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靈素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人。
始學儒,自言遇許遜,得道術,出游嵩山,能言人未來之事。
徽宗召見,賜號沖隱處士,進封通妙先生。
獻議九鼎神器不可藏于外,乃于禁中建閣貯之。
后為道士林靈素陷害,下獄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28 【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字汝霖。哲宗元祐六年進士。歷任州縣官,頗有聲績。欽宗靖康元年知磁州,修繕城械,招募義勇,阻金兵南下。康王趙構開大元帥府時,以副元帥入援京師,孤軍奮戰(zhàn),獲開德、衛(wèi)南之捷。高宗建炎元年任東京留守兼開封尹,招集王善、楊進等義軍,聯(lián)絡河北八字軍,拔岳飛為統(tǒng)制,屢敗金兵。先后上二十余疏,請高宗還都以圖恢復,每為黃潛善等阻抑,憂憤成疾,臨終大呼“過河”者三而卒。謚忠簡。有《宗忠簡公集》。
全宋詩
宗澤(一○五九~一一二八),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因廷對極陳時弊,被置末甲。
調大名館陶尉,歷知龍游、膠水、萊州、掖等縣,通判登州。
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管勾南京鴻慶宮,因忤林靈素落職。
未幾起監(jiān)鎮(zhèn)江酒稅,遷通判巴州。
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知磁州,尋擢河北兵馬副元帥。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知青州,改知開封府、京城留守。
二年病危,連呼過河三聲,卒于任,年七十。
謚忠簡。
宗澤是著名的抗金將領,遺著由后人編為《宗忠簡公集》八卷,詩以《兩宋名賢小集·宗忠簡詩集》收錄較多。
事見宋王柏《魯齋集》卷一四《宗忠簡公傳》,《宋史》卷三六○有傳。
宗澤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校以清咸豐宗三益堂重刻《宗忠簡公集》(簡稱咸豐本)。
新輯集外詩及校本多出底本的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三
宗澤(一○五九——一一二八),字汝霖,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登元祐六年進士第,授大名館陶尉,歷宰衢州龍游、晉州趙城、萊州掖等縣,通判登州。靖康元年,擢知磁州。會康王趙構赴金求和,途經磁州,澤勸止之,遂回相州。奉詔以副元帥從康王入援,所至皆捷。高宗即位,除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改知青州,徙開封府。尋除延康殿學士、東京留守,兼開封尹。澤力為戰(zhàn)守之備,又聯(lián)絡河北義軍,識拔名將岳飛,累挫金兵。時高宗駐蹕江南,澤亟請回鑾,以安民心、振士氣,以圖中興。表疏凡二十馀上,惜為奸臣所抑,壯志未酬,憂憤而卒。時建炎二年七月,年七十,謚「忠簡」。著有《忠簡公集》。見《宋史》卷三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越州山陰人,字子駿,號樵風。
傅墨卿從弟。
徽宗政和五年進士。
為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因不從方士林靈素授符箓被譖,出為蒲圻縣丞。
高宗初,除直龍圖閣、知越州,徙知婺州。
召拜秘書少監(jiān),尋權戶部侍郎。
官至中書舍人、給事中。
有《樵風溪堂集》、《夏小正戴氏傳》。
全宋詩
傅崧卿(?~一一三八),字子駿,號樵風,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士(《南宋館閣錄》卷七)。除辟雍正,改婺州州學教授,遷國子正。丁憂服除,召為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被譖,出為鄂州蒲圻縣丞。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四年,除直龍圖閣、知越州,尋移婺州(同上書卷三一、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試秘書少監(jiān),權尚書吏部侍郎、充淮東宣諭使(同上書卷四八、五○)。二年,充徽猷閣待制,為都督府參謀兼權知建康府(同上書卷五三、五八)。六年,試中書舍人兼權戶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二)。事見宋《嘉泰會稽志》卷一五。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八二○
傅崧卿(?——一一三八),字子駿,號樵風,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政和五年登進士甲科,宣和中累遷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建炎中,召為中書門下省檢正官,充浙東防遏使。除直龍圖閣、知越州,改婺州。進秘書少監(jiān),權戶部侍郎,充淮東宣諭使,加徽猷閣待制,知建康府。紹興二年,落提舉洪州玉隆觀。六年,充都督府參謀官,復集英殿修撰,進中書舍人。七年,加給事中,兼史館修撰。八年,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卒。著有《樵風集》六十卷、《奏議》十五卷、《西掖制誥》三卷、《夏小正戴氏傳注》四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二之七○、職官三九之一、職官四○之八、職官七○之一○、選舉二○之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二九、三一、五八、五九、一○○、一○二、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二,《嘉泰會稽志》卷一五。
宋登科記考
字子駿,號樵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政和五年省元,終給事中兼史館修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8—1118 【介紹】: 宋江州德安人,字輔道。
王韶子。
好學,工詞章。
登進士第。
累官校書郎。
好延道流談煉丹修仙事。
為徽宗所召,約某日即內殿致天神,為林靈素所陷,術不驗,下大理獄棄市。
全宋詩
王寀(一○七八~一一一八),字輔道,號南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韶子。
登第,至校書郎。
因病迷惑,好神仙道術,徽宗重和元年為林靈素所陷,下獄棄市,年四十一(《宋會要輯稿》刑法六之二三)。
有《南陔集》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
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今錄詩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二
王寀(一○七八——一一一八),字輔道,號南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韶子。
好學,工詞章,登進士第。
政和中知陜州,坐與張懷素案干連,除名勒停免編管。
后復官,至兵部侍郎。
好延道流談丹砂神仙事,自言天神可祈而下。
徽宗召之,約某日即內殿致天神。
林靈素沮格之,術不驗,下大理獄棄市。
時重和元年,年四十一。
紹興中追復原官。
著有《南陔集》一卷。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二七、職官六八之三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六,《東都事略》卷八二,《宋史》卷二○八及三二八本傳,《宋史新編》卷八二。
釋道琛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ㄒ弧鸢肆灰晃迦?,俗姓彭,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學于息庵。會高宗幸溫州,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道琛應詔。前后三坐道場,化緣不衰。晚主南湖,為第八代祖師。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謚曰圓辯。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三,《釋門正統(tǒng)》卷七。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道琛。
溫之樂清彭氏子。
母夢紫氣縈身而生。
年十八具戒。
學教于息庵。
微言妙旨。
一聞便領。
歸鄉(xiāng)弘法。
適高宗幸永嘉。
有旨。
林靈素故居。
為資福院。
丞相呂頤浩。
以師應詔。
凡前后三坐道場。
化緣不衰。
于禪定中。
見四明垂示。
行法華懺。
感普賢放光。
自是慧辯益進。
一日講至六羅漢義。
學者請說。
斥之曰。
小乘法相。
說之何益。
當為說經王義。
聯(lián)翩三日。
一語無重。
以紹興二十三年示寂。
說偈曰。
唯心凈土。
本無迷悟。
一念不生。
即入初住。
謚曰圓辯。
師高德碩行。
與雪竇大圓。
育王諶二禪師。
為道交。
二老深敬之。
實有以動之。
不徒辯說而已。
師居山匱糧。
嘗以僧伽梨。
質米于市。
夜見流先煜煜。
送還光乃已。
苦無水。
指工鑿之。
泉隨鑿涌。
樂清江岸。
每以頹倒為患。
咸謂鬼物所釁。
師為神授戒。
后遂凝然無恙。
其將主南湖也。
門人清順。
夢延慶諸祖來謁。
侍者持位圖于傍。
而缺第八。
順指問之。
對曰。
汝師將補其處。
及后居南湖。
果第八世。
噫。
豈偶然哉。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道琛,賜號“圓辯”。
姓彭氏,樂清人也。
母夢紫氣縈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學律儀,未幾,去從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聞便領。
后至南湖依圓照,既歸鄉(xiāng),出主廣濟,十二年遷廣慈。
宋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琛應詔。
嘗以僧伽黎質米于市,夜見流光煜煜,旦即奉還。
山居無水,指工鑿井,得古磚,有天康字,泉涌其下。
嘗專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凈土,一而已矣。
良以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邦。
雖遠而近,不逾一念。
雖近而遠,過十萬億。
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萬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
”偶于定中見一老宿,顧謂之曰:“吾四明也。
”便驚,喜作禮曰:“琛于一家習氣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
”尊者首肯之。
及覺,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觀者皆稟為正則。
宋紹興十二年,圓照退老,舉琛以代,寺經虜寇焚蕩之馀,琛誠心感格,施者自歸。
歲月之間,棟宇悉備。
因行法華三昧,感生異光,慧辯益弘。
郡大旱,請禱雨,琛以時政苛猛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數(shù)百人,是夕大雨。
有久病,為說法施食,病多愈。
與雪竇大圓禪師道交最深。
嘗為說經王義及六即義,聯(lián)翩三日,一語不重。
紹興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經,晝夜不絕。
眾聞異香盈室,乃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凈土,本無迷悟。
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令諷《安樂行》,未終,嗒然坐亡。
留龕彌月,顏體如生。
葬于崇法塔側。
釋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人。初依真戒大師安恭出家,繼趨京師業(yè)唯識百法。政和三年,選補右街香積院住持。五年,賜號寶覺大師。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為金仙、僧為德士、寺為宮觀,法道上疏力爭,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臨安。紹興元年,高宗召見,嘉其強直,改名法道,特賜號寶覺圓通法濟大師,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遷住廬山東林寺。紹興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九,《人天寶鑒》。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法道。
舊名永道。
順昌毛氏。
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
又受要天總持三藏密咒軌。
及傳圓頓戒法于圓照師。
咸得其要。
政和中賜椹衣。
主左街香積院。
賜號寶覺。
林靈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
服冠巾。
天下從之無敢后。
師獨毅然抗詔。
黥流道州。
后七年還僧。
建炎三年賜圓通法濟號。
紹興間賜對。
上面命欲為之去其涅跡。
師曰。
雖感圣恩。
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
上曰。
這僧到老倔強。
計自便。
故事。
道場僧左道右。
崇觀以來遂易舊制。
師不能平。
詣朝廷。
與道士劉若謙論辨。
卒獲改正。
十七年秋。
說偈端坐而化。
茶毗。
舍利無數(shù)。
建塔九里松。
贊曰。
維古至人  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蠻鄉(xiāng)瘴重  黼座恩新  等視無礙  太虛浮云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永道。
順昌毛氏子也。
出家。
宗唯識百法二論。
又受西天總持三藏密法。
及傳圓頓戒法于元照師。
咸得其要。
政和中。
賜椹衣。
主左街香積院。
賜號寶覺大師。
林靈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
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
天下從之無敢后。
師獨毅然抗詔。
上書曰。
自古佛法。
未嘗不與國運同為盛衰。
魏太武崔浩。
滅佛法。
未三四年。
浩竟赤族。
文成大興之。
周武衛(wèi)元嵩。
滅佛法。
不五六年。
元嵩貶死。
隋文帝大興之。
唐武宗。
趙歸真。
李德裕。
滅佛法。
不一年。
歸真誅。
德裕竄死。
宣宗。
大興之。
我國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
譯經試僧。
大興佛法。
成憲具在。
雖萬世可守也。
陛下。
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
為驚世之舉。
陛下。
不思太武見弒于閹人之手乎。
周武為鐵獄之囚乎。
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
此皆前監(jiān)可觀者。
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
而違祖宗之法乎。
書奏。
上大怒。
命下黥流道州。
蔡京。
從容為上言曰。
天下佛像。
非諸僧自為之。
皆子為其父。
臣為其君。
以祈福報恩耳。
今大毀之。
適足以動人心。
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
為之少回。
未幾。
靈素事敗。
放歸賜死于道。
復教。
師量移近郡。
尋得旨放回。
敕住昭先禪院。
賜名法道。
以旌護法。
師之謫道州也。
郡守僚屬。
皆先夢佛像荷枷入城。
既而師至。
皆善待之。
時軍民多病。
師咒水飲之。
無不愈者。
求者益多。
乃為沼于營中以咒之。
師既還。
道人如失恃怙。
及二帝北狩。
康王即位。
東京留守宗澤承制。
命師住左街天清寺。
補宣教郎總管司。
參謀軍事。
為國行法。
護佑軍旅。
師往淮穎。
勸化豪右。
出糧助國。
軍賴以濟。
后奉詔隨駕。
陪議軍國事。
上欲加以冠冕。
師力辭。
詔加圓通法濟大師。
一日上從容謂師曰。
上皇為妖人所惑。
毀師形服。
朕為師去此黥涅。
師對曰。
上皇御墨不忍毀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強。
乃敕住廬山太平禪寺。
故事道場僧左道右。
崇觀以來。
遂易舊制。
師不能平。
詣朝廷論辯。
卒獲改正。
紹興五年。
大旱。
詔師入內祈雨。
結壇作法。
以四金瓶。
各盛鮮鯽。
噀水默祝。
遣四急足投諸江。
使未回而雨已洽。
上大悅。
賜金缽。
上以國用不足。
敕天下僧道。
納清閒錢。
師致書于省部。
極論其非。
傷大體而阻善化。
言雖不行。
勢亦少戢。
紹興十七年秋。
說偈。
端坐而化。
阇維。
舍利無數(shù)。
塔于九山九里松。
劉安妃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8—1121 【介紹】: 宋徽宗妃。
本酒保家女。
內侍楊戩譽其美,召入宮。
由才人進至淑妃。
政和四年加貴妃。
天資警悟,解迎意合旨;雅善涂飾,每制一服,外間即效之。
林靈素以技進,目為九華玉真安妃,肖其像于神霄帝君之左。
卒謚明節(jié)和文,追冊為皇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朱廣漢,和州(今安徽和縣)道士,曾冒雍孝聞之名走江淮間。
宣和初至京師,得幸,徽宗謂其人可及林靈素之半,賜姓名朱廣漢(《梁溪漫志》作木廣漠)。
高宗紹興中寓會稽之天長觀。
事見《玉照新志》卷一。
今錄詩二首。
費若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湖州烏程人,字如川。
登進士第。
少從學胡瑗。
后直史館。
以辟林靈素,忤帝意。
時朱勔進花石綱,言湖州多奇石,若爭之,遂見黜。
高宗時起直院學士,充崇政殿說書。
因薦李綱、宗澤忤汪伯彥,棄官歸里。
卒謚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