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46—1015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復(fù)之,號乖崖。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太常博士、樞密直學(xué)士等職。出知益州,參與鎮(zhèn)壓李順起事,對蜀民實行懷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興軍、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績。累進禮部尚書,上疏極論丁謂、王欽若大興土木,致國庫空虛,請斬之以謝天下。旋遭排擠出知陳州。卒謚忠定。平生以剛方自任,為政尚嚴(yán)猛,好慷慨大言。與寇準(zhǔn)最善,每面折其過,雖貴不改。有《乖崖集》。全宋詩
張詠(九四六~一○一五),字復(fù)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雍熙元年(九八四),遷著作佐郎。端拱元年(九八八),轉(zhuǎn)秘書丞。二年,通判相州。召還,知開封府浚儀縣,出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樞密直學(xué)士、知通進銀臺司兼掌三班院。五年,出知益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給事中,遷戶部使,改御史中丞。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五年,改知永興軍。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景德三年(一○○六),復(fù)掌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四年,知升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陳州(同上書卷七八)。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謚忠定。有《張乖崖集》十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南宋時增廣為十二卷。事見宋錢易《故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贈左仆射張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三有傳巖?!堅佋?,以《續(xù)古逸叢書》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為底本,參校宋咸淳五年伊賡刻本(今存前六卷,簡稱殘宋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曹溶舊藏鈔本(十卷、附一卷,簡稱曹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康熙四十九年呂無隱鈔本(簡稱呂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丁丙鈔補本(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鈔本,簡稱丁本,藏南京圖書館)、清光緒八年莫祥芝刻本(簡稱莫刻),并酌采清蔣繼功、黃丕烈、近人傅增湘??背晒ǚ謩e稱蔣校、黃校、傅校)。另從《西昆酬唱集》等輯得集外詩五首,附編卷末。黃鶴樓志·人物篇
張詠(946—1015) 北宋詩人。字復(fù)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縣)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累官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工詩善賦,有《乖崖集》。任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期間長至黃鶴樓賞景作詩,從成都罷歸途經(jīng)武昌時再游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后人在其登樓作詩處建“乖崖亭”以示紀(jì)念。全宋文·卷一○八
張詠(九四六——一○一五),字復(fù)之。以「乖則違眾,崖不利物」自戒,因號乖崖子;又號九河生。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即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淳化初,由知浚儀縣擢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四年,官樞密直學(xué)士、知銀臺通進封駁司,兼掌三班院。詠歷遷外任,曾于淳化五年、咸平六年兩知益州,景德三年,出知升州,皆以政績聞。大中祥符三年,官工部尚書,同年秋,加禮部尚書。八年八月一日卒,年七十,贈左仆射,謚忠定。詠剛方自任,為治尚嚴(yán)猛,「文章雄健有氣骨,稱其為人」。有文集十卷,后人增為十二卷。《宋史》卷二九三有傳,又見《乖崖先生文集》附錄李燾《湖北漕司乖崖堂記》,錢易所撰墓志銘,韓琦所撰神道碑銘。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晁沖之子。高宗紹興二年進士。初任四川總領(lǐng)財賦司干辦公事。孝宗乾道初知興元府,時稱良吏。歷知恭州、榮州、合州,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為臨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書,又得南陽井度贈書,為校讎異同,論述大旨,編成《郡齋讀書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詁訓(xùn)傳》等。全宋詩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館閣錄》卷八),號昭德先生,鉅野(今山東巨野)人。沖之子。靖康之亂入蜀。高宗紹興中進士,調(diào)榮州司戶(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歷知恭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六)、榮州(《郡齋讀書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華樓記》)。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為言官論罷。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尋為殿中侍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瀘州,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一五、二○)。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jì)》)。六年,改淮南東路安撫使(《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揚州(同上書食貨一之四五)。除臨安府少尹,旋罷(《咸淳臨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a target='_blank'>宋史·藝文志》載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齋讀書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錄詩十三首。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沖之子,公溯兄,世為澶州清豐人,后徙彭門(今江蘇徐州)。靖康之亂,逃離汴京,流落吳楚。紹興初入蜀,與蜀中文士李燾、蘇符、程敦厚、趙次公交游。二年登進士第,為四川轉(zhuǎn)運副使井度屬官。十五年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尋知恭州,移榮州、合州,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罷,復(fù)職知瀘州。入朝為吏部郎中、監(jiān)察御史。隆興二年兼國史院編修官,旋為右正言,多所論列。遷殿中侍御史,徙戶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瀘州,提舉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六年為淮南東路安撫使兼知揚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臨安府少尹,以與判官不合罷。晚居嘉州卒。公武學(xué)有淵源,聞見廣博,著有《易詁訓(xùn)傳》、《尚書詁訓(xùn)傳》、《毛詩詁訓(xùn)傳》、《中庸大傳》、《春秋詁訓(xùn)傳》、《石經(jīng)考異》、《稽古后錄》、《通鑒評》、《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齋讀書志》。事跡具《郡齋讀書志校證》附錄一《晁公武傳略》。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眉州人,字唐英,世稱蓮峰先生。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少以《古樂府》、《洪范》等論往見張浚,浚謂其大類蘇軾。年十四舉于鄉(xiāng),赴鹿鳴宴猶著粉紅褲,人疑其文未工,太守命賦詩,堯弼援筆立就。未授官而卒。有《蓮峰集》。全宋詩
全宋文·卷四八二六
史堯弼(一一一九——?),字唐英,世稱蓮峰先生,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紹興二年,李燾十八歲為眉州解魁,堯弼居第二,年僅十四。遵親命,束書東游。張浚在潭州,乃以古樂府、《洪范》等論贄之,浚謂其大類東坡。紹興二十七年與其弟堯夫登第。紹興三十一年金兵渡淮進至長江,張浚復(fù)起,堯弼謂浚用兵必敗,已而果然,人以為知言。乾道二年省齋書《蓮峰集序》,稱「天下學(xué)士欲拜下風(fēng)而不得」,可知堯弼必卒于紹興末乾道初之五六年間。見省齋、任清全《蓮峰集序》(《蓮峰集》卷首),《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五○。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子西。晁公武弟。高宗紹興八年進士。以文章聞名于時。官至朝奉大夫。有《嵩山居士集》。全宋詩
晁公溯,字子西,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清康熙《清豐縣志》卷四)。史籍無傳,據(jù)本集詩文,知其舉進士后歷官梁山尉、洛州軍事判官、通判施州,紹興末知梁山軍。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為提點潼川府路刑獄,累遷兵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有《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刊于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又有《抱經(jīng)堂稿》,已佚。 晁公溯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嵩山居士文集》為底本。校以清初抄本(簡稱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知圣道齋抄本(簡稱知圣道本,藏上海圖書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六八○
晁公溯(一一一七——?),字子西,號嵩山居士,又號箕山先生,鉅野(今山東鉅野)人。靖康元年,北敵發(fā)難,年僅十歲即隨家人逃離汴京,東游吳楚。次年十一歲時,父沖之留佐東道,敗死于寧陵。紹興初入蜀投靠姑丈孫涪州,八年與李燾同科進士及第。十年任梁山尉,二十五年留佐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王玨,三十年為涪州軍事判官,隆興元年知梁山,乾道元年知眉州,乾道二年升任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既兼漕挽。衰遲之年曾赴上都,再入江南。著有《嵩山集》。《宋史》無傳,事跡略見所作《憫孤賦》、《送子嘉兄赴達州司戶序》、《梁山縣令題名記》、《自過犍為山水益佳》詩、《上張待制劄子》、《與李仁甫結(jié)交書》、《省齋記》、《王少卿墓志銘》、《程氏經(jīng)史閣記》、《答蘇小溪小簡》、《上虞參政劄子》、《盡心堂記》、《與石通判劄子》等詩文及師璿《嵩山集序》。
人物簡介
【生卒】:1123—1175 【介紹】: 宋眉州丹棱人,字明甫。李燾弟。以蔭補官。監(jiān)雅州廬山縣酒務(wù),歷利州、潼川府兩路提刑司檢法官,終知成都府成都縣。性剛直,居官礪志廉節(jié),不求知名。能詩,不為藻飾,而務(wù)達其意。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126—1189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季海。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以薦除監(jiān)察御史,遷右正言。曾劾罷宰相湯思退,薦舉學(xué)者鄭伯熊、李燾等。孝宗淳熙二年,除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八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旋遷左丞相。因好友唐仲友為朱熹所劾,乃擢陳賈、鄭丙官,使攻道學(xué),始開慶元偽學(xué)之禁。卒謚文定。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調(diào)臺州臨海尉。召為監(jiān)察御史,除右正言。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為福建轉(zhuǎn)運副使,除秘書少監(jiān)兼恭王府直講。出知建寧府,改浙西提刑,尋召為太常少卿、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知制誥。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簽書樞密院事,累遷右丞相兼樞密使,九年,左丞相。十五年,奉祠,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謚文定。事見《誠齋集》卷一二二《王公神道碑》、《攻愧集》卷八七《王公行狀》,《宋史》卷三九六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四九九六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幼敏悟力學(xué),紹興十五年登第,為臺州臨海尉。除監(jiān)察御史,尋遷右正言,劾罷宰相湯思退,擢秘書少監(jiān)兼恭王室直講,出知建寧府,改浙西提刑。入朝,除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知制誥。淳熙二年,以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同知,兼參政。八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事,旋遷左丞相?;此夭幌仓祆?,遂攻道學(xué),慶元「偽學(xué)」之禁實肇于此。奉祠,提舉洞霄宮。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贈少師,謚文定。有詩文、制草、奏議四十卷,多已亡佚。見樓鑰《少師觀文殿大學(xué)士魯國公致仕贈太師王公行狀》(《攻愧集》卷八七),《宋史》卷三九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徽州歙縣人,字元養(yǎng),一字仲退,號鑒軒。試禮部第一,教授荊門。周必大、李燾、程大昌交薦之,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學(xué)博士。學(xué)問貫通經(jīng)史。所作《正論》、《機策》十余篇,多譏切時弊。
方恬,字養(yǎng)元,一字仲退,號鑒軒,歙縣(今屬安徽)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調(diào)荊門軍教授。丁母憂服除,授太平州教授。卒,年三十七。事見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六一六二
方恬,字元養(yǎng),一字仲退,號鑒軒,又號師古,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乾道五年試禮部第一,教授荊門。周必大、李燾、程大昌交薦,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學(xué)博士。其學(xué)貫穿經(jīng)史,務(wù)為可用。有論傳世。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一七,《宋歷科狀元錄》卷六,《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七一。
人物簡介
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燾長子。乾道四年,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秘書省正字,尋遷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檢討官。與其父燾同掌史事,時人榮之。淳熙四年,為言者所劾,放罷,未幾卒。見《宋史》卷三八八《李燾傳》及《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