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沖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曹希蘊(yùn),寧晉(今屬河北)人。
后易名道沖,字沖之,人或稱曹仙姑(《汴京鳩異記》卷二)。
以詩游東京(《桐江詩話》)蘇軾嘗予賞譽(yù)(《東坡題跋》卷三)。
有《曹希蘊(yùn)歌詩后集》二卷(《宋史·藝文志》,已佚。
今錄詩二首)。
徐敏子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徐敏子,號秀野閑人。
釋道沖方外友。
事見《癡絕道沖禪師語錄》卷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凈慈光孝寺。有《北澗集》。
全宋詩
釋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號北澗,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俗姓龍(《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謁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訪諸祖遺跡。歷住臺之般若報恩。后居杭之飛來峰北澗十年。起應(yīng)霅之鐵佛、西余,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詔遷凈慈,晚居天臺。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臘六十二。有《北澗文集》十卷、《北澗詩集》九卷、《外集》一卷、《續(xù)集》一卷及《語錄》一卷?!?a target='_blank'>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四、《凈慈寺志》卷八、《靈隱寺志》卷三、《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有傳?!♂尵雍喸?,以日本應(yīng)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澗詩集》及日本貞和、觀應(yīng)間(相當(dāng)于元惠宗至正時)翻刻宋元舊本《外集》、《續(xù)集》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另從《大藏經(jīng)·北澗居簡禪師語錄》等書中輯得之詩作,編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簡(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龍),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涂毒于徑山,復(fù)往育王見佛照,機(jī)相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久之,出住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錢厚、葉適皆折節(jié)問道。時真德秀為江東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以居,人以「北澗」稱之。后出主鐵佛、顯慶、碧云、慧日諸寺,嘉熙初奉詔主杭州凈慈寺,所至道化大行。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臘六十二。。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居簡。
字敬叟。
潼川王氏子。
資質(zhì)穎異。
初見佛書。
必端坐默觀如宿習(xí)。
依邑之廣福院圖澄得度。
參別峰涂毒于徑山。
沉默自究。
一日閱萬庵語。
有省。
遽往育王。
見佛照。
機(jī)相契。
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
一時社中耆碩。
無不忘年與交。
走江西。
訪諸祖遺跡。
瑩仲溫。
嘗掌大慧之記。
庵于羅湖。
纂所聞成書。
發(fā)揮祖道。
與師議論大奇之。
以大慧居洋嶼庵竹篦。
付之師巽焉。
久之。
出住臺之般若。
遷報恩。
英衲爭附。
鴻儒竹巖錢公。
水心葉公。
皆折節(jié)問道于足下。
大參真西山。
時為江東部使者。
虛東林命之。
以疾辭。
乃于飛來峰北澗。
掃一室居十年。
人不敢以字稱。
因以北澗稱之。
起應(yīng)霅之鐵佛西佘。
常之顯慶碧云。
蘇之慧日。
湖之道場。
奉旨移凈慈。
所至道化大行。
師出佛炤之門。
在諸法彥中。
為神駒香象。
機(jī)格超逸。
最難攀仰。
其頌世尊初生話云。
一聲?地便吒哩。
突出如斯大闡提。
此土西天起殃害。
堂堂洗土不成泥。
又頌楞嚴(yán)六解一亡云。
六用無功信不通。
一時分付與春風(fēng)。
篆煙一縷閒清晝。
百鳥不來花自紅。
辟一室以居。
名曰薤室。
作賦以自見。
其略曰。
進(jìn)則面墻退則坐井。
柱忽不支。
壁將就殞。
豁然而虛。
漠然而囧。
如蒙之擊。
如震而警。
如無盡藏。
如大圓鏡。
前山送青。
若壯士之排闥。
后山回闖。
擬良工之御駿。
撫鴻鵠而晚眺。
入冥冥而遠(yuǎn)引。
笑云煙之輕去。
漫悠悠而無定。
駐落日于西崦。
延初蟾于東嶺。
是皆中所得也。
有北澗集十九卷。
張公誠子。
序之曰。
讀其文。
宗密未知其伯仲。
誦其詩。
合參寥覺范為一人。
不能當(dāng)也。
北澗于人不茍合。
合亦不茍暌。
取舍去就之際。
潔如也。
葉水心詩曰。
簡公詩語特驚人。
六反掀騰不動身。
說與東家小兒女。
涂青染綠未禁春。
師居天臺委羽。
有二姓爭竹山。
竭產(chǎn)不肯已。
仙居丞王君懌。
請于師。
師作種竹賦一首示二姓。
而訟遂止。
其德音感化如此。
靈隱虛席。
趙節(jié)齋。
奏師補(bǔ)其處。
師笑曰。
吾日迫矣。
乃舉天童癡絕沖
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
索紙書偈。
于紙尾復(fù)書曰。
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呼諸徒誡之曰。
時不待人。
以吾自勵。
吾世緣馀兩日耳。
至期昧爽索浴。
浴罷假寐。
然視之已逝矣。
壽八十三。
臘六十二。
葬全身于月堂昌禪師塔側(cè)。
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居簡。出潼川王姓。號敬叟。又稱北澗。蓋居北澗之日久也。簡姿秀而文當(dāng)世尚之。游廣福讀出世典。輒棄冠。具戒。參別峰。別峰指見涂毒。涂毒示其心要。簡以從前所學(xué)湊泊不可。疑情猛切。常立達(dá)旦。偶過擇木寮。閱萬庵語云。欲識諸佛心。但向眾生心行中識取。欲識常住不凋性。但向萬物遷變處會取。簡于此忽省。以為萬庵與佛炤同條。遂別策造靈隱。機(jī)契佛炤光禪師。于是往來妙喜下尊宿。一十五年。激揚(yáng)宗旨。大有力焉。乃辭佛炤。經(jīng)甌閩。歷江西。過羅湖。訪仲溫。仲溫與論。大喜曰。妙喜之后一人也。乃以妙喜居洋嶼庵。竹篦為贈。且曰。公之后必大。未幾出住臺州紫籜。遷報恩。及廣孝。名大振。退居武林飛來峰之陰。卿士猶物色之不顧。當(dāng)是時出佛炤之門者。有靈隱善徑山琰天童派東禪觀上方铦。交章勸簡。應(yīng)旴江刺史之命。又不顧。而江州使者以東林云居力致之。簡亦不顧。乃壽北澗集。行世。宿儒附之。葉水心曰。簡公話柄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說與東家小兒女。涂青染綠未禁春。簡嘆曰。狼虎之害。世人易知也。文章害世。則難知矣。狼虎在山。藜藿不釆。文章欺世。耳目沉淪。余比見近流施為闊略。非先圣之言不言。非古哲之跡不舉。然境風(fēng)乍飄。榮辱無主。取快一時。名節(jié)掃地。則向之所言所舉。皆為飾詞。以欺世者也。欺世之害。甚于狼虎。余頹躬不逮。深為是懼。所見所聞。偶筆成集。若稍存心。欲以詩文鳴世。則又吾教之罪人也矣。遂燬板。晚居凈慈。其門人大觀以高庵楞嚴(yán)綱要頌。請簡發(fā)其旨。簡向慕高庵為人。乃聯(lián)和而序之。淳祐丙午春。示眾曰。識得一萬。事畢了事。衲僧一字不識。直饒恁么。未稱全提。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歸方丈。大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言語移時。斂目而逝。簡初在紫籜。委羽有二姓。爭竹山。竭產(chǎn)不已。仙居丞啟簡諷之。簡示以種竹賦。二姓之訟遂止。臺氓謠曰。簡公筆甜如蜜。 贊曰。齊桓侯有疾。在腠理以忽扁鵲。終至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而末造眾生。言行參差之。疾不啻在骨髓間也。故北澗生平行李。惟恐針石之不逮。然以文字得度者。則北澗法化。寧當(dāng)有別論也。否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居簡,字敬叟,姓龍氏,潼川人也。
家世儒素,幼性穎異,見佛書端坐默觀,如宿習(xí)者。
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蜂涂毒于徑山。
沈默自究,一日閱萬庵語有省,遽往育王見佛照,機(jī)契,自是往來其門十五年。
走江西訪諸祖遺跡,瑩仲溫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fā)揮祖道,與議論大奇之。
久之,出主臺之般若,遷報恩,英衲爭附,儒碩錢竹巖、葉水心莫不推重。
時大參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待之,以疾辭。
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以北澗稱之。
起應(yīng)霅之鐵佛,常之顯慶碧云,蘇之慧日,湖之道場,奉詔遷凈慈。
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
頌《楞嚴(yán)經(jīng)》六解一亡云:“六用無功信不通,一時分付與春風(fēng)。
篆煙一縷聞清晝,百鳥不來花自紅。
”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
作賦以自見,水心酬以詩云:“簡公詩話特驚人,六反掀騰不動身。
說與東家小兒女,涂清染紫不禁春。
”晚歲居天臺,有二姓爭竹山搆釁,為作《種竹賦》以諷之,而訟遂已。
趙節(jié)齋為奏補(bǔ)靈隱,簡笑謝曰:“吾日迫矣。
”乃舉天童癡絕道沖。
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于紙尾復(fù)書“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諸徒誡之曰:“時不待人,以道自勵,吾世緣馀二日耳。
”至期昧爽,索沐浴罷,如假寐,視之已逝矣。
壽八十三,臘六十二,所著有《北澗集》十九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黃巖(今屬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師北峰印。出世住天臺大慈、黃巖圣水、云間延慶、鳳山褒親、杭州上下天竺。歷左街鑒義、左街錄、左右街都綱錄。理宗賜號佛光法師。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謚普通法師。《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黃巖(今浙江黃巖)人,童氏子。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為師,復(fù)師北峰宗印,修天臺教觀。歷住大慈、圣水、延慶、褒親、天竺諸寺。理宗賜號佛光法師,又書「晦巖」賜之。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謚普通法師。著有《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存)。見《續(xù)佛祖統(tǒng)記》卷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法照,姓童氏,黃巖人。
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
母陳氏夢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
氣貌奇?zhèn)?,耳垂肩,眼如電,幼入小學(xué),便多穎悟,塾師異之。
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為師。
一夕自外歸,寺僧遙望兩炬晶炯,近之乃照也,蓋目光遠(yuǎn)射,令人驚畏。
薙染后,精進(jìn)教乘,三閱大藏,出游諸方,豁堂,當(dāng)代尊宿,貽書褒勉,諸山以職延致,悉不就。
攜香禮北峰印,次至蔣山參琰浙翁,問答之際深器之。
北峰居下竺,招之歸。
淅翁以教門為屬,講論授受,泠然有得。
北峰順寂,振錫東還,錢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談。
年三十三,改往天臺大慈,遷圣水,史衛(wèi)王舉住云間延慶,繼遷鳳山褒親。
丞相史永公舉住四明。
延慶、海順二法師自日本來,聽講且作《讀教記》,繪照像歸國。
高麗崔丞相亦致書問佛法大旨,乞九祖圖,并贈漂瓷缽盂及金觀音香藥。
育王虛席,郡請兼攝,舉癡絕沖自代。
閫帥奪寺園為酒庫,杖履而遁,道出東掖兩山,學(xué)徒迎之境上。
宏齋包公屈致智者真覺,重祖庭也。
理宗聞其名,敕住下天竺,尋遷上天竺,補(bǔ)左街鑒義,御筆特賜“佛光法師”,進(jìn)錄左街,賜金襕袈裟,召見倚桂閣,對御稱旨。
集慶寺成,詔命開山,力辭,舉白蓮觀止誠公自代。
明年誠寂,有旨特轉(zhuǎn)左右街都綱錄,令住集慶,不許辭免,御書“晦巖”二大字賜之。
開無礙講,凡禪教律三宗,學(xué)徒云集,聞名開悟。
召見延和殿,講《華嚴(yán)經(jīng)》。
又大書“靈山堂”以賜。
遣侄武經(jīng)郎童炎奉宸翰歸其里。
東宮召見復(fù)古殿,講《般若經(jīng)》,再賜紫金襕袈裟,齋于明華殿。
圣眷隆渥,昔未曾有。
偶因面對,力乞還山。
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
前后居山二十四年。
平章賈魏公為造塔于寺之東岡,奏請賜名曰“天巖塔院”,復(fù)加恩賚賜田三頃,以助其費(fèi)。
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藥屏醫(yī),作文自祭。
中秋之夕書偈曰:“佛壽八十,我多九年。
虛空掇轉(zhuǎn),大用現(xiàn)前。
”擲筆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
得年八十有九,僧臘七十四。
弟子妙應(yīng)繼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巖,遵初志也。
明年賜謚曰“普通法師”,答 曰“慈應(yīng)”。
所撰《讀教記錄》二十卷,為學(xué)者日月,其馀法語遺文,諸弟子多所記錄,不可罄述。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別山祖智禪師者。
蜀人也。
其先楊姓。
世有顯任。
智既生正信之家。
幼絕世緣。
七歲紹印沙門化為行童。
授以圭峰圓覺敘。
脫口成誦。
宋嘉定癸酉。
試所習(xí)得度。
其年十四矣。
又五年。
參[仁-二+幻]牛全于昭覺。
經(jīng)二載苦。
制話頭。
不敢展衾。
每至后夜。
或假寐而已。
偶聞姑蘇僧誦殺六巖法語。
字字皆點(diǎn)著自己禪病。
時巖住姑蘇之穹窿山。
智徑走見。
以古德因緣求指。
巖惟瞑目端坐。
展掌示之。
不決請益。
巖如前無它語。
于此又二載。
智所求益哀。
巖竟不換機(jī)智。
乃擬簡藏經(jīng)。
融會本參。
因閱華嚴(yán)。
善財(cái)入彌勒樓閣。
見閣中有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境界。
有省。
默舉祖師公案。
皆會節(jié)目。
舉似于巖。
巖方啟齒曰。
靈云見桃意在甚處。
對曰。
萬綠叢中紅一點(diǎn)。
幾人歡喜幾人嗔。
巖以為然。
乃可之。
智復(fù)遍歷名席。
俱獲美譽(yù)。
渡錢塘。
游天臺。
友斷橋倫。
見無準(zhǔn)范禪師于雪竇。
范棒喝風(fēng)馳。
智結(jié)舌不能仰對。
范每受參垂問。
智每擬當(dāng)機(jī)。
瞻視范公。
不能進(jìn)措一辭。
乃私嘆曰。
我生平所參所悟底。
皆死法也死法何濟(jì)哉。
乃盡捐宿負(fù)。
堅(jiān)依范公。
久之于范公棒喝中。
大通妙旨。
遂呈偈曰。
用盡工夫夜欲闌。
東挑西撥見還難。
無端豆爆寒灰里。
便把柴頭作火看。
范公遷育王。
徑山。
智皆負(fù)包與俱。
徑山燬。
知事者多懼。
勸范棄之。
智曰。
不可。
昔南禪師住歸宗。
歸宗被火。
有司責(zé)其咎。
南尚順而居之。
以故南公之名大重。
今徑山雖火。
而時清道泰。
且堂頭和尚以咎自歸。
無棄去之心。
我輩為人子臣。
當(dāng)仰體君父之心。
父子君臣道合。
反廢為新。
庸何慮焉。
智于是自充化主。
而殿閣樓臺。
從鼓舞中。
涌起五峰矣。
嘉熙二年。
出住洞庭之天王寺。
以真言實(shí)踐。
接納方來。
然好貶剝諸方。
江湖以智天王哂之。
癡絕沖嘗問。
洞庭來僧曾見智天王否。
對曰。
學(xué)人適從天王來。
曰尋常有何言句。
僧舉天王示眾語曰。
帶鎖擔(dān)枷招罪犯。
安禪入定坐深坑。
兩頭踢脫無依倚。
一個閒人天地間。
笑曰。
恁么則智天王罪過不少。
丞相游公侶以西余虛席。
請智補(bǔ)之。
未久智自西余。
荷策遷金陵之蔣山。
參徒蟻聚。
名滿淮南。
悅堂訚道者。
初游吳。
聞智尋常怒氣噀人不減。
居天王時。
乃謁智。
智問曰。
是何法諱。
對曰。
祖訚。
近離何處。
對曰。
江西曰馬大師安否。
對曰。
起居和尚。
智拽杖便起。
訚躡履便行。
侍僧問曰。
適來者僧未知留否。
智笑曰。
是必去也。
侍僧出訪。
旦過堂。
果去矣。
訚住后乃曰。
我當(dāng)時只肯別山收。
不肯別山放。
寶祐四年。
天童火。
無少剩。
州帥吳公潛以疏聞上。
上以智居天童智。
曰攜。
吾白骨以伴。
青山足矣。
興復(fù)之事。
豈吾望也。
遂于瓦礫堆中。
搆草廬。
以安眾。
三載之間。
松關(guān)盡處青山。
捧出梵宮。
而壯甲東南焉。
智處眾。
能耐小節(jié)。
深得衲子之心。
衲子互相頌曰。
吾師諱祖智。
即弘智再來也。
景定改元九月朔。
示眾曰。
云淡月華新。
木脫山露骨。
有天有地來。
個個眼睛活。
乃掩室。
復(fù)令傳語曰。
不及相見。
各自努力。
越十日。
珍囑后事。
叉手捐世。
壽六十一。
坐四十七夏。
塔于中峰。
贊曰。
我?guī)熚涛蚶先恕?div id="adfxfxp"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49_0_187_comment'>
新天童時。
修輯歷祖。
石塔。
余得見智公之塔。
圮于荊棘叢中。
及考天童中興圖志。
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
公初事無準(zhǔn)。
居徑山。
以大義鼓舞。
遽成五峰樓閣。
后公居天童。
不三載而重興莫大之精藍(lán)。
亦座下有其人。
而鼓舞之。
嗟乎非忠于事上。
誠以接下。
曷克有此哉。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祖智,字別山。姓楊氏,順慶人也。年十四得度,初聞僧誦六巖語悅之。時巖住蘇之穹窿,亟往從焉,因閱《華嚴(yán)經(jīng)》“彌勒樓閣……入已還閉”之語,恍如夢覺。越二年,遍叩浙翁琰、無際派、高原泉、淳庵凈、妙峰善,最后見無準(zhǔn)范于雪竇,知是法器,待之彌峻。時或棒喝,交并語不少貸,智欲擬答,禁不能發(fā)。由是知解,都喪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奔榷兑茝缴?,命智分座。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虛迎智主之。寶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吳公潛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攜一缽一囊至縛茅以居。 時州地久旱,祈禱輒應(yīng),人情奔湊,不三載,百廢具舉,天童乃復(fù)舊觀。庚辰九月朔旦,忽示眾云:“云淡月華新,木脫山露骨。有天有地來,幾個眼睛活。”越十日,夜分重別大眾,叉手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禪師之右,玉局文復(fù)之為之銘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號環(huán)溪,俗姓賈,資州(今四川資中)人。
少習(xí)舉業(yè),弱冠棄所學(xué)祝發(fā),受具戒于成都甘露寺。
年二十二游大慈講筵,繼謁晦庵光于正法寺、訥堂辨于六祖寺、土庵圭于東林寺。
后出峽,首抵公安二圣,又游南岳、廬山,經(jīng)蘇、湖至杭。
謁佛鑒禪師于育王寺,被命侍香。
佛鑒遷徑山,復(fù)命知藏。
尋游金陵,依癡絕沖于鐘山二年。
復(fù)歸徑山,被命首眾。
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初住建寧府瑞巖禪寺。
后歷住臨江軍瑞篁山惠力禪寺、隆興府泐潭山寶峰禪寺、黃龍山崇恩禪寺、建昌軍資圣禪寺、瑞州黃檗山報恩光孝禪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入住袁州仰山太平興國禪寺。
五年,入住福州雪峰崇圣禪寺。
九年,入住慶元府太白名山天童景德禪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卒,年八十。
有參學(xué)編《環(huán)溪惟一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覺此撰《行狀》。
 釋惟一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之詩編為二卷。
全宋文·卷七九五八
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號環(huán)溪,資州(治今四川資中)人。墨池賈氏子。少年入道,以敏慧聞,長受具于成都甘露寺,入大慈講筵。歷主建寧瑞巖、仰山、雪峰、天童,焦山等剎。宋亡,抗節(jié)不屈。至元十八年九月卒,年八十。今存《環(huán)溪惟一禪師語錄》二卷。見該書所附《行狀》,參《釋氏疑年錄》。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若琚,號懶翁。
理宗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知南雄州。
釋道沖方外友,曾撰《道沖禪師行狀》。
事見《癡絕道沖禪師語錄》卷下。
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七七八四
趙若琚,宗室,居都昌(今江西都昌)。寶慶二年進(jìn)士,淳祐十二年官朝散郎、權(quán)知南雄州。見《宋史》卷二三九《宗室世系表》二五,隆慶《儀真縣志》卷四,光緒《江西通志》卷二二。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
妙高。
字云峰。
福之長溪人。
家世業(yè)儒。
母。
夢嬰兒坐蓮華心。
手捧得之。
覺而生師。
因名夢池。
神采秀澈。
嗜書力學(xué)。
尤醉心內(nèi)典。
汲汲以入道為請。
父母以夢故。
不奪其志。
俾從云夢澤公。
受具戒。
銳意求道。
首參癡絕沖
曰。
此兒。
語纚纚有緒。
吾宗瑚璉也。
次見無準(zhǔn)范。
范猶器愛。
擬以侍職處。
師嘆曰。
懷安敗名。
遂去。
之育王見偃溪。
掌藏鑰。
一日溪。
舉譬如牛過窗欞。
頭角四蹄俱過。
因甚尾巴過不得。
師劃然有省。
答鯨吞海水盡。
露出珊瑚枝。
溪可之。
尋住南興大蘆。
遂為偃溪嫡嗣。
遷保安江陰勸忠霅川何山。
云衲四來。
三堂皆溢。
朝命升蔣山。
德祐乙亥。
寺被兵。
軍士有迫師求金者。
師曰。
此但有寺有僧。
無金與汝。
偶以刀儗師頸。
蕩磨之。
師曰。
欲殺即殺。
吾頭非汝礪刀石。
軍士感動擲刃去。
寺得無恙。
至元庚辰。
遷徑山。
山經(jīng)回祿。
草創(chuàng)才什一。
師悉力興建。
才還舊觀。
明年己丑正月復(fù)火。
剎那而燼。
寺眾大駭。
師喟然曰。
吾宿生負(fù)此山。
吾償之勿憂。
憂諸人不解狗子無佛性耳。
眾為悚然。
遂竭力再營。
至壬辰十月落成。
為屋千楹。
計(jì)工百萬。
師雖治土木。
而晨夕唱道。
云衲奔湊。
瓶錫幾幾。
宴若無事。
甫十年間。
兩建鉅剎。
如探諸懷。
功亦偉矣。
時教徒肆毀禪宗。
上將信之。
諸禪老縮項(xiàng)無聲。
師聞之嘆曰。
此宗門大事。
吾當(dāng)忍死以爭之。
遂拉一二同列趨京。
有旨。
大集禪教兩門廷辯。
上問。
禪以何為宗。
師奏。
凈智妙圓。
體本空寂。
非見聞覺知。
思慮分別所能到。
宣問再三。
師循源溯流。
緣詞會理。
約二千馀言。
如瀉泉鳴籟。
以答宸衷。
上大悅。
自是使講徒。
不復(fù)有言于禪。
而當(dāng)世之主。
遂深信于禪。
皆師回天之力也。
陛辭南還。
以癸巳六月十七日。
書偈而逝。
閱世七十有五。
臘五十有九。
塔于寺西之居頂庵。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妙高禪師者。
號云峰。
閩之長溪人也。
其母夢池上出大蓮花。
有嬰兒。
合爪坐華心。
以手捧得之而娩。
故小名夢池。
幼明敏好學(xué)。
諸老宿皆以奇童稱之。
愛其吐詞。
有關(guān)圣化。
年未及冠。
忽記宿因。
乃棄業(yè)為大僧。
一錫吳楚。
首參癡絕沖。
以道德文章。
傾動一時。
高微露風(fēng)采。
大喜曰。
此子有沖霄之質(zhì)。
若堅(jiān)其羽翮。
飽足秋風(fēng)。
實(shí)吾宗之望也。
因指見無準(zhǔn)范。
范公不近人情。
及升堂入室。
高對語雍容。
范甚器愛。
已而復(fù)見偃溪聞禪師。
聞住育王。
使高司藏鑰。
一日聞公顧高曰。
不道子無見處。
老僧只道未在。
高對曰。
未在底正是妙。
高受用處。
聞曰。
牛過窗欞頭角。
四蹄都過了因。
甚尾巴過不得。
高連下語。
聞但搖首曰。
未在。
高詞窮。
愧汗橫流。
仰面視聞。
聞?wù)鹇曉弧?div id="ywapthr"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95_1_49_comment'>
過也過也。
高忽徹。
乃踴躍作禮曰。
鯨吞海水盡。
露出珊瑚枝。
聞公笑曰。
子此回可以說禪也。
于是從聞遷南屏。
適宜興。
大蘆虛席。
勤舊請命于聞。
聞以高主之。
及行。
聞乃謂高曰。
先師淅翁琰和尚嘗云。
我自離佛照老人之門。
一味因時度。
日不敢過為。
蓋恐辱吾老人也。
嗟乎先師德業(yè)冠世。
猶其競業(yè)若此。
汝今此行當(dāng)體先人苦口。
使大慧門風(fēng)不濫。
則足矣。
馀何圖哉。
高既居大蘆。
四眾知名。
遷居江陰之勸忠寺。
又遷霅川之何山。
景定間。
有詔移高居蔣山。
上堂曰。
世界未形。
乾坤泰定。
生佛未具。
覿體全真。
無端鏡容大士。
鷹巢躍出。
??破面門。
早是遭人描摹。
那更缺齒老。
胡不依本分。
遙望東震旦。
有大乘根器。
迢迢十萬里。
來意在攙行。
奪市直得鳳。
堂鼓響阿閣。
鐘鳴轉(zhuǎn)喉觸。
諱插腳無門。
合國難追重。
遭訐露蔣山。
迫不得已。
跨他船舷。
入它界分。
新官不理舊事。
畢竟如何戌摟。
夜貯千峰。
月塞草閒。
鋪萬里秋。
元兵渡江。
或請避其鋒。
高曰。
盡大地是戈矛。
汝擬向何處。
去避山門否。
泰在我一人。
汝勿復(fù)言。
兵至。
有迫高索金者。
以刃擬高。
高延頸曰。
要?dú)⒈銡ⅰ?div id="igjbxli"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95_1_122_comment'>
吾頭非汝礪刃處。
即有金乃十方物也。
終不敢奉君以求生。
執(zhí)刃者悚然。
目之舍而去。
丞相伯顏勾戟長鈹環(huán)錯而進(jìn)。
高趺坐繩床。
不涉言色。
顏公甚致敬焉。
乃舍牛百頭糧五百石。
后伯顏問道于靈云定禪師。
乃言蔣山高公。
有德圓通之雅量。
惜當(dāng)時軍務(wù)在握。
未及盤桓。
元世祖庚辰歲。
高遷徑山。
席未溫。
寺罹于火。
眾有咨嗟。
下涕惜其舊。
而難其新。
高曰。
興廢繇人。
法無定相。
于是整理火場。
而安眾曰。
五峰峭峙。
到者須是其人。
一鏡當(dāng)空無物。
不蒙其照祖師基業(yè)。
依然猶在衲僧活計(jì)何。
曾遷變著。
手不得處。
正要提撕。
措足無門。
時方可履踐。
直待山云淡濘澗水。
潺湲一曲。
無私萬邦樂業(yè)正。
恁么時功歸何所。
車書自古同文軌。
四海如今共一家。
閱九年。
徑山復(fù)舊。
戊子有毀我宗于朝廷者。
以為禪說不合圣經(jīng)。
高聞而奮起曰。
此宗門大事也。
吾雖老尚強(qiáng)。
一行至京。
得旨集諸宗徒廷辯。
元世祖問。
禪以何為宗。
高對曰。
凈智妙圓。
體本空寂。
非見聞覺知思量分別所能到。
惟悟得證。
宣問再三。
高歷舉西東諸祖。
至德山臨濟(jì)棒喝因緣大抵。
禪是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趨最上乘。
孰有過于禪。
詞旨明徹。
朝廷震動。
乃宣高進(jìn)便殿賜坐。
又宣百法論師仙林者。
與高持論。
仙林曰。
昔佛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
于是二中間不曾說一字。
五千馀卷。
且道自何而來。
高答曰。
一代時教。
如標(biāo)月指。
了知所標(biāo)。
畢竟非月。
仙林曰。
如何是禪。
高以手打圓相。
仙林曰。
何得動手動腳。
高曰。
上座講得千經(jīng)萬論。
且道者一圈。
落在甚么法門。
仙林不能對。
乃避座稱謝。
高曰。
似則也似。
是則未是。
世祖大悅。
左右皆呼萬歲。
于是天下禪風(fēng)大振。
徑山復(fù)火。
高曰。
老僧宿負(fù)此山耳。
又力營建。
不三載。
以次落成。
南北禪流大集。
或請高說生平行實(shí)。
高笑曰。
衲被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竟入滅。
時世祖十四年癸巳也。
閱世七十五。
坐五十九夏。
塔于寺西。
贊曰。
妙高禪師出居雙徑。
席未煖而寺遭燬。
能以堅(jiān)忍力。
而復(fù)新五峰樓閣。
其事跡灼類無準(zhǔn)。
年垂七十。
尚抵京廷辯。
又類凈因成之。
逢善華嚴(yán)忠國師之驗(yàn)大耳三藏。
嗟乎豈非蛟龍斗則水勢洪。
金石擊而火光烈。
所謂小出大遇。
千秋一合者耶。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高,字云峰,長溪人。母夢池上嬰兒合掌,坐蓮花中。兩手承之,舉抱入懷。覺而生子,因名夢池。出家見無準(zhǔn)于徑山,準(zhǔn)器之,擬以侍職。辭曰:“一事未明,不遍參諸方不止?!彼熘跻娰认?,即請入侍掌藏。一日溪舉“如水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過去,如何尾不得過?”高有省,答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溪可之。會蔣山虛席,直指僉議,無以易高,朝旨從之。歷十有三年,眾逾五百。德祐乙亥,亂兵入境,焚毀廬舍,寺幾不保。有軍卒數(shù)人,迫高求金。高曰:“此荒寺貧僧,布施久絕,何從得金?”卒怒以刃臨之,試摩其頂。乃延頸曰:“欲殺即殺,非汝礪石?!鞭o氣雍容,了無布畏。軍卒歛鋒而退。伯顏丞相見之加敬,舍牛頭赍糧五百石,寺賴以濟(jì)。伯顏且誡諸將曰:“此老僧非常人,宜異待之?!币怨仕碌脽o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0—1285 【介紹】: 宋元間杭州仁和人,字謙甫,號清溪。
年十八入大滌山學(xué)道,宋末主太一宮觀。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授崇道沖應(yīng)清真大師、洞霄主席,十九年兼領(lǐng)太一宮。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號橫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年十五從季父釋正則祝發(fā)。
預(yù)戒于本州廣慈院。
出學(xué)于外,初從石田薰于靈隱,繼留從癡絕沖。
又往太白投天目禮。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為臨安府凈慈寺首座,繼領(lǐng)瑞安府雁蕩山靈巖寺。
八年,移住雁蕩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編《橫川如珙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名誤為行珙)。
事見《語錄》及《牧潛集》卷三《橫川和尚塔記》,《續(xù)燈存稿》卷四、《增集續(xù)傳燈錄》卷四有傳。
 釋如珙詩,以輯自《語錄》卷上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語錄》卷下的詩編為第二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如珙。字子璞。永嘉林處士。娶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舉三子。師其季也。生于宋嘉定壬午。處士。以師孩孤。狷潔不肉食。難養(yǎng)于俗。其季父。有為禪沙門者。名正則。年十五從其祝發(fā)。預(yù)戒后即行參訪。初從石田于靈隱。及癡絕至。猶留從之。然終疑礙無入。聞天目禮禪師太白眾盛。往投以疑。目察其可受。為舉南山筀筍東海烏賊。師儗對。目隨掌之。因忽有省。遂留給侍。國清斷橋。明眼謹(jǐn)肯可求藏主得師。橋遷凈慈。為第一座。橋嘗言。第一座有行解??蓭煴碓紫?。乃以師領(lǐng)雁山靈巖禪寺。說法嗣天目。師疾宗唱之濫古響。瘖郁于可不可。白黑無所諱。為提拈贊示。必崖聳標(biāo)立。務(wù)特起以映于古。不少牽避于俗好惡。其辯強(qiáng)自勝若此。然與人語囁吻。促刺不敢出。視之巽愿人也。其蓄眾慈以誠。不為銜勒威控之術(shù)?;蛎嬲娍咕蟛贿d旁聽皆憤。師終無所罰。更收拭進(jìn)。使之不以忤己為銜。人始嫌其不威。久而懷之。舉遷能仁。丙子之亂。乃歸放牧寮。辭病閉臥。不應(yīng)外。至元二十年。忽有旨。授師育王廣利禪寺。師愕眙。謂非己。疑拒累月乃受。蓋有奏于上者。而不以告。其遷能仁亦然。自公選道廢。位以求得。惟師皆自至。時論榮之。師既引宗據(jù)祖。屏遏今學(xué)。年漸歲炙。以取慕信。當(dāng)教法衰殘。諸老師物故。學(xué)者無所往。皆聚于師。故季年聲實(shí)喧震。傾撼天下。然師未嘗以望譽(yù)怙挾。慢略細(xì)故。雖瓦埏木植。羹??辛咸。碎屑之間。即眾所資仰。必盡其慮力。咸有跡可觀述。凡六年乃退。前退之歲。為藏穴寺側(cè)。曰此庵。將沒造曰。吾旦日行矣。歸坐。書所以訣眾者而化。年六十八。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師樸。外少飾中凝不雜。能持坦坦。不變于怒喜怨愛。晚居能仁育王。道益光。師亦懼于無傳。講誘孜孜。未有厭位。卻眾嗜閑意?;蚱榷畡t忻然。避脫棄比毛秕。不以進(jìn)退順通懷蠆芥。弟子稟遺誡。窆全身于塔。師自預(yù)為塔銘及訣眾語。與所說法。有錄。高安釋圓至。序而行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如珙,字橫川,姓林氏,永嘉人也。生有特性,不嘗肉食,叔父正則乃為之落發(fā)。初見石田于靈隱,時國清斷橋延典藏錀。及遷凈慈,命為首座。元至元十年,有旨授珙育王,懋暢宗風(fēng),行修精實(shí),指示法門,深入玄妙。敩人行履,自明去來。一日忽自謂曰:“今年六十六,死日將至,火之乎,土之乎?”西堂唯庵貫云:“古鄮山中有一片地,荒草凄然,足安舍利?!币虔B石為塔,而自銘焉,詞曰:“天生一穴,藏我枯骨,骨朽成土,土能生物,結(jié)個葫蘆掛趙州壁,永脫輪回起三世佛?!睂{,書訣而化。時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也。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