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19—1086 【介紹】: 宋陜州夏縣人,字君實。司馬池子。少聰穎好學,以父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累官知諫院、翰林學士、權御史中丞,復為翰林兼侍讀學士。極力反對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為由,數與安石、呂惠卿等辯論,因出知永興軍。神宗熙寧四年,判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十五年,專修史書,絕口不論時事。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起為門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起用劉摯、范純仁、范祖禹、呂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復舊制。在相位八月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初編撰戰(zhàn)國至秦二世歷史為《通志》八卷,英宗命設局續(xù)修,神宗改書名為《資治通鑒》,元豐七年成書。另有《溫國文正公文集》、《稽古錄》等。
詞學圖錄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初仕蘇州簽判。父死服除,改武成軍簽判。慶歷六年(一○四六),以龐籍薦授館閣???,后受龐籍辟為并州通判。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待制,知諫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熙寧三年(一○七○),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知永興軍,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六年,以端明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居洛陽,主編《資治通鑒》。哲宗即位,召主國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贈溫國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卷,雜著多種。事見《東坡全集》卷九○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司馬光詩十四卷,以《四部叢刊》影宋刊《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即宋紹熙刊本,亦即紹興二年本)為底本,參校清乾隆六年陳宏謀??端抉R文正公傳家集》(簡稱陳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簡稱四庫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無詩,分別據陳宏謀刊本補入。底本卷六《又和諷古》“海客久藏機”一首,與卷一《和之美諷古二首》之二重復,已刪略。又輯得集外詩及斷句,另編為一卷。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主編《資治通鑒》,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存詞三首,見《苕溪漁隱叢話》及《陽春白雪》。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甲科。歷大理評事、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開封府推官,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時仁宗未立嗣,數上疏諫言。英宗朝進龍圖閣直學士,判吏部流內銓。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除御史中丞,權知審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異議,與安石數論辯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判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專修《資治通鑒》,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臨朝,召為門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力廢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資治通鑒》三百二十四卷,《考異》三十卷,《通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涑水紀聞》十卷等,并注釋《易》、《孝經》、《老子》、《法言》、《太玄》等。見蘇軾《司馬文正公光行狀》(《東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226 【介紹】: 金代州繁畤人,字和之。胥持國子。世宗大定二十八年進士,以能稱。宣宗貞祐間,累拜尚書右丞。南渡后,改知平陽府事,建言選將、練兵等事,均合機宜。哀宗時,官至平章政事,封英國公。中州集
鼎,字和之,代州繁畤人。父持國,大定中為太子司藏,有功母后家。章宗即位,擢拜尚書右丞。和之,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至寧初,都城受兵,由戶部尚書參知政事。宣宗即位,除泰定軍節(jié)度使,不赴,改判大興。貞祐二年,拜尚書右丞。車駕南渡,出為汾陽軍節(jié)度使,移知平陽,權河東南路宣撫使。四年,授樞密副使,權右丞,兼職如故。五年正月,朝京師,進平章政事,封莘國公,行臺關中。未幾,兼左副元帥。明年,以溫國公致政,封英,行臺衛(wèi)州,以病薨于位。雷希顏為作神道碑云:黃霸為良吏稱首,及為丞相,與張敞論列,功名大減。王允當漢祀之衰,計誅董卓,近古社稷臣,然不赦涼州人,旋致傕泛之禍。蕭俛之清介,崔植之論議,皆足為唐名臣。而俛議銷兵,植餓朱克融輩不畀一官,遂再亂河朔。彼或量不足,或才略有所窮,權不足以濟事,智不足以知時故也。以姚崇之賢,惟其不知道,未免為救時之相,其他可知也。國家有通明相曰英國胥公,尚兼數公之長。予謂希顏此論,似涉過差,至于為國朝名相,以度量雄天下,則在公為無愧矣。在長安日,乞致仕表云:興造功業(yè),方圣主有為之時;表里山河,豈愚臣養(yǎng)病之地。送弟有之云:世事正須高著眼,宦途休厭少低頭。他文類此。弟恒常之子嗣祖,今在燕中。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浙江金華人,字平仲,友龍子。博涉群籍,文詞蔚贍有法,以善古文聞名于時。元末貢于鄉(xiāng),洪武間入禮賢館,為國子學錄,遷學正,擢翰林編修。十年,宋濂薦以自代,以疾力辭。二十一年聘主會試,尋為處州教授。以表箋忤旨下獄死。二子救父并被刑,士論惜之。有《蘇平仲集》存世。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三
伯衡字平仲,金華人。明初為國子學錄,遷學正。被薦擢翰林編修,辭歸。洪武十年,學士宋濂薦以自代,復以疾辭。后為處州教授,坐表箋誤,下吏死。有《平仲集》十六卷。(田按:平仲以古文鳴,宋景濂《送平仲還鄉(xiāng)序》云:「平仲辭章,體裁嚴比,姿態(tài)橫逸,如春陽被物,或根或荄,或卉或條,或小或大,或圓或偏。各隨其物而暢之,無有同者。」又云:「司馬溫國公光《資治通鑒》成一家言,宋之后,元承之。宋有李燾,雖嘗著為編年,異同之論,皆并存之,蓋不敢當作者之任。《元史》新修。十四朝之行事,亦頗粲然可觀。有能搜纂以續(xù)司馬之書者,將不在今日乎!平仲學術富而辭章美。其東還也,將操筆削而成百代不刊之典。」其為老輩推重如此。平仲之官學錄也,在丙午七月。吳元年丁未進學正,見所作《國子學同官記》。其被薦在洪武元年庚戌,集中有《庚戌七月九日晡時御筆宣喚》詩云:「玄霜濕霧動龍香,水殿書題愛晚涼。蟣虱小臣惟感愧,姓名衣被五云章。」《明日入見奉天門口號》云:「玉階俯伏聆天語,金匱抽書亦許陪。」又《明日詣相府控辭述懷》云:「只緣多病兼無似,只合山林送此生。」蓋引見后授編修,即以病辭也。其官國子前后五年。胡仲子跋《平仲集》云:「平仲居太學六年。」《提要》疑為史誤。余詳檢本集,蓋仲子誤加一年,史不誤也。集中又有《被留校讎元史史館雜書》詩云:「筆削自從尼父后,文章無過馬遷優(yōu)。坐銷官燭知無補,絲絡翻慚進庶羞。」蓋辭官后又被留史館,至明年始得還也。平仲夙懷恬退,《連雨雜書》詩云:「決去胡不早,無營尚盤桓。」《東齋夕書》詩云:「偶隨孤鶴行。時見辣螢度。即此有馀歡,何況山中去。」厥后景濂薦以自代,力辭還山。二十一年聘主會試,后辭還。尋授處州教授,以表箋忤旨下獄死。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其為斯人言哉!《平仲集》十六卷,詩僅一卷,非其所措意,而澤古既深,風格亦自騫舉,其他著述無聞,集本近亦罕見,馀假之江陰繆慶云自在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