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之為都也,居天地之中,有終天之王氣在焉。
予家此始半歲,會秋乘雨霽,與殿院
劉君玉登天宮寺三寶閣,洛之風(fēng)景,因得周覽。
惜其百代興廢以來,天子雖都之,而多不得其久居也。
故有懷古之感,以通諷諭。
君玉好賦,請以賦言之。
秋雨霽,日色清。
景方出,秋益明。
何幽懷之能快,唯高閣之可憑。
天之
空廓,風(fēng)之輕泠。
覽三川之形勝,感千古之廢興。
乃眷西北,物華之妍。
云情物態(tài),一氣茫然。
擁樓閣以高下,煥金碧之光鮮。
當(dāng)?shù)貏葜疤?,有王居之在焉?div id="psuszq7"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13_1167347_comment'>
惜乎天子居?xùn)|都,此邦若諸夏。
不會要于方來,不號令于天下。
聲明文物,不此而出;
道德仁義,不此而化。
宮殿森列,鞠而為茂草;
園囿棋布,荒而為平野。
鸞輿曾不到者三十馀年,使人依然而嘆曰:虛有都之名也。
噫!
夏王之治水也,四海之內(nèi)列壤惟九,而居中者實曰豫州。
荊河之北,此為上流。
周公之卜宅也,率土之濱建國為萬,而居中者實曰洛陽。
瀍、澗之側(cè),此唯舊都。
迄于今日,二千年之有馀,因興替之不定,故靡常其厥居。
我所以作賦者,閱古今變易之時,述興亡異同之跡,追既失之君王,存后來之國家也。
噫!
太昊始法,二帝成之。
三王全法,參用適宜。
伊六圣之經(jīng)理,實萬世之宗師。
我乃謂治民之道,于是乎大盡矣。
逮夫五霸抗軌,七雄駕威。
漢之興,乘秦之弊;
曹之擅,幸漢之衰。
始鼎立而治,終豆分而隳。
晉中原之失守,宋江左之畫畿。
或走齊而驛魏,或道陳而經(jīng)隋。
自元魏廓河南之土,植六朝之風(fēng)物;
李唐蟠關(guān)中之腹,孕五代之亂離。
其間或道勝而得民,或兵強而懾下。
或虎吞而龍噬,或雞狂而犬詐。
或創(chuàng)業(yè)于艱難,或守成于逸暇。
或覆餗而終焉,或包桑而振者。
故得陳其六事,雖善惡不同,其成敗一也。
其一曰:大哉!
德之為大也,能潤天下。
必先行之于身,然后化之于人。
化也者,效之也,自人而效我者也。
所以不嚴(yán)而治,不為而成,不言而信,不令而行。
順天下之性命,育天下之生靈。
其帝者之所為乎!
其二曰:至哉!
政之為大也,能公天下。
必先行之于身,然后教之于人。
教也者,正之也,自我而正人者也。
所以有嚴(yán)而治,有為而成,有言而信,有令而行。
拔天下之疾苦,遂天下之生靈。
其王者之所為乎!
其三曰:壯哉!
力之為大也,能致天下。
必先豐府庫,峙倉箱,銳鋒鏑,峻金湯。
嚴(yán)法令于烈火,肅兵刑于秋霜,竦民聽于上下,懾夷心于外荒。
其霸者之所為乎!
其四曰:時若傷之于隨,失之于寬。
始則廢事,久則生奸。
既利不能勝害,故冗得以疾賢。
是必薄其賦歛,欲民不困,而民愈困;
省其刑罰,欲民不殘,而民愈殘。
蓋致之之道,失其本矣。
其五曰:時若任之以明,專之以察。
始則烈烈,終焉缺缺。
既上下以交虐,乃恩信之見奪。
是必峻其刑罰,欲民不犯,而民愈犯;
厚其賦斂,欲國不竭,而國愈竭。
蓋致之之道,失其末矣。
其六曰:水旱為沴,年歲耗虛。
此天地之常理,雖圣人不能無,蓋有備而無患。
不得中者,加以寬猛失政,重輕逸權(quán),不有水旱兵革而民已困,而況有水旱兵革焉?
所謂本末交失,不亡何待!
天下有成敗六焉,此之謂也。
君天下者,得不用圣帝之典謨,行明王之教化?
士可殺不可辱,民可近不可下。
上能撫如子焉,下必戴其后也。
仲尼所以陳革命,則抑為人之匪君;
明遜國,則杜為人之不臣。
定禮樂而一天下之政教,修《春秋》而罪諸侯之亂倫。
刪《詩》以揚文、武之美,序《書》以尊堯、舜之仁。
贊大《易》以都括,與六經(jīng)而并存。
意者不可以地之重易民之教,不可以民之教悖天之時。
教之各備,則居地而得宜,是故知地不可固有之也。
君上必欲上為帝事,則請執(zhí)天道焉;
中為王事,則請執(zhí)人道焉;
下為霸事,則請執(zhí)地道焉。
三道之間,能舉其一,千古之上,猶反掌焉。
則是洛之興也,又何計乎都與不都也!
如欲用我,吾從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