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廷儀(?—1540年),字正夫,四川成都馬家鎮(zhèn)升庵村(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江西廬陵。楊春之子,楊廷和之弟。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甲第四名進士。歷官吏部文選司郎中,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升太常寺少卿,七年十二月升太仆寺卿,十年正月升太常寺卿,三月丁憂守制。服闋,起復原職,十二年七月升工部右侍郎,管理易州山廠,十四年七月改任兵部右侍郎,十六年三月奉命領官軍三千人迎護興王朱厚熜赴京,五月升本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王憲去位,署掌部事,為御史方鳳所劾,稱病去職。曾作《八陣圖修復記》。
人物簡介
【生卒】:1488—1559 【介紹】: 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翰林修撰。嘉靖初,充經筵講官,召為翰林學士。大禮議起,上疏力諫,并與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復蘇,遣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于戍所。慎投荒三十余年,博覽群書。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第一。但援據博而不免有誤,又不免竄改古人,假托舊籍,英雄欺人,亦時有之。所撰詩、詞、散曲等甚多,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chuàng)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時風氣之外。但因僻處云南,故不能如李夢陽、何景明為文壇領袖。另撰各種雜著一百余種。有《升庵全集》。詞學圖錄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第一。謚文憲。以博洽冠一時,著述甚富。其詩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門戶。工詞,涉筆瑰麗富贍,有沐蘭浴芳、吐云含雪之妙。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樂府》、《廿一史彈詞》。編有《百琲明珠》、《詞林全選》。詞集名《升庵長短句》。黃鶴樓志·人物篇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受業(yè)于李東陽門下。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試狀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時,因觸帝怒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后追贈光祿寺少卿,謚文憲。其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當世第一,有《升庵全集》。正德十年(1516)冬末,經江夏(今武昌)赴京時游覽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借登高攬勝表達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還曾在其《升庵詩話》中多次對與黃鶴樓有關的歷代詩作予以評論推介。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升庵,成都人。正德狀元,官修撰。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師廷和子。正德辛未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天啟初追謚文憲有升庵集明詩紀事·戊簽·卷一
慎字用修,新都人,大學士廷和子。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以議禮杖謫永昌。天啟初,追謚文寧。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遺集》二十六卷。 (四庫總目,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于明代獨立門戶。薛寧《考功集》:升奄詩穹極詞章之綺靡,可以見其卓絕之才;牢籠載籍之青華,可以見其宏博之學。唐四杰不能過也。 升奄集:陸賈《南中行紀》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絲穿花心繞髻為飾。」梁章隱《詠素馨花》詩云:「細花穿弱縷,盤向綠云鬟?!褂藐戀Z語,貫花繞髻之飾,至今猶然,。予嘗有詩云:「金碧佳人墮馬樁,鷓鴣林里采秋芳。穿花貫縷盤香雪,曾把風流惱陸郎?!菇腺e笑謂予曰:「不謂陸賈風流之案,千年而始發(fā)耶?」 《藝苑卮言》:楊用修詩如暴富兒郎,銅山金埒,不曉吃飯著衣。用修謫滇中,有東山之癖。諸夷酋欲得其詩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間乞書。楊欣然命筆,醉墨淋漓裾袖。酋重賞伎女,購歸裝潢成卷。楊后亦知之,便以為快。用修在滬州,賞醉,胡粉傳面,作雙丫髻插花。門生異之,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為怍。人謂此君故自污,非也。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壯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 《國雅》:楊修撰詩如錦城雪棧,險怪高峻。 《詩藪》: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如題柳七言律云:「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前。別離江上遠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癸L流蘊藉,字字天成,如初發(fā)芙蓉,鮮華莫比。滇中作《春興》八首,語亦多工。 焦竑《玉堂叢話》:正德丁丑歲,武廟閱《文獻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張。問飲天監(jiān),不知為何星也。內使下問翰林院,同館相視愕然。楊公慎曰:「注張,柳星也?!?a target='_blank'>周禮》以注鳴者諞注咮也。《史記律書》:南方諸為七宿,柳為鳥之咮也。史記律書》:西至于注張?!稘h書天文志》:柳為鳥喙?!箖仁挂詮?。同館戲曰:「子言誠辯且博矣。不干私習天文之禁乎?」嘉靖初,給事中張翀疏有「矞宇嵬瑣」四字。上令問內閣,不知也。慎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復。梁文康欽曰:用修之強記,何必減穌頌乎?」 《續(xù)玉笥詩談》:升奄《題唐僖宗行宮柱礎》云:「唐帝行宮有露臺,礎連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蠶叢狩,王氣遙叢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塵駕,不及胡僧度海杯。」楚今故在。游太初為予言,寺僧令匠鑿而丹之。乃知李文饒方竹未嘗無對。 《明詩選》:宋轅文曰:「用修病在貪博,故使事處往往求巧得拙。要其天才本是奇麗,如百寶流穌。」陳臥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時見新警?!估钍嬲略唬骸赣眯奚焦怙L翠,金碧之中,時見靈霞之潤?!?王士禛《皇華記聞》:楊用修在滇,制小肩興,如升之形,僅可容膝。張愈光含題一聯(lián)其上云:「人到東京須氣節(jié)。地當西晉且風流?!顾^升奄者以此。 香祖筆記:明詩至楊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學者。其詩如《詠柳》「垂楊垂柳綰芳年」一篇,世共知之。又《古意》「淩波洛浦遇陳王」、《鷓鴣詞》「秦時明月玉弓懸」、《關山月》「迢迢賤妾隔湘川」、《出關擬唐人》「狼弧芒角正鸞環(huán)」、《塞下曲》「長榆塞上接龜沙」諸篇,工妙天成,不減前作。又《青蛉行寄內絕句》亦絕妙。大抵皆自古樂府出。益都王遵坦太平論明詩,獨推新都為性之者,亦自有見。 《明詩別裁》:升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隨題賦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五言非其所長,以過于秾麗,失穆如清風之旨也。 田按:升奄詩,早歲醉心六朝,艷情麗曲,可謂絕世才華。晚乃漸入老蒼,有少陵、謫仙格調,亦間入東波、涪翁一派。前后七子執(zhí)盟騷壇,海內附和,翕翕成風。馀采升奄、蘇門、君采、稚欽、鴻山、蘿山、子安、少玄數君子詩,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別為一集,以見豪杰能自樹立者,數不隨風會為轉移也。)維基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qū)馬家鎮(zhèn)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官員、作家。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云南,終老于戍地,一生未獲赦免。后追贈光祿少卿,謚號文憲。現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仍存有其私家園林升庵桂湖以及楊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楊慎為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師。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進京后,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正德二年(1507年)楊慎中式丁卯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得到蔣冕、費宏贊賞。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xiāng)。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起用任經筵講官,并經常講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爆發(fā),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將眾人下詔獄廷杖,當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楊慎及給事中劉濟、安磐等七人又聚眾當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都被謫戍。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徽州府歙縣人,字山甫,一作山父。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有清操。歷官禮部郎中。以與李三才及東林諸人善,遭忌被劾歸。天啟初,復故官,官至太常少卿。有《明臣謚匯考》。維基
鮑應鰲(?—1622年),字山甫,號中素,直隸徽州府歙縣人。萬歷十三年乙酉科應天府鄉(xiāng)試一百一十六名舉人,萬歷十六年丁父憂。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士,初授戶部河南司主事,榷崇文稅,以清操聞。二十八年七月任山東考試官。改兵部武選司主事,三十一年四月差往江西等處催徵馬價,三十二年二月又改禮部儀制司主事,教習駙馬楊春元,坐事禠職為民。起復原官,歷禮部郎中,皇太子朱常洛生母孝靖太后薨,詔喪禮視世廟沈貴妃,應鰲以為太簡,乃考穆宗生母孝恪太后為康妃時故事,上之,得允行。天啟元年,以御史方震孺薦起為禮部祠祭司郎中,尋改尚寶司少卿。二年(1622年),升太仆寺少卿,尋卒。應鰲端亮有學識,守正不阿,群小忌之。著有《瑞芝山房集》。
人物簡介
陶村詩稿·林序陳肇興(1831~?),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于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杰」。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為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于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zhàn)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為《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xiāng)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于杜甫,可視為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于兵燹。后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書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為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chuàng)刊號〈遺集待刊預告〉云:「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余處,一為云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為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注于眉批以供參考,編為「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為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為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余生也晚,不獲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樓而修士相見禮,僅于先生之門下士藉悉其為人,有踐繩之節(jié);并讀其遺著數篇,愛其質不過樸、麗不傷雅,洵足以光揚緝熙,昭章元妙。然卷帙無完,究不能窺其全豹為憾!近有楊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遺集過務滋園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間陳伯康孝廉之遺著也;惜版已散佚,特為之抄而存之』。余喜而瀏覽,如見故人。讀至七、八卷,覺當日戴萬生之亂狀歷歷如現,可藉以知臺灣往昔之史跡;其關系于文獻,固不少矣。楊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篤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覯。此不獨伯康先生之幸,亦吾臺文獻保存之幸也。韓昌黎答崔立之書,嘗謂『發(fā)潛德之幽光』;楊君其有焉。故為加墨簡端,表而出之。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夏,樹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陶村詩稿·陳肇興先生略傳
陳肇興先生,字伯康,彰化人。少穎悟,抱豪膽;事親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鴻飛先生署彰化縣;提倡風雅,乃聘廖春波先生長白沙書院主講,以詩賦文課士,高縣主躬蒞講席。是以文化大興,士競吟詠,就中陳肇興先生為杰出。先生咸豐八年舉于鄉(xiāng);顏所居曰古香樓,讀書歌詠以自娛。 迨同治元年戴萬生變,先生慨然投筆從軍。彰城陷,只身冒險逃入集集。日則奮練強悍民番,援官軍、誅叛逆;夜則秉燭賦詩,追悼陣亡將士,語多忠誠壯烈。事平,不仕;設教于里,時雨化人,桃李爭妍,而楊馨蘭、楊春華、林宗衡、許尚賢,俱列門墻。于是相謀刊此「陶村詩稿」,以惠后學。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楊珠浦輯敘。陶村詩稿·楊記
「陶村詩稿」共八卷,系磺溪陳肇興先生壯年時所作也;貴寫實、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書笥;回環(huán)三復,不求甚解。民國八年,請示于吳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詳為說明:『此卷乃臺灣詩學之結晶,現存殆無完本;卷中雖有蛀失,當為補記』。至十年,閱畢;告曰:『好自珍藏』!余以是更加愛惜。屢思翻版,躊躇莫進。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鄉(xiāng)中父老之慫恿,乃決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臺灣地方文學之一助,亦可以謝故吳德功先生指導后學之勞也。爰為之記。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秋,楊珠浦記于南屯愛仁醫(yī)院。陶村詩稿·題詞
一 一卷新詩百感生,經年避寇賦長征;壯懷不作偷安計,又向桃源起義兵。 二 數載書生戎馬間,杜陵史筆紀瀛寰;采風若選「東征集」,咄咄吟中見一斑。 三 浣花溪畔少陵祠,絕代詩才賦亂離;誰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繼和「北征」詩。 荊楚陳懋烈芍亭頓首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