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生卒】:1480—1567 【介紹】: 明江西分宜人,字惟中,號介溪。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移疾歸,結(jié)交名流,讀書鈐山十年,以詩文獲盛名。還朝,進侍講。世宗時累官為禮部尚書,以佞悅當上意,撰青詞獨能稱旨。嘉靖二十一年任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二十三年,代翟鑾為首輔。累加至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太師。嵩一意媚上,竊權(quán)罔利,與子世蕃父子濟惡,橫行公卿間。構(gòu)殺夏言、曾銑、張經(jīng)等,治劾己者楊繼盛等至死,引黨羽趙文華、鄢懋卿等居要地,專政二十年之久。后帝漸厭其橫。四十一年,徐階所親御史鄒應龍抗疏極論世蕃不法狀,嵩因而罷官。后又因御史林潤劾其家居不法事,革職為民,寄食墓舍而死。有《鈐山堂集》。
字介溪,分宜人。官宰相。有鈐山堂集。維基
嚴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字惟中,號介溪,又號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間權(quán)臣,官至內(nèi)閣首輔、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旋病休歸里。嚴嵩讀書八載,詩文峻潔,聲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還朝復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顯陵,歸而極言祥瑞,世宗喜。幾年內(nèi)先后遷其為吏部右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兩年后改任吏部尚書。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賀萬壽節(jié)至京師。時值廷議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銜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詞,取得寵信,加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后解部事,專直西苑;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嚴嵩一意媚上,竊權(quán)罔利,專擅國政近二十年。士大夫側(cè)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嚴嵩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異已。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quán)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被抄家去職,兩年后而歿。著有《鈐山堂集》40卷。
人物簡介
【生卒】:1498—1552 【介紹】: 明廣東揭陽人,字仁夫,號東涯。嘉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出為梧州知府,擢廣西副使,累遷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保定軍務。修筑邊墻八百余里,明斥候,禁殺降,薦用良將,以御俺答。以丁父憂去。后俺答逼京師,朝廷起萬達為兵部尚書。路遠不能即至,為嚴嵩所讒,降為侍郎。旋又被黜為民。三十一年再起為兵部尚書,未聞命卒。謚襄毅。全粵詩·卷二四五
翁萬達(一四九八——一五二二),字仁夫,號東涯。揭陽人。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歷任梧州知府、四川按察使、陜西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終兵部尚書。萬達通曉邊事,好談性命之學,為人剛介,勇于任事,尤善御將士。著有《東涯集》、《稽衍集》。明郭棐《粵大記》卷一七、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九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三等有傳。翁萬達詩,以民國十六年版、翁輝東編《唐明二翁詩集》卷二《稽愆詩》為底本點校。維基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東厓,謚襄毅,亦作襄敏,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潮州府揭陽縣(今廣東省揭陽市)人。明朝中葉重臣。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宣大總督。嘉靖四年(1526年)舉廣東鄉(xiāng)試,嘉靖五年(1526年)聯(lián)捷丙戌科二甲進士,次年授戶部主事,管理河西務鈔關,九年升署員外郎,督通州漕儲,十年升署郎中。十二年(1533年)出為廣西梧州府知府。當時咸寧侯仇鸞鎮(zhèn)守兩廣,縱容部下士兵為虐。翁萬達逮捕其中尤橫者并施加杖刑。居官四年,其聲聞顯著。朝廷商議討伐安南,推薦翁萬達擔任廣西副使,專門處理安南事務。萬達即進言出兵戰(zhàn)略,并以兩廣部隊討伐叛亂,升任浙江右參政。因總督張經(jīng)舉薦留用,任廣西參政。其進言毛伯溫以招降為上策,并得到采納,于是最終評定獲勝。升任四川按察使,歷陜西左、右布政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翁萬達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不久再進兵部右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代替翟鵬擔任宣大總督。彈劾罷免宣府總兵官郤永、副總兵姜奭,薦何卿、趙卿、沈希儀代任。其在任期間,賞罰分明,防禦得當。其率眾抵禦蒙古數(shù)萬部隊進犯,總兵官張達力戰(zhàn)退敵。又上疏增加防備,并請求皇帝發(fā)帑銀二十九萬。明世宗批準,但兵部稱大同防備已經(jīng)得到,不應當在邊疆內(nèi)筑墻,世宗不聽,于是從大同東路天城、陽和、開山口諸處為墻百二十八里,堡七,墩臺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陽河、洗馬林、張家口諸處為墻六十四里等地設立防禦設備。此后晉升為右都御史,檢舉揭發(fā)代府宗室朱充灼謀反,晉升為左都御史。翁萬達因為在邊疆做事很久,深得世宗倚重,其進言均得到聽從,唯獨俺答汗稱臣之事與世宗想法不一致。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阿不孩派遣使者石天爵等求貢,但明朝廷并不采納。石天爵等人再次抵達,巡撫龍大有等逮捕。石天爵后被磔殺。蒙古大怒,于是大舉進犯、屠殺村堡,絕信使五年。恰逢玉林衛(wèi)百戶楊威被掠奪,楊威詭稱可以能夠互市而得以釋放。俺答汗于是再派使者同款大同左衛(wèi),邊帥家丁董寶等逮捕使者并斬殺,以報首功。翁萬達再次上疏請和議,而沒有得到使者贊同。不久,俺答阿不孩復奉印信番文請求合議。兵部尚書陳經(jīng)稱難以相信蒙古,請求邊疆核實,并責令翁萬達十天內(nèi)回奏。翁萬達歸還其使者,并與其約定,但在期限內(nèi)使者沒有抵達。他擔心世宗追究責任,從而以好言相勸使者挽留。但世宗仍然不予批準,并指責其瀆奏。此后,俺答汗與小王子達延汗有矛盾,小王子欲進攻遼東,俺答汗密謀告訴明朝,請求中國夾擊進攻以建立信任。翁萬達不敢上報,使者再次抵達后,才向朝廷上奏,但世宗不予批準。嘉靖二十七年三月,翁萬達再次稱蒙古因求貢不得,而大舉進犯邊界,請求給予邊疆大臣便宜從事的權(quán)力。世宗大怒,激切指責他,此后通貢的議論結(jié)束。同年八月,俺答汗進攻大同無果后,退而進攻五堡,明軍在彌陀山擊退。之后蒙古部隊轉(zhuǎn)移山西,再次大敗而退。次月,再次進攻宣府,掠奪永寧、隆慶、懷來等地,軍民死傷數(shù)萬人。翁萬達連坐停俸二級。后因彌陀山戰(zhàn)功而恢復俸祿。俺答汗再次進攻宣府,總兵官趙卿怯戰(zhàn),翁萬達上奏以周尚文代替。周尚文未抵達,蒙古已經(jīng)進犯滴水崖,而指揮董抃、江瀚、唐臣、張淮等戰(zhàn)死,并南下駐隆慶石河營。游擊王鑰、大同游擊袁正抵達抵禦。恰逢周尚文的數(shù)萬騎兵、參將田琦數(shù)千騎兵會合,在曹家莊連續(xù)作戰(zhàn)。這時翁萬達率領參將姜應熊等馳援,明朝大軍順風鼓噪,揚沙蔽天,蒙古大驚于是當夜車隊。諸將追擊,蒙古連敗。世宗偵得其事戰(zhàn)情,大喜,立即升溫萬達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之后召回處理兵部事務。后因父喪丁憂。次年,大同因戰(zhàn)事失利,總督郭宗皋、巡撫陳耀下獄。世宗起用翁萬達任總督。他恰逢生病疽,且守墓中,乞求致仕終制。不久,俺答汗進攻京師。兵部尚書丁汝夔得罪,而起用翁萬達代任。他家居嶺南,距京師八千里,行走四十日方才抵達京師。當時蒙古氣焰非常強,世宗每日夜都在期待翁萬達抵達。因為遲赴的事,其詢問嚴嵩。嚴嵩因為很早就不喜歡翁萬達,于是他說敵寇現(xiàn)在就在肘腋處,諸位大臣仍然觀望,這并非是君臣之義。于是世宗起用王邦瑞為兵部尚書。幾天后,翁萬達抵達,并具疏自明。世宗責怪其欺慢,念其守喪之事,姑且奪職別用。當時仇鸞為大將軍,受到世宗寵信,從而在世宗面前詆毀翁萬達。翁萬達于是降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jīng)略紫荊關等。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自陳致仕。得到批準,因瀕行疏謝中被摘出有不敬的字,被罷免為民。次年十月,兵部尚書趙錦因依附仇鸞而戍邊,再次請求翁萬達起用代替。但詔書未抵達,他已經(jīng)去世,享年五十五歲。隆慶改元,追謚襄敏,贈太子少保。翁萬達為人孝順。其亦喜好談性命學,與歐陽德、羅洪先、唐順之、王畿、魏良政為友。為人通古今、剛介坦直,勇于任事。并能夠身先士卒、善于保護鼓勵將士。隆慶年間,追謚襄毅。
人物簡介
【生卒】:1503—1583 【介紹】: 明松江華亭人。字子升,號少湖,又號存齋。嘉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忤張孚敬,斥為延平府推官。累官為國子祭酒,遷禮部侍郎,改吏部。接見庶官,常咨邊腹要害,吏治民情。尋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進禮部尚書。為嚴嵩所忌,度未可與爭,乃謹事之,而精治齋祠迎帝意,嵩不能圖。未幾,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密疏發(fā)仇鸞罪惡,鸞因此誅。進武英殿大學士,改兼吏部尚書。四十一年,使鄒應龍劾嵩子世蕃,勒嵩致仕,代為首輔。世宗卒,階草遺詔,悉罷齋醮、土木等弊政,牽復言事得罪諸臣。后為高拱所扼,于隆慶二年致仕歸。卒贈太保、謚文貞。有《世經(jīng)堂集》。槜李詩系·卷四十
號存齋華亭人官宰相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升,松江華亭人。嘉靖癸未賜進士第三,授編修,斥延平府推官,遷江西提學副使,召為司經(jīng)局洗馬,累官少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贈太師,謚文貞。有少湖集。維基
徐階(1503年—1583年),字子升,號少湖,一號存齋,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明代政治家、文學家及思想家,官至內(nèi)閣首輔、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徐階自幼善于讀書,少年時期結(jié)識陽明學江右學派門人聶豹。他弱冠之年鄉(xiāng)試中舉,殿試聯(lián)登探花,受到楊廷和極高的贊賞。嘉靖早年張璁執(zhí)掌朝廷時,徐階直言反對張璁的提議,被貶出京城。當時嘉靖帝因此刻石說「徐階小人,永不錄用」,而徐階在地方督學十數(shù)年后,在夏言的幫助下回到京城。徐階回京后先主事國子監(jiān)數(shù)年,在內(nèi)結(jié)識楊繼盛等諫臣,隨后輾轉(zhuǎn)六部之間。他先后主事禮部、吏部、翰林院等重要機構(gòu),在翰林院結(jié)識了后來的重臣張居正、高拱等學生。徐階隨后依靠其出眾的青詞入直無逸殿,冷靜處理了危在旦夕的庚戌之變,期間以禮部尚書之職負責北京城防,拖延敵軍,成功保護京城不被攻入。他又改革了吏部、禮部、太醫(yī)院所存在的舊弊,提高了他們的辦事效率。于嘉靖三十一年入閣后徐階因嚴嵩獨斷朝政,隱忍多年,最終取代嚴嵩的首輔之位,盡反嚴嵩之政,試圖以“三語”政綱改良內(nèi)閣的運作現(xiàn)狀。嘉靖末,徐階成功勸阻皇帝南幸承天府,叫停當?shù)卮笈d土木;帝彌留之際,徐階又勸其停服丹藥,并將左右方士和相勾結(jié)的太監(jiān)一體斬決。嘉靖駕崩后徐階擬寫了《嘉靖遺詔》和《隆慶登極詔》,在兩張詔書下達后,朝野大臣都舉手相賀,將此舉和楊廷和所擬《嘉靖登極詔》被統(tǒng)稱為正始正終第一政。但是,明人支大綸卻批評徐階說他只是依靠玄奇的青詞入直,在任期間獻媚討好他人,沒有做出任何政績,只有到了隆慶時期才有所改善。嘉靖死后,由于早年輔佐穆宗有功,隆慶年間徐階依舊擔任首輔,他多次調(diào)和穆宗和外廷的矛盾,在兩年中多次上疏阻止宦官(中官)獲得更多的權(quán)力,于隆慶二年成功引退致仕。徐階共入內(nèi)閣十七年,元輔七年,從政長達四十余年,時人譽為“元臣”、“名相”。他不但足智多謀,本身度量、器識都是上品,受到馮夢龍等人的推崇;現(xiàn)代學者對其則多有爭議,也有一些人對他持有肯定態(tài)度,如譚平先生認為徐階對比與其學生張居正,更加沉穩(wěn)也更少貪戀權(quán)位。徐階在任內(nèi)培養(yǎng)了張居正等政治家,在任期間試圖改變內(nèi)閣在朝廷中的位置,對后期內(nèi)閣制度做出很大影響;同時又試用新晉官員用他的方法教導宦官,試圖依靠義理讓他們不成為劉瑾等人的后繼者,也可以藉此改變宦官在朝廷的面貌和作用。另一方面,抗倭寇名將張經(jīng)被冤殺,以及胡宗憲瘐死獄中,也都是徐階所一手造就,甚至高拱與張居正日后不和,亦與徐階不無關系。。在徐階致仕后,由于家中子弟作惡多端,徐階被牽扯其中,多次與牢獄只有毫厘之差,甚至不得不致書好友求救,高拱等人同時又以舊案詰難徐階。直到萬歷十一年,徐階于華亭家中逝世,贈太師、謚文貞。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浙江慈溪人,字元質(zhì)。嘉靖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累官為通政使。性奸險。未第時在國子監(jiān),受祭酒嚴嵩賞識。后仕于朝,而嵩日貴幸,乃結(jié)為父子。加工部侍郎。三十四年,誣劾總督張經(jīng)、浙江巡撫李天寵抗倭不力論死。次年,進工部尚書,提督軍務,借胡宗憲殺??苄旌?、麻葉、陳東之機,稱“寇平”還朝。文華既寵貴,事中貴及嚴世蕃漸不如初。三十六年,失寵被黜為民。后腹裂而死。
趙文華(1503年—1557年),字元質(zhì),一字原實,號梅村、甬江,浙江慈溪人。嘉靖初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嘉靖元年(1522年)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嘉靖八年(1529年)中式己丑科會試第二百十一名,二甲八十八名進士,授官刑部主事,官員考察,左遷東平州同知。趙文華中進士前,曾在國子監(jiān),得到時任祭酒的嚴嵩賞識。后嚴嵩權(quán)勢日重,與其結(jié)為父子,并安插其任通政使。歷官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間,倭寇作亂,趙文華上疏獻計。此后,下欺將士,上進讒言,打擊異己,大肆搜刮,總督張經(jīng)等被冤殺,倭患日益嚴重,文華向朝廷謊報軍功,竟升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總督江南、浙江軍務,清剿倭寇。趙文華本不懂軍事,依仗胡宗憲。宗憲剿滅徐海,俘獲陳東,趙文華以大捷上報,歸功于上玄,明世宗大喜,祭告郊廟社稷,加文華為少保,并蔭子錦衣千戶。趙文華身居高官,逐漸驕橫,對中官及嚴嵩不若從前。世宗派使者賞賜,文華酒醉,跪拜不拘禮數(shù),世宗不滿。西苑建造樓閣,工期延遲。一日,世宗登樓遠眺,見西長安街有房屋壯觀,便問是誰家宅第,左右趁機進言,稱是趙文華私宅,且舉報他偷竊皇宮建材,世宗更怒。正逢三大殿火災,世宗欲修正陽門,催促甚急。趙文華,世宗準備將其撤職,詔諭嚴嵩,稱「文華似不如昔。」嵩猶尚不知世宗本意,還為文華辯解,稱文華因南征得病,應增加侍郎一人專門監(jiān)督大型工程。世宗同意。文華于是上疏稱病請假,世宗批示:「大工方興,司空是職。文華既有疾,可回籍休養(yǎng)。」舉朝聞訊相賀。文華雖然去職,世宗意猶未盡,且言官無人上疏彈劾,世宗無處泄憤。恰逢其蔭子錦衣千戶趙懌思,于齋祀停進封章之日請假送父,說是送父啟程,無非望世宗再行留他。世宗大怒,借此斥文華意存嘗試,目無君上,黜為民,其子顧家忘國,遣戍邊衛(wèi)。且遷怒禮科,將都給事中謝江以下六人廷杖削籍。文華此時已病重,史載其“及遭譴臥舟中,意邑邑不自聊,一夕手捫其腹,腹裂,臟腑出,遂死。”此后,給事中羅嘉賓等查核軍餉,發(fā)現(xiàn)文華貪污以十萬四千計。朝廷降詔罰沒其家資,但直到萬歷十一年(1583年),尚未還清半數(shù)。明神宗便將其子慎思遣戍煙瘴之地,清廷列趙文華入《明史·奸臣傳》。
人物簡介
【生卒】:1504—1580 【介紹】: 明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讀書知兵法,世襲百戶。舉嘉靖十四年武會試,除千戶。擢廣東都司,進參將,移浙東,屢敗倭寇,時稱俞家軍。三十四年,從張經(jīng)破倭于王江涇,復偕任環(huán)破倭于江南各地。以趙文華兵敗,被誣劾為“縱賊”,奪世蔭。三十五年,起為浙江總兵官,還世蔭。后以攻王直未全殲,被逮下獄。旋得釋,立功塞上。四十年,移南贛,鎮(zhèn)壓廣東饒平張璉山寨。后歷福建、廣東總兵官。四十二年,與戚繼光破倭寇,復興化城。四十三年,大破倭寇于海豐。又先后鎮(zhèn)壓吳平、曾一本等海上武裝集團,擊破古田壯族黃朝猛、韋銀豹軍。卒謚武襄。有《正氣堂集》、《韜鈐續(xù)篇》、《劍經(jīng)》。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555 【介紹】: 明河南孟津人,字子承。嘉靖十七年進士,為徐州兵備副使,御倭于通州如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浙江,殲倭于紹興。為趙文華所譖,與張經(jīng)同時被害。
李天寵(1511年—1555年),字子承,號汲泉,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孟津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人,軍籍,同進士出身。河南鄉(xiāng)試第二十五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登戊戌科會試第一百二十二名,第三甲第六十九名進士。改行人司行人。嘉靖二十一年五月,選任江西道試監(jiān)察御史,十月實授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二十二年巡按直隸。二十九年出任徽州府知府,三十二年升任徐州兵備副使,在通州、如皋抵禦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六月,接替王忬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浙江、提督浙江福建軍務。后倭寇進犯嘉善、嘉興、秀水、歸安,副使陳宗夔抗戰(zhàn)不利,嘉善知縣鄧植棄城逃跑。此后倭寇再次攻陷崇德,殺死裨將梁鄂等。趙文華誣陷其嗜酒廢事,嘉靖帝遂除天寵名,而以胡宗憲替代。不久,御史葉恩以倭寇進犯北新關,彈劾李天寵,胡宗憲亦言其縱容倭。明世宗大怒,寇,三十四年六月將其革職為民,又逮捕其下獄,十月遂與張經(jīng)同日死。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益都人,字仲學,號云坡。嘉靖二十二年進士,由知縣擢兵科給事中。論劾無所畏避,既劾嚴嵩黨仇鸞,復疏救尚書張經(jīng),被廷杖落職。隆慶元年起戶科給事中,官至光祿寺卿,以母喪歸。
人物簡介
【生卒】:?—1576 【介紹】: 明邳州衛(wèi)人。以世蔭歷官都指揮僉事,充浙江參將,進副總兵,提督海防諸軍,駐金山衛(wèi),數(shù)敗倭寇。從總督張經(jīng),與俞大猷等相掎角,獲王江涇之捷。而趙文華劾其縱倭,論死,赦免,命軍前自效。從俞大猷入廣東,破倭海豐,為惠潮參將。復從大猷破吳平山寨,又以舟師追平入海,破之。進都督僉事、廣東總兵官。坐事免。調(diào)赴薊鎮(zhèn)。泰寧部炒花入掠古北口,克寬出塞追擊,中伏死。
人物簡介
【生卒】:1516—1555 【介紹】: 明保定府容城人,字仲芳,號椒山。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員外郎。大將軍仇鸞畏俺答,請開互市市馬,欲與媾和。繼盛以為鸞恥未雪而議和示弱,大辱國,上疏彈劾。被貶狄道典史。后起用為諸城知縣,遷刑部員外郎。嚴嵩欲引為羽翼,復改兵部武選司。而繼盛以為嵩之奸甚于鸞,抵任甫一月,即上疏劾嵩十大罪,世宗大怒,下獄三年,終于被殺。隆慶時追謚忠憫。有《楊椒山集》。詞學圖錄
楊繼盛(1516-1555)河北容城人。嘉靖進士,官至兵部武選司。以劾嚴嵩下獄死,謚忠憫。工書畫。有《楊忠憫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丁未進士,歷兵部員外郎貶狄道典史累遷兵部員外建言坐法追贈太常少卿謚忠憫有椒山集維基
楊繼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縣(今河北省容城縣)人,明代政治人物,嘉靖丁未進士,官刑部員外郎,因彈劾權(quán)臣嚴嵩而死。后來,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有《楊忠憫文集》。嘉靖十九年(1540年),楊繼盛中式庚子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會試第三十八名,廷試二甲第十一名進士。他生性耿直,剛正不阿。工部觀政后,選授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升任兵部車駕司員外郎時,韃靼首領俺答數(shù)次入寇,咸寧侯仇鸞請開馬市以和之,楊繼盛上書《請罷馬市疏》,力言仇鸞之舉有“十不可五謬”,嚴嵩庇護仇鸞,繼盛坐貶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典史。楊繼盛在狄道開辦學校,選了一百多個孩子上學,其妻張貞變賣珠寶首飾,作學校的經(jīng)費。一年后,俺答依然擾邊,馬市全遭破壞。明世宗知繼盛有先見之明,再度起用楊繼盛,調(diào)為山東諸城縣令,改任南京戶部云南司主事、刑部員外郎、兵部武選司員外郎,連遷四職。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繼盛以《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歷數(shù)嚴嵩「五奸十大罪」,嚴嵩反冠以“詐稱親王令旨”的罪名下錦衣衛(wèi)獄,廷杖一百,有人送與蚺蛇膽一具,說是可解血毒,楊繼盛拒絕,曰:“椒山自有膽,何蚺蛇為?”后楊繼盛于獄中自行割下爛肉三觔,斷筋二條,受盡三年折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嚴嵩授意刑部尚書何鰲,將繼盛與閩浙總督張經(jīng)、浙江巡撫李天寵、蘇松副總兵湯克寬等九人處決,棄尸于市。楊繼盛臨刑有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繼盛妻殉夫自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