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包拯

相關(guān)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包繶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廬州合肥人。
包拯子。
娶崔氏。
通判潭州卒。
陳炳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虔州贛縣人,字晦之。
結(jié)廬崆峒山,躬耕求志,勤于著述。
包拯曾師事之。
有《文權(quán)》、《白云編》。

人物簡介

簡介
王詢(992年—1031年),字安世,高麗王朝第八任君主(1009年—1031年在位)。
他的父親是高麗太祖的兒子王郁(高麗安宗),母親是高麗太祖的孫女獻貞王后皇甫氏(孝肅王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6—1066 【介紹】: 宋安州安陸人,徙開封雍丘,初名郊,字伯庠,后改字公序。
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第一。
累遷翰林學(xué)士。
寶元二年,除參知政事。
與宰相呂夷簡論事不合,出知揚州、鄆州。
復(fù)入?yún)⒄?,改樞密使?div id="haryas1" class='inline' id='people_24786_0_5_comment'>
皇祐元年拜相。
三年,為諫官包拯奏劾不戢子弟,無所建明,出知河南府。
旋加使相,充樞密使,封莒國公。
英宗即位,改封鄭國公,請老致仕。
與弟宋祁俱以文學(xué)名,時稱“二宋”。
讀書至老不倦,善正訛謬。
卒謚元憲。
有《國語補音》、《宋元憲集》等。
全宋詩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后徙安州之安陸(今屬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館,歷三司戶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學(xué)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深為仁宗親信。慶歷三年(一○四三)因其子與匪人交結(jié),出知河南府,徙知許州、河陽。不久召回任樞密使,與副使程戡不協(xié),再出知鄭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獻。宋庠與其弟祁均以文學(xué)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得宋庠詩文,編為《元憲集》四十卷。事見王圭《華陽集》卷四八《宋元憲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傳?!∷吴栽?,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元憲集》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諸書散見的宋庠詩,編定十四卷。另輯得集外詩七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一六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初名郊,字伯庠,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圣二年進士第一,擢大理評事、同判襄州。累遷左正言、知制誥,判吏部流內(nèi)銓,入翰林為學(xué)士。寶元二年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因與宰相呂夷簡不和,出知揚州,徙鄆州。慶歷五年復(fù)除參知政事,八年除尚書工部侍郎,充樞密使。皇祐元年拜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以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河南府,徙河陽,再充樞密使,封莒國公,出判鄭州、相州。英宗即位,改封鄭國公,判亳州。治平三年卒,謚元憲。與弟祁以文學(xué)名擅天下,著《國語補音》(存)、《紀(jì)年通譜》、《掖垣叢志》、《談苑》等,有集四十卷。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字景山,閩(今福建)人。數(shù)舉不第,蹉跎長安多年。暮年始登第,歸鄉(xiāng)時已60歲。后不仕。近80歲時始娶儒家女為妻。事跡見《南部新書》卷戊?!?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斷句4。
全宋詩
陳嶠,字景之,一作景山(《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卷四),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
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
官大理寺丞,嘗受學(xué)包拯。
致仕歸,建白羊書院。
有《吟集》八卷,已佚。
事見清道光《萬年縣志》卷一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永安人,字希元。
張堯封兄,仁宗張貴妃伯父。
舉進士。
歷憲州、筠州推官。
擢殿中丞、知犀浦,縣多田訟,乃正其疆界,訟事頓減。
累遷給事中、端明殿學(xué)士、三司使。
皇祐中,改戶部侍郎,尋拜淮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
包拯、王舉正等極力諫阻,遂罷宣徽、景靈二使。
旋復(fù)以宣徽使判河陽,后徙鎮(zhèn)天平軍。
頗通吏治,曉法律。
以戚里進,由寒士遽至崇顯,留戀恩寵,為世所鄙。
張擇行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青州益都人,字行先。
第進士。
歷官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改言事御史、右司諫,與唐介、包拯等極論張堯佐除節(jié)度及宣徽二使不當(dāng),又言河北兵多財乏,愿分兵就食內(nèi)地。
遷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累遷吏部員外郎。
后除戶部郎中、集賢殿修撰,逾年卒。
全宋文·卷九九○
張擇行,字行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進士起家,歷北海、臨沂主簿,自宣州觀察推官為大理寺丞。皇祐時,除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改言事御史、右司諫。遷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累遷吏部員外郎。除戶部郎中、集賢殿修撰,提舉兗州仙源縣景靈宮,踰年而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人,字濟之。
趙安仁子。
仁宗時歷知平陽縣、忠州,有治績。
嘉祐中以考課第一知唐州,發(fā)故渠溉田萬余頃,以勤于農(nóng)政為包拯等薦,進秩賜金。
在唐州五年,民繪像以祠,王安石、蘇軾皆作詩贊譽之。
徙同、宿二州,以直龍圖閣知梓州,積官至司農(nóng)卿,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鄭州新鄭人,字子高。
以父任入仕。
屢更州縣,所至著清名。
知漢州,校實民產(chǎn),使力役不濫。
改知洋州,以圭田多虛籍,令隨實以輸,自部使者而下,皆十損七八。
文彥博、包拯薦其廉能,擢夔州路轉(zhuǎn)運使、知廣州。
后以光祿卿致仕。
卒年七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79 【介紹】: 宋揚州廣陵人,字巨源。孫錫子。善屬文,熟諳典故。仁宗皇祐元年進士。進策五十篇,韓琦嘆為今之賈誼。累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英宗治平三年應(yīng)詔上疏言時政要務(wù),事皆可行。為史館檢討、同知諫院。不滿王安石新法。歷官干當(dāng)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神宗時擢翰林學(xué)士,尋卒。
全宋文·卷一六九九
孫洙(一○三一——一○七九),字巨源,真州揚子(今江蘇儀徵東南)人,錫子。
羈丱能文,十九歲登進士第,補秀州司法參軍,調(diào)杭州于潛縣令。
包拯、歐陽修、吳奎舉應(yīng)制科,進策五十篇,一時傳寫摹印,曰《經(jīng)緯集》(又稱《孫賢良進卷》,共十卷)。
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
歷秘書丞,兼史館檢討、同知諫院,與王安石不合,出知海州。
尋干當(dāng)三班院,進知制誥。
元豐初,兼直學(xué)士院,以作《澶州靈津廟碑文》擢翰林學(xué)士。
元豐二年卒,年四十九。
撰《褒恤雜錄》三卷、《褒題集》三十卷、《張氏詩傳》一卷。
見李清臣《孫學(xué)士洙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二五,殘),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宋史》卷三二一本傳。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