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萬斯備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君玉。家貧力學,讀書至夜間,與其徒吸水噀面,醒則又讀。弘治十二年進士。任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多所平反。出為興化知府,升本司右參政致仕。歸二十年而卒??桃夤ピ?,力去陳言,雖一草一木,必遠出象外乃已。有《白齋集》。
甬上耆舊詩·卷七
先生字君玉。
少負異才。
年十二即能賦詩。
常手古人詩一卷,其父見之投諸雪淖中。
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讀之。
家貧,為諸生時,出游吳楚間授經(jīng),以所上束脩歸養(yǎng)親,能備甘脆。
每讀書至夜分稍倦,則與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氣復立,乃更讀。
其勵志若此。
年及艾,始中進士。
授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副。
前后所治獄凡二萬七千馀人,論駁務得其平。
有三人以造偽章論死,無所置辨。
先生視其章,乃以篾布四邊,中畫字。
遂判曰:篾作與私鑄不同,減死一等。
司獄官落職,貧甚,將鬻其女歸。
先生以月俸為治行得免。
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薦為督學使,不報。
出知福建興化府,為政尚簡易,務正風俗,與諸生說經(jīng),喜以儒術飾治,有古良二千石風。
郡中林見素先生,海內宿望,日與先生以文義往來,每共登臨,輒題名山壁,人稱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
然先生性嗜林壑,數(shù)乞骸骨歸老,辭義確苦,乃進本省左參政致仕。
先生操行廉白,家無遺財。
人號曰白齋先生。
里居十六年。
惟以撰述為事。
于詩律益工,彌造高妙。
日怡神于林泉云鳥間。
嘗自贊曰:辭讓太早。
似乎失利。
木石無虞。
何謂不智。
末年遺教曰:抱病懷殘喘,寄身屬杪秋。
愛山一輿,樂水一舟。
未死微軀,巳卜荒丘。
永謝之日,不煩飾脩。
生也既順,死復何求。
卒年八十有一。
子嘉慶,亦奇士,為詩殊有父風。
余常讀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學詩,志慕古人,然多從實地生變化,不敢為望空語。
今所梓行,僅十之三四耳。
自顛發(fā)黑,且蒼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陸,固不可得晚遇見素林先生相知為獨深,嘗曰:夢魂相接多在雪蒼雨碧之下,谷答風響相和應,亦微哉!
續(xù)藁出耄言,覺尤有味,未知獲入梓否?
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顧之,度不能舉矣。
人以為實錄。
又論詩曰:自高、楊、張、徐諸人學唐,盡有好者。
后李西涯、謝方石、張亨父及沈石田律詩甚多,生意循唐人繩墨,自能杰然。
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盡知,行且求之。
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間,時北地信陽名巳極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論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
此其立意卓犖不回,能自異于流俗,隱然可見。
今所傳白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
竹里館集,則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為選三百二十八首序之。
序曰:余少從家乘讀諸先輩贈先楝塘先生詩,惟喜張白齋先生琦一絕句。
復從戴氏書肆見白齋集四本,詩極可喜。
時方習制舉業(yè),未即購以歸。
且意謂先輩詩文如此類必多,異時當?shù)米x之。
未幾,余學為詩,求向所見白齋集,巳絕不可得。
偶見王鳳洲詩,評于張琦下曰:如夜蛙鳴露,不離泥中。
架上舊有李騰鵬詩統(tǒng)所選白齋詩,亦注曰王鳳洲云云,并欲唾之。
及讀諸先輩選里中詩,俱甚推重先生,其論良是。
然南江所錄凡二十八首,東沙所錄二十二首,與余向所喜頗不類。
后之論詩者,有稱先生嘔心刻腎,務去陳言,品目甚當,而所錄又只二首,使就諸家所選,即鳳洲所言,尚非甚過。
意中不平久之。
至前歲始從釋悟留所得所謂白齋集四本,如身客萬里外,遇故鄉(xiāng)良友,驚喜交集。
釋于石又示其竹里館詩二本,贈先人絕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詩盡出矣。
余適在患氣中,且喘且讀,手錄三百馀首。
竊謂先生詩發(fā)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無愧風雅。
至其為興為比,吐咀山川,驅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
間嘗于諸體,盡相題目。
樂府最為高手,惜不多作。
古詩歌行別有蒼然之色。
可方山陰徐文長,而徐稍不及。
若五七言律詩則妙矣。
至于五七言絕句則神矣。
今先生自編其詩,先絕句,次律詩,次樂府古詩,即一詮次間,甲乙巳定,此可謂寸心自知者。
且先生歷官大理時,北地信陽方樹赤幟,一時靡然風偃。
而先生高唱單行,不阡不陌,是誠不可無一者也。
余因念先生生平為詩,惟晚遇林見素先生一人耳。
身歿以后,久應論定。
然其不知我者,既橫相訾詬,其知我者亦使與眾人為伍,略無高下,其蔽反甚于毀之。
今先生二集遺板俱壞,遍詢里中所藏,僅存三四冊,事固有不可知。
儻更數(shù)十年,此三四冊亦復散去,將使世間第一種文字,遂化為脈望,蕩為飄風野火,忽焉盡滅,天下寧有是理耶?
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辭其責也。
余既錄成,日為里中諸君誦之,必盡一卷方已。
適梨洲黃先生過訪草堂,急取共讀,相與狂呼大叫,聲聲相接。
余更起浮白一斗,謂黃先生曰:請于數(shù)百年中取一詞家,足當我白齋者,鄴嗣愿盡此斗。
先生亦笑謂余言不狂。
次日,黃先生歸舟中,語萬生允誠曰:白齋詩誠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負海內之望,表章一山陰布衣,世始知有徐渭。
今杲堂乃以東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難耶?
余聞其語,為悵然久之,夫余既杜門漸老,不與海內詞人一通名紙,況悠悠千載,亦誰為知我者?
乃獨此愛異賞奇,若不容口,遂頓忘其身之老且廢也。
雖然,余不足傳,而倘以傳白齋之詩,遂得并傳,是終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
余固藉白齋先生矣。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君玉,鄞縣人。弘治己未進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官福建布政司左參政有白齋竹里館二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進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寺副、寺正,出為興化知府,進參政致仕。有《白齋》、《竹里館》二集。 (《見素集》:白齋詩疏宕孤絕,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雖雜備眾體,而收功實由山谷。寧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藝苑卮言》:張君玉詩如夜蛙鳴露,自極聲致,然不脫淤泥中。 《甬上耆舊集》:先生詩吐咀山川,驅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 《田按:白齋詩如飲苦酒、食諫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時,不可無此一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2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選之,號石溪。陸稱子。嘉靖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以爭大禮被廷杖。官至廣東右布政使。
甬上耆舊詩·卷九
先生字選之,按察副使稱之第二子也。
美風儀,質性英銳過人。
讀經(jīng)史百家言,一覽輒解,解輒能不忘。
操筆為文,即奇氣橫發(fā),率出自胸中,所造直追古人,時論目為柳柳州蘇文忠一流。
以進士為刑部主事,值大禮議起,先生哭諫,廷杖幾絕而蘇。
尋以才推典十三司章疏,數(shù)斷大獄,若繩沈藩不法,處分哈密情罪,舉朝不能決。
先生直以片詞折之。
改武庫員外郎。
是歲朝廷初命內臣司外文柄。
先生出主福建考,稱得人。
轉禮部儀制郎中。
上方稽古禮文、更新制作、創(chuàng)四郊親、籍親蠶諸議。
內降、旁午。
先生討論陳奏、須臾凡數(shù)四。
宗伯大臣盡倚以為辦。
上特頒白金采幣旌其才。
竟以永嘉所忌,出為福建按察副使,攝海道。
漳故利窟,先生嚴立法禁,諸射利奸人無不斂跡。
遷河南參政,值歲旱蝗,民多流徙,先生勞心招恤,所復業(yè)數(shù)百萬人。
尋遷廣西按察使,時弩灘猺賊侯公丁雜處胡、藍二姓間,共為寇。
當事議大舉,兵殲之。
先生曰:是堅賊黨而分我兵力也。
且順逆難盡明,不若討渠首而釋其馀,弩灘果定。
尚書毛公秉鉞至安南,知先生才,密與謀。
先生為畫征撫之策,安南遂平。
隨遷廣東布政使,以內艱歸,卒于家。
先生少負才,雄視當世豪杰,每誦陳同甫人中之龍,文中之虎,意以自許。
居官判棼解劇,應之常有馀。
時方以豐功巨績期之,竟赍志而歿,識者憾焉。
所著詩文集藏于家。
余嘗手錄先生詩七十一首,序之。
曰書,曰詩,曰志,謂詩在能宣其志所欲言也。
由是諧之成聲,束之中律,此論詩之本也。
三百篇言孝子之志莫如蓼莪七章,言忠臣之志,莫如北山六章,彼亦盡其志所欲言而止,初不知有自我先,有自我后也。
以至司馬長卿所夜誦,蘇屬國所贈,枚生所唱嘆銅雀,三祖所歌,尚仍各言其志也。
自鐘嶸作詩品,于一人下必系曰其源出于某家,形似彷佛,可發(fā)一笑。
后人祖其說,遂謂確有所本,然初未嘗顯然剽竊也。
至西涯之后,北地勃興,一時詞人盡宗之,轉相擬議,刻畫字句,以能作楚相衣冠,抵掌足欺新豐犬鴨,便謂得附正宗。
于是天下之詩,俱言人所言,不復自言其志矣。
吾鄉(xiāng)諸先生恥之。
自白齋、文懿、文定十馀家,并能卓犖自持,不同于流俗。
而吾石溪陸先生,更以奇氣激亢,橫絕其間。
先生少負異才,意歷落自許,睨視一世,慕古人仗節(jié)死義事,所過奇山水必登望。
既以廷諍大禮受杖,每言及永嘉長鬣豎儒,輒欲橫唾其面。
試讀其挽羅峰與李中溪敘別諸詩,執(zhí)義忼慨,聲詈并發(fā),浩然沛然,直寫其志所欲言,而莫能禦,正使懦夫讀之,亦有起色。
蓋先生論詩,專以性情為主,嘗曰:宋不能唐,唐不能漢魏。
其似者,宋之唐,唐之漢魏耳。
斯其持論獨立若此,以俯視世人閉氣噎聲,句?字割,畢身作詩,未得吐心吐意,自作一語,真????可憐蟲也。
仲長統(tǒng)曰:百家雜碎,請用從火。
唐荊川先生曰:若付祖龍,當使南山竹木減價,差快人意矣。
先生詩惟家乘寫本一卷,故詞家無知先生者。
其后人陸珍俟出此卷相示。
余謂家藏神劍,長閉室中,使龍身虎氣不得騰出人間,亦奚貴世有風胡子邪。
因為手錄其詩一卷,序而傳之。
萬生允誠曰:先生方選白齋二集。
今復錄石溪詩,其伯仲若何?
余曰:白齋高士,石溪奇男子,風格微不同。
但白齋力去陳言,確以作者自命。
石溪則無意求工,而蕪言宿氣亦能擺落。
要諸兩先生,真詩家之烏獲也。
維基
陸銓(1492年—?),字選之,號石溪,浙江寧波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軍籍。嘉靖二年進士。治《易經(jīng)》,正德十一年(1516年)由國子生中式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三名,第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授刑部主事。與弟弟陸釴同時參加大禮議之爭,下詔獄并被廷杖。升兵部員外郎,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與刑部主事江以達主持福建鄉(xiāng)試。歷遷福建按察司添注副使,嘗攝海道,十三年九月升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十六年十一月升任廣西按察使。奉命討伐地方地方武裝起義,事成后十八年(1539年)六月因功進山東右布政使,以內艱歸。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四
字廷瑞,號木石,以進士除南京監(jiān)察御史。
時戶、刑、兵、工四部尚書,國子祭酒俱不職,公抗疏論之。
掌錦衣都指揮劉敬父子怙勢橫虐,言官為結舌,公獨疏其下,法遂逮敬奪官,子論戍,一時風裁凜然。
出為山東按察僉事,在職勞瘁,遂以疾請老,卒于家。
子鑰,亦為名御史,見后傳。
從子鰲,官戶科都給事中。
余近選此集,于諸世家遺文最所加意,萬允誠更走訪不遺力。
一日,余謂允誠曰:城西董氏,其先有父子名御史,而里中諸詩選絕不及,豈兩公俱無文辭耶?
復念董工部德鏞,吾家婿也,為公后,因遣侄輩往從,問其家頗有所藏先世遺集否。
次日,董甥從舊簏中覓得一冊來,前后剝落數(shù)紙,喜中尚完好,發(fā)視,即工部所刻先世兩御史集也。
詩各一卷,數(shù)十首,俱華健有奇氣,不愧作者。
余讀之嗟賞竟日。
若工部誠所謂賢子孫也。
工部刻此集在崇禎癸未九月。
不及半年,國難作,工部亦下世,詩板俱毀,今僅存一二冊,即御史子孫,俱未得見。
若失此一時前輩,風雅竟不可復問矣。
余因簡與公同時,若薛司稅敬紀善服耘詩,則從薛氏所刻世風錄之。
陳太守本深詩,則吾友陳同亮持示其家乘所抄副使張公炳詩,亦得諸張氏家乘中。
錢布政奐詩,則余為吾友錢稚廉序定其家集,選此數(shù)首。
董氏兩御史詩,則得工部所刻本也。
前此七公,俱自二百年后始登作者之堂,為桑梓增重。
夫諸公久以名位顯聞于世,家有遺文,而諸選家草草,且絕無問之者,何況布衣草野,金石之聲,不出蓬戶,更誰為發(fā)潛德之輝耶?
梨洲先生曰坐視先輩佳文字埋沒,是為忍人。
三復斯言,能無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