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滕胤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56 【介紹】: 三國吳汝南細陽人,字世議。
呂范子。
以父任為郎,累遷安軍中郎將。
屢次擊山越,以功拜偏將軍。
吳孫亮建興二年,孫峻殺諸葛恪,遷為驃騎將軍。
太平元年,帥師侵魏,未及淮,峻病死,從弟孫綝執(zhí)政,據(jù)奉召引軍還,欲廢綝,表薦滕胤為相,綝殺,遣從兄孫憲逆之于江都,據(jù)遂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吳廣陵江都人,字德蕤。
少有令志,為張溫所薦,擢為太子庶子,遂知名顯達。
后官侍中左將軍。
孫亮太平初,呂據(jù)、滕胤發(fā)兵謀廢孫綝,融為所劫,使詐詔發(fā)兵,不從,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06—706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禪宗北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少覽經(jīng)史,博學多聞。后出家?guī)煻U宗五祖弘忍于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弘忍卒,傳法于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學人甚眾。倡“漸悟”禪學。九十余歲時,武則天召至洛陽,又至長安內(nèi)道場,親加禮拜。卒謚大通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間在洛陽受戒。50歲時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嗣禪宗五祖弘忍。歷6年,升為上座僧。高宗咸亨間,弘忍命門人作偈以明禪旨,神秀所作,弘忍以為未盡,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歷20余年,開禪門北宗一派。武后久視元年(700)召至洛陽,住內(nèi)道場。卒謚大通禪師?!?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有傳。《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存其詩偈1首?!度圃娡饩帯肥沾嗽娰?。
全唐詩續(xù)補遺
神秀,開封尉氏李氏子。師黃梅弘忍(謚大滿)禪師,奉楞伽為心要,為北宗之祖,亦稱六祖。住荊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異之。神龍二年卒,年百馀歲。謚大通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生洛陽尉氏。
李氏。
小年從師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師于蘄州東山雙峰寺。
開示心要。
嘆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雖躬事樵汲。
無所憚。
會有行者慧能。
竟得從上諸祖表信衣缽于大師。
而大師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當陽山。
以闡化導眾。
四海禪侶。
向風而靡。
則天聞其名。
詔肩輿赴闕。
入內(nèi)道場。
躬拜跪。
執(zhí)弟子禮。
供施豐縟。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詔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門寺。
當是時。
王公貴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謁聽訓誨。
方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
留韶陽。
秀因累疏舉薦。
以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當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棄裔土。
使本朝有輕教。
名宜手牘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進言不已。
然能公終莫之動也。
語載能禪師傳。
神龍二年。
秀卒。
名士達官之服喪會葬者不可勝紀。
岐王范。
燕公張說。
徵士盧鴻。
各為碑誅。
門人普寂義??私B宗緒。
詔謚大通中宗朝。
又詔以舊邸。
為報恩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經(jīng)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后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wù)。乃嘆伏曰。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jié)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缽為記。世相傳付。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達磨貴傳徑門心要。機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隱于嵩丘少林寺。尋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見之。門徒發(fā)其冢。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筛遏印t痈兜佬?。信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四海緇徒向風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內(nèi)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zhí)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互得發(fā)揚無私于道也。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終不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且不可違也。了不度大庾嶺而終。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岐王范燕國公張說。徵士盧鴻各為碑誄。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蓋宗先師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甘不勝苦則純苦乘時??嗖粍俑蕜t純甘用事。如是則為藥治病。偏重必離也。昔者達磨沒而微言絕。五祖喪而大義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練之勤。從是分岐南。服興頓門之說。由茲荷澤行于中土。以頓門隔修練之煩。未移磐石。將弦促象韋之者??召M躁心。致令各親其親同黨其黨。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遷。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遂見甘苦相傾之驗矣。理病未效乖競先成。秖宜為法重人。何至因人損法。二弟子濯擊師足。洗垢未遑折脛斯見。其是之喻歟。
僧法沖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隴西成紀人,俗姓李,字孝敦。初與房玄齡友善,官鷹揚郎將。母喪,讀《涅槃經(jīng)》,頓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為務(wù),棲泊無定。玄齡為宰相,以書召之,不從。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記》。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祖考歷仕魏齊。而沖則兗產(chǎn)也。幼俊穎。傲岸時俗。弱冠已與仆射房玄齡相善。玄齡嘗謂之曰。丈夫于少壯時。位不登五品者。便宜棄去祿位。以優(yōu)逸自處。沖年二十四歲。任鷹揚郎捋。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至居處迫迮之文。遂發(fā)心出家。聽講涅槃三十馀過。復聽安州皓法師講大品三論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語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貞觀初。詔私度者處死。時僧避難嶧陽山中。資給窘乏。沖誓不顧身。即剃落。走州縣。告急守宰曰。但施糧餉。終獲福祐。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濟之。乃兩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許。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經(jīng)年米嘗不減。其一五六十人食。僅兩日。米已告竭。沖曰。無足怪者。蓋所學有大小。所脩有勤墮。則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難而至者。日以增益。復值雨潦。莫之歸宿。山有大巖。虎狼所棲托也。沖竟造。而告語使去。果去不旋踵。當是時。沖雖身營眾務(wù)。仍依哲匠。探討華嚴。如常時。及難釋。再往安州皓法師。已入滅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閑習內(nèi)外典籍自負。而吾徒之往來者。過相輔贊。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開佛經(jīng)。沖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識者謂沖識。末世護法菩薩。俄以棱伽奧義久廢。所在求訪。無恤夷險。始慧可禪師。以達磨之傳。南天竺一乘宗旨。盛習此經(jīng)。故其后裔。如皓法師者。尤加勖勵。沖即依稟。屢蒙擊節(jié)。自爾闡演三十馀過。后學賴以啟悟者。殆莫殫紀今敘師承。使將來有所考據(jù)云。達磨禪師出慧可慧。育二師。育師受道。不務(wù)言說??蓭煶鲷訋?。慧師。盛師。那老師。端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講演。無著述)。又出善老師(鈔四卷)。豐師(疏五卷)。明師(疏五卷)。胡明師(疏五卷)。遠承可師者。有大聰師(疏五卷)。道蔭師(鈔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遷師(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棱伽疏十卷)。曠法師。弘智師(召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伽法師。寶瑜師。寶迎師。道塋師(并傳鐙揚化)。沖公。專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過。當其說時。曾未涉文。而通變適緣。寄勢陶誘。莫不曲當。異師學者苦請出義。乃告曰。義者見之言說。則已粗矣。況在紙上者乎。是謂粗中之粗。事難一向。作疏五卷。題為私記。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沖周行東川。不任官貫。頻有度次。高讓不受。年將知命。有詔兗州度人。抑令入度。隸州部法集寺。雖名與公貫。而獨以玩弄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作書招之。沖題書背曰。我于三界無所須。卿至三槐位亦極。公屢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蓋鼎來。中書杜正倫。親廁下陳。共評玄義。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曰何處老大德。答曰。兗州老小僧也。問何為遠至。答聞此間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耳。潤曰。斯則大心開士也。偶行至大興善寺。萬年令鄭欽泰。于寺打人。沖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欽泰曰。打人罪。我自當。沖曰。罪不自當使誰當耶。然國家立寺。本欲安寧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豈名為國祈福哉。欽泰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人講舊所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寧謂。沖寔法界頭陀僧。未易以名實拘也。其言得之。 顯慶間。還兗。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人。
父祖歷仕魏齊故。
又生于兗部。
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弱冠與仆射房玄齡善。
相謂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則共不仕。
為逸人矣。
沖年二十四。
果為鷹揚郎將。
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
見居家迫迮之文。
遂發(fā)出家心。
聽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師下。
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
即入武都山修業(yè)。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網(wǎng)周濟。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可十斛許。
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大乘并修禪業(yè)。
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經(jīng)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兼作外學。
沖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蓋利由道感。
還供道眾。
行殊道業(yè)理固屢空。
于時逃難轉(zhuǎn)多。
復弊霖雨。
無處投止。
山有大巖。
猛獸所居。
沖往詣巖穴。
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
虎乃相攜而去。
遂咸依之。
仍聽華嚴等經(jīng)及難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閑習內(nèi)外款狎僧倫。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開佛經(jīng)。
沖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纏懷。
茍講佛經(jīng)終歸名利。
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無悔于后。
晃聞默然逡巡而退。
爾時大眾嘆曰。
護法菩薩斯其人哉。
沖以楞伽奧典沈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
會可師后裔盛習此經(jīng)。
即依師學。
屢擊大節(jié)。
便舍徒眾任沖轉(zhuǎn)教。
即相續(xù)講三十馀遍。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又得百遍。
其經(jīng)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
慧觀法師筆受。
故其文理克諧行質(zhì)相貫。
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于后達磨禪師傳之南北。
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禪師創(chuàng)得綱紐。
魏境文學多不齒之。
領(lǐng)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今以人代轉(zhuǎn)遠紕繆后學。
可公別傳略以詳之。
今敘師承以為承嗣。
所學歷然有據(jù)。
達磨禪師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
可禪師后。
粲禪師。
惠禪師。
盛禪師。
那老師。
端禪師。
長藏師。
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后。
善師(出抄四卷)豐禪師(出疏五卷)明禪師(出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承可師后大聰師(出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后。
實禪師。
惠禪師。
曠法師。
弘智師(名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瑩師(并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自從經(jīng)術(shù)。
專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將二百遍。
須便為引。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得意如一。
隨言便異。
師學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
道理也。
言說已粗。
況舒在紙粗中之粗矣。
事不獲已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今盛行之。
初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有敕度人。
兗州度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yù)公貫而棲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
作書召入。
沖得題背曰。
我于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動英髦。
冠蓋云蒸嘆未曾有。
中書杜正倫。
親位法席。
詳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兗州老小僧耳。
又問何為遠至。
答曰。
聞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故至。
潤曰。
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于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當。
沖曰。
道不自當可遣他受。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
泰即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jīng)。
沖曰。
君依舊經(jīng)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沖一生游道為務(wù)。
曾無棲泊。
仆射于志寧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沖。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幼而秀異傲岸時俗。年二十四遂發(fā)心出家。聽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即入武都山修業(yè)。年三十行至冀州。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沖誓亡身便即剃落。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便造詣州宰曰。如有死事沖身當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wǎng)周濟。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墒S。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大乘并修禪業(yè)。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一所五十六人才經(jīng)兩日。食米便盡。由不修禪兼修外學。沖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時逃難轉(zhuǎn)多無處投止。山有虎穴。沖詣告曰。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⒛讼鄶y而去。及難解沖乃隨處弘法。沖雖廣宣經(jīng)術(shù)專以楞伽命家。中書杜正倫每咨稟之。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請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師亦命代弘經(jīng)護法。強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寧曰。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不可名實拘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處州縉云人,俗姓陳。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世稱天臺國師。從其學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人。生陳氏。母葉。夢白光觸體。覺而娠。生而杰異。年十五。有梵僧見之。拊其背曰。汝當出家。塵中無置汝所也。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后唐同光中。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龍牙遁禪師問。雄雄之尊。因什么親近不得。遁曰。如火與火。曰忽遇水來。又作么生。遁曰。汝不會我語。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為說。遁曰。道者汝向后自會去。時疏山有矮師叔者。精峭號能齧鏃機。韶問。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繩縛鬼子。曰不落古今請師說。矮曰不說。曰為什么不說。矮曰。個中不辨有無。韶曰師今善說。矮駭之。久而辭去。所至少留。見知識五十四人。括磨搜剝。窮極隱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隨眾而已。無所咨參。有僧問。法眼禪師曰。十二時中。如何得頓息萬緣去。法眼曰??张c汝為緣耶。色與汝為緣耶。言空為緣。則空本無緣。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韶聞悚然異之。又有問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滯。渙若冰釋。感涕沾衣。法眼曰。汝當大宏吾宗。行矣。無自滯于是。游天臺。觀智顗禪師遺蹤。如故居。眷然有終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以國子刺臺州。雅聞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禮。日夕問道。韶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漢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國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為國師焉。韶說法簡而要。撥去枝葉。曰古圣方便。猶如河沙。六祖曰。非風幡動。仁者心動。是為無上心印。至妙法門。我輩稱祖師門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風幡不動。汝心妄動。若言不撥風幡。就風幡處通取。若言風幡動處。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風幡動。應(yīng)須妙會。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既非種種解會。合如何知悉。若真見去。何法門不明。雖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或問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問不弱。又問亡僧遷化。向何處去。曰終不向汝道。曰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會。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見。上座問。故每曰。大凡言句。應(yīng)須絕滲漏乃可。僧隨問。如何是絕滲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無色識。色中無眼識。眼識二俱空。何能令見色。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馀物。古圣方便。皆為說破。若于此明得寂靜法。不寂靜法也收盡。明得遠離法。不遠離法亦收盡。未來現(xiàn)在。亦無遺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義寂者。謂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遠。必多散失。唯新羅國有善本。愿藉禪師慈力。致之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聞忠懿王。遣使航海。傳寫以還。而韶適與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山谷。六月有星。隕于峰頂。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聞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開悟。夫問詞答語。無所增損。所謂悟者。何自而發(fā)之。及觀韶所對問者。如問古佛心。對曰此問不弱。如問如何是太子身。對曰大家見上座問。則問答之間。不令意根椿立。蓋嘗曰。大凡言句。須絕滲漏。而學者方爭趨微妙之域。欲見祖師之心。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尋訪知識。初發(fā)心于投子。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雄雄之尊。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與火。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答汝不會我語。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請益。牙謂韶曰。汝向后自會去。問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進云。不落古今請師說。疏云不說。進云。為什么不說。疏云。個中不辨有無。進云。師今善說。疏大駭。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然韶亦倦于參請矣。后至臨川但隨眾耳。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墼?。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則豁爾開悟于側(cè)。遂以所見似慧。慧云汝向后當為國王師。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臺。州牧錢俶。以國王子。向韶之名。延請問道。韶知其他日必貴。因以佛法囑累焉。漢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國位。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禮。擇形勝地。為作道場。而般若其一也。開堂說法。凡十二會。語多不錄。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亂。放失海外。新羅諸國。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遐邇。韶曰吾寧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隕于峰頂。林木變白。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時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別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
姓陳氏。
縉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
屈指不勝其數(shù)。
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見臨川法眼禪師。
重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
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
歸依者眾。
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
韶有先見之明。
謂曰。
他日為國王當興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禪師號。
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
錢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題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壽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類。
韶未終之前也。
華頂石崩振驚百里。
山如野燒蔓筵。
果應(yīng)韶終。
焚舍利繁多營塔。
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臘六十四。
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
語錄大行。
出弟子傳法百許人。
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術(shù)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
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
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
以其觸情念而無念。
終日修而無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簡邪思惟。
增遍計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
三摩提以觀如幻故。
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
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
諸圣度生復若何。
稽夫法演漢庭。
極證之名未著。
風行廬阜。
禪那之學始萌。
佛陀什秦擯而來。
般若多晉朝而至。
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
漸染施行依違祖述。
吳之僧會亦示有緣。
俱未分明肆多隱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
天臺智者引而伸之。
化導陳隋。
名題止觀粵有中天達磨哀我群生。
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
認指忘月。
得魚執(zhí)筌。
但矜誦念以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
曲指則漸修也。
見性成佛者。
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畢了無異。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禪也。
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
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
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
又達磨立法要唯二種。
謂理也行也。
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權(quán)合道也。
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唯慧可以神交。
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
后則臨汧。
牧圉子孫終號于強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頭也。
忍生秀與能。
能傳信衣。
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蔭車百輛。
尼拘樹而展轉(zhuǎn)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
當是時也應(yīng)其懸記屬于此人。
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
是歟。
重之曰。
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
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龍得之破障纏。
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
故今之像末斗諍復生。
師足既傷資爭未已。
如聞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無。
或聞一路涅槃。
則曰。
八萬法門何在。
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
云何修菩薩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
何由復業(yè)。
或舉經(jīng)以示之。
則對曰。
此性宗法。
或謂之曰。
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
且置而勿論。
又欲棄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
烏茶小乘謗大乘學作空華外道。
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營一室之隳。
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
脫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資。
行不廢而理逾明。
法無偏而功兼濟。
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
其如玄學多斥講家。
目為數(shù)寶之人。
終困屢空之室。
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
諸佛心口定不相違。
施設(shè)逗根用有時處。
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之名。
論海總朝宗之會毗尼一學軌范千途。
授形俱筑釋子之基。
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
擬捐三事何駕一乘。
終包不足之羞。
豈倒轉(zhuǎn)依之地。
通人不誚豎子何知。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吠聲貽責遷怒傷人。
因擊鼠以破盆。
為爭摶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須均。
縱橫盡而成一秦。
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從貞觀及于宋朝。
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騰空。
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高之道矣。
吾徒通達無相奪倫。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為師之訓。
慎之哉。
慎之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順公。
西蜀人。
有遠識。
為人勤劬。
叢林后進。
皆母德之。
得法于老黃龍。
初出蜀。
與圓通訥偕行。
已又與大覺璉游甚久。
有贊其像者曰。
與訥偕行。
與璉偕處。
得法于南。
為南長子。
然緣薄。
所居皆遠方小剎。
學者過其門莫能識。
師亦超然自樂。
視世境如飛埃過目。
壽八十馀。
坐脫于香城山。
顏貌如生。
平生與潘延之善。
將終。
使人要之敘別。
延之至。
師已去矣。
其示眾多為偈。
皆德言也。
有偈曰。
夏日人人把扇搖。
冬來以炭滿爐燒。
若能于此全知曉。
塵劫無明當下消。
又作趙州勘婆偈曰。
趙州問路。
婆子答云直與去么。
皆言勘破老婆。
婆子無你雪處。
又作黃龍三關(guān)頌曰。
長江云散水滔滔。
忽爾狂風浪便高。
不識漁家玄妙意。
偏于浪里飐風濤。
又曰。
南海波斯入大唐。
有人別寶便商量。
或時遇賤或時貴。
日到西峰影漸長。
又曰。
黃龍老和尚。
有個生緣語。
山僧承嗣伊。
今日為君舉。
為君舉貓兒。
偏解捉老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3—1323 【介紹】: 元僧。杭州新城人,號中峰,俗姓孫。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詩選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聞高峰原妙禪師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見驩然,薙染于師子院,遂契妙旨。與斷厓義公俱為高峰座下,或問優(yōu)劣,曰:義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衣,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欲召見闕廷,終不一至。惟再封香下詔,即所居修敬而已。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僧臘三十有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有《中峰廣錄》三十卷。元統(tǒng)二年,詔收入佛藏,藝文監(jiān)丞揭徯斯為之序,謂其提倡激揚,如四瀆百川,千盤萬轉(zhuǎn),沖山激石,鯨吞龍變,不歸于海不已。其大機大用,見于文字有如此者。中峰屢辭名山,屏跡自放。時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脫笠,即結(jié)束茅而棲,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記》。其居東林也,趙學士子昂、馮學士海粟為之躬運土木以執(zhí)役。初,子昂與中峰為友,海粟甚輕之。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訪,海粟出示《梅花百韻詩》。中峰一覽,走筆和之。復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與定交。
梅花百詠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禪師,屢辭名山主席,屏跡自放。時趙孟頫與明本友善,子振意輕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訪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詠詩》,明本一覽走筆和成,復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與定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師。諱明本。俗姓孫。錢塘人。母娠師時。夢無門開道者寄燈籠其家而生師。師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唄結(jié)趺坐。髫??讀論孟未終卷。母喪輟學。年十五輒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閱傳燈錄有疑。志在參決。遂登死關(guān)。見妙公。妙發(fā)長不薙。衣弊不易。孤峭嚴冷。未嘗一啟齒而笑。亦未嘗為其徒剃落。獨見師即驩然。欲為祝發(fā)。蓋亦已知為大器焉。久之。誦金剛經(jīng)?;腥糸_解者。師自謂識量疏通。于義趣無不融貫。然非性也。已薙染給侍死關(guān)。入天目。于東南諸山最高寒。廩粟屋材。微飛挽則莫能至其上。師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脅膚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機旨洞契。妙以其克肖。書偈付之。師益自晦。未嘗以師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淵。其光氣自不可掩。況審之以咨決。重之以記莂哉。至元間。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蓮花峰。號大覺正等禪寺。妙將遷化。以寺屬師。師辭。師每謂。住者必無上大道。其力可以開明人天。夙植福緣。其力可以蔭結(jié)徒眾。明智通變。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為之體。而緣與智為之用。有其體而缺其用。則化權(quán)不周。事儀不備。猶之可也。使無其體。而徒倚其用。則雖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況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無懼乎。當五山缺主席。宰執(zhí)大臣。致書幣屢以為請。師皆力辭。至于窮厓孤洲。草棲浪宿。屏遁其跡而避之。然四方學者。北殫龍漠。南踰六詔。西連身毒。東極摶桑。裹糧躡[尸@憍]。萬里奔走。而輻輳赴師者。殆無虛日。南詔僧玄鑒。素明教觀。辨博英發(fā)如。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學。設(shè)或未當。吾將易其宗旨。而俾趨教觀。繇其國來。一聞師言。即悟昔非洞發(fā)源底。方圖歸以倡其道。而沒于中吳。鑒之徒。畫師像歸國。像出神光燭天。南詔遂宗禪。奉師為禪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異之。秋八月甲子。師遂入寂。即山之西岡。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別其外護并法屬。一一皆師手書。是日白虹貫山。師世壽六十一。僧臘三十七矣。師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禮供養(yǎng)。悉成寶坊。而師一衲一簞。未嘗屬目。人念其豐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師一不以近體。他可知已。雖屢辭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脫袍笠。在處結(jié)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團禪板。晝作夜參。規(guī)程條章。井井森列。儀矩慎嚴。如臨千眾。至于激揚提唱。機用翕?。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每謂其教傳佛心宗。單提直指。惡有所謂微妙授受。惡有所謂言語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師之于物。洪纖高下。緩急后先。拒之不遺。接之不攜。人雖見其發(fā)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誠。而匪事夫空言也。當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鄭君鵬南。趙君子昂。一聞師之道。固已知敬。及親炙言容。無不歆慕終其身。江浙丞相脫驩公。最號嚴重。讀師之書。斂衽望拜。高麗沈王。以天屬懿親。萬里函香拜禮。起謂左右曰。某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開示。涕泣感發(fā)。師躬己以究其道。豈有毫發(fā)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應(yīng)聲。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中峰普應(yīng)國師者。
諱明本。
其先臨濟玄。
玄七傳楊岐會。
會八傳無準范。
范傳雪巖欽。
欽傳高峰妙。
妙之嗣四人。
師居其首。
師自臨濟其世十八。
臨濟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師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師出錢塘孫姓。
母李氏夢。
無門開道者。
持燈至其家而生。
師生之時。
內(nèi)室五色光明者三晝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則跏趺。
嬉戲則為佛事。
既冠。
閱傳燈錄。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為甚卻被生死之所流轉(zhuǎn)。
大疑。
乃求依獅子院高峰妙禪師。
妙公喜度之。
三載觀流泉有省。
求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鐘鳴不去。
妙公不顧。
久而洞徹玄旨。
妙公大悅。
書自相贊與師曰。
我相不思議。
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
得見半邊鼻。
洎十載。
妙公告寂時。
以大覺寺屬師。
師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吳楚。
西至皖山匡廬。
乃東還。
結(jié)幻住庵于吳雁蕩。
遂成叢席。
霆發(fā)瞿公請主大覺。
不就。
舉定叟泰應(yīng)之。
泰嘗受職于一山萬矣。
乃欲改嗣于師。
師大不然。
以書卻之曰。
昨者坐語。
未及它論。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茍循世諦故也。
本與足下。
納交十六年。
彼此心懷。
洞然明白。
豈意足下不諒愚情。
反欲相及。
何臨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傳。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誣也。
世漓俗薄。
奉金請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嘗痛心于此。
夫大覺雖先師開山。
然十方叢林盡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識量之不廣也。
本非畏住持。
實畏嗣法于開山也。
故退避力辭。
而舉足下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
豈可茍循世俗而易其所師哉。
繇此言之。
本猶不欲以先師座下人。
迭尸大覺。
而況牽枝引蔓。
欲為本之嗣乎。
聞命駭然。
專浼逆流。
塔主預(yù)此拜聞。
望以玉峽之音。
直與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則本斷然不敢與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師還天目廬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宮。
聘之不就。
賜金紋衣。
加號法慧禪師。
師隱去儀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懶將前后論三三。
端的船居勝住庵。
為不定方真丈室。
是無住相活伽藍。
煙村水國開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參。
有客扣舷。
來問道。
頭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還天目。
辛亥。
復船居。
吳江陳子聰為師建幻住庵。
師又去之。
北隱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盡自繇。
百般成現(xiàn)絕馳求。
綠菘紫芥攔街賣。
白米青柴倚戶收。
十二時中生計足。
數(shù)千年外道緣周。
茍于心外存諸見。
敢保驢年會合頭。
明年又結(jié)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愛復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斷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閣枯藤。
千峰環(huán)繞半間屋。
萬境空閒一個僧。
除此現(xiàn)成公案外。
且無佛法繼傳燈。
丞相脫驩公望風訪師。
師又棄庵。
去之東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棲遲。
跡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煙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橋低驚濤拍岸明生滅。
止水涵空示悟迷。
萬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與月輪齊。
驩公戒邑吏強師至私第。
乃與中書平章并諸山。
必致師于靈隱。
師固辭曰。
夫住持者。
須具三種力。
庶不敗事。
一道力。
二緣力。
三智力。
道體也。
緣智用也。
有其體而缺其用。
尚可為之。
但化權(quán)不周。
事儀不備耳。
使道體既虧。
便神異無算。
雖緣與。
智亦奚為哉。
或體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寧無慊于中乎。
貧道無其實。
故不敢尸其名。
竟稱病還天目。
延祐丙辰。
上諭宣政院。
簡釆名山宿德。
以聞。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師聞遁去。
南徐丹陽蔣均為建幻住庵。
戊午。
又還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改獅子院。
為正宗禪寺。
駙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徑山請師。
師不就。
乃結(jié)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巖磴險絕。
緇素跋涉甚難。
求師歸院。
至治癸亥。
西峰凍涸。
大木摧折。
師自敘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習頭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沒齒。
平昔懶退。
非矯世絕俗。
蓋以文字則失于學問。
參究則缺于悟明。
尋常為好事者之所稱道。
亦報緣之偶然耳。
秋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師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歸吳門。
師曰。
何不過了。
中秋去十三日。
手書屬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歸三塔。
依清規(guī)儀式。
不許循世禮也。
次日白虹貫山。
巔師跏趺。
書偈而化。
停龕三日。
顏益和悅。
道俗奔集踰萬。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閱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賜謚。
曰智覺禪師。
塔曰法云。
元統(tǒng)甲戌。
追尊為普應(yīng)國師。
乃以廣錄三十卷。
頒入大藏。
更命重臣。
銘國師道行于碑南詔五比丘。
繪師頂相還國。
四眾迎相。
入中慶城相。
放五色異光。
繇是傾信禪宗。
奉師為南詔第一祖。
時皆曰。
本公圓辯不閟。
針砭多方。
哀講士之趨岐。
傷禪流之混繼。
乃推大覺以嗣開先。
接玄鑒而化南詔。
??有大愚安龍?zhí)缎胖唢L。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讓無名。
杖履蕭然。
云行鶴舉視聲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飴。
楷芙蓉訥圓通不足過之。
以其瀚海馀波。
煙屯雨驟。
提鳳閣之儒臣。
醒天潢之貴戚。
而永明壽明教嵩。
庶可并駕云。
贊曰。
人人抱荊山之璧。
個個得赤水之珠。
何難兄釋迦。
而弟彌勒。
及讀本祖自敘之語。
愧汗橫流。
俯仰無地矣。
嗟乎非真祖師心語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語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則本祖隱現(xiàn)。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明本,字幻住,晚號中峰,姓孫氏,錢塘人。幼好梵唄,長乃出家。初依吳山圣水,聞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師子巖立死關(guān),以待參學。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許,知為大器。久之,明本誦《金剛經(jīng)》恍有開解者,謂“識量依通,雖于義趣通解,終非悟也?!币讯S染。時原妙閉關(guān)獨居,誓不接納,獨見本授以?頭。由是給侍死關(guān),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而學成,豁然超脫。宗旨別傳,九流諸子,罔不淹貫,激揚提唱,機鋒翕靃,圓轉(zhuǎn)不窮,時稱大辯焉。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之。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元統(tǒng)二年,并詔明本所著《廣錄》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為之序。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壽六十一,臘三十七。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明本身履長大,倍于時人,所遺麻履二,尚藏寺中。寂時茶毗于天目,虞集銘其塔,趙孟頫書其凈土詩。初,松雪極致敬禮,馮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詩》六十首,明本和之,復成百詠,及九言一首,馮由是嘆服加禮焉。今有爪發(fā)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時蔚。
字萬峰。
溫州樂清金氏子。
生而室有光。
母懼欲弗舉。
其姑保而育之。
襁抱中。
見僧輒微笑。
作合掌態(tài)。
年十一讀法華有省。
入杭受具戒。
謁止巖禪老于虎跑俾參南泉三不是。
迷悶無所入。
抵明州達蓬山。
卓庵。
佛跡古址。
力究至忘寢食。
一日聞寺主宗律師。
舉溈山踢倒凈瓶話。
忽大悟。
偈曰。
顛顛倒倒老南泉。
累我功夫卻半年。
當下若能親薦得。
如何不進劈胸拳。
走虎跑呈悟。
復之華頂。
謁無見求決擇。
見。
深肯之。
囑曰。
爾年小且居山去。
蔚仍還達蓬。
單丁十歷寒暑。
時千巖長禪師。
住伏龍山。
道望昭著。
蔚提包謁之。
相見如舊識。
慧辯風馳。
如天馬行空。
不可控馭。
巖亦極盡鉗槌之妙。
知其已徹。
顧謂昭首座曰。
蔚山主。
頗有衲僧氣象。
煩請歸堂。
尋為第一座。
一日巖升堂。
舉無風荷葉動。
一定有魚行。
語未畢。
蔚出眾。
震聲一喝。
拂袖便行。
巖示以偈。
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
既而別巖。
住靜嵩山。
又一紀。
巖前后為手書招之者三。
所以愛重期待者甚厚。
比至。
使分座說法。
遂付以法衣。
囑云。
汝緣在浙西。
可往化導。
吾道有寄矣。
蔚奉命入?yún)恰?div id="ou8yc3t"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59_0_70_comment'>
凡三筑精藍。
卒之玄墓鄧蔚山中。
斬蒙羃結(jié)庵居之。
久之。
四眾歸向。
乃搆為大伽藍。
額曰圣恩。
奔赴者日甚。
一日至不能容。
蔚隨機演說。
俾人人滿意。
故人益慕而信之。
于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
坐化。
閱世七十有九。
僧臘六十。
停龕十三日。
肢體溫軟香潔。
如平時。
門人奉全身。
瘞于庵之西崗。
師貌古神清。
髭須疏朗。
寡緣飾。
千巖稱其純粹質(zhì)樸。
有古人風。
談道三十馀年。
吳人無少長。
咸知敬慕。
有繪像而事之者。
平生未嘗讀書。
惟以深悟自得。
其形諸語默者。
俱能刊落浮華。
而一踐乎其寔。
門人請留法語。
蔚曰。
從上佛祖。
諸所言說。
句句朝宗。
言言見諦。
略不肯聽從。
況吾言乎。
悉付火燼。
門人。
竊而錄其少許以傳。
蔚未化前數(shù)日。
大眾普集。
或以得法承嗣為問。
示偈曰。
慈悲無念。
華開果熟。
因地分明。
慧寶致囑。
蓋記無念學。
翠峰華。
榮果林。
寶藏持四公也。
于中。
學公顯受衣法。
后出世。
開導之盛。
無愧于蔚。
況受知太祖高皇帝。
龍章寵錫。
云漢昭回。
法脈淵源不絕。
蔚所付得人矣。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時蔚者。號萬峰。姓金氏。東甌人也。機投伏龍千巖長。法弘鄧尉。歿年七十有九。師初生其里。瑞應(yīng)不一。俱以徵金氏。金氏恐乃祝佛愿施為僧。年十三出家。具正知見。登壇受滿分戒。因誦法華。至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有省。走參止巖。止巖示目三不是話。師別卓庵于達蓬山。楮衾草榻。杳若忘生。忽聞佛跡寺僧舉溈山踢倒凈瓶公案。大悟。乃曰。顛顛倒倒是南泉。累我工夫卻半年。當下若能親薦得。如何不進劈胸拳。即棄庵入天臺。登華頂。機觸無見。左右震慄。無見善遇之。且勉師曰。子宜居山保守。他日支拄宗庭。非子而誰。乃至伏龍。伏龍圍繞數(shù)千指。皆一時俊杰。師土音長發(fā)。洋然進拜。千巖奇而問曰。將甚么。與老僧相見。師豎拳。千巖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師打圓相。叉手而立。巖曰。莫要請益么。師掩耳而出。巖深喜之。一日。千巖據(jù)座命撾鼓。眾方集。師震聲一喝。拂袖便出。巖乃曰。郁郁黃花滿目秋。白云端坐碧峰頭。無賓主句輕拈出。一喝千江水逆流。于是叢林知名。出世嵩山。有示眾曰。月頭是初一。光明漸漸出。月尾是三十。光明何處覓。假饒老釋迦。也道拈不出。拈得出萬事畢。若有人道得。出來道看。如無。嵩山與諸人。露個消息。舒兩手云。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又展掌云。大開方便門。便從者里入。握拳云。閉卻牢關(guān)說家里話。且道。不開不閉一句作么生。斂衣下座。次遷平江鄧尉。創(chuàng)大圣恩寺。當是時。世主稱為佛心天子。有能禪者多隨。諸名德出入禁廷。溫繹典故。其圣恩席下。抱道髡徒。僅半千人。普持勝學二阇黎為上首。師純以本色提接之。海內(nèi)禪風一正。士夫書札。通候于師者。除問道外。槩不復緘。至有久從游者。求只字不可得。間或請之。但以老僧年邁而卻焉。侍御陸公。書古德機緣馳問。師謂來使曰。汝主初選官時。可到京否。使愕然曰。安有不朝天子而受職者。師笑曰。柰選佛何。師雖不假詞色。羅絡(luò)當時。然寬大莫測之機。多如此。洪武初。有旨。采諸山名德。因議及師。景濂宋公。固止曰。不可。此老吾浙人也。吾素知其為人。年且逮耄。性喜恬退。必不能奉命。且留此一老。為林下標職。詎不美乎。若迫之。彼必蹈汾陽昭公之轍。主議者。令私探之。師早稱病掩關(guān)矣。師自壯至老。功課纖發(fā)不移。日理僧事。夜則跏趺。儼然達旦。侍僧間請息。師曰。汝正鬧在。老僧息之久矣。洪武辛酉正月二十九日。集眾說偈。奄然化去。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懸崖攃手。杲日當天。其繼鄧尉法席者。寶藏持公也。持之下。復出慧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