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禹偁

相關(guān)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王元之誤。
全唐詩》收《聽琴》詩四句,出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卷九六。
此詩實(shí)為王元同題詩之前4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shí)連州人,字國儀,號群玉峰叟。后晉高祖天福進(jìn)士。避亂還鄉(xiāng),楚王馬希范辟為零陵從事。后歸南唐,歷豐城簿、涂陽令。坐貪贓論死,李煜見其詩,貸免,復(fù)其官,尋致仕隱玉笥山。逾年起為水部員外郎。南唐亡,歸故里卒,年八十余。工詩,有《金鰲集》。
全宋詩
孟賓于,字國儀,號玉峰叟(《江南野錄》卷八),連州(今屬廣東)人。
后晉天福九年(九四四)進(jìn)士(王禹偁《孟水部詩集序》)。
曾受孟氏辟,為零陵從事。
南唐時(shí),授豐城簿,遷淦陽令。
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歸老連上(《詩話總龜》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
年八十三卒。
有《金鰲集》,已佚。
《南唐書》卷二三有傳。
今錄詩十首。
全粵詩·卷一九
孟賓于(八九五 — 九七七),字國儀。連州人。后漢高祖乾祐元年(九四八)進(jìn)士,與同年李昉交善。避亂還鄉(xiāng)。楚王馬希范辟為永州軍事判官,歷陽山令。后歸南唐,授豐城簿,遷涂陽令。坐系當(dāng)死,后主赦之,復(fù)其官,起為水部員外。俄致仕,隱于吉州玉笥山,著道士衣,自號群玉峰叟。吉州高使君奏為郡倅,旋歸舊隱。高越強(qiáng)起為豐城令,既而引去,嬉游吟嘯二十年,老求致仕,得本曹郎中分司南都,服章金紫。入宋,以老病不任朝謁,聽還故里,后以縣令卒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年八十三。有《孟水部集》,已佚?!赌咸茣肪矶⒚骷尉复鳝Z《廣東通志初稿》卷一四、明黃佐《廣州人物傳》卷四有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國儀,自號群玉峰叟,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為連州(今屬廣東)人。
曾以詩獻(xiàn)工部侍郎李若虛,為其稱賞。
又詣洛陽獻(xiàn)諸朝達(dá),由是大有詩名。
后晉天福九年(944)登進(jìn)士第,后為楚馬希范辟為永州軍事判官。
歷陽山縣令。
楚亡,歸南唐,授水部員外郎,旋歸玉笥山。
復(fù)起為豐城令。
又曾任淦陽令,官至水部郎中,分司南都。
南唐亡,以老病辭歸故里,不久卒。
生平事跡見王禹偁《孟水部詩集序》、《江南野史》卷八、馬令《南唐書》卷二三、《唐才子傳》卷一〇、《十國春秋》本傳。
工詩,有名當(dāng)時(shí)。
王禹偁稱其詩具“雅淡之體,警策之句”(《孟水部詩集序》)。
所著頗多,有《孟賓于集》1卷、《金鰲詩集》2卷、《湘東集》、《金陵集》等,均佚。
全唐詩》存詩8首、斷句若干(其中“昔日聲塵喧洛下”二句為李昉詩誤入)。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聯(lián)句詩1首、斷句7。
唐詩匯評
孟賓于,生卒年不詳,字國儀,連州(今廣東連縣)人。幼擅詩名,吟味忘倦。后唐長興末赴舉,和凝等咸推薦之,游舉場十年。晉天福九年(944),符蒙知舉,賓于獻(xiàn)詩,大得稱賞,遂登第。初仕楚,為零陵從事。楚亡,歸南唐。建隆二年(961),官豐城令。又官淦陽令,因贓賄系獄,后主釋之,后起為水部員外郎,致仕,居吉州新淦玉笥山,自號群玉峰叟。南唐亡,歸老連州,卒年八十三。有《金鰲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八首,炙句若千。
全唐詩補(bǔ)逸
孟賓于字國儀,連州人。晉天福九年符蒙知貢舉,擢進(jìn)士第。與李昉交善。賓于后仕南唐,卒宋太平興國中,年八十三。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賓于字國儀。連州人。晉天福中進(jìn)士。楚文昭王馬希范辟為零陵從事。及恭孝王希萼入金陵。賓于歸南唐。累遷滏陽令。致仕隱玉笥山。自號偫玉峰叟。復(fù)起為水部員外郎。歸老連州。年八十七卒。

作品評論

王禹偁《孟水部詩集序》
(賓于)幼擅詩名,吟味忘倦。
江南野史
(賓于)少修儒學(xué),早失其父,事母以孝聞。長好篇詠,有能詩名……天祐末,工部侍郎李若虛廉察于湘沅,賓于有詩數(shù)百篇,自命為《金鰲集》,獻(xiàn)之,大為稱譽(yù)。因采擇集中有可舉者十?dāng)?shù)聯(lián),記之于書,使賓于馳詣洛陽,皆為數(shù)之,其譽(yù)藹然。
《小草齋詩話》
五代孟賓于,少游鄉(xiāng)校,力學(xué)不怠。父以家貧,且鮮兄弟,題詩壁上云:“他家養(yǎng)兒三四五,我家養(yǎng)兒獨(dú)且苦?!辟e于歸,見之,續(xù)曰:“眾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滿山獨(dú)畏虎?!备钙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1001 【介紹】: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龍興寺,受業(yè)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時(shí)稱“律虎”。兼通六經(jīng)史書莊老百氏之學(xué)。吳越王錢镠署為兩浙僧統(tǒng)。隨錢俶入朝,太宗召對于滋福殿,賜號通慧大師。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卒謚圓明。奉詔撰有《宋高僧傳》,另有《物類相感志》、《荀譜》、《內(nèi)典集》、《外學(xué)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屬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間,于杭州祥符寺出家。習(xí)《南山律》,時(shí)稱為“律虎”。詩文俊捷,又稱為“文虎”。任兩浙僧統(tǒng)數(shù)十年,賜號明義宗文。吳越納土,隨錢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對,改號通惠大師。不久奉詔撰《宋高僧傳》30卷。晚年住汴京天壽寺?!?a target='_blank'>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著有《宋高僧傳》,記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間六百多位僧人事跡。另著《大宋僧史略》、《筍譜》、《傳載》等書?!端胃呱娺x》、《吳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輟耕錄》、《吟窗雜錄》等書存詩7首,斷句8,《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宋詩
釋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臺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錄通慧大師文集序》)。通南山律,時(shí)人謂之“律虎”。吳越中,置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入宋,改賜通慧大師。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咸淳臨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釋氏疑年錄》卷六)。一說咸平二年卒(《釋氏稽古略》卷四)。徽宗崇寧四年(一一○五),加謚圓明。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段骱呱侣浴返扔袀?。今錄詩八首。
全唐詩補(bǔ)逸
贊寧,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龍興寺,吳越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詩二首。(《全唐詩》無贊寧詩)
全宋文·卷四○
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縣(今浙江德清)。
吳越寶正中,舍身杭州靈隱寺為僧,已而入天臺山。
精于南山律,時(shí)人謂之「律虎」。
太宗嘗召對,賜號「通慧大師」,命充史館編修。
后住東京天壽寺,知西京教門事,充東京右街僧錄,尋遷左街。
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
謚圓明大師,葬龍井。
所著有《宋高僧傳》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等。
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師文集序》,《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十國春秋》卷八九本傳,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贊寧。
姓高氏。
其先世渤海人。
天祐中。
師生于吳興郡之德清金鵝別墅。
出家杭之祥符。
習(xí)南山律宗。
著述毗尼。
時(shí)人謂之律虎。
文學(xué)日茂。
聲望日隆。
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
署為兩浙僧統(tǒng)。
賜號明義宗文。
興國三年。
太宗聞其名。
詔對滋福殿。
延問彌日。
改賜通慧。
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
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
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
知西京教門事。
咸平初加右街僧錄。
師又著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
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
內(nèi)翰王禹偁作文集序。
極其贊美。
及有書稱其文辭。
末云。
所謂時(shí)雨降矣。
日月出矣。
灌溉爝火復(fù)何為哉。
至道二年示寂。
葬龍井塢。
崇寧四年加謚圓明。
贊曰。
學(xué)富道充  名聞邦國  綸巾屢膺  爰寵其職 史館譯場  削浮纂實(shí)  曰古曰今  光明罔極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贊寧,姓高氏,德清人。
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棲靈隱,習(xí)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shí)稱“律虎”。
錢武肅王欽其聲望,署為兩浙僧統(tǒng)。
宋太祖徵入京錫,號“通慧”,兼賜紫衣。
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
寧博物強(qiáng)記,辯語縱橫。
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
興國三年,太守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更號“通慧”。
七年敕修《高僧傳》,與新譯經(jīng)同入藏。
端拱元年,書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傳》,令弟子顯忠拜表進(jìn)納,有敕嘉許。
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門。
代有奇人,迭恢圣教。
若無纂述,何以顯揚(yáng)。
繄爾真流,棲心法苑,成茲編集,頗效辛勤。
備觀該總之能,深切嘆嘉之意。
”其所進(jìn)《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
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lǐng)也,故茲獎(jiǎng)諭,想宜知之。
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
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事。
咸平中加右街僧錄。
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huì),后二年示寂,塔龍井塢。
所著更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
內(nèi)翰王禹偁為之序,極其贊許。
寧博聞多識,雖張茂先不能遠(yuǎn)過。
徐常侍鉉仕江南日,嘗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飛虹橋,馬輒不進(jìn),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卻立,鉉遺書贊寧。
寧答曰: “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毀,惟漚以腐糟,隨毀者是也。
”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獸骨。
上脛可長五尺,膝面下長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積薪焚三日不動(dòng),以腐糟漚之,遂爛焉。
徐諤嘗畫牛一輻,晝嚙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持以獻(xiàn)后主煜,煜獻(xiàn)之宋,太宗以示諸臣,無能辨其理。
寧曰:“南倭海水或滅,灘磧微露。
倭人拾方,諸蚌臘中有馀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
沃焦山或風(fēng)燒飄擊,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晝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div id="u87wucv" class='inline' id='people_20209_6_31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6—1012 【介紹】: 宋大名人,字太素。
太祖建隆二年進(jìn)士。
乾德初,試拔萃高等。
為著作佐郎。
太宗即位,遷左拾遺,權(quán)知兗州,歲余召還。
歷仕集賢殿直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禮部侍郎,終吏部尚書。
學(xué)問宏博,屬文敏贍。
嘗三掌貢舉,極意稱獎(jiǎng),蘇易簡、王禹偁等皆出其門。
雍熙中,與李昉等同編《文苑英華》。
卒謚文安。
有集。
全宋詩
宋白(九三六~一○一二),字太素,一作素臣(《東都事略》卷三八),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進(jìn)士。乾德三年(九六五),授玉津縣令。開寶中,連知蒲城、衛(wèi)南二縣。太宗即位,擢左拾遺,拜中書舍人。太平興國五年(九八○),知貢舉。八年,改集賢殿直學(xué)士。未幾,召為翰林學(xué)士。至道初,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二年(九九六),拜刑部尚書、集賢院學(xué)士判院事。四年,以工部尚書致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七)。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正月卒,年七十七。謚文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九有傳?!∷伟自姡小端挝陌补珜m詞》百首。今以清初毛氏汲古閣據(jù)宋書棚本景鈔《十家宮詞》為底本,另從《古今歲時(shí)雜詠》(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鈔本)、《輿地紀(jì)勝》等書輯得詩三十首,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五九
宋白(九三六——一○一二),字太素,大名(治今河北大名東)人。
建隆二年舉進(jìn)士甲科,乾德初解褐授著作佐郎。
曾任翰林學(xué)士,仕終吏部尚書。
白嘗三典貢士,稱獎(jiǎng)后進(jìn),如蘇易簡、王禹偁等皆出其門。
學(xué)問宏博,太宗時(shí),預(yù)修《太祖實(shí)錄》、《文苑英華》。
喜聚書,至數(shù)萬卷。
嘗類故事千馀門,號《建章集》。
有文集百卷,又與李宗諤同纂《續(xù)通典》二百卷。
大中祥符五年卒,年七十七,謚文安。
宋史》卷四三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 【介紹】: 宋大名人,號逍遙子。
嘗居洛陽賣藥。
太宗至道初,以能詩受召見,賜進(jìn)士及第,授國子博士。
后坐王繼恩獄,亡命潛逃。
真宗捕得之,釋其罪,以為滁州參軍。
其詩清勁灑脫而落落有致,王禹偁、蘇軾皆稱賞之。
有《逍遙集》。
全宋詩
潘閬(?~一○○九),字夢空(影印《詩淵》冊一頁四○九),自號逍遙子(《青箱雜記》卷六),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人(《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太宗至道元年(九九五)召對,賜進(jìn)士及第,為國子四門助教。真宗時(shí),為滁州參軍。大中祥符二年,卒于泗上。有《逍遙集》。事見《郡齋讀書志》卷一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碎佋?,以《知不足齋叢書》所收《逍遙集》一卷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蘇州市圖書館藏清鈔本,參校清陳焯《宋元詩會(huì)》(簡稱詩會(huì))。并從《會(huì)稽掇英總集》、《詩淵》等書輯得集外詩十一首,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一六三
潘閬(?——一○○九),字逍遙(一說號逍遙子),大名(治今河北大名)人,一說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人。能詩詠,賣藥京師,王繼恩薦之,太宗召見,賜進(jìn)士第。尋察其狂妄,追還詔書?;蛟谱R多遜黨(又言因王繼恩下獄),追捕甚急,變姓名,僧服入中條山。咸平中來京兆,收系之,真宗釋其罪,授滁州參軍,卒于泗州。著《逍遙集》三卷(今有輯本一卷,又有《逍遙詞》一卷)。見《湘山野錄》卷下,《郡齋讀書志》卷四中,《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宋史》卷四六六《王繼恩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馮伉,字仲咸,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jìn)士。
累遷殿中侍御史。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知商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福州,卒于任。
文辭清麗,在商州時(shí)屢與王禹偁唱和。
事見《小畜集》卷二○《商于驛記后序》及《宋史》卷四七八《馮謐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5或955—1009 【介紹】: 宋汾州孝義人,字仲謨,一作幼謨。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jìn)士。
歷知青州、知制誥,預(yù)修《文苑英華》。
累官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坐事貶崇信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復(fù)拜右諫議大夫。
出知天雄軍,以治河功拜給事中、參知政事。
王小波、李順起事,獨(dú)數(shù)論攻取之策,授川峽都部署前往鎮(zhèn)壓。
又為太宗猜忌,事畢改戶部侍郎,罷政事。
真宗初累官工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fù)遭貶。
景德中拜刑部侍郎,歷知北邊州、軍,再遷戶部侍郎。
臨事果斷、孤傲強(qiáng)力。
李沅、王旦、王禹偁均為其所識拔。
全宋詩
趙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屬山西)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jìn)士,通判鄂州。雍熙三年(九八六)知天雄軍。四年除樞密副使(《宋宰輔編年錄》卷二)。端拱元年(九八八)貶崇陽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淳化二年(九九一)起知蔡州,四年召拜參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罷知鳳翔府。真宗即位,遷知陜州。咸平三年(一○○○),召知審官院。景德元年(一○○四)知河陽。徒鎮(zhèn)州。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東都事略》卷三六作五十五),謚景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五
趙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山西孝義)人。太平興國三年進(jìn)士,累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預(yù)修《文苑英華》。雍熙四年為樞密副使,遷工部侍郎。以黨胡旦貶行軍司馬。淳化二年,起知蔡州、天雄軍。四年,拜給事中、參知政事。改戶部侍郎,罷政事,知鳳翔府。徙澶、涇、延三州。真宗即位,遷兵部侍郎,知陜州,移知永興軍。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審官院,加工部尚書。復(fù)以事貶行軍司馬。后遷戶部、吏部侍郎。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濟(jì)州太守,與王禹偁同時(shí),生平不詳,事見《邵氏聞見后錄》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992 【介紹】: 宋益州華陽人,字思純。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jìn)士。
歷知吳縣,與長洲知縣王禹偁相唱酬,蘇、杭間多傳誦。
擢著作郎、直史館,上奏請省冗員,息經(jīng)費(fèi)。
尋巡撫荊湖路,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眾。
有《東觀集》。
全宋詩
羅處約(九五八~九九○),字思純,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jìn)士(《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為臨渙主簿,遷知吳縣。
端拱元年(九八八),授著作郎、直史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
曾受命巡撫荊湖路。
淳化元年卒(《小畜集》卷一九《東觀集序》。
宋史》本傳作淳化三年),年三十三。
有《東觀集》十卷、詩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
宋史》卷四四○有傳。
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八
羅處約(九五八——九九○),字思純,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
太平興國八年登進(jìn)士第。
為臨渙主簿,再遷大理評事,知吳縣。
與長洲令王禹偁相唱和,蘇、杭間多傳誦。
后并召赴闕,上自定題以試之,以禹偁為右拾遺,以處約為著作郎,皆直史館。
后巡撫荊湖路,多所彈劾。
淳化元年卒,年三十三。
著《東觀集》十卷。
王禹偁小畜集》卷一九《東觀集序》。
宋史》卷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濟(jì)州鉅野人。
王禹偁子。
嘗任館職,識慮深遠(yuǎn),寇準(zhǔn)甚器重之。
官不顯而終。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