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嘉干(?~?),字耘叔。清安徽歙縣人。新安太學生。曾任丁曰健幕客。丁氏政尚嚴峻,犯者無生還者。左右往往不敢勸諫,獨嘉干動輒爭之,活人無數(shù)。性好吟詠,神似李賀、李商隱。
人物簡介
【生卒】:1796—1866 【介紹】: 清江蘇通州人,字樹人。嘉慶二十五年進士。道光間歷山東曲阜、泰安等縣知縣,累擢福建臺灣道。同治間官至福建巡撫。曾協(xié)同左宗棠擊敗汀、漳李世賢部太平軍。卒謚清惠。有《斯未信齋文稿》及自訂年譜。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八
徐宗干,字樹人,江蘇通州人。嘉慶庚辰進士,官至福建巡撫。謚清惠。有《斯未信齋詩錄》。全臺詩
徐宗干(1795~1866),字伯楨,號樹人,江蘇通州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以知縣,發(fā)山東。歷曲阜、武城、泰安三縣知縣,高唐、濟寧知州等職。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授福建臺灣道。時姚瑩方去,凡所規(guī)畫,多繼承之。宗干為治,循名核實,舉凡策防夷、申禁煙、理財賦、議積儲、設屯丁、開番地,無不勉力為之。尤其臺灣遭英人窺擾之后,士民蓄憤,自立鄉(xiāng)約,禁不與貿(mào)易,宗干亦著防夷之策。是時綠營廢弛,班兵多宿民家,挾械以嬉。宗干移鎮(zhèn)管束,改建營房處之,兵民始分。又議改澎湖募兵,變通船政,清理人犯,語多可行。水沙連六社番久請內(nèi)附,而廷議以險遠為難,照舊封禁,宗干上書總督,請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設屯丁,以便管理,從之,其后遂設官焉。咸豐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臺灣、鳳山兩縣,宗干與民守禦,防剿兼施。其后復擾噶瑪蘭廳,宗干亦督兵平之。四年(1854),擢按察使,為閩巡撫王懿德所劾,解任。旋召至京,命赴河南幫辦剿匪。同治元年四月(1862),擢福建巡撫。三年(1864),粵匪李世賢、汪海洋等由廣東入閩境,逼漳州,龍巖、云霄相繼陷,宗干偕閩浙總督左宗棠以次剿平。五年(1866),病卒于位,左宗棠偕福州將軍英桂上奏云:「宗干以循良著聞……其居官廉惠得民,所至皆有聲績」,優(yōu)詔褒恤,謚清惠。七年(1868),祀福建名宦祠。著有《斯文信齋文編》,記載畢生里居、閱歷〖參考連橫《臺灣通史?姚、徐列傳》,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出版,1962年、《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列傳(之五)》,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出版,1968年、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附錄一?兵部侍郎福建巡撫清惠徐公墓志銘》,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出版,1971年。〗,又宗干將平日采輯前人治臺成效及論臺事之名言碩論,薈萃成《治臺必告錄》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補輯三卷刊之,為治臺重要文獻。 宗干博文多才,禮賢下士,方其任臺灣道之際,振興文教,尤汲汲以育才為務,集諸生于海東書院,訓之以保身、敦行、積德、養(yǎng)氣、篤志、專心之方,勉之以讀書作文之法,一時諸生競起,互相觀摩,及門之士多成材焉。強調(diào)「解經(jīng)為根柢實學,能賦乃著作通才」(《瀛洲校士錄》序),考錄制藝雅馴者,編為《東瀛試牘》;另外又將說經(jīng)、論史及古近雜體詩文等諸生院課肄業(yè)之作,共三十三人的作品,上卷論文二十七篇,下卷詩賦九十一首,裒輯二卷刊之,題曰《瀛洲校士錄》,以為鼓舞獎勵之用,今國家圖書館所收藏為咸豐辛亥年(1851)之刻本。徐宗干又刊有《虹玉樓詩選》,內(nèi)分「虹玉樓詩帖選」、「古今體試草附」兩部份,封面刊云「道光庚戌(1850)鐫,獎賞生童,不取工價」,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見一斑,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一部。以下詩作輯錄自《虹玉樓詩選》。(余美玲撰)
人物簡介
周懋琦(?~?),字子玉、韻華,號韓侯,清安徽績溪人,拔貢 。同治元年(1862)來臺幫辦軍務 ;同治二年(1863)丁曰健任臺澎兵備道,周懋琦以主事參謀軍事,其間曾兩度內(nèi)渡請餉接濟,后因協(xié)助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以員外郎分部候補,加四品銜 。同治十一年任臺灣知府兼任按察使銜臺灣兵備道,后因水土不服,光緒二年(1876)調(diào)福寧府知府 ;光緒五年(1879)再任臺灣知府 ,光緒六年(1880)赴京引見后卸任。著有〈全臺圖說〉、〈議復水師李提督臺灣治略〉等。
人物簡介
鄭如蘭(1835~1911),字香谷,號芝田,清淡水廳竹塹人,鄭崇和三子用錦之次子。少年勤學,取進生員,因成績優(yōu)異而補增生,受知于臺灣道丁曰健。光緒十五年(1889),因為辦團練有功,由增生授候選主事,賞戴花翎,后加道銜。家業(yè)素豐,但自奉甚儉,尤不喜以財富誇耀于人,唯對公義之事則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輸,故人人稱誦其德行善舉,頗能克承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鑒鄉(xiāng)賢之風范。鄭如蘭對詩歌創(chuàng)作及詩社活動頗為熱愛,廣結(jié)林亦圖、鄭鵬云、王松、吳澄秋……等詩人,在北郭園中詩酒酬唱,風雅不輟,甚受騷壇雅士的推崇,繼鄭用錫、林占梅之后,成為竹塹文壇領袖。平生寫作不少,頗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棄世后三年(1913),其孫鄭肇基始裒輯之,并托囑王松擔任校讎,委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出版印刷。詩集名為《偏遠堂吟草》,乃因如蘭書齋之名而得。計有古今體詩一百五十八首,涵蓋清代及日治時期之創(chuàng)作,尤以清代為主。民國八十一年(1992),龍文出版社據(jù)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錄,即據(jù)此編校。關于鄭如蘭之詩作,鄭家珍以為與陶潛詩風近似;吳曾祺譽其風格沖融凝遠,讀之使人和靜;陳衍也以為「偏遠堂詩專主性情,其學陶、白也固宜?!?div id="pnuhyby"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46_0_9_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