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701—761 【介紹】: 唐河東人,祖籍太原祁縣,字摩詰。玄宗開元進士擢第。歷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又曾為河西節(jié)度判官。天寶時,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陷長安,被俘獲,押解洛陽,迫受偽職,曾賦詩明志。亂平,責授太子中允。肅宗乾元中遷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與弟縉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沿輞水,彈琴賦詩,嘯詠終日,所為詩號《輞川集》。妻亡不復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詩匯評【生卒】:700—761 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蒲州人,稱河東王氏。排行十三。官終尚書右丞,稱王右丞。父處廉,官終汾州司馬。維早慧,工詩善文,博學多藝。十五宦游兩京,居嵩山東溪。以才藝知名,博得豪貴青睞。玄宗開元九年(721)中進士。釋褐為太樂丞。秋,因伶人舞黃獅子舞坐罪,貶濟州司倉參軍。開元十四年春秩滿,游宦淇上,遂隱于淇。開元十七年前后回長安閑居,學佛于薦福寺道光禪師。張九齡為相,作《上張令公》詩。二十三年,擢右拾遺。二十五年,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謫荊州長史,王維作《寄荊州張丞相》,抒發(fā)其黯然思退之情緒。同年秋,奉命出使涼州,以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使判官。二十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以選補副使赴桂州,知南選。過襄陽,作《哭孟浩然》詩。明年春夏回長安,尋隱終南山。天寶元年(742),復出為左補闕。天寶三載始營藍田輞川別業(yè)。天寶四載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遷庫部郎中。天寶九載后,丁母憂,十一載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在輞川期間實亦官亦隱。十四載,遷給事中。十五載陷賊,安祿山委任給事中。王維服藥取痢,偽疾將遁,被囚洛陽凝碧池,作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己心向唐室。肅宗至德二載(757),王師收復兩京,陷賊官六等定罪,王維以有《凝碧池詩》及弟縉請削己官為兄贖罪,獲免。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賢學士,遷中書舍人,改給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書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藍田輞川別業(yè)之西。生平事跡見兩《唐書》本傳,張清華、陳鐵民兩《王維年譜》。王維奉佛,學頓教。受禪宗思想影響極深,以禪悟詩,獨得任運自然之趣,故人稱“高人”、“詩佛”。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diào),子美一代規(guī)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許彥周詩話》認為:王維“自李杜而下,當為第一。”顧起經(jīng)亦云:“玄、肅以下詩人,其數(shù)什百,語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為最。語四家者,唯右丞公為最。”(《題王右丞詩箋小引》)王維與孟浩然并稱“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之杰出代表。王維早期懷“致君光帝典”、“動為蒼生謀”之大志,頗欲“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廷”,作《少年行》、《夷門歌》、《老將行》、《燕支行》、《獻始興公》、《上張令公》、《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詩言志抒懷。早期邊塞詩如《涼州賽神》、《使至塞上》、《送劉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從軍行》、《隴西行》,山水詩如《終南山》、《漢江臨泛》、《華岳》等,皆表現(xiàn)出開闊胸懷與雄渾博大之風格。玄宗后期政事腐敗,王維乃日益信禪篤佛,追求超脫塵世之境界。后期之詩藝雖不斷提高,已臻“詩中有畫”(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河岳英靈集》)之境界,然內(nèi)容較狹,思想亦較消極。前人以為“右丞妙于詩,故畫意有余;右丞精于畫,故詩體轉工”(劉士鏻《文至》引晁補之語)。如《皇甫岳云溪雜題》、《輞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膾炙人口。維雖不以文稱,其“文格華整超逸”(《王右丞集箋注序》),今存文賦69篇,頗有娟麗可觀者。長于山水畫,為南宗之祖,世傳有《輞川圖》等。《王集》最早版本為宋蜀本與建昌本,校注則有劉須溪《王右丞集》、顧起經(jīng)《類箋王右丞全集》、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及今人陳鐵民《王維集校注》。《全唐詩》存詩4卷,《拾遺》補2句。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721),登進士第,調(diào)太樂丞,因伶人違制舞黃獅子受累,謫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zhí)政,擢為右拾遺。二十五年秋,入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幕,為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判官。天寶初,入為左補闕。十一載,拜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京,被迫受偽職。復京后論罪,因曾作詩抒寫對唐室的忠心,僅降為太子中允。遷左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卒。維多才藝,詩、書、畫、樂無不精通。其詩眾體兼擅,尤工五律、五絕。與孟浩然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有《王維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詰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詩》編詩四卷。詞學圖錄
王維(701-761) 字摩詰,太原祁人,后其父遷家于蒲(今永濟),遂為河東人。天寶末,為給事中。四十歲隱居藍田輞川,妻亡,無子,篤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葷腥。精詩詞,善書畫,通音律。有《陽關曲》等詞。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維(701—761) 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先世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玄宗開元九年(721)狀元,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工詩善畫,兼通音樂,因其詩中頗具禪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詩佛”譽之,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并稱。有《王右丞集》。開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黃鶴樓時作五古《黃鶴樓送康太守》。被北宋蘇軾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維字摩詰。太原祁人。徙河東。開元九年進士。歷右拾遺。三遷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祿山陷兩都。為賊所得。偽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偽署。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所為凝碧池詩聞于上。肅宗嘉之。會弟縉請削己官以贖兄罪。乃責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轉尚書右丞。二年卒。
作品評論
維詩詞秀調(diào)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
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豈妨于遒舉哉!《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于陶,王得其自在。《臞翁詩評》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歲寒堂詩話
世以王摩詰律詩配子美,古詩配太白,蓋摩詰古詩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詩至佳麗而老成?!m才氣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亞也。摩詰心淡泊,本學佛而善畫,出則陪岐、薛諸王及貴主游,歸則饜飫輞川山水,故其詩于富貴山林,兩得其趣。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韻觀之,右丞遠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蔡百衲詩評》
王摩詰詩,渾厚一段,覆蓋古今。但如久隱山林之人,徒成曠淡。《唐詩品》
右丞詩發(fā)秀自天,感言成韻,詞華新朗,意象幽閑。上登清廟,則情近圭璋;幽徹丘林,則理同泉石。言其風骨,固盡掃微波;采其流調(diào),亦高跨來代。于《三百篇》求之,蓋《小雅》之流也。而頌聲之微,夫亦風氣所臨,不能洗濯而高視也。震澤長語
摩詰以淳古澹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及其鋪張國家之盛,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雙鳳闞,雨中春樹萬人家”,又何其偉麗也!詩藪
右丞五言,工麗閑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敖ǘY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風勁角弓鳴”、“揚子談經(jīng)處”等篇,綺麗精工,沈、宋合調(diào)者也?!昂睫D蒼翠”、“一從歸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靜”等篇,幽閑古澹,儲、孟同聲者也。詩藪
盛唐七言律稱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敖{幘雞人”,不免服色之譏;“春樹萬家”,亦多花木之累?!皾h主離宮”、“洞門高閣”,和平閑麗,而斤兩微劣?!熬友映峭狻鄙跤泄乓?,與“盧家少婦”同,而音節(jié)太促,語句傷直,非沈比也。詩藪
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深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唐音癸簽
仲默云:右丞他詩甚長,獨古作不逮。讀其集,大篇句語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結構清新,所少風骨。詩鏡總論
摩詰寫色清微,已望陶、謝之藩矣,第律詩有馀,古詩不足耳。離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誰能之?世之言詩者,好大好高,好奇好異,此此俗之魔見,非詩道之正傳也。體物著情,寄懷感興,詩之為用,如此已矣。《詩源辨體》
王摩詰、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詣實深,興趣實遠,故其古詩雖不足,律詩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而氣象風格自在,多入于圣矣。《詩源辨體》
摩詰才力雖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風體不一。五言律有一種整栗雄麗者,有一種一氣渾成者,有一種澄談精致者,有一種閑遠自在者。如“天官動將星”、“單車普出塞”、“橫吹雜繁笳”、“不識陽關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風勁角弓鳴”、“絕域陽關道”、“建禮高秋夜”、“憐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氣渾成者也。如“獨坐悲雙鬢”、“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徑”、“言從石菌閣”、“巖壑轉微徑”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帶長薄”、“寒山積蒼翠”、“晚年惟好靜”、“主人能愛客”、“重門朝已啟”等篇,皆閑遠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渾,“新妝可憐色”則又嬌嫩。若高、岑才力雖大,終不免一律耳。《詩源辨體》
摩詰七言律亦有三種:有一種宏贍雄麗者,有一種華藻秀雅者,有一種淘洗澄凈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絳幘雞人”等篇,皆宏贍雄麗者也。如“渭水自縈”、“漢主離宮”、“明到衡山”等篇,皆華藻秀雅者也。如“帝子遠辭”、“洞門高閣”、“積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凈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詩源辨體》
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詰《與裴迪書》略云:“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春,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每思曩昔攜手賦詩,倘能從我游乎?”摩詰胸中滓穢凈盡,而境與趣合,故其詩妙至此耳。《載酒園詩話又編》
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昔人謂“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殊未盡厥美,庶幾“咳唾落九天,隨風生殊玉”耳。三人相較,正猶留侯無收城轉飽之功,襟袖帶煙霞之氣、自非平陽、曲逆可伍。《唐音審體》
少陵絕句多不甚著意,太白七言獨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聲希,言近指遠,乍觀不覺其奇,按之非復人間筆墨,唯有丞也。昔人謂讀之可以啟道心、淀塵慮。《唐詩觀瀾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顙氣內(nèi)充,由其天才敏妙,盡得風流,氣骨遂為所掩。一變而入郎、秀麗勝而沉厚之氣亦減,此風氣之一關也。《唐詩觀瀾集》
右丞詩榮光外映,秀色內(nèi)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氣,神味綿渺,為詩之極則,故當時號為“詩圣”。《唐詩別裁》
意太深、氣太渾、色太濃,詩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風”。右丞詩每從不著力處得之。《唐詩別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種:一種以清遠勝,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也;一種以雄渾勝,如“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是也。當分別觀之。昭昧詹言
輞川干詩,亦稱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維摩之于如來,確然別為一派。尋其所至,只是以興象超遠,渾然元氣,為后人所莫及;高華精警,極聲色之宗,而不落人間聲色,所以可貴。然愚乃不喜之,以其無血氣無性情也。譬如絳闕仙宮,非不尊貴,而于世無益;又如畫工,圖寫逼肖,終非實物,何以用之?稱詩而無當于興、觀、群、怨,失《風》、《騷》之旨,遠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馬相如之文,使世間無此,殊無所但以資于館閣詞人,醞釀句法,以為應制之用,誠為好手耳。昭昧詹言
輞川敘題細密不漏,又能設色取景,虛實布置,一一如畫,如今科舉作墨卷相似,誠萬選之技也。《峴傭說詩》
摩詰五言古,雅淡之中,別饒華氣,故其人清貴;蓋山澤間儀態(tài),非山澤間性情也。《峴傭說詩》
摩詰七古,格整而氣斂,雖縱橫變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屬對工穩(wěn),極可為后人學步。《峴傭說詩》
摩詰七律,有高華一體,有清遠一體,皆可效法。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應德璉、陶淵明。五言短篇尤勁,《寓言二首》直是脫胎《百一》。“楚國狂夫”諸詠,則《詠貧士》之流;“田舍”諸篇,《閑屈》之亞也。七言矩式初唐,獨深排宕;律詩神超,發(fā)端亦遠。夫其煉虛入秀,琢淡成腴,變六代之深渾,發(fā)三唐之明艷,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將不盡,與古為新”,誠斯人之品目,唐賢之高軌也。《唐宋詩舉要》
趙鐵巖曰:右丞通于禪理,故語無背觸,甜澈中邊??胀庵粢玻兄耙?,香之于沉實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離即之間,驟欲去之而不可得,蓋空諸所有而獨契其宗。《唐宋詩舉要》
姚曰:盛唐人詩固無體不妙,而尤以五言律為最。此體中又當以王、孟為最,以禪家妙悟論詩者正在此耳。吳曰:王、孟詩專以自然興象為佳,而有真氣貫注其間,斯其所以為大家也。《唐宋詩舉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備三十二相似,而意興超遠,有雖對榮觀燕處超然之意,宜獨冠盛唐。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石塔。戒長老。住揚州石塔院。東坡赴登州。師往迎之。坡曰。吾欲一見石塔。以行速不及也。師起立曰。只這是磚浮圖耶。坡曰。有縫奈何。師曰。若無縫。爭解容得法界螻蟻。及坡鎮(zhèn)維揚。師遣侍者投牒解院。坡問。長老欲何往。以歸西湖舊隱為對。坡與僚佐同至石塔。擊鼓集眾。袖中出疏。使晁無咎讀之。其詞曰。戒公長老。開不二門。施無盡藏。念西湖之久別。亦是偶然。為東坡而少留。無不可者。一時稽首。重聽白椎。渡口船回。依舊云山之色。秋來雨過。一新鐘鼓之音。其為時賢注戀如此。長老。必為時名德。惜不得詳其始末耳。
人物簡介
趙祐(一○○一——一○四五),字壽臣,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天圣五年進士,歷冀州司理、雍丘尉,轉大理丞,知長垣、臨邛二縣,因舉者薦,擢知威州。遷殿中丞,通判相州、鄆州。慶歷三年為監(jiān)察御史,繼知棣州,遷殿中侍御史,入為三司戶部判官。五年卒,年四十五。見晁補之《趙君墓志銘》(《雞肋集》卷六八)。
人物簡介
胡俛(?——一○七四),字公謹,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八歲為詩驚人,鄉(xiāng)里號奇童,再舉進士高第,授試校書郎、定州觀察推官。丁母憂,再遷常州團練判官。為彰化軍節(jié)度推官,知梁泉縣。秩滿,為著作佐郎、簽書商州判官。又知昭化縣,遷秘書丞、知壁州。遷太常博士,召試充集賢校理。通判絳州。召判尚書祠部,出知登州。再遷祠部度支員外郎。被誣,廢于家。復為祠部,監(jiān)泗州橋。英宗即位,還度支。神宗即位,知淮陽軍。遷司封,徙知和州。復坐小法,知南安軍,卒于熙寧七年七月。有文集三十卷。《五音會元圖》、《璿霄指掌圖》、《歷代年系譜》、《佛書義天集》、《宗派圖》、《醫(yī)經(jīng)纂義》、雜詩頌又百馀卷。事詳晁補之《尚書司封員外郎胡公墓志銘》(《雞肋集》卷六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一。
人物簡介
【生卒】:1019—1067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仲通。自幼開悟,為文甚敏,遇事慷慨,自許以有為。仁宗時趙元昊叛,以布衣上方略。尋舉進士。調(diào)潁州推官,為永興府管勾機宜文字,均有善政。以薦召試學士院,充秘閣校理,判祠部,奏減僧度牒。在館閣久,數(shù)有建明,仁宗賜飛白“善經(jīng)”字寵之。英宗時出為江西轉運使,移河南,轉工部郎中。全宋詩
張洞(一○一九~一○六七),字仲通,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仁宗時召試舍人院,試將作監(jiān)主簿。尋舉進士,調(diào)漣水軍判官、再調(diào)潁州推官。歷判登聞鼓院,權開封府推官,出為江西轉運使,移淮南轉運使。英宗治平四年卒,年四十九?!?a target='_blank'>雞肋集》卷六二、《宋史》卷二九九并有傳。全宋文·卷一○九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君成。晁補之父。年二十五登進士。曾為上虞令,有惠政。官至著作佐郎。工詩,蘇軾稱其詩清厚靜深,如其為人。卒年四十七。有《新城集》。
晁端友(一○二九~一○七五),一作端有,字君成,一作君誠,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補之父。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知上虞(《黃豫章集》卷二三《晁君成墓志銘》)及杭州新城縣,從仕二十三年,改著作佐郎以沒(《東坡集》卷二四《晁君成詩集引》)。卒年四十七(《晁君成墓志銘》)。有《新城集》(《晁君成詩集引》),《宋史·藝文志》著錄《晁端友詩》十卷,皆佚。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鄧御夫(一○三二——一一○七),字從義,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幼辛苦讀書,嘗試太學異等。后結茅北郭水濱,作《老子注》,又作《農(nóng)歷》一百二十卷,有詩三百篇。大觀元年卒,年七十六。見晁補之《鄧先生墓表》(《雞肋集》卷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