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因禮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因綱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西曲沃人,字叔大。
因禮子。
善楷書,工古文。
成化十三年舉人。
任滄州知州。
為人正直,待民慈仁。
自奉廉潔,一絲一縷不取于民。
素衣如貧士,民稱“布園領(lǐng)因爺”。
民犯法,必先勸諭,怙惡不悛,始加刑罰。
卒,貧甚,上下贈賻,始得歸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江人,俗姓沈,字達(dá)觀,號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參。游五臺,至京師,歸吳重建楞嚴(yán)廢寺。后游大房石經(jīng),進(jìn)隋僧凈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獄詞牽連論死,索浴說偈端坐而逝。有《長松茹退集》。(《光緒蘇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達(dá)觀,號紫柏,俗出吳江沈氏。嘗居嘉善荒墩,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曰:“此兒出家當(dāng)為人天師?!毖杂櫜灰姡炷苎?。兒時志氣雄放,不可羈勒。年十七,仗劍游塞上。至蘇州,遇雨,宿虎丘。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大悅,即薙發(fā)。嘗過匡山,窮相宗奧義。游五臺,至京師,參遍融笑巖諸老發(fā)明大事。還。住嘉善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こ抢銍?yán)寺久為勢豪割其半,志欲復(fù)之。萬歷壬辰至京,于石經(jīng)山得佛舍利玉函。聞于慈圣太后,賜紫伽黎迎供,因奏請興復(fù)楞嚴(yán)。又刻藏經(jīng)于徑山,復(fù)戒壇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憩匡廬,復(fù)歸宗古寺。后聞憨山師以弘法被難,遠(yuǎn)戍雷陽。嘆曰:“法門無人矣?!蹦峡堤貐菍毿悖缘V稅被逮,其妻投繯死。嘆曰:“閹人橫行至此,世道不可為矣?!蹦藳Q筴入都,曰:“海印不歸,我為法一大負(fù)。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fù)。傳燈錄不續(xù),我慧命一大負(fù)。舍此一具貧骨,釋此三負(fù),不復(fù)走王舍城矣。”及妖書獄起,逮入詔獄,執(zhí)政意在鉤黨,欲牽連殺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說偈,堅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發(fā)。游方。聞?wù)b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jì)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師因神宗皇帝。手書金剛經(jīng)汗下漬紙。疑更當(dāng)易函遣近侍質(zhì)師。師進(jìn)偈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帝大悅。癸卯秋。忽妖書發(fā)。帝見章奏甚憐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訊。時神色自如。抵死不屈。臘月五日入獄。法司定罪論死。師說偈曰。一笑繇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后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hù)法。說偈端坐而逝(觀千五臺山。累載藏經(jīng)板至徑山重刻書本。轉(zhuǎn)發(fā)楞嚴(yán)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可,字達(dá)觀,晚號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吳江大湖灘畔。
母夢異人授以桃實,枝葉相附,色鮮而大,寤而有娠。
生時香氣盈室,人多奇之,雖在襁褓,貌若潛沈,五歲不語,父母憂之。
有異僧過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dāng)為人天師。
”言訖不見。
真遂發(fā)語,不異成人。
先是庭中時見巨人跡,爾后不復(fù)見。
髫年嬉逐,性獨雄猛,狀貌魁杰,不喜見婦人,浴不許人先。
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親戚婦女莫敢近。
稍長,志益壯,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劍遠(yuǎn)游塞上,行至姑蘇閭門,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覺冒雨來,相顧遌間,壯其貌,因蔽之以蓋,遂同歸寺。
具夕餐驩甚,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悅之。
侵晨入覺室,解腰纏十馀金授覺,請?zhí)甓龋?span id="39pzhjn"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44359", "people_49911_3_11", "因禮")'>因禮覺為師。
是夜,即兀坐達(dá)旦。
覺嘗欲募鐵十萬兩,造大鐘,真曰:“吾助之。
”徑往平湖巨室門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進(jìn)食不為動,問:“何所為苦行乃爾?
”曰:“欲得鐵十萬兩,造大鐘。
”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載鐵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馀不越閫,人多敬憚之。
年二十,從講師受戒具。
嘗至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yán)經(jīng)》,跪誦良久,嘆曰:“禪者不當(dāng)如是邪?
”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復(fù)回吳門辭覺曰:“吾將行腳諸方,歷參知識。
”遂仗策去。
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書二語于壁間,默思潛索,頭面俱腫,偶爾舉箸,忽焉而悟。
淩躒諸方,嘗言:“使我在臨濟(jì)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為。
”過匡山,窮相宗奧義。
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進(jìn)類此。
游五臺至峭壁空巖,見老宿孤坐,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
”宿豎一指。
又問:“既生后如何?
”宿展兩手。
豁然領(lǐng)解,跡之失所在。
至京師參遍融,問荅之間機(jī)鋒敏捷,融為折服,因留居焉。
九年復(fù)歸虎邱省覺。
更至淞江掩關(guān)百日,尋至嘉興見太宰陸光祖,心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棄青衾披剃于南海,聞?wù)骘L(fēng),往歸之。
真知為法器,留侍焉。
郡城楞嚴(yán)寺為長水法師疏經(jīng)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
真慨然傷之,欲為恢復(fù)計,屬開任其事,陸太宰弟云臺為建禪堂五楹。
既成,真刺臂血題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hù)法詆佛猶益真修。
”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貲重脩之,蓋真愿力所持也。
居常坐嘆道法陵遲,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身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流通,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dāng)自代。
遂與太宰陸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開董其事,萬歷己丑創(chuàng)刻于五臺,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復(fù)移于徑山寂照庵,工既成,開以病隱去。
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道入室,從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
”真化后,吳公出長浙藩,用馮司成初議,脩復(fù)化城為徑山下院,藏貯經(jīng)版,人以為真預(yù)讖云。
嘗于于園書《法華經(jīng)》,顏書經(jīng)處曰“墨光亭”。
聞妙峰建鐵塔于蘆芽,乃送經(jīng)置塔中,且與計藏事。
復(fù)之都門訪憨山于東海,遂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真躍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guān)頭,須直過為得耳。
”眾皆欽服。
及底都門,訪石經(jīng)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zāi)劫壤,正法澌滅,創(chuàng)刻石藏于巖洞,感其護(hù)法深心淚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fù)之而未果。
乃決策西游蛾嵋,由三晉歷關(guān)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
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將伐之,有乞者憐而乞米贖之,樹賴以存。
真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斲,勢將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復(fù)生,以卜寺重興兆。
后樹日長,寺竟復(fù),其愿力固如此。
過安慶,阮君自華請游皖公山馬祖庵,喜其超絕,屬建梵剎。
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最后弟子也。
復(fù)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
因隨過云居,禮石經(jīng)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nèi)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zé)三十棒,輕則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shù),股盡墨。
乃云:“眾生無始習(xí)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diào)伏也。
”又與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jīng)》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
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jīng)》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
”瀕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
”遂長別。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
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門。
吳入獄,真多方調(diào)護(hù),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dāng)出獄。
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
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fù);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fù);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fù)。
若釋此三負(fù),當(dāng)不復(fù)入王舍城矣。
”居無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hù)法。
”因說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學(xué)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
”真復(fù)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
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nèi)文殊臺。
真生平以荷負(fù)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fù),始從楞嚴(yán),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jīng)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yán)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
所著有《內(nèi)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遺身篇
夜臺者。
西蜀人。
少習(xí)引導(dǎo)辟谷之術(shù)。
遇大智師于峨眉。
薙發(fā)受戒。
辭師至終南伏牛。
又至五臺多服水齋。
日則靜坐。
夜則游臺。
人因呼為夜臺。
五臺方圓五百里。
暴風(fēng)怒號。
走大石。
吹騾馬。
如掃葉。
師棕衣棕帽。
手握鐵杖。
遇風(fēng)則止。
風(fēng)止則行。
有時昏黑。
墮入坑谷中。
鐵杖垂卷。
而師無恙。
遇虎即投身。
示之曰。
汝啖我結(jié)一小緣。
遇礦賊。
振錫環(huán)響。
賊遙呼曰。
夜臺師懾伏不敢動。
大雪滿山。
眾負(fù)鍤跡師雪中。
師已僵槁。
雪埋腰膝間。
眾舁歸。
置熱火土銼上。
沃以湯。
稍久乃蘇。
復(fù)夜行如前矣。
師夜中時見燈光野火。
猛獸鬼怪。
親見文殊。
或為老比丘。
或為美好婦女。
抱嬰兒赤裸下體。
頃刻不見。
如是夜游。
二十馀年。
歲癸卯。
入京師。
慈圣太后。
賜缽杖及紫襕袈裟一襲。
師先。
于塔院寺。
設(shè)千盤會。
于龍泉寺。
設(shè)龍華會。
皆四十九日。
又于峨眉五臺。
各鑄幽冥鐘一口。
重萬三千觔。
又于普陀峨眉。
請藏經(jīng)二部。
又于九華。
設(shè)水陸道場。
其馀鏹粟。
分施靜室及諸貧僧。
銖兩尺寸。
不入私橐。
故久而緇素益信之。
師往反四大名山。
精神尪頓。
繇蜀至廣陵。
忽病作。
道人某。
斷指入糜。
冀療師疾。
師訶曰。
出世人。
豈效兒女子所為。
吾期已近矣。
是時疾已瘳。
買一巨舫。
設(shè)水陸像。
放??口不絕。
庚戌十月。
繇通州渡海。
過福山。
忻然欲留。
先遣散諸弟子。
獨留老道人自隨。
登舟將行。
有新安二賈客。
懇附舟。
師曰。
此有緣人許諾。
揚(yáng)帆甚駛。
問日中乎。
曰中矣。
命作飯。
飯二客。
復(fù)出襯錢授之。
因禮十方諸佛曰。
我欲歸海。
眾驚曰。
今已在海中。
復(fù)何歸。
師曰。
我聞。
解脫菩薩。
臨命終時。
戒其弟子。
分身為三。
一施鳥獸。
一施魚鱉。
一施螻蟻。
我今亦爾。
眾哀號牽挽。
師出一紙授客。
即解脫菩薩語也。
眾方哀挽不已。
師曰。
汝為我禮佛。
皆拜。
師一躍入海。
眾欲收帆援師。
師端坐水浪上。
搖手曰。
帆一下。
汝曹皆覆矣。
須臾白黃霧擁師而去。
時萬歷庚戌十月二十五日也。
老道人。
歸言之人。
華亭陳眉公。
作文記其事。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周理,出杜氏,蕎甸人,初字徹融。
后講《華嚴(yán)》于青蓮寺,釋理微妙,與《中庸》義多所發(fā)明,陶公不退乃請易融為庸。
理生時,白氣出屋,鄉(xiāng)人異之。
然啼聲輟作,三日不止,忽有二僧,聞聲登門,為之摩頂。
因請賜名命曰“慧九”。
是夕啼止,家人相慶。
九歲而孤,集于茶蓼。
年十一,入雞足山禮大覺遍周為師。
先夕,遍夢大蓮花生于殿庭。
日中理至,適符其兆。
遍乃忻然為之落發(fā)。
然語音蹇澀,期期不明,因禮誦觀音三年,一夕夢白衣入室,授藥三丸,命吞之。
自是發(fā)言,略無滯塞。
后至姚城參密藏大師,遂有省發(fā)。
屢躋講座,為眾欽仰,延主妙峰山。
有龍湫,人莫敢犯,歲時宰牲,投之以祀。
明崇禎辛未夏,日方亭午,忽雷雨暴興,山林撼動。
大眾驚駭,侍者持杖立前,欲導(dǎo)之行。
理曰:“將何為?
”曰:“龍作孽,須避耳。
”理叱之。
俄而水溢階庭,浸及幾案。
理不為動,端坐持誦,若無所見。
須臾雨止天霽。
前后林巒,五十馀里,壞山拔木,不可勝紀(jì)。
惟寺宇靜室,略無損傷,遐邇嗟異,知有神護(hù)。
是夕,定中見一王者,乘空而至,告語求書,乃書“善德祠”予之。
又見老嫗引一女子,形容妖冶。
理呵之曰:“汝前生作孽,今尚如此,當(dāng)截汝首。
”即劍光閃爍,飛射而出。
嫗與女郎哀伏于前,因為說戒,遣之而去。
自是境物安寧。
明崇禎甲戌,游叩諸方,請藏南都。
時密云說法天童,入室請益,相視莫逆。
欲留不可,辭歸滇南,弘法妙峰古庭。
而后二百馀年,祖鐙再續(xù),實賴斯人。
著有《曹溪一滴》、《谷響集》、《夢語摘要》及《語錄》若干卷。
寂年五十七,僧行四十六。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廣福,字永壽,阜城人也。
生性質(zhì)魯,習(xí)俗難移。
獨厭塵濁,懷出家志。
因禮天齊廟明天祝發(fā),日持半偈。
復(fù)事田疇,勤苦自甘,異于惰食。
乾隆四十八年,稟尸羅于潭柘靜海,復(fù)愿習(xí)勞,執(zhí)役爨下,朝汲夕薪,忻然無倦。
供佛養(yǎng)僧,必精必潔,寺眾翕然。
然不懈真修,雖當(dāng)浙粒淘砂,運(yùn)斤采樵,而六時念佛,在心在口,故十方嘖嘖,謂之菩薩再來。
一日行禮五臺,中途遇一老僧,扶杖翛然,向之詰所自來。
福具以答,老僧曰:“天色將瞑,荒庵一宿,何如?
”福欣然從之。
底一山寺,茅屋數(shù)椽,亦甚清潔,相對宴語。
老僧因謂之曰:“觀師福相,光明溫潤。
當(dāng)有大因緣至,為期不遠(yuǎn),即在中山,莫外求,徒費草屩也,宜急返錫。
”瞬息別去,重尋舊路,行不數(shù)武,寺僧皆失所在。
福驚嘆不已,及復(fù)還寺,執(zhí)役如故。
未幾,住持日朗寂,依次應(yīng)阇黎繼席,以目疾未痊,遜之。
教授又以才德未備,莫振祖風(fēng)。
彼此相讓,一寺無主。
傍有一僧,挺然出曰:“二師不居,此宜位選賢者,儻權(quán)宜不達(dá),固執(zhí)成規(guī),則提倡無人,焚修奚賴。
廚典作再來人也,才雖未裕,德實有馀,足以仰繼前型,俯開后學(xué),何不請證尊位,以為山門主?
”眾從其論,于是備香花,鳴鐘鼓,齊集灶下,請之繼位。
福方驚愕,不知所以,眾以情告。
福默念老僧所言,因緣至矣,乃允所請。
蓋行門之下,內(nèi)秘外顯,不至其時,則人不知。
故曹溪負(fù)舂,雪峰司飯,溈山典食,徑山洗籌,百丈不作不食,壽昌終身力耕,往哲遺徽,《傳鐙》備載。
學(xué)者習(xí)焉不察,遂以執(zhí)役服勞為分外事,豈不悖哉。
福蒞寺事,佛心為心,不以善知識自居。
居恒日中一食,戒行清凈,皎若冰雪。
依期弘戒,隨時念佛,引誘諸子,蓋二十馀年如一日。
忽染微疴,自知時至,端坐握珠,默然而化。
阇維后,取舍利多粒,弟子奉靈骨塔于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