苑卮言》
五言至沈、宋,始可稱律。
律為音律、法律,天下無嚴(yán)于是者,知虛實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
二君正是敵手,排律用韻穩(wěn)妥,事不傍引,情無牽合,當(dāng)為最勝。
摩詰似之,而才小不逮。
少陵強力宏蓄,開合排蕩,然不無利鈍。
馀子紛紛,未易悉數(shù)也。
詩鏡總論
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詳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覺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語,品之所以為美。蘇、李法有馀閑,材之不逮遠(yuǎn)矣。
《詩源辨體》
初唐七言古,自王、盧、駱再進而為沈、宋二公,宋、沈調(diào)雖漸純,語雖漸暢,而舊習(xí)未除?!晃龆撝?,沈氣為促,宋實勝之。
《詩源辨體》
七言古,沈如“水晶簾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銀漢回”、“燕姬彩帳芙蓉色,秦子金爐蘭麝香”、“燈華灼燦九衢映、香氣氤氳百和然”、“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讓鏡臺”、“玳瑁筵中別作春,瑯玕窗里翻成晝”等句,偶偭極工,語皆富麗,與王、盧、駱相類者也。
《詩源辨體》
五言自王、楊、盧、駱,又進而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詣始純,故其體盡整栗,語多雄麗,而氣象風(fēng)格大備,為律詩正宗?;騿枺阂匀脘浻^沈宋五言律,制作實工,而后人獨推盛唐,何耶?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雖人止數(shù)篇,然化機流行,在在而是。沈宋制作雖工,而化機尚淺,此升堂、入室之分也。
《唐律消夏錄》
沈、宋工力悉敵,確是對手。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簡,然閑情別緒,句剪字裁,已極文人之致。若沈雖沉切處時有軒豁,宋雖顯露處更覺粘滯,此則兩人心地中事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古稱沈為靡麗,今觀之,乃見樸厚耳。……然樸厚自是初唐風(fēng)氣,不足矜,當(dāng)取其厚中帶動,樸而特警者。如《芳樹》、《和趙麟臺元志春情》、《嘆獄中無燕》、《和元萬頃臨池玩月》,最其振拔。
《載酒園詩話又編》
長律至沈而工,較杜、宋實為嚴(yán)整。然唯“盧家少婦”篇首尾溫麗,馀亦中聯(lián)警耳。結(jié)語多平熟,易開人淺率一路,若從此入手,恐不高。
圍爐詩話
沈、宋諸公七律之高華典重,以應(yīng)制故,然非諸詩皆然,而可立為初唐之體也?
《唐詩英華》
七律肇自唐初,工于沈、宋,浸淫漸盛,率務(wù)高華。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先生曰:沈、宋上接六代,下開盛唐,進綺麗而益工,運便妍而極秀。音韻吐含,溫婉不迫;姿態(tài)流媚,生溢行間。王、岑由此準(zhǔn)繩,錢、劉亦共嗣續(xù)。唐代正音,端在是爾。濟南止拔華亮,不錄尖新,所謂崇雅味于生致者歟?
《石州詩話》
沈、宋律句勻整,格自不高。杼山目以“射雕手”,當(dāng)指字句精巧勝人耳。
《石州詩話》
沈、宋應(yīng)制諸作,精麗不待言,而尤在運以流宕之氣。此元自六朝風(fēng)度變來,所以非后來試帖所能幾及也。
三唐詩品
其源亦出謝、沈,植骨清隱,舒芬華秀,在考功之亞,名并當(dāng)時。律體特取風(fēng)神,開盛唐之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59—700,一作661—702 【介紹】: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少任俠,后苦節(jié)讀書。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zhuǎn)右拾遺。隨武攸宜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圣歷元年以父老解職歸鄉(xiāng),旋居父喪。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將其下獄,冤死獄中。論詩標(biāo)舉“風(fēng)骨”、“興寄”,反對柔靡之風(fēng),為唐詩革新先驅(qū)。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9—700,一說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遺,后人因稱“陳拾遺”。陳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士第(此據(jù)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云子昂登第在高宗開耀二年,誤),任麟臺正字。武周代唐,陳子昂上表稱頌,后升任右拾遺。曾兩度從軍至北方邊塞。武后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后為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沈亞之以為段簡乃受武三思指使(見《上九江鄭使君書》)。生平見盧藏用《陳氏別傳》,新、舊《唐書》本傳。陳子昂于沿襲六朝余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fēng)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除“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fēng),以繼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tǒng)(見《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子昂之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xiàn)實甚為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fēng)格近于阮籍《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4句,然為歷來傳誦之名篇。陳子昂于唐詩有開啟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韓愈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金元好問云:“論功若準(zhǔn)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絕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為通行,今人徐鵬校點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彭慶生《陳子昂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度圃娡饩帯费a詩1首。
唐詩匯評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士第,詣闕上書,拜麟臺正字。武后垂拱二年從軍北征,歸朝,補右衛(wèi)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以參謀從武攸宜北討契丹,立志許國,然不為所用,眨暑軍曹,軍回,辭官還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構(gòu)陷系獄,憂憤而卒。子昂為詩提倡“漢魏風(fēng)骨”,所為書疏,亦全用散體,為唐代文學(xué)風(fēng)氣轉(zhuǎn)變之先驅(qū)。有《陳伯玉文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舉進士。詣闕上書。武后奇其才。擢麟臺正字。再轉(zhuǎn)右拾遺。圣歷初。以父老解官歸侍??h令段簡覬其富。因事系獄。憂憤卒。年四十三。

作品評論

后村詩話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fā)之。
瀛奎律髓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
周履靖《騷壇秘語》
陳子昂初變齊梁之弊,以理勝情,以氣勝辭。祖《十九首》、郭景純、陶淵明,故立意玄遠(yuǎn)而造語精圓。
《唐詩品》
唐初律體聲華并隆,音節(jié)兼美,屬梁、陳之艷藻,鏟末路之靡薄,可謂盛矣,而古詩之流,尚阻蹊徑。拾遺洗濯浮華,斫新雕樸,《感遇》諸作,挺然自樹,雖頗峭徑,而興寄遠(yuǎn)矣。自馀七言諸體乃非所長,《春臺》之作純有楚聲,此意寥寥,幾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揚波,宗稱百代,慷慨瑰奇之氣,尚詭于風(fēng)人之度耶?
李攀龍《唐詩選序》
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弗取也。
《藝苑卮言》
陳正字陶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律體時時入古,亦是矯枉之過。
詩藪·內(nèi)編
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
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fēng)神者也;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
詩藪·內(nèi)編
五言律體,極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陳、杜、沈、宋,典麗精工;王、孟、儲、韋,清空閑遠(yuǎn),此其概也。
唐詩歸
唐至陳子昂,治覺詩中有一世界。無論一洗偏安之陋,并開創(chuàng)草昧之意亦無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廣大清明氣象,真正風(fēng)雅。
唐音癸簽
唐人推重子昂,自盧黃門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則云:“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韓退之則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獨顏真卿有異論,僧皎然采而著之《詩式》。近代李于麟,加貶尤劇,余謂諸賢軒輊,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復(fù)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詩,功為大耳。正如夥涉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澤一呼,為群雄驅(qū)先,自不得不取冠漢史,王弇州云:“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第天韻不及?!焙鹪疲骸白影合鞲∶叶窆叛?,雖不能遠(yuǎn)追魏晉,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兩言良為折衷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杜詩體渾大,非若中晚下細(xì)小工夫,作小結(jié)果。
《詩源辨體》
子昂五言近體,律雖未成,而語甚雄偉,武德以還,綺靡之習(xí),一洗頓盡。
《詩辯坻》
陳伯玉律詩,清雄為骨,綿秀為姿,設(shè)色妍麗,寓意蒼遠(yuǎn)。由初入盛,此公變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構(gòu)于此。
原詩·內(nèi)篇
盛唐諸詩人,惟能不為建安之古詩,吾乃謂唐有古詩。若必慕漢魏之聲調(diào)字句,此漢魏有詩而唐無古詩矣。旦彼所謂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正惟子昂能自為古詩,所以為子昂之詩耳。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fēng)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繭齋詩談》
子昂胸中被古詩膏液熏蒸十分透徹,才下筆時,便有一段元氣,渾顥驅(qū)遣,奔赴而來。其轉(zhuǎn)換吞吐,有掩映無盡之致,使人尋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曉者比。但是他見得理淺,到感慨極深處,不過逃世遠(yuǎn)去,學(xué)佛學(xué)仙耳,此便是沒奈何計較。
石洲詩話
子昂、太白皆疾梁、陳之艷薄,而思復(fù)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復(fù)古,太白以豪放復(fù)古,必如此乃能復(fù)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跡以求合,奚足言復(fù)古乎?
援鶉堂筆記
射洪風(fēng)骨矯拔,而才韻猶有未充,諷誦之次,風(fēng)調(diào)似未極跌蕩洋溢之致。
三唐詩品
骨格清凝,蒼蒼入漢,源于《小雅》,故有怨誹之音。《感遇》諸篇,璆然冠代,稱物既芳,寄托遙遠(yuǎn),固當(dāng)仰駕阮公,俯陵左相?!队闹荨泛莱?,述為名言,如《河梁贈答》,語似常談,而脫口天成,適如人意。海內(nèi)文宗,非虛譽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765 【介紹】: 唐潞州壺關(guān)人,字元輔。第進士。累遷中書舍人,知吏部選事。貶安康太守,徙魏郡,充河北采訪使,徙扶風(fēng)郡,封高平縣男,遷東都留守致仕。玄宗入蜀,肅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師,封韓國公。代宗時吐蕃犯京師,脅之而閉口不言,帝還,拜太保。卒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9—765 字元輔,潞州壺關(guān)(今山西壺關(guān))人。
進士及第,玄宗開元七年(719)中文辭雅麗科,歷仕萬年尉,金州刺史,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度支、兵部、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
二十四年拜中書舍人,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
天寶二年(743)出為安康郡太守,轉(zhuǎn)魏郡太守。
五載改河?xùn)|太守,徙扶風(fēng)郡太守,轉(zhuǎn)東京留守。
十四載授陜郡太守。
肅宗至德二載(757)拜左相,改侍中,封韓國公。
代宗永泰元年(765)卒,贈太師。
謚文貞。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李華《苗晉卿墓志》、王維《苗晉卿德政碑》。
工文善詩。
全唐詩》存詩1首。
王維《苗晉卿德政碑》存斷句4,《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補入。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晉卿字元輔。潞州壺關(guān)人。第進士。累進中書舍人。天寶中封高平縣男。累遷憲部尚書兼左丞。肅宗即位。拜左相。封韓國公。改侍中。冊為太保。罷政事。永泰元年薨。年八十一。贈太師。謚曰懿獻。元載入相。以舊恩諷有司改謚文貞。大歷七年配享肅宗廟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8 【介紹】: 唐人。
玄宗開元九年,自萬年尉充勸農(nóng)判官,遷監(jiān)察御史。
歷任吏部郎中、杭州刺史。
二十二年,自鄭州刺史充江淮河南轉(zhuǎn)運副使。
二十四年,出為河西節(jié)度使,王維曾佐其幕。
初與吐蕃盟好,后為玄宗所逼,掩襲吐蕃,殺獲甚眾。
二十六年,授河南尹。
因失信吐蕃,怏怏不得志,旋卒。
謚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8 字里不詳。
玄宗開元九年(721),自萬年尉充勸農(nóng)判官,遷監(jiān)察御史。
歷任吏部郎中、杭州刺史。
二十二年自鄭州刺史充江淮河南轉(zhuǎn)運副使。
二十四年出為河西節(jié)度使,王維曾佐其幕。
初與吐蕃盟好,后為玄宗所逼,掩襲吐蕃,殺獲甚眾。
二十六年授河南尹。
因失信吐蕃,怏怏不得志,旋卒。
謚成。
事跡見《資治通鑒》卷二一四、《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三。
敦煌遺書伯三六一九收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三百五
希逸。開元中為散騎常侍河西節(jié)度使。遷河南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
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
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xué)士、中書侍郎等職。
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
為著名賢相。
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
二十八年病卒。
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guān)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
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
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xí),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fù)古之功大矣。
”至其古近體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
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fēng)神者也。
”今存《曲江張先生文集》20卷。
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闕、司勛員外郎。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gòu),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見徐浩撰碑銘?!?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yuǎn)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fēng)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fēng)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fù)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fēng),晶盤盛露,故當(dāng)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yīng),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fēng)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dāng)時風(fēng)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yuǎn)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fēng)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fēng)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fēng)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fēng)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dāng)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fēng)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yuǎn)、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感遇》諸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共 10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