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蘇颋

相關(guān)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華原人。
賈會子。
有大略,蘇颋表署益州列將。
敗吐蕃于西山,三遷靜塞軍營田使,擢游擊將軍。
安祿山兼平盧節(jié)度,表為副,遷博陵太守。
祿山兵起,使守幽州。
顏杲卿招之,以傾祿山巢穴,循許可。
后謀泄,被害。
謚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武功人,字廷言。
蘇颋弟。
舉賢良方正高第,補汾陰尉。
歷右司郎中、給事中,出為徐州刺史,有治績。
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九
詵字廷言。雍州武功人。宰相瑰子。舉賢良方正高第。補汾陰尉。遷秘書詳正學(xué)士。累轉(zhuǎn)給事中。出為徐州刺史。卒贈禮部侍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4—726 【介紹】: 唐鄭州人,名則,以字行。志大好學(xué),以文法稱。首中甲科,補潞成尉。歷遷定州長史、金部郎中。中宗景龍中,拜長安令。后轉(zhuǎn)刑部侍郎,又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玄宗開元中,擢拜御史大夫,上疏以為來子珣等殘害良善,其子孫不許仕宦。卒謚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4—726 名則,以字行。
好學(xué),首中甲科,初補潞城尉。
轉(zhuǎn)鄠縣尉、萬牟縣尉。
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進殿中侍御史。
招毀議,出為幽州司馬,遷定州長史,入為金部郎中。
中宗景龍四年(710),征授長安令。
不久,除將作少匠、少府少監(jiān),轉(zhuǎn)刑部侍郎。
玄宗開元初,出為蒲州刺史,遷揚州長史。
征拜鴻臚卿,即改殿中監(jiān),官終御史大夫。
卒,贈左丞相、廣平郡公,謚曰貞。
生平見蘇颋《御史大夫贈右(左)丞相程行謀(諶)神道碑》、《唐會要》卷七九、《唐詩紀事》卷一四。
行諶以文法著稱。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趙州房子人,本名尚真,一作字尚真。舉進士,累遷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知制誥。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鞭D(zhuǎn)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絕之。官終刑部尚書。卒年六十八,謚貞。乂方雅有學(xué)識,時稱有宰相器。兄李尚一、李尚貞,俱以文章名,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萼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7—716 字尚真,趙州房子(今河北臨城)人。
年12歲能屬詞。
19歲舉于州。
高宗永隆二年(681)登進士第,累調(diào)萬年縣尉。
武后長安三年(703),遷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司勛員外郎、左司員外郎、左司郎中。
中宗景龍中,遷中書舍人、修文館學(xué)士。
睿宗景云元年(710),遷吏部侍郎。
二年,進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
玄宗開元初,為紫微侍郎,拜刑部尚書,卒于官。
贈黃門監(jiān),謚曰貞。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蘇颋《唐紫微侍郎贈黃門監(jiān)李乂神道碑》、《故刑部尚書中山李公詩傳記》。
乂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3人所作合編為《李氏花萼集》20卷。
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又著錄《李乂集》5卷,二書俱已佚。
全唐詩》存其詩1卷,多為奉和應(yīng)制之作。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
乂字尚真。趙州房子人。第進士。舉茂才異等。累調(diào)萬年尉。景龍中累遷中書舍人修文館學(xué)士。景云初封中山郡公。開元中為紫微侍郎。拜刑部尚書。卒年六十八。贈黃門監(jiān)。謚曰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睿宗時官侍御史。姜晦時為中丞,勸子輿劾韋安石,不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舒城(今屬安徽)人。
武則天神功元年(697)中絕倫科。
初任監(jiān)察御史內(nèi)供奉,累遷著作佐郎。
中宗景龍三年(709)前后轉(zhuǎn)起居舍人,后任侍御史內(nèi)供奉。
性剛正不阿,常慕直臣之氣節(jié)。
玄宗開元二年(714)御史中丞姜晦挾私隙,欲陷害韋安石,令其舉劾之,子輿不從。
事跡散見新舊《唐書·韋安石傳》、《唐會要》卷七六、蘇颋《授洪子輿起居舍人制》。
善文詞,能詩。
蘇颋稱其“學(xué)探微旨,詞造幽典”、“書法無隱,可稱良史之才”(《授洪子輿起居舍人制》)。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5—736 【介紹】: 唐蘇州吳人,字崇賢。初名景初,睿宗賜現(xiàn)名。陸元方子。舉制科第。歷遷監(jiān)察御史、中書侍郎。睿宗景云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初,不從太平公主廢立之謀,及太平公主敗,帝以其保護功,封兗國公。出為劍南按察使,政尚仁恕。徙河?xùn)|,民吏懷之。累遷太子少保。卒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5—736 睿宗賜名象先,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舉制科高第,授揚州參軍事,擢洛陽尉。
入為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遷中書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711),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
玄宗先天二年(713),封兗國公,出為益州長史、劍南按察使。
開元六年(718)自隰州刺史徙潤州刺史,九年,轉(zhuǎn)蒲州刺史,兼河?xùn)|按察使。
入為太子詹事,歷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知吏部選事,加刑部尚書,以繼母憂去官。
十三年,起復(fù)同州刺史,十七年入遷太子少保。
二十四年卒,贈尚書右丞相,謚文貞。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蘇颋《授陸景初大理少卿制》,《冊府元龜》卷一七二、八六二。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內(nèi)溫人。能詩文,有經(jīng)濟才。武周長安二年,以員外郎從相王李旦北征。中宗景龍四年,任赤水軍大使、涼州都督。又曾任刑部侍郎。卒謚烈。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客,一作容,誤。
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人。
武后長安二年(702),相王李旦為安北道行軍元帥,逸客時以員外郎從軍北征。
中宗景龍四年(710)任赤水軍大使、涼州都督。
又曾任刑部侍郎。
卒,贈鴻臚卿,謚曰烈。
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二、蘇颋《命呂休璟等北伐制》、《唐會要》卷七九。
逸客勤學(xué)能詩,劉秀稱其“英瑋明允,特達聰亮,負經(jīng)濟之偉才”、“學(xué)綜群玉,文擅擲金”(《涼州衛(wèi)大云寺古剎功德碑》)。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67—約726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八歲工詞賦,博涉經(jīng)史。武則天垂拱間登進士第,授亳州城父尉,轉(zhuǎn)華陰尉。大足元年,登文擅詞場科。歷美原尉、華原丞、鄠縣尉。睿宗景云二年,朔方總管張仁愿奏判軍事。累遷戶部員外郎,歷祠部、主爵、考功三郎中,擢給事中、中書舍人。遷兵部侍郎,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博聞好古,善文詞,工篆體。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7?—726? 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
8歲工詞賦,博涉經(jīng)史。
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登進士第,授亳州城父尉,轉(zhuǎn)華陰縣尉。
大足元年(701)中文擅詞場科,轉(zhuǎn)美原縣尉、華原丞、鄠縣尉。
睿宗景云二年(711)為朔方總管張仁愿奏分判軍事,擢拜左臺監(jiān)察御史,再遷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
轉(zhuǎn)祠部、主爵、考功三郎中,后拜給事中、中書舍人。
遷兵部侍郎,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前后卒,年60。
生平事跡散見《舊唐書·王徽傳》、《新唐書·王徽傳》、蘇颋《揚州大都督長史王公神道碑》。
易從博聞好古,善文詞,工篆體。
撰有文集20卷,已佚。
全唐詩》錄存其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7—726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安石從父兄子。舉明經(jīng)第。睿宗景云初,為永昌令,不事威刑而治,前令無及者。玄宗開元三年,自左庶子出為益州長史。四年,入為黃門侍郎,累遷御史大夫兼按察京畿。坐薦御史非其人,授安州都督,改蒲州刺史。官終刑部尚書。卒謚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7—726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明經(jīng)及第,補魏州參軍。
累遷殿中侍御史,轉(zhuǎn)主客、吏部二員外郎,進吏部郎中。
景云初(710),為洛陽令,遷御史中丞兼禮部尚書。
轉(zhuǎn)兵部尚書。
開元三年(715),自太子左庶子出為益州長史。
四年,入拜黃門侍郎。
歷鴻臚卿、御史大夫,出為安州都督。
十一年,入拜大理卿,遷刑部尚書。
封武陽伯。
十四年卒,贈太子太傅,謚曰貞。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蘇颋《刑部尚書韋抗神道碑》。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三百二
抗字抗。京兆萬年人。中明經(jīng)。景云初官右臺御史中丞。開元中拜大理卿。進刑部尚書。封武陽伯。十四年卒。年六十。贈太子太傅。謚曰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7—731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xùn)|,字道濟,一字說之。
武則天時應(yīng)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
中宗時為黃門侍郎。
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jiān)國。
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
后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jié)度使,奏罷邊兵二十余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wèi)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wèi)。
再兼中書令,又為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
長于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
為李林甫所擠,罷相。
卒謚文貞。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7—730 字道濟,一字說之。
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世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西),遷家洛陽(今屬河南)。
武后永昌中,中賢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書郎。
轉(zhuǎn)右補闕,預(yù)修《三教珠英》。
累遷鳳閣舍人。
因持正不愿諂事張易之兄弟構(gòu)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欽州。
中宗復(fù)位,召為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xué)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監(jiān)修國史。
玄宗即位,因決策誅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國公,世稱張燕公,任中書令。
后因與姚崇不和,出為相州、岳州刺史。
開元九年(721),又召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
卒,謚文貞。
生平詳見張九齡《燕國公張公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
今人陳祖言有《張說年譜》。
說前后三度為相,掌文學(xué)之任凡30年,文辭俊麗,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誥,多出其手,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颋齊名,合稱“燕許大手筆”。
說詩樸實遒勁,貶岳州后,“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新唐書》本傳)。
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張燕公集》25卷。
全唐詩》存詩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斷句4,題1則。
唐詩匯評
張說(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居洛陽。
天授元年(690)應(yīng)制科舉,授太子校書,轉(zhuǎn)右補闕,預(yù)修《三教珠英》。
擢右史、內(nèi)供奉、鳳閣舍人。
為張易之所構(gòu),流欽州。
中宗即位,召為兵部員外郎,歷工、兵二部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
玄宗印位,以定策誅大平公主功拜中書令,封燕國公。
與姚崇不協(xié),出守相、岳二州。
開元九年復(fù)入相,官至右丞相兼中書令。
說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學(xué)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筆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
有《張說之文集》三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
說字道濟。又字說之。其先范陽人。徙家河南之洛陽。弱冠應(yīng)詔舉。對策乙第。授太子校書。中宗朝歷工部兵部侍郎。加宏文館學(xué)士。睿宗景云二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zhuǎn)尚書左丞。罷知政事。徵拜中書令。出為相州刺史。開元九年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為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十三年授集賢院學(xué)士知院事。將東封。授右丞相兼中書令。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復(fù)拜尚書左丞相。加開府儀同三司。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追贈太師。謚曰文貞。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說)為文精壯,長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唐詩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華當世,文堪作揀,調(diào)亦含宮,于綺麗鮮錯之中,有神悰獨運之美。故時體稍變,適其旨趣。自岳州而后,聲鬯益隆,華要并存,清輝四遠。時稱燕、許手筆,何慚何惑!惟古風(fēng)凋委,差謝前流,綜理遺篇,僅有《雜興》一首,可窺曹謝,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詩藪
二張(按指說與九齡)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陳、杜,景物藻繪中,稍加以情致,劑以清空。學(xué)者間參,則無冗雜之嫌,有雋永之味。然氣象便覺少隘,骨體便覺稍卑。品望之雌,職此故耶?
詩藪
燕國如《岳州燕別》、《深度驛》、《還端州》,始興如《初秋憶弟》、《旅宿淮陽》、《豫章南還》等作,皆沖遠有味,而格調(diào)嚴整,未離沈、宋諸公,至浩然乃縱橫自得。
唐音癸簽
張燕公說詩率意多拙,但生態(tài)不癡。律體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清矯后規(guī)。
《詩源辨體》
張說五言律,才藻雖不及沈、宋,而聲氣猶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節(jié)”一篇,則宛似少陵。排律尚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氣格蒼莽,不足為法。
《載酒園詩話又編》
燕公大雅之才,雖軒昂不受羈紲,終帶聲希味澹之致。唯“秋風(fēng)不相待,先到洛陽城”,未免與利齒兒競慧,特其氣渾,固不類中晚。
《唐詩觀瀾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時于堅壁中作渾脫舞。后人竭力效之,終不可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元暉,而詞取排麗,深容蒼態(tài),自謝古人。
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遺則。
名并燕、許,不獨出廷碩一頭。
遷謫后詞益以凄惋,人謂得江山之助,良不虛言。
《詩學(xué)淵源》
詩以七言為勝。初尚宮體,謫岳州后,頗為比興,感物寫懷,已入盛唐,蘇顧不及也。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