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猛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僧。譯意法勇。幽州黃龍人。俗姓李。幼為沙彌,修苦行。聞法顯等躬踐佛國,遂于武帝永初元年招集沙門二十五人,入流沙,經(jīng)龜茲疏勒諸國,進至罽賓,學(xué)梵文,求得《觀世音受記經(jīng)》梵文一部。在檀特山南石留寺受大戒。再西去月氏國入中天竺,同行生者惟五人,赍石蜜為糧。終至南天竺,遂隨舶泛海,達廣州而歸。譯有《觀世音受記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勇。
出李氏。
幽州黃龍人。
為沙彌。
持苦行。
讀法顯西游事。
欲蹤跡之。
以宋永初元年。
沙門僧猛曇朗二十有五人。
出海西郡。
入流沙高昌。
遂道龜茲沙勒。
登蔥嶺。
望雪山障霧千里。
有大江湍駛。
以繩為橋。
橋之上僅可行一人。
先渡彼岸者。
必舉火為識。
此岸之人見煙。
而后可進。
久無煙。
則知其人墮江中矣。
三日乃至大雪山。
壁立千仞。
俱有杙孔。
處處相對。
人持四杙。
更互著崖孔中。
猿臂而過。
至平地失十二人。
入罽賓國。
拜瞻佛缽。
留歲馀。
學(xué)梵語梵書。
得觀世音授記經(jīng)。
又西去并辛頭那提河。
入月氏國。
瞻內(nèi)髻骨觀自沸水乘舟。
至檀特山南石寺。
寺僧雜三乘學(xué)。
天竺佛陀多羅。
此云覺救者。
果位人也。
無謁請為和尚依止。
以受大戒。
漢沙門志定。
為阿阇梨。
因坐夏。
夏休乃行。
路皆中天竺境也。
地曠人稀。
赍石蜜為糧。
顧影孤絕。
同伴馀五僧耳。
茍經(jīng)險難。
即系念觀世音以免。
將入舍衛(wèi)國。
有狂象群來。
方歸念間。
獅子從林中出。
象怖伏。
遺糞而去。
渡恒河。
有野牛群吼而來。
又歸念之。
俄大鷲飛來。
于是牛亦奔散。
無渴留止。
遍觀陳跡。
親依圣賢久之。
尋附海舶以歸。
至廣州。
其終。
別有傳記。
神僧傳·卷第二
釋曇無竭。
此云法勇。
姓李氏。
幽州黃龍人。
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jīng)。
為師僧所重。
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門僧猛等。
共赍幡蓋供養(yǎng)之具。
遠適西方。
初至河南國。
仍出海西郡。
入流沙到高昌。
郡經(jīng)歷龜茲沙勒。
諸國登蔥嶺度雪山。
進至罽賓國禮拜佛缽。
停歲馀學(xué)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jīng)梵文一部。
復(fù)西行至辛頭那提河。
緣河西入月氏國。
禮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雜三乘學(xué)。
無竭停此寺受大戒。
復(fù)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曠唯赍石蜜為糧雖屢經(jīng)危棘。
而系念所赍觀世音經(jīng)。
未嘗暫廢。
將至舍衛(wèi)國。
中野逢山象一群。
無竭稱名歸命。
即有師子從林中出。
象驚惶奔走。
后度恒河。
復(fù)值野牛一群。
鳴吼而來。
將欲害人。
無竭歸命如初。
尋有大鷲飛來。
野牛驚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
其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jīng)。
今傳于京師。
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釋曇無竭。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黃龍人也。
幼為沙彌便修苦行。
持戒誦經(jīng)。
為師僧所重。
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
共赍幡蓋供養(yǎng)之具。
發(fā)跡北土遠適西方。
初至河南國。
仍出海西郡。
進入流沙到高昌郡。
經(jīng)歷龜茲沙勒諸國。
登蔥嶺度雪山。
障氣千重層冰萬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于東西兩山之脅系索為橋。
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煙為幟。
后人見煙。
知前已度方得更進。
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fēng)吹索人墮江中。
行經(jīng)三日復(fù)過大雪山。
懸崖壁立無安足處。
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對。
人各執(zhí)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轉(zhuǎn)相攀。
經(jīng)日方過及到平地相待料檢。
同侶失十二人。
進至罽賓國禮拜佛缽。
停歲馀。
學(xué)梵書梵語。
求得觀世音受記經(jīng)梵文一部。
復(fù)西行至辛頭那提河。
漢言師子。
曰緣河西入月氏國。
禮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雜三乘學(xué)。
無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禪師佛馱多羅。
此云覺救。
彼土咸云。
已證果。
無竭請為和上。
漢沙門志定為阿阇梨。
停夏坐三月日。
復(fù)行向中天竺。
界路既空曠唯赍石蜜為糧。
同侶尚有十三人。
八人于路并化。
馀五人同行。
無竭雖屢經(jīng)危棘。
而系念所赍觀世音經(jīng)未嘗暫廢。
將至舍衛(wèi)國。
野中逢山象一群。
無竭稱名歸命。
即有師子從林中出。
象驚惶奔走。
后渡恒河。
復(fù)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
將欲害人。
無竭歸命如初。
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
遂得免之。
其誠心所感在險剋濟。
皆此類也。
后于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
所歷事跡別有記傳。
其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jīng)。
今傳于京師。
后不知所終。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黃龍人。
幼為沙彌。
便修苦行。
持戒誦經(jīng)。
為師僧所重。
常聞法顯等。
躬踐佛國。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
招集同志沙門。
僧猛曇朗之徒。
二十五人。
共赍幡蓋供養(yǎng)之具。
發(fā)跡至河南。
出海西郡。
進入流沙。
到高昌郡。
經(jīng)歷龜茲沙勒諸國。
登蔥領(lǐng)。
度雪山。
障氣千重。
層冰萬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于東西兩山之脅。
系索為橋。
十人一過。
到彼岸已。
舉煙為幟。
后人見煙。
知前已度。
方得更進。
若久不見煙。
則知暴風(fēng)吹索。
人墮江中。
行經(jīng)三日。
復(fù)過大雪山。
懸崖壁立。
無安足處。
石壁皆有故杙孔。
處處相對。
人各執(zhí)四杙先拔下杙。
右手攀上杙。
展轉(zhuǎn)相攀。
經(jīng)三日方過。
到平地。
料檢同侶。
失十二人。
進至罽賓國。
禮拜佛缽。
停歲馀。
學(xué)梵書梵語。
求得觀世音受記經(jīng)梵文一部。
復(fù)西行至辛頭那提河。
(獅子口)緣河。
西入月氏國。
禮拜佛肉髻骨。
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雜三乘學(xué)。
無竭停此寺受大戒。
于天竺禪師佛馱多羅。
(登圣果名)夏坐三月。
復(fù)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曠。
唯赍石蜜為糧。
同侶十三人。
八人死于路。
五人同行。
無竭雖屢經(jīng)危棘。
而系念所赍觀世音經(jīng)。
未常暫廢。
將至舍衛(wèi)國中。
野逢山象一群。
無竭稱名歸命。
即有師子。
從林中出。
象驚惶奔走。
后度恒河。
復(fù)值野牛一群。
鳴吼而來。
將欲害人。
無竭歸命如初。
尋有大鷲飛來。
野牛驚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
隨舶汎海。
達廣州。
譯出觀世音受記經(jīng)。
傳于京師。
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尹氏。冀州人。少師事沙門志欽得度。時以徐州沙門法遷有重望。經(jīng)論精練。欽由以次托焉。遷公南游。隨止京口竹林寺。年十五。隨還彭城。以成實三論馳譽講肆。入京師止謝寺。沙門智藏僧旻法云。皆當(dāng)時俊杰。然所學(xué)亦依次折中。文惠文宣二王。師事之。永明八年。講百法論。至破塵品微笑而化。壽五十七矣。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慧次。
姓尹。
冀州人。
初出家為志欽弟子。
后遇徐州釋法遷解貫當(dāng)世。
欽乃以次付囑。
仍隨遷。
南至京口止竹林寺。
至年十五隨遷還彭城。
雖復(fù)年在息慈。
而志學(xué)無勌。
清鑒倫通。
超然孤拔。
至年十八解通經(jīng)論名貫徐土。
迄稟具戒業(yè)操彌深。
頻講成實及三論大明中出都止于謝寺。
迄宋季齊初歸德稍廣。
每講席一鋪輒道俗奔赴。
沙門智藏僧旻法云等。
皆幼年俊朗慧悟天發(fā)。
并就次請業(yè)焉。
文慧文宣悉敬以師禮四事供給。
永明八年講百論。
至破塵品忽然從化。
春秋五十七矣。
時謝寺又有僧寶僧智。
長樂寺法珍僧向僧猛法寶慧調(diào)。
并一代英哲。
為時論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