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善月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印肅(一一一五~一一六九),號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開元寺受戒。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歸壽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 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印肅。號普庵。袁州宜春余氏子。生六歲。夢一僧點(diǎn)其心。曰他日當(dāng)自省。既覺以臆示其母。見當(dāng)心有一點(diǎn)。紅瑩大如櫻珠。未幾。從壽隆院賢公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具戒。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賢。器之。勉讀法華。師曰。嘗聞諸佛元旨。必貴了悟。數(shù)墨巡行。何益于事。遂辭師。游湖湘。謁牧庵忠公于大溈。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忠豎起拂子。師遂有省。尋歸受業(yè)院。院有鄰寺慈化者。眾請住持無嘗住。師布衾紙衣。調(diào)粥二時。禪寂外。唯閱華嚴(yán)經(jīng)論。忽大悟。遍體汗流。喜曰。我今親契華嚴(yán)境界。述頌曰。捏不成團(tuán)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來。自后發(fā)為語句。動悟幽顯。有不期然而然者。一日忽一僧冒雪至。師目之。喜曰。此吾不請友也。拉與寂坐。交相問答?;蛐蚝?。僧曰。師再來人也。不久當(dāng)大興吾教。乃指雪書頌而行。自是慕向者眾。師隨宜說法?;驎逝c之。有病患者。折草為藥。服之即愈?;蛴幸叨救僳E不相往來者。與之頌。咸得十全。至于祈禳雨晹。伐怪木。毀淫祠。靈響非一。繇是。鼎新梵宇。或問師修何行而得此。師當(dāng)空一畫。云會么。云不會。師曰。止止不須說。將化。書偈于壁。集眾垂示曰。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護(hù)持。無令退失。索浴跏趺而逝。乾道五年七月也。世壽五十五。僧臘二十八。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普庵禪師。
名印肅。
政和乙未冬。
生于袁州宜春。
余姓肅生。
祥光燭天。
蓮生道周。
異香遠(yuǎn)馥。
襁褓中即善世言。
夢異僧點(diǎn)其胸曰。
汝他日當(dāng)自省去在。
即寤白母王氏。
視胸有赤點(diǎn)。
如含桃狀。
王氏恍悟初徵。
遂舍肅于壽隆寺。
師事沙門賢公。
賢嘗授以法華經(jīng)。
肅曰。
諸佛玄旨。
貴悟于心。
數(shù)墨循行。
何益乎道。
賢大驚。
以大器期之。
遂遣行腳。
侶戒修謁牧庵忠于溈山。
度嶺。
望叢谷中。
有跨黃犢人。
近之則忠公所跨者虎也。
修擬避。
肅下腰包。
進(jìn)前不審。
忠微笑以手西指。
令其前行。
將及寺門回望。
惟忠公策杖而來。
失虎所在。
二人具威儀。
請益于忠。
忠曰。
何遲乎。
望汝久矣。
肅進(jìn)曰。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忠以拂示之。
肅有省。
時年二十九矣。
歸壽隆。
袁州尹夢金甲人告曰。
普庵大士。
行道時至。
言訖。
天光五色。
尹驚異。
適劉長者亦感異徵。
捐資鼎建大伽藍(lán)。
袁尹俾物色于壽隆。
請肅主之。
號曰大慈化寺。
肅既居慈化。
楮衣糲食。
脅不沾席。
十有二年。
一日誦華嚴(yán)論。
至達(dá)本忘情知心體合。
通身汗流。
乃大聲示眾曰。
我今親契華嚴(yán)法界矣。
李公長者。
于此大經(jīng)之首。
痛下一椎。
擊碎三千大千世界。
如湯消雪。
不留毫發(fā)。
許于后進(jìn)作得滯礙。
普庵一見。
不覺吞卻五千四十八卷。
化成一氣。
充塞虛空。
方信釋迦老子出氣不得之句。
然后破一微塵。
出此華嚴(yán)大經(jīng)。
遍含法界。
無理不收。
無法不貫。
便見摩耶夫人是我身。
彌勒樓臺是我體。
善財(cái)童子是甚茄子。
文殊普賢是我同參。
不動道場遍周法界。
悲涕歡喜踴躍無量。
大似死中得活。
如夢忽醒。
良久云。
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
即說偈曰。
捏不成團(tuán)擘不開。
何須南岳又天臺。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復(fù)謂心齋圓通二子曰。
達(dá)本情忘知心體。
合汝作么生會。
二人各以頌呈。
肅不諾。
乃引聲長吟。
以示之曰。
先天先地。
何名何樣。
阿曼陀無物比況。
觸目菩提。
自是人不肯承當(dāng)。
且輪回滯名著相。
圓融法界無思無想。
廬陵米不用商量。
血脈才通。
便知道擊木無聲。
打虛空盡成金響。
又曰。
柏庭立雪一場敗缺。
了無為當(dāng)下休歇。
百匝千圍但只者孤圓心月。
不揩磨鎮(zhèn)常皎潔。
無馀無欠。
無聽無說。
韶陽老只得一橛。
十圣三賢聞舉著。
魂消膽裂。
惟普庵迥然寂滅。
俄有異僧。
名稱道存。
冒雪而來。
肅大喜。
互相徵詰。
棒喝交馳。
心心密契。
存合爪嘆曰。
師再來人也。
大興吾道。
非師而誰。
乃指雪書頌而別。
于是肅大唱佛眼宗旨。
蓋其師牧庵忠觀水磨。
發(fā)明心要于佛眼拂下。
后嘗以白木劍。
迫死心禪師。
死心引頸而笑。
忠作舞而出。
故馮濟(jì)川曰。
佛眼磨頭悟法輪之常轉(zhuǎn)。
死心室內(nèi)容慧劍以相揮。
忠出入江湖。
人莫測之。
宣和間。
湘潭大旱。
禱雨不應(yīng)。
忠躍入龍淵。
呼曰。
業(yè)畜當(dāng)雨一尺。
雨隨至。
時以佛僧目忠。
肅既見忠后。
亦以神異。
利濟(jì)含靈。
藏污耐垢。
不知有己。
演釋談?wù)轮洹?div id="zg42bs9" class='inline' id='people_33592_2_169_comment'>
旋天地。
轉(zhuǎn)陰陽。
世盛傳之。
布于弦譜。
而弭災(zāi)焉。
至其異跡。
不可勝紀(jì)。
有問曰。
師修何行業(yè)。
而得此三昧。
肅當(dāng)空一畫云。
會么。
曰。
不會。
肅曰。
止止不須說。
歸宗賢禪師曰。
慈化乃吾黨黃鐘也。
惜哉時流獨(dú)傳其跡耳。
肅道滿異邦。
義學(xué)竊疑。
其宗趣莫詳。
肅憫而說偈曰。
蒼天蒼天。
悟無生法。
談不說禪。
開兩片皮。
括地該天。
如何是佛。
十萬八千。
一日書偈方丈西壁云。
乍雨乍晴寶象明。
東西南北亂云深。
失珠無限人遭劫。
幻應(yīng)權(quán)機(jī)為汝清。
乃結(jié)跏趺坐。
令侍者鳴鐘眾集。
瞑目而逝。
時乾道己丑年。
七月二十一也。
贊曰。
荻葦之間。
病鳥棲焉。
六合之外。
曲士藐焉。
故肅公現(xiàn)三頭六臂。
而傳持祖道。
其心良苦矣。
悠悠者獨(dú)以神通見推。
則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凈惠。
號月庵者。
亦見月堂。
柏庭之同門也。
庭以南湖。
移上竺。
師次補(bǔ)其處。
庭。
樂育人才之馀。
后生尚文辭。
好異議。
主者稍不厭眾。
心必群起。
而嘩逐之。
師至以沉毅御物。
特成規(guī)嚴(yán)。
人望風(fēng)不敢犯。
俗為之革居。
丈室未嘗扃。
請益者。
雖入夜不距。
行兩廡聞讀誦聲。
必忻然就之。
嘉定元年九月。
集大眾諷觀經(jīng)。
趺坐榻上。
奄然就蛻。
師平生不喜外書。
每臨講。
見疏記援引。
則止而不讀。
謂其徒曰。
此外書也。
宜自觀之。
每預(yù)公舉。
或非其人。
輒面斥諸山。
曰。
所謂講院者。
以務(wù)傳持耳。
今此人能任此責(zé)乎。
卒不許。
其嚴(yán)正如此。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賜號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懷衲褳皆延留之。
未幾至浙見無用全于天童,見秀巖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吳門穹窿破庵禪師,破庵遷吳興鳳山資福,使為知藏。
資福散席,又遍謁靈隱松源岳、凈慈肯堂充、華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場,即挽以分座。
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楓橋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興國寺。
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遷臨安府凈慈報(bào)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景德靈隱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
有《石田法薰禪師語錄》四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大觀撰《行狀》。
 釋法薰詩,依《語錄》卷次輯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后隨破庵祖先禪師學(xué),遂得其法。歷住高峰、楓橋、鐘山、凈慈、靈隱諸剎。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講法之語、題跋偈頌,由門弟子輯為《石田法薰禪師語錄》。見《語錄》后所附《行狀》,《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薰。號石田。眉公彭氏子也。生而慧敏。三四歲時。見僧即喜。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游方至石霜。禮雷遷塔。述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須特地肆乖張。平高就下婆心切。惱得雷公一夜忙。薰名因是大著。聞吳門穹窿破庵先禪師道望。遂往依焉。一見知為法器。室中舉世尊拈華迦葉微笑。薰云。焦磚打著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破庵陰奇之。每于日用語默。故起其疑。薰于是決志。依棲隨時咨詢。與無準(zhǔn)范。日相激勵。后見松源岳??咸贸洹6葩盅?。咸謂。其從作家爐韛中來。自不同也。初住蘇州之高峰。次遷楓橋。鐘山虛席。亦補(bǔ)其處。寶慶初。遷凈慈。端平二年。遷靈隱。淳祐甲辰三月望。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喚甚么作本。喚甚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時人意。牡丹一日紅。滿城公子醉。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參。弟子繪像求贊。有云。末后一句。分付廚山。眾訝之。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號虛堂,俗姓陳,四明象山(今屬浙江)人。
十六歲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師蘊(yùn)出家。
后辭親出鄉(xiāng),首依雪竇煥和尚、凈慈中庵皎和尚。
過金山,掩室和尚一見甚器重。
從運(yùn)庵和尚薙染,自此遍歷諸老宿之門。
游江淮湘漢,經(jīng)荊門玉泉,過廬山東林。
依福嚴(yán)無二月和尚,為典藏。
參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
又訪北禪禮和尚。
回浙到凈慈,見凈和尚。
由靈隱笑翁和尚薦為虎丘典藏。
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興府興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報(bào)恩光孝寺。
又移慶元府顯孝寺。
復(fù)遷瑞巖開善寺,居二年乞退,住萬松山延福寺。
繼遷婺州云黃山寶林寺,居五年嬰強(qiáng)寇之難,應(yīng)東谷和尚舉,入主冷泉寺。
寶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據(jù)《語錄》,《行狀》作六年),在靈隱鷲峰庵受請入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巖慧照寺。
五年,受詔住臨安府凈慈報(bào)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據(jù)《語錄》,《行狀》作三年),遷徑山興圣萬壽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為運(yùn)庵禪師法嗣。
有《虛堂智愚禪師語錄》十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法云撰《行狀》。
 釋智愚詩,以輯自《語錄》及《語錄》中單編的詩合編為五卷。
輯自他書的詩附于卷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愚。字虛堂。四明人。具戒游參。見運(yùn)庵顏公。言下了旨。出世歷住十剎?;里L(fēng)行。咸淳末。被詔住徑山。室中設(shè)三轉(zhuǎn)語??彬?yàn)學(xué)人。鮮有覯其機(jī)者。曰。己眼未明底。因甚將虛空。作布褲著。曰。畫地為牢。因甚透這個不過。曰。入海算沙底。因甚向針鋒頭上翹足。又云。虛堂。初無門戶。與人近傍。亦不置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只要諸人如鐵。入土與土俱化。然后可以發(fā)越。其如運(yùn)糞入者。吾末如之何。一日。舉松源師臨濟(jì)示寂告眾云。久參兄弟正路上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臨濟(jì)之道。將泯絕無聞。傷哉。拈云。鷲峰老大。似倚杖騎馬。雖無僵臥之患。未免傍觀者丑。師先在凈慈。入院日問答絕。忽天使踵門。傳旨。問趙州因甚八十行腳。虛堂因甚八十住山。師。即舉趙州行腳到臨濟(jì)話。頌曰。趙州八十方行腳。虛堂八十再住山。別有一機(jī)恢佛祖。九重城里動龍顏。使以頌回奏。上大悅。特賜米五百石。絹一百縑。開堂安眾。后示寂。塔于直嶺下曰天然。先是。高麗國王。請師于彼國說法。八載還山。問法弟子。隨侍千指。至我明嘉靖間。高麗尚遣法嗣來此掃塔云。彼國法道。甚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