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許楨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石聲漢(1907-1971) 湘潭人。農(nóng)業(yè)學家,著述豐富。業(yè)余喜詩,有《荔尾詞存》。
荔尾詞存
1907.11.19-1971.6.28,中國農(nóng)業(yè)史學家、農(nóng)業(yè)教育家和植物生理學家。湖南省湘潭縣人。1924年入武昌高等師范生物系,1928年于中山大學結業(yè)。1933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求學,獲植物生理學哲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原西北農(nóng)學院、同濟大學理學院、武漢大學教授。 1951年后任原西北農(nóng)學院教授、古農(nóng)學研究室主任。曾長期從事生物學和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是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哺乳類動物的學者之一。1955年后致力于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的研究。先后撰寫了《齊民要術今釋》、《四民月令校注》、《農(nóng)政全書校注》等15種專著,是我國農(nóng)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有《荔尾詞存》。
荔尾詞存·前言
父親離我們而去已有26個年頭了,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我們對人生、事業(yè)的感悟越來越深刻,我們對父親的敬重、思念之情也愈來愈濃烈。
除刻骨銘心的養(yǎng)育之恩,我們更景仰他的人品、他的學識、他的意志,他對祖國和人民的奉獻精神。
父親一生極不尋常,他從小體弱,中年又患嚴重的肺心病和哮喘,以這樣羸弱之身孜孜不倦地工作,在40多年的時間里,克服了種種干擾,寫成贏得國內(nèi)外一片贊譽的近600萬字的科學著作,涉及古農(nóng)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植物學和動物學、農(nóng)業(yè)教育等領域。
他同時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工作,桃李滿天下。
若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按他的計劃,他還能奉獻出更多、更多。
父親不僅是一個有建樹的科學家,而且興趣愛好廣泛,詩詞、書法、篆刻都頗有造詣。
父親自笑酷愛文學,有很高的古文修養(yǎng)。
他12歲開始賦詩,14歲起填詞,寫過近400首詩詞,令我們惋惜的是僅留下不到百首詞。
父親手書的詞集及“憂讒畏譏——一個詩詞故事”一文,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當作“黑教材”。
1979年幸得父親的助手姜義安先生發(fā)現(xiàn),及時搶救,才免于焚毀。
姜先生還曾冒著風險抄錄父親的另一些詩詞及其解釋。
在此,我們對姜先生謹致衷心的感謝。
父親的詞集主要是1948年以前的作品,抒發(fā)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愛與恨。
詞集展示了父親的精神世界:他為了“不負六億人民四五十年來之供養(yǎng)”,而拼全力耕耘,他飽受譏讒而絕不消沉,備嘗窮困而絕不潦倒,歷經(jīng)憂患而意志彌堅。
父親的詞表達了對黑暗腐朽的憤懣與痛恨,寫出了對親人、朋友真摯的愛,感情細膩而濃烈。
詞集中有16首傾吐了父親對我們母親的一片深情,還有不少詞描述了他們患難與共的生活。
我們的母親許慕貞(又名許楨),1908年6月15日生,廣西梧州人,畢業(yè)于廣西省立第二中學,曾在中山大學化學系旁聽。
1929年,父親因病去廣西休養(yǎng),經(jīng)摯友趙佩瑩舉薦,在梧州廣西省立第二中學代課,因而與母親相識相愛。
母親的一位老師曾告訴我們說,母親是班上唯一的女生,卻是功課最好的學生。
1932年7月他們在廣州成婚,這三年多的熱戀感情成為《??集》的主旋律。
1933年秋,父親赴英國留學,母親帶著剛出世的定機返回梧州娘家,在《西海集》中父親寫出了深摯的離別相思之情。
母親是一個典型的善良、賢惠、勤勞的東方女性,她與父親相濡以沫,患難與共。
在長期艱辛的歲月里,以自己柔弱的雙肩支撐著家庭與父親的事業(yè)。
母親伴隨著父親從南到北,有從北到南顛沛流離。
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父親,奉養(yǎng)祖母,接濟我們的三個叔父完成大學學業(yè),拉扯大六個兒女,使他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母親放棄了小學教師的工作,全力操持家務。
她省吃儉用,將清貧的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每月發(fā)薪后,她把有數(shù)的錢分成兩份,一份寄給祖母和叔父,另一份維持自己小家庭生活。
從我們記事到長大離開家,從未見過母親有閑暇和任何的娛樂。
她每天自天不亮忙到深夜,除洗衣做飯外,還要做全家的衣服鞋帽,干不完的家務活令她走路像小跑一樣。
我們每日功課的檢查也大多由母親負責,她還經(jīng)常為父親謄寫文稿。
在母親的全力支持下,父親得以安心于教學、科研和寫作,我們兄弟姐妹也得以順利地大學畢業(yè)。
父親去世后,母親一直深深地懷念父親,心情抑郁,于1978年11月病逝,享年70歲。
她為父親、家庭、子女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父親的杰出成就中也飽含著母親的心血。
出版這本詞集也是表達我們對可敬的母親深深的愛和懷念。
父親說過“平生不甚以顯達榮樂為懷,尤不欲以詞人文士見目”,他填詞作詩是為了“自寫塊壘”,抒發(fā)自己的情懷,除親人、密友外,很少示人。
許多熟悉他的人并不確知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
出版這部詞集可能違反了父親的意愿,但為了更好地紀念父親,讓一切關心他、懷念他的親友們能更全面地了解他;也為了讓我們的后代知道他們有這樣一位值得驕傲和懷念的祖先,將這份感情一代代地傳下去,我們決定將這部詞集公開發(fā)表。
1982年定機曾將父親的手跡復印了200份贈送親友,反響強烈,至今海內(nèi)外仍不斷有人索要。
父親的摯友,前南開大學副校長吳大任先生曾在《懷聲漢》一文中動情地寫道:“我希望這些詞及其筆跡將作為文化遺產(chǎn)永遠保存。
”定扶在退休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整理,對詞加標點、說明和注釋。
我們兄弟姐妹一直努力為詞集出版營造環(huán)境,其中包括必需的經(jīng)濟條件。
現(xiàn)在這部詞集終能付印,了卻了我們的一樁心愿。
父親生前還喜愛篆刻藝術,常用篆刻抒發(fā)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
我們將珍藏的二十余枚印章制成印譜附于詞集之后。
希望從另一方面展示父親的才華。
我們兄弟姐妹均未從事過文學工作,詩詞知識膚淺,望各位前輩及朋友讀后給我們一些指點,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父親的作品。
父親的詞作,自辛酉迄丁卯(1921-1927)年間的作品,自己命名為《蓬梗詞》。
從丁卯暮秋寄居嶺南后所寫的幾個集子,如《??集》、《西海集》、《弄漚集合》、《病驥驥》,均以《荔尾詞存》結集,并說“嗣是歷歲積存,皆用荔尾為名”。
如今我們把父親各個時期的詞作匯為一編,總括冠以《荔尾詞存》。
為了有助于理解父親和他的詞,將他寫的《憂讒畏譏》、《與楊東莼書》和二叔石聲淮生前所寫的“《荔尾詞存》手跡復印本后記”刊于卷首。
并附上我們對詞集所加的標點、說明和注釋。
定機 定杜 定枎 定樸 定桓 定栩 1997年11月
荔尾詞存·序
作者:葉嘉瑩 《荔尾詞存》是一位終生致力于現(xiàn)代生物學與古農(nóng)學之科研與教學的石聲漢教授之遺作。我與石教授既完全不相識,我的專業(yè)與石教授的專業(yè)也完全不相干,而石教授之哲嗣現(xiàn)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任教的石定機先生,乃竟然專程至我的老家尋問,要我為其先父之遺集寫序,這其間自然也有一段淵源。原來石聲漢教授與南開大學以前的吳大任校長二人原為生前摯友,而吳校長及其夫人陳{受鳥}教授二人雖同為數(shù)理學家,但卻都雅愛詩詞。自一九七九年以來,每次我到南開大學來講授詩詞時,他們夫婦二人往往抽暇來聽我講課,偶逢春秋佳日,陳{受鳥}教授還會以盆花相贈,更有時邀我至其家中參加昆曲之雅集。我對他們夫婦二人之學問人品既久懷欽仰,而他們夫婦二人對朋友之敦厚熱誠,則尤其使我感動。今年秋天我再度返回南開,卻驚聞吳校長已于數(shù)月前去世。當我去探望陳教授時,于追懷悼念吳校長之余,陳教授還曾為我殷勤敘及,在三十年代初吳校長與石教授同時考取第一屆中英庚款留學生后,在英倫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知交相賞的情誼,并言及吳校長希望我能為石教授之詞集寫序的遺愿。其實陳教授殊不知早在我來津探望她以前,當我抵達北京老家時,石教授之哲嗣石定機先生已曾由于他們的介紹,攜其先父之遺集來看望過我了。而我今天之所以執(zhí)筆為石教授之詞集寫序,除了由于被吳校長與石教授的這一份知己相交死生不渝之情誼所感動以外,同時更是由于被這一冊詞集本身所表現(xiàn)出的作者之品格情操及其深厚之古典學養(yǎng)所給予我的一種直接的感動。這是一冊不平凡的詞集,我為自己能有機會讀到這一冊不平凡的詞集而深感幸運,也對吳校長夫婦之推介使我能有此機會讀到此一詞集而身懷感謝。 我是一個終生從事古典詩詞之研讀與教學的工作者,平日所閱讀過的古今詞人之作,不可謂不多。無論其為婉約豪放,無論其為典雅俚俗,無論其為正統(tǒng)新變,其中自然都不乏令人賞愛和感動的佳作。而在如此眾多的各色各樣的作品中,石教授的《荔尾詞》卻別具一種迥異于眾的不平凡之處。關于折衷不平凡之特質(zhì)的形成,我一位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因素:最主要的一點因素,乃是由于石教授生而就具有著一種特別善于掌握詞之美感的、屬于詞人的心性。關于折衷特美和心性,我以前在其他論詞的文稿中,也早已曾有所述及。約言之,詞體中所表現(xiàn)的,乃是較之詩體更為纖美幽微的一種美感特質(zhì),清代常州詞派之開創(chuàng)者張惠言,在其《詞選》一書中就曾提出說,詞之特質(zhì)乃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可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晚清的名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一書中,也曾提出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因此要想寫出真正屬于詞之特美的作品,那么我們首先所要求的,就應是寫詞的人要具有一種具含纖美善感之特質(zhì)的詞人的心性。而石教授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可以說正是這種詞人之心性與詞體之美感的一種自然的結合。據(jù)石教授在其所自撰的題為《憂讒畏譏——一個詩詞的故事》一篇文稿中之敘寫來看,他自幼舊事一個敏感而多憂思的少年,生長于一個人際關系極為復雜的大家庭中,身為“窮房子弟”的他,所受之于父親的教誨乃是忍耐和承受。而在他所閱讀的小說中,最能引起他共鳴的則是小說中的一些弱者的心聲,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所寫的《柳絮詞》,《聊齋·褚生》一篇中李遏云所吟的《浣溪沙》詞。這些情思石教授統(tǒng)稱之為“憂讒畏譏”之情,而這應該也就正是石教授何以將其自敘個人寫作詩詞之經(jīng)歷的一篇文稿,題名為《憂讒畏譏——一個詩詞的故事》的緣故。以“憂讒畏譏”四個字來自敘自己寫詞之體驗和經(jīng)歷,外表看來雖然似乎只是頗為個人的一件事,但私意一位此一題名卻頗有兩點深義可供沉思。第一點可供沉思者,乃是這四個字確實探觸到了詞之美感的一種特殊品質(zhì)。關于此種特質(zhì),我在前文已曾引述過張惠言與王國維二家的“幽約怨悱”及“要眇宜修”之說,不果張、王二家的說法,卻仍嫌不夠徹底,他們都只能但言其然,而未能深言其所以然。所以這些年來我對于詞之美感特質(zhì)的形成之因素,曾經(jīng)頗作了一些反省的思索。首先于一九九一年,我曾寫了一篇題為《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的長文,以為詞之特美的形成,與早期歌辭之詞中的女性敘寫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后我于一九九三年又寫了一篇題為《從艷詞發(fā)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zhì)》的長文,對詞之美感特質(zhì)作出了一些更為觸及其本質(zhì)的探討。在該文中我曾對于這種本質(zhì)試擬了一個“弱德之美”的名稱,以為《花間》詞中之女性敘寫固然是一種“弱德之美”,即使是豪放派的蘇、辛詞之佳者,其所具含的也同樣是一種“弱德之美”。而且曾嘗試加以申論,說“這種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xiàn)出的不得不采取約束和收斂的一種屬于隱曲之姿態(tài)的美。如此我們再反觀前代詞人之作,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凡被詞評家所稱述為‘低徊要眇’、‘沈郁頓挫’、‘幽約怨悱’的好詞,其美感之品質(zhì)原來都是屬于一種‘弱德之美’”,又說“就是豪放詞人蘇軾在‘天風海雨’中所蘊含的‘幽咽怨斷之音’,以及辛棄疾在豪健中所蘊含的沉郁悲涼之慨,究其實也同是屬于在外界環(huán)境的強勢壓力下,乃不得不將其‘難言之處’變化出之的一種‘弱德之美’的表現(xiàn)”。以上所敘寫,乃是我多年來對詞之美感特質(zhì)加以反省后的一點認識。而如今當我見到石教授以“憂讒畏譏”四個字為標題,來自敘其寫詞之經(jīng)歷與體會時,遂油然產(chǎn)生了一種共鳴之感。我以為石教授所提出的“憂”“畏”之感,與我所提出的“弱德之美”在本質(zhì)上是有著相通之處的,也就是說,這種感受和情思都是由于在外界強大之壓力下,因而不得不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屈求全的一種感情心態(tài)。我實在沒有料想到石教授以一位并非以詩詞為專業(yè)的科學工作者,竟然能以其天資所稟賦的詞人之心性,如此直接而敏銳的以其個人一己直觀的體驗,輕易地就掌握了詞之美感的一種最基本的特質(zhì)。這自然是石教授所提出的“憂讒畏譏”四個字之第一點可供沉思之處。 至于第二點可供沉思之處,則是這四個字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還蘊藏有一種豐富的內(nèi)含。它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之才人志士的一種普遍的心態(tài)。先就這四個字的字面而言,它們就原是出于中國文化歷史中之一位才人志士的一篇名作,那就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氏文中所敘寫的“憂讒畏譏”的心態(tài),正是一位具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才人志士的“憂畏”,所以“憂讒畏譏”四個字所蘊含的,實在不僅只是一種自我約束和收斂的屬于弱者的感情心態(tài)而已,而是在約束和收斂中還有著一種對于理想的追求與堅持的品德方面之操守的感情心態(tài)。其為形雖“弱”,但卻含蘊有一種“德”之操守。而這也就正是我之所以把詞體的美感特質(zhì),稱之為“弱德之美”的緣故。如果從石教授一生的為學與為人的持守和成就來看,他平生的一切可以說就都是在憂患困苦之中完成的。據(jù)姜義安先生所寫的《春蠶頌——記著名古農(nóng)學家石聲漢教授》一文中之記敘,石教授曾在短短三年之內(nèi),就寫了《齊民要術今釋》九十七萬字,《泛勝之書今釋》五萬八千字,《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科學知識》七萬三千字;同是自己又把后兩種書翻譯成英文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外發(fā)行(在短期內(nèi)就曾再版四次)。石教授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曾經(jīng)受到過英國撰寫《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博士的極端重視。在《科技史》的《農(nóng)業(yè)史》一冊中,曾經(jīng)多次引用石教授的論著。而在石教授自己的國家內(nèi),則當他的《齊民要術今釋》于一九五八年將第四冊陸續(xù)出完時,卻正是石教授自己本人被批評之時。但石教授卻并未因此而放棄他的科研的志業(yè)和理想。批判過后,一九六二年他就又開始了整理《農(nóng)政全書》的工作。當時他白天還擔任著教學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整理《農(nóng)政全書》,而那時他還患著嚴重的哮喘病。但只要喘息稍舒,他就繼續(xù)不斷的工作。他終于完成了一百三十余萬字的《農(nóng)政全書校注》,十七萬字的《農(nóng)桑輯要校注》,還有《中國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要略》、《中國古代農(nóng)書評介》、《輯徐衷南方草物狀》等多種其他著作。而他最后的文稿甚至是寫在煙盒紙和報紙邊等上面的,則其處境之艱苦可知。姜義安先生把他所寫的那篇紀念石教授的文章題名為《春蠶頌》,一方面固然因為石教授的講學與著述之工作,其所做出的貢獻,真是如春蠶吐絲之至死方休;另一方面也因為石教授自己曾寫過以《春蠶夢》為題的十二首《憶江南》詞。詞前有一小序,石教授自謂此十二首詞乃因其于“歲暮檢書”之際,偶見其舊作《生命新觀》之棄稿而作,則其以春蠶吐絲自喻其傾注心血以從事著述的喻意,固屬顯然可見。而從其每一首詞的小標題,及其詞中所敘寫的情事來看,則尤可見其寄喻之深意,下面我們就將抄錄其中的兩首來看一看: 《憶江南》之八·絲(積稿) 抽不盡,一緒自家知。爛嚼酸辛腸漸碧,細紓幽夢枕頻移。到死漫馀絲。 《前調(diào)》之十·衣(成冊) 裁制可,依夢認秾纖。敢與綺紈爭絢麗,欲從悲閔見莊嚴。壓線為人添。 這兩首詞從蠶之吐絲經(jīng)織帛而裁剪成衣,以喻寫才人志士之撰述之積字成稿以至于裝訂成冊。第一首詞開端“抽不盡,一緒自家知。”二句,是寫蠶之吐絲一如人之由心血抽繹成篇。蠶之絲緒唯蠶自知,一如人撰述之用心亦唯己自知,故曰“抽不盡,一緒自家知?!薄V劣凇盃€嚼酸辛腸漸碧”句,表面自是寫蠶之嚼食桑葉,乃至通體變?yōu)楸躺?,而其所喻者則是人之生活雖茹苦含辛,而內(nèi)心中所醞釀蓄積者,則為一腔碧血。至其下句之“細紓幽夢枕頻移”,表面自應仍是寫蠶在吐絲時其頭部之左右擺動之狀,故以“枕頻移”為喻,而另一面則“枕頻移”三字卻也正可以喻示人在撰述時之用心思考雖就枕而不能安眠之狀。只此“枕頻移”三字已經(jīng)把蠶與人之形象和情思都寫得極好,何況上面還有“細紓幽夢”四個字?!皦簟本腿硕?,自可喻示其撰著所追求之理想;至于就蠶而言,則其一世之纏綿辛苦吐絲自縛所追求者,倘亦有一理想存于其間者乎。至末句結尾之“到死漫馀絲”五字,則寫人生之苦短,志意之苦多,至死而仍意有所不盡,一如蠶之到死而仍有馀絲。真是把才人志士的理想和悲哀寫得如此之沉痛纏綿。至于次一首開端的“裁制可,依夢認秾纖”二句,則以蠶絲之裁帛制衣,喻示人之寫稿成冊,而“夢”則喻示所追求之一種理想,最后獲得之成果自應求其與最初之理想相符合,故曰“依夢認秾纖”也。其下二句之“敢與綺紈爭絢麗,欲從悲閔見莊嚴”,則為石教授自寫其辛苦之著述,并無在世間與人爭求美名之意,而不過只是為了欲將所思所得貢獻給人世的一點悲憫之心愿而已,然則此種工作之辛勞,豈不為一大莊嚴之事,故曰:“欲從悲閔見莊嚴”也。而結之以“壓線為人添”,乃是引用唐人秦韜玉《貧女》一篇中之“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兩句詩。用寫貧女之為人作嫁衣為喻,既以之表示其積壓的有待完成的工作之多,且以之表示其一世之辛勞乃全是為他人而全無為一己個人之意。石教授這一組詞全部以春蠶之吐絲、作繭、織帛、裁衣為喻,以自寫其一生之辛勞工作之全部為人而全無為己之心意。喻象之美與托意之深,二者結合得既優(yōu)美又貼切,既有詞人之纖柔善感之心性,又有才人志士之理想與堅持,其所體現(xiàn)的品格與才質(zhì)之美,也就正是石教授所提出的“憂讒畏譏”四個字之深層意蘊的另一點可供沉思之處。 以上我們是就石教授所自撰的“憂讒畏譏”一文,對其做為一個詞人在品格和心性方面所具備的不平凡之處,所做的一些探討。而除去這些在本質(zhì)方面的不平凡之處以外,石教授的詞之所以使人感動和欣賞,實在還由于他在題材之選擇與表達之方式方面,也有一些不平凡之處。下面我們就將對這兩方面也做一些簡單的探討。 先就題材之選擇方面而言,石教授在一九五八年寫給其長子定機的一幀條幅跋中,曾經(jīng)自敘說:“老蹇蹉跎五十一年,平生不甚以顯達榮樂為懷,尤不欲人以詞人文士見目。少年學作韻語,只以自寫塊壘?!敝贿@一段話,就充分顯示了石教授的詞之所以迥異于一般人的不平凡之處了。因為就一般人而言,做為一個喜歡寫作詩詞的作者,總不免有兩點習氣,其一是對自己之作品常不免有矜持自喜之意,其二是在朋友間常不免有以作品為酬應之時。而石教授則絕無此兩點習氣,僅此一端,便已足可見石教授之詞之迥不猶人的不平凡之處了。何況石教授在其詞中所寫的,乃是正如他在跋中所說的,都是他的最真誠最深切的胸中之“塊壘”,下面我們就將抄錄他的幾首詞作來一看: 首先我要抄錄的乃是足以反映其修養(yǎng)與心情之轉(zhuǎn)變的三首小詞: 其一《清平樂》 漫挑青鏡,自照簪花影。鏡里朱顏原一瞬,漸看吳霜點鬢。 宮砂何事低回。幾人留住芳菲。休問人間謠諑,妝成莫畫蛾眉。 其二《柳梢青》 繾綣殘春。簪花掠鬢,坐遣晨昏。臂上砂紅,眉間黛綠,都鎖長門。 垂簾對鏡誰親。算鏡影相憐最真。人散樓空,花蔫鏡黯,尚自溫存。 其三《前調(diào)》 休問余春,水流云散,又到黃昏。洗盡鉛華,拋殘翠黛,忘了長門。 卷簾斜日相親。夢醒后翻嫌夢真。霧鎖重樓,風飄落絮,何事溫存。 這三首詞,據(jù)石教授所自言,乃是他讀了王國維之《人間詞》中的《虞美人》(碧苔深鎖長門路),及《蝶戀花》(莫斗嬋娟弓樣月)兩首詞后的有感之作。王氏之詞所寫的,乃是以閉鎖長門的蛾眉自喻,慨嘆于謠諑之傷人,但在被傷毀和被冷落中,詞人卻仍堅持著一種“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的不甘放棄的理念,這種心態(tài)自然正是石教授所說的屬于“憂讒畏譏”,也就是我所說的“弱德之美”的感情心態(tài)。而這自然也正是石教授何以會被王氏的這兩首詞所感動了的緣故。不過石教授由此一感動所引生的三首詞,則已經(jīng)超越了王氏原詞中的心態(tài),而更增加了反復思量的多層的意蘊;從悵惘于“芳菲”之不能“留住”,到“花蔫鏡黯”而仍不肯放棄的“尚自溫存”,再轉(zhuǎn)到“夢醒”后之徹底放棄的“何事溫存”。這其間石教授所表述的情思和意念,真可以說是幽微要眇,百轉(zhuǎn)千回。像這種題材和意境,豈止不是一般以文學為羔雁之具的人所能企及,也不是一般只會寫傷春悲秋以詩酒風流自賞的詞人文士所能達致的。而除去這一類要眇幽微的作品外,石教授還有一些以日??谡Z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政治情勢的作品,也寫得極有特色。我們現(xiàn)在就也抄錄一些這類作品來看一看: 一、《浣溪沙·嘉州自作日起居注》(六首錄三) 白足提籃上菜場。殘瓜晚豆費周章。信知菰筍最清腸。 幼女迎門饑索餅,病妻揚米倦憑筐。鄰廚風送肉羹香。(六之二) 雙袖龍鐘上講臺。腰寬肩闊領如崖。舊時原是趁身裁。 重綴白瘢藍線襪,去年新補舊皮鞋。羨它終日口常開。(六之四) 驟雨驚傳屋下泉。短檠持向傘邊燃。明朝講稿待重編。 室靜自聞腸轆轆,風搖時見影懸懸。半枝燒剩什邡煙。(六之六) 二、《鷓鴣天·記近聞近遇》(二首錄一) 牛鬼蛇神事有無。蚊雷市虎代爰書。烏臺讞急鈔瓜蔓,紅衛(wèi)兵驕鹵腐儒。 髡皓首,系玄符。龍鐘擁彗滌圊窬。勞心鍛就風波獄,遷固何曾涉謗誣。(二之二) 以上這幾首詞例,從表面看來其所寫的題材內(nèi)容,與前面所舉引的《清平樂》、《柳梢青》等詞作,雖然有很多的不同,但其所寫之亦為作者胸中之“塊壘”,而并非一般詞人文士的舞文弄墨之作,則是顯然可見的。而且其所寫者雖然是極為具體現(xiàn)實的生活情事,但其情思之幽約怨悱,則仍是屬于石教授之所謂“憂讒畏譏”的一份詞人之心性與情意,卻仍是一貫不變的。而這種意境自然是造成石教授之詞這有迥異于常人之不平凡之處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除去前面我們已曾探討過的,石教授之詞在本質(zhì)方面與題材方面的各種不平凡之特質(zhì)以外,我認為石教授的詞還更有另一點極重要的不平凡之處,那就是他雖然生而具有一種詞人之心性,但并未接受過一般學詞之人的傳統(tǒng)訓練,但另一方面他卻又自幼年開始就對古典文學有深厚的修養(yǎng)??墒撬m對古典文學游樂深厚之修養(yǎng)與興趣,但其志業(yè)卻又不在于文學而在于科學。于是這種種多方面的復雜矛盾的因素,遂使得石教授的詞有了極不平凡的特色。他一方面既能完全不被傳統(tǒng)詞人之習染所拘限。而另一方面卻又因其深厚之古典修養(yǎng),而使其在不受拘限之中,卻仍能不失古典之規(guī)范。就以我們在前文所舉引的一些詞例而言,如其《清平樂》、《柳梢青》諸詞,其風格之典雅溫婉,情思之悱惻幽微,自然是傳統(tǒng)詞中的佳作,但其意境卻又另有天地,而迥異于傳統(tǒng)之陳言。再如其《浣溪沙》諸詞,所寫者雖為具體之日常生活,用語也極為通俗直白,但其意境卻又與古典中之憂讒畏譏的傳統(tǒng)隱然相通。更如其《鷓鴣天》詞中所寫之情事,其辛酸與荒謬雖全非古典之詞中所曾有,但石教授卻有意的在這首詞中用了許多古典的詞語,使其滿腹之辛酸悲憤,在古典之詞語中有了更深的意蘊。 而且石教授不僅是長于寫短小的令詞,也長于寫長調(diào)的慢詞,不僅長于寫自抒塊壘的抒情詞,也長于寫托意深微的詠物詞,下面我們就將這一類詞,也抄錄一首來看一看: 《沁園春·馱行病驥》 蹄鐵敲穿,踏遍崎嶇,日漸昏黃。嘆木鞍堅重,背成生鞟,麻韁粗硬,吻有陳傷。項下芻籠,虛無寸草,枉羨青畦菜麥香。沉吟處,聽鞭梢爆響,倦步催忙。 歸來縶向空廊,早弦月盈盈上短墻。奈毛似垂旃,泥和汗結,頭如贅甕,頸共肩僵。半束枯芻,一拳稃殼,便是辛劬竟日償。宵寒惡,任螗蹲蛙坐,直恁更長。 這首詞以一片背負重物的病馬,來喻寫備受迫害與折磨的辛勞工作者,不僅用詞與喻意配合的工切典雅,而且寫得酸楚動人,自不失為詠物詞中之佳作。 此外石教授還有一些寫柔情的長調(diào),如其《鶯啼序》(斜陽尚凝舊隴),及同調(diào)(西風又催鬢改)諸詞,據(jù)石教授之女在箋注中說,這些詞都是石教授懷念其妻子的作品,寫得極為深婉動人,但因篇幅的關系,在此不暇具錄,現(xiàn)在只再抄錄其題為“壽細君”的一首小令《鷓鴣天》詞來一看: 自嫁黔婁百事乖。春風紈綺盡蒿萊。歲朝羈旅傷憔悴,九月寒衣未剪裁。 兒女累,米鹽災。七年猶著嫁時鞋。鴛盟若許前生約,后世為君作婦來。 從這首詞來看,其伉儷情深,固已可具見一斑。而且這首詞寫得不事雕飾,還有用前人詩句之處,蓋以家人之間,不必過事講求,亦可見石教授率真之一面。 總之,石教授之詞,在現(xiàn)當代之作者中,其成就極為難能可貴,足可自樹一幟,固當珍重保存,以流傳后世。而據(jù)石教授之弟石聲淮先生為《荔尾詞存》所寫之跋文所言,則此一冊詞集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為人攘去,置故紙雜物間。及至一九七九年,石教授已,歿世八年之后,西北農(nóng)學院欲將文革中所遺留之棄物焚毀之際,幸得石教授之高足姜義安先生于故紙堆中發(fā)現(xiàn)此一冊詞集之手稿,因收取而親付之于石教授之哲嗣石定機先生。又經(jīng)石教授之女石定枎之整理箋注,在此即將付梓之際,我得以作序之機緣,先期讀到此一冊此稿,感動之余,深以為幸。據(jù)石教授子女在前言中之記敘,謂前南開大學校長吳大任先生曾在《懷聲漢》一文中寫道:“我希望這些詞及其筆跡將作為文化遺產(chǎn)永遠保存。”我與吳校長有相同的愿望。 一九九八年一月廿五日,葉嘉瑩寫于南開大學。時為離津前一晚之深夜,行裝尚待整理,故結尾稍嫌草率,實非得已也。
荔尾詞存·憂讒畏譏,一個詩詞故事
荔尾(荔尾是父親的筆名,葉嘉瑩教授曾專門查閱過《中國地名大辭典》,認為此筆名可能與荔水有關。這篇文章曾發(fā)表在永利、久大、黃海集團的刊物《海王》雜志上。) 人生絕不會永遠是坦途。“不如意事常八九”,環(huán)境中大大小小的拂逆,正是個人精神修養(yǎng)上必要的節(jié)目。判斷力與理解力的增進,意志底加強,對他人了解與同情底加多,胸襟底擴大……種種進步,都和所受困苦艱難成比例。身體健康或精神修養(yǎng)有所得的人,往往因為身體不佳,感覺過敏,受一點刺激之后,便常常失望悲觀,結果也是精神身體相互影響,健康和快樂便愈加減低。孟子“舜發(fā)于畎畝”章,說一個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需經(jīng)過嘗試與鍛煉:“……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后才能因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從身體精神兩方面同是著眼;而把身體底磨練放在前面,似乎正是看準了身體底健康更重要。但是身體不十分健康的人,在童年時候,多受一點精神上的小刺激,把他底意志鍛煉堅強后,也往往可以增進他身體底健康,增加他精神的快樂。 敏感的人,最大的痛苦,是憂讒畏譏。因為過敏,不免“杯弓蛇影”,除掉外界實在的刺激以外,往往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根據(jù)甚為薄弱的刺激,傷害自己底情感,牽連著傷害自己底精神和身體,而且,往往不知不覺中更牽連著傷害了同一社會中其他人底感情與精神的健康。這就是“一人向隅,滿坐不歡”底來歷。要是他把這種痛苦,依托文字發(fā)泄出來,讓另外的人,發(fā)生“同感”或“共鳴”,那么,影響及于未來,傷害也許更大。但另一方面,在苦難中的人,往往因為性之所近來,從他人底文字表現(xiàn)中尋得同情的安慰。所以個人某個時期愛讀的文字,就可以反映他當時的情感活動;尤其是以抒寫情感為主題的韻文。至于寫作,更不待說。因此,從個人一生中各時期所寫或所愛的韻文中,可以推尋他感情生活蛻變的痕跡。鄭板橋詞集自序說:“少年游冶學秦柳,中年感慨學辛蘇,萬年淡忘學劉蔣,此皆與時推移,而不自覺者……”這幾句話真實盡致;尤其妙的是“學”字,除了寫作時自己底作風與路數(shù)外,還包含有愛讀的一層意義在內(nèi)。晚間獨坐,回想過去自己底情感生活,和幾首詩詞的關系,覺得以我素來不健康的身體,動蕩的感情,脆弱的意志,今日居然還能很有勁地活著,未嘗不事童年所受磨練底效果。因此隨手寫了下來,給童年時身體不甚健康,歷世又多磨折的人,作一個參考,也許可以增加一點“興奮”。 童年時候,過著大家庭中“窮房”子弟的生活;大家庭的許多細故,在記憶上,劃下了許多傷痕。因為身體不健康,幼年除了讀小說以外,沒有什么尋樂的辦法。從小說里,得了許多關于人生的啟示;“憂讒畏譏”的觀念,也就自小占著我情感生活中重要的地位。九歲,第二遍讀《紅樓夢》時,許多事象都還不能真切領會,但林黛玉底《柳絮詞》: 紛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一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唐多令》) 卻賺了我許多傷感,而且,范定了我少年時的情感反應狀態(tài)。十二歲那一年春天,因為小事,受了一點閑氣,先父為了“顧全”,又嚴切地告誡著,不許多聲張。晚間在床上回想白天的事,越想越難過。三更過后,悄悄起來,點著小燈,在舊帳簿翻過來釘成的日記本最后一頁上,寫了四句“詩”,多少有點“林妹妹氣”: 春風寒雨滿西樓,檐溜聲殘淚未收;愁殺落花無主宰,唯將玉質(zhì)委東流。 寫過,總算“出了氣”,也就睡了。過幾天,借了一部《聊齋志異》來,(第一次讀《聊齋志異》是八歲時;這是第二遍或第三遍,已記不清楚。)讀到《褚生》一篇中的一首詞: 淚眼盈盈對鏡臺,開奩卻見小姑來,低頭轉(zhuǎn)側看弓鞋。 強展綠蛾開笑靨,偷將紅袖揾香腮,小心猶恐被人猜。(《浣溪沙》) 一時觸起幾天前的舊事來,在燈下,忍不住流淚了。先父看見,覺得詫異,過來問我,看了這首詞,默然了半天,就換上釘鞋,叫我撐著傘,跟了出去。走到寄父家中,在他家廚房里坐下,細細勸解了我一番,特別把“小心猶恐被人猜”這一句,反復地解說著,叫我從忍受中學習“淡忘”。我在感動中,把那天半夜做的四句詩念給老人家聽。老人家皺著眉說:“詩倒不錯,太沒有福澤;以后最好不要做詩?!贝撕笫嗄辏^不做“詩”,就是先父那一句教訓底結果。不過,詩雖不做,卻走上了“詞”的魔道。 二十二歲,在南方做事;一個深秋的深夜里,又因為憂讒畏譏,感情激蕩,睡不好。起來翻書,檢著《聊齋志異》來看,翻到《宦娘》這一篇,那首《惜余春》末了的: 漫道‘長宵似年’;儂道一年,比更猶少。坐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使我又想起了十年前“小心猶恐被人猜”的一句和那夜的詩,倚枕沉吟,寫了一首詞: 坐擁紅綿聽四更,絲絲涼雨響空庭;夜長人悄,殘柝兩三聲。 夢到相思無定準,淚拋珊枕漫縱橫,小窗幽寂,紅燭自微明。(《琴調(diào)相思引》) 第二天,寄給先父;過一晌,回信來,“……詩固不可作,詞亦應戒!……”慚愧,老人家底教訓,許多年竟沒有遵守。 三十二歲,在西南作事。歷世漸久,感覺也漸遲鈍。一個春夜,借得朋友手鈔精本的《人間詞》,讀到: 碧苔深鎖長門路,總為蛾眉誤。古來積毀骨能銷,何況真紅一點臂沙嬌?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憚朱顏改?從今不復夢承恩,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虞美人》) 莫斗嬋娟弓樣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謠諑;臂上宮沙那不滅?古來積毀能銷骨。 手把齊紈相訣絕,懶祝秋風,再使人間熱。鏡里朱顏終不歇,不辭自媚朝和夕。(《蝶戀花》) 又挑起我當時處境艱難中憂讒畏譏的情緒來。但是,反應畢竟不同了。作了一首《清平樂》,當做“解嘲”: 漫挑青鏡,自照簪花影;鏡里朱顏原一瞬,漸看吳霜點鬢。 宮沙何事低徊?幾人留住芳菲。休問人間謠諑,妝成莫畫蛾眉。 三年之后,這首詞給老師誦帚先生看見,倒觸起了他底憂讒畏譏來;寫了一首詞來給我(劉誦帚(永濟)教授的這首《鷓鴣天》曾寫成條幅送給父親。條幅的跋寫道:“荔尾詞人謂:‘讀《人間詞》,靜安先生兩以蛾眉謠諑為怨,而欲自媚于鏡里朱顏。竊有所疑:自媚能得幾時?宮沙果有,何誼?不畫蛾眉,安傷謠諑?因為另進一解。’有休問人間謠諑,妝成莫畫蛾眉之句,辭意殊美。別成此解質(zhì)之,石君嘗相視而笑也。”此條幅一直掛在父親的書房里,文革中被抄家后不知去向。): 鏡里朱顏別有春,莫教明月翳纖云。蛾眉招嫉何緣畫?犀角通靈自辟塵。 尋絮影,認萍根,春泥春水總愁痕。何如十二樓中住,放下珠簾了不聞。(《鷓鴣天》) 再過一年多,傍晚獨坐,看著這首詞,自己又來辯解: 繾綣殘春,簪花掠鬢,坐遣晨昏。臂上沙紅,眉間黛綠,都鎖長門。 垂簾對鏡誰親?算鏡影相憐最真。人散樓空,花蔫鏡黯,尚自溫存。(《柳梢青》) 寫完,擱在抽屜里,再也沒有拿出來料理過,自己都忘記。秋天,一個風風雨雨的黃昏,在峨嵋山腳一個廟里,守著一盞昏暗的油燈,聽著門外斷斷續(xù)續(xù)有兩三處蟋蟀聲,夾在芭蕉葉上雨點響里,一時身世之感,潮水一般亂涌上心來。忽然想起要寫幾句詩: 木末芙蓉已半凋,攀崖紫葛韻方饒;零風故促孤征雁,衰柳猶藏未噤蜩。略不遲疑霜嚙鬢,盡多留戀葉辭條。蕉窗夜雨無眠際,猶有寒螀慰寂寥。 丹楓白葦弄蕭條,舊袷今年再減腰。谷底蒼松隨分暝,墻頭枯艾向陽驕。燒痕未泯苔先逗,澗水才低響便銷。管寂弦停燈灺處,人間同度漸長宵。 詩給閻幼甫先生(湖南長沙人,父親的老朋友,《海王》雜志主編,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館館員。)看見,搖頭說:“太無福澤!”一句觸起了先父遺言,從此便收拾了做詩的年頭,再不來了。 三十四年,永利川廠預備開會追悼范先生,翻開抽屜找稿紙,想寫幾句東西,表示哀忱。無意中翻到了那首《柳梢青》,掩卷沉吟,又寫了一首,再替自己辯解。 休問余春,水流云散,又到黃昏。洗盡鉛華,拋殘翠黛,忘了長門。 卷簾斜日相親,夢醒后翻嫌夢真。霧鎖重樓,風飄落絮,何事溫存? 一笑之后,便決心連詞也不再作了。 三十七年花朝(舊俗以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二日為百花生日,號“花朝(節(jié))”,是人們外出游玩賞花的日子。“三十七年花朝”,即1948年3月25日(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 卸甲甸(地名,今南京大廠鎮(zhèn)。當時永利寧廠所在地。) 與楊東莼書 東莼大哥:28(日)手教拜悉。德報介紹狄公著作生平,似尚確切;昨窮一日之力譯出,隨函寄呈,備校正后酌用。 春暮以還,天氣失常;霪霢綿綴幾匝月,前數(shù)日甫放晴;關中棉麥均頗受累,麥收勢且濡滯旬日以外。陰寒所中,氣管炎劇作,喘不可支,上午直同廢人,下午夜間稍可,勉能伏案三數(shù)小時。 今年十月,全國植物學會30周年年會,兼為耆宿錢崇澍先生八旬祝嘏,相當隆重。弟于某年(大致已七八年)被選為總會理事,今冬須以當然代表資格,帶“論文”出席。既不能赤手空拳而來,乃于五一夕間起,獺祭群書,搜索材料,古今中外,訾諑一通,幸于20日完稿。突擊既畢,已油印備日內(nèi)省分會選拔。檢出一分,并本月中旬科學史集刊刊出之一篇,合包于昨晨寄奉。急就章已不免紕繆,矧以病中倉促完成,疵瑕百出,為必然。倘值稍暇,偶爾一翻,在觀點上有以賜教,不勝感幸。“張騫”一篇,于外文書中有新獲材料,稍遲必須重作改訂,亦懇指出錯謬,俾得修改。 “黃金時代不在過去,尤不在將來;目前最不可放過”:平生一切,皆以此為“動力”來源。數(shù)年前,動輒得咎,兼之饑疲相續(xù),亦且未敢廢棄。目前,工作稍有累積,便得種種掖護;國家困難基本克服后,日常生活亦已迅速好轉(zhuǎn);樂游原上,斜陽正好之際,倘不乘機竭盡棉薄,殊恐數(shù)年后衰頹日甚時,悔將無及。其實今明后三年,所圖亦已太滿,不無緊張之惴懼。承示“細水長流”,相惜深篤;始則怦然,繼以憮然,終復悚然。望六之年,于命終無所不恝。學無所成,術無所就,自審戮力洵有未逮,顧亦未始乏可委咎于環(huán)境之處。攘竊前人所積,近年來思路上漸成體系,每愿抒發(fā)偏見,供有興致者批判,藉省他人搜索之勤,庶幾不負六億人四五十年來供養(yǎng)。用是,不免“日暮而途遠”在懷,獨未敢“倒行而逆施”耳。頃獲提命,不能不驚心;當力糾前失,爭取再活十年!舊專業(yè)青年接班者或可成立;自身尚需補習甲骨文字,為新專業(yè)向“史前”拓展一步指準備。來日未嘗容易,詎能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 《四民月令校注》及《中國古代農(nóng)書概說》兩稿,中華書局編輯所寄回囑修改,均已于上月杪前補綴郵京。今月及下月,《中國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要略》應畢稿。八月當完全休息,以避暑熱中劇喘之苦。九月間錄定寄出。十月來京開會,又可得兩周改換休息。冬季仍擬離武功,覓地避寒,便將《農(nóng)桑輯要》校、注、案三事完成,庶明春及夏《農(nóng)政全書》定稿及研究生論文可以全力應付?!榜留孟葦 保碛斜厝?;“敝帚自珍”,事當力戒。脫于此等處不善自處,恐或有礙全院整體規(guī)劃,遂失螺絲釘作用也。 西北農(nóng)學院向?qū)佟稗r(nóng)村”,今年起,已比照全國各地按三級分配特需物資;最近西安作為“開放城市”后,學院所在之楊陵鎮(zhèn)又劃作西安市開放“點”之一,后此彌當轉(zhuǎn)善,亦可以告慰也。老妻目眚,進展殊緩;未完全失明,不能作手術;好在止有一側,于生活無大困難處,乞釋注念。禱頌 儷福! 弟聲漢 63/6/3 1979年,楊東莼伯伯(原國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自覺病重,打電話讓定機去他家,親手交給定機一包資料,這是他1975年準備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寫一篇關于父親的文章而搜集的,該信就在其中。楊伯伯與父親是1941年相識的(當時他們同為武漢大學的教授),很快就成為摯友、知交。他一直從思想、工作到生活對父親十分關心。這封信展示了父親爭分奪秒、拼全力工作以求不負人民的高尚品質(zhì),和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