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圓璣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戒香,俗姓林,興化(今福建仙游東北)人。
居臺州真如寺。
為南岳下十三世,保寧璣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義了,字廓然,俗姓鐘離。
嵩山佛慈璣禪師侍者(《許彥周詩話》)。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杲,住東京法云寺,稱佛照杲禪師。
早年游方,謁圓通璣禪師。
后依真凈,自稱于哲宗紹圣三年(一○九六)悟得方寸禪。
出住歸宗,詔居凈因。
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克文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佛照杲禪師。自妙年游方。謁圓通璣公。命首眾秉拂。機遲而訥。眾笑之。有赧色。次日僧堂點茶。見茶瓢墮地跳躍。乃得應機三昧。后依真凈。因讀祖偈?;砣淮笪颉V^人曰。我于紹圣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悟得方寸禪。出世住歸宗。尋被詔居凈因。杲以力參深到。語不入時。凡示眾。嘗舉老僧。熙寧八年。文帳在鳳翔府供申。當年崩了華山四十里。壓倒八十村人家。汝輩后生。茄子瓠子。幾時知得?;蛟懺弧毴A座上。何一向談說世諦。杲曰。癡人。佛性豈有二耶。師在歸宗時。一夜脩敬罷。坐僧堂地爐邊。忽見二僧入堂。一人龐眉雪頂。一人少年。皆豐姿頎然。師心喜自謂。我座下有如此僧。須臾二人出堂。師怪而尾之。見入佛殿中。師亦隨入。燈影熒煌。爐中尚有火。師炷香禮佛。二僧復出。仍襲其后。至佛殿前。因失所在。自念忘卻香匣在殿?;厝≈?。見殿門扃鑰。遂喚直殿行者。開門入。時見爐中香煙未散。匣在寶階上。莫諭其故。蓋杲行道精誠。冥通無礙。誠有不可思議者。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號月堂,又號佛行,俗姓吳。
霅之寶溪(今浙江吳興)人。
年十三祝發(fā),逾二年謁妙湛于道場寺,悟徹。
于是以遍參為志,游淮楚湖湘間,依長靈卓、保寧璣、圓悟勤諸大宗師。
年二十三歸省妙湛于凈慈寺,俾掌藏為眾說法。
又補穹窿瑞光,遷育王。
高宗建炎中退席。
紹興初居間中大吉,徙秀峰龜山,移金陵蔣山,奉旨擢徑山靈隱。
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靈泉。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臨安府凈慈寺。
七年卒,年八十三。
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釋道昌詩,據《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吳,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禮澄公為師,十三受戒。后師湖州道場妙湛大師,遂嗣其法。歷主何山、瑞光、育王、蔣山、徑山、靈隱諸道場,賜號佛行大師。稍倦應接,告老退隱,自號月堂。后出主凈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見曹勛《松隱集》卷三五《凈慈道昌禪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昌。號月堂。湖州寶溪吳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所至以行道為己任。不發(fā)化主。不事登謁。每歲食指隨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導者多卻之。有以佛令比丘持缽資養(yǎng)為言者。師曰。我佛在日猶可恐。今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于自鬻也。徑山凈慈育王。皆師說法處。而曲高和寡。法嗣無聞?;蛑^和尚行道經年。門下未聞。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師不對。他日再言之。師曰。子不聞。昔人種瓜。而愛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敗。何也。其愛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時。適所以敗之也。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觀其道業(yè)內充。才器宏遠。止欲速其為人逮。審其道德則淫污。察其言行則乖戾。謂其公正則邪佞。得非愛之過其分乎。是正猶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識者笑。故不為也。后有同鄉(xiāng)僧名悟者。稱得師道。住杭之五云山。略展規(guī)模。然亦終不振。師每念叢林下衰。綱紀大壞。皆繇為師者不統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非義乘之玩習。既久。遂謂當然不知其悖。故師行事發(fā)言。終其身不妄。蓋于時事。深感于中。為后學法有不得不然者耳。名聞于朝。賜號曰佛行。后無疾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道昌,字月堂。姓吳氏,歸安人。幼投鹿苑,禮澄公為師。年十三,祝發(fā)受具,堅持凈節(jié),不異成人,踰年行腳,不禪 寒暑,尋訪耆宿,究取上乘。時妙湛佳(?。┖莸缊觯曌u甚盛。 昌往謁之,一日問妙湛曰:“不起一念,時還有過也?!睙o妙湛曰:“須彌山爾,作么生會?!辈谘韵骂I略,自是機峰捷出,有辯無礙。罷參歸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麥、豆六百斛,懇之主何山。左丞葉公寄棲卞山,與昌甚契,每魚鼓相從,伊蒲共僎,為方外忘形之交,繼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遷四明居育王山,皆創(chuàng)成法席,一新寺宇。先是,妙湛住凈慈,有大通所傳云門大師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對雪峰,大眾以此衣授昌,眾謂不失其宗,人以為榮。葉公帥建康,時蔣山新經戎燼,屋僅數椽,葉公奏請昌住此山,不數年樓閣化城,若自天降,寶祖規(guī)制,盡復舊觀。翠華駐臨安,靈隱方丈虛席,詔補其處。時丞相湯公,慕昌踐履篤實,德臘俱高,欲以激昂。有眾為奏,授“佛行大師”之號。時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辭,選林泉幽勝為出塵之所,退居其間。因以“月堂”號所居,杜門謝客,以娛晚景。會凈慈闕主,十方衲子懇府帥王公入山敦請,昌不得已,乃承命復出。辛卯歲正月,忽擊鼓辭眾,遠近咸集,無不泣留。侍者宗本求語,昌曰:“吾平生拈古頌古,其語已多,尚何言哉。”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臘六十九,葬于寺之東隅,松隱曹勛為之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俗姓葉。幼有出塵志,間從天寧微禪師游。年十九,禮普照覺印英禪師,得度。去參佛眼清遠禪師,契悟。后辭省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國知處州,請開法于壽寧。次遷法海天寧烏巨。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從知饒州陳璹請,至饒。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稱雪堂道行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號雪堂,俗姓葉,處州(治今浙江麗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復參佛眼禪師,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歷主薦福、烏巨。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遺錄》一卷(存)、《金剛經注》三卷。見《嘉泰普燈錄》卷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行號雪堂。
處州葉氏子也。
初依普照英得度。
出游參佛眼。
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
住郡南明。
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
若言不會碓嘴生花。
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
南明恁么商確也。
是順風撒沙。
次遷烏巨示眾舉。
璣和尚問僧。
禪以何為義。
眾雖下語未契厥心。
眾僧請益代云。
以謗為義。
師曰。
三世諸佛是謗。
西天二十八祖是謗。
唐土六祖是謗。
天下老和尚是謗。
諸人是謗。
山僧是謗。
于中還有不謗者無。
談玄說妙河沙數。
爭似雙峰謗得親。
忽示微疾。
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
遂以后事委之。
說偈曰。
識則識自本心。
見則見自本性。
識得本心本性。
正是宗門大病。
又注曰。
爛泥中有刺。
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
阇維獲五色舍利。
煙所至處舍利累然。
齒舌不壞。
塔于寺西。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參佛眼。一日聞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薦福烏巨。所至道聲弘宣。龍象景附。極一時法道之尊。時稱龍門法幢高庵雪堂禪。不至二老之門則非禪也。師慈仁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際。極為介潔。住烏巨時。衲子有獻鐵鏡者。師曰。溪流清泚。毛發(fā)可鑒。蓄此何為。謝卻之。應庵住明果。師。未嘗一日不過。從間有竊議者。師曰。華侄為人難得。予因重之。數往何傷。師雖見道龍門。而持身行事之間。實得之家教。嘗謂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見獨居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予佩其語。在家修行。出家學道。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規(guī)矩之成方圓。舍此則事事失準矣。一日示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維。五色舍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瘞而奉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禪師名道行。號雪堂。處州人也。其父葉公常游禪社。自稱見獨居士。以積厚流光而生行。行生而岐嶷。壯克節(jié)儉絕笑。俚愛博施。葉公嘗謂行曰。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圣賢事業(yè)備矣。行茂年不樂。與諸子伍。乃依普照英禪師得度。英有鑒裁。舂汲樵?。必使行董之。行乘間參請不倦。無所得辭。英參佛眼。因與高庵竹庵。同得究竟法。方是時。佛果佛鑒人滿大江南北。而佛眼下諸賢。多馳化于浙水東西。是以東山法道大闡于三佛。高庵初在龍門時。骨鯁寡交獨喜。行盤桓不間。嘗嘆曰。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果能自奮于其間。如一敵萬。庸鄙之習。力盡真挺特。沒量漢也。行感佩其言。如雪峰之事巖頭。故終其身未嘗不舉高庵之為人。行居薦福。謂眾曰。我佛眼老人。住龍門時。龍象滿席。尚自潸然太息。以為終愧老東山也。今山僧復愧老人倍倍耳。其流涕太息??蓜俚涝?。行雖寓名山。去就如流云。聞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賢操。遂達郡守吳公。以本住持薦福。行遷烏巨。為終焉計。及門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輩。俱為懿范。行老且病。汪喬年王十朋來往問道。行答不厭頻。嘗謂十朋曰。金堤千里潰于蟻壤。白璧之美罹于瑕玷。況無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貪欲非特蟻壤瑕玷也。要心之端謹。行之精進。守之堅確。修之完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又示喬年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見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一日召喬年。囑以后事。沐浴更衣。跏趺而寂。阇維。齒舌不壞。五色舍利。煙所至處。人皆獲之。塔于西寺。 贊曰。濟下宗師。如鉅鹿鏖兵。萬夫辟易。壯矣。行公去臨濟。其世十三番。為名葩秋月。人人得而就之。經云。具足優(yōu)婆夷。得菩薩無盡福得藏解脫門。能于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珍奇。悉令充足。其行公之謂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行,字雪堂,處州葉氏子也。
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參佛眼。
一日聞眼舉“玄沙筑著腳指”話,遂大悟。
住郡南明,上堂:“會得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嘴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花?
南明恁么商確也?
是順風撒沙。
”次遷烏巨,示眾,舉“璣和尚問僧禪以何為義?
”眾雖下語,末契厥心,眾僧請益,代云以謗為義。
道行曰:“三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無?
談玄話妙河沙數,爭似雙峰謗得親。
”忽示微疾,門弟子教授汪喬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說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
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
”又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
”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維獲五色舍利,煙所至處,舍利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凈曇(一○九一~一一四六),嘉興崇德(今浙江馀杭縣東北)人。
住慶元府育王,晚居錢塘法慧,稱無竭凈曇禪師。
為南岳下十三世,保寧圓璣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十六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了義,字木訥,鐘離少師之曾孫也。
年十五舉進士,過金陵見保寧璣公,聞法開悟,即從剃染,隨所至處。
扁曰:“昨夢念念西方,未嘗間斷。
”后偕同參,至黃檗居久之,誦持愈勤,一夕別其侶,吾西歸矣。
復見佛菩薩授以金臺。
越三日,爇香宴坐,含笑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