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867 【介紹】: 即任化邦。清安徽蒙城人。幼年家貧,父母早卒。咸豐初,與叔父任乾起義,為捻軍藍旗將領,勢力逐漸壯大。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后,與張宗禹等推賴文光為首領。同治五年,捻軍分為東、西二支,與賴文光統(tǒng)率東捻軍,曾在湖北安陸府尹隆河大破劉銘傳軍。后在山東為李鴻章所破。轉(zhuǎn)戰(zhàn)至贛榆,被叛徒刺死。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八【生卒】:1822—1890 【介紹】: 清湖南善化人,原名載福,字厚庵。幼善騎射。道光末由行伍補長沙協(xié)外委。咸豐初從曾國藩為水師營官。身經(jīng)岳州、田家鎮(zhèn)、武漢、九江、安慶、九袱洲等戰(zhàn)役,為湘軍水師名將。同治初,官至陜甘總督。六年,引疾歸。光緒間一度再起,赴臺灣與劉銘傳同御法軍。卒謚勇愨。
楊岳斌,原名載福,字厚庵,善化籍乾州人。官至陜甘總督,太子少保銜、一等輕車都尉世職。贈太子太保,謚勇愨。有《楊勇愨公遺集》。全臺詩
楊岳斌(1822~1890),原名載福,字厚庵,清湖南善化人。行伍出身,因軍功累升至湖北隕陽鎮(zhèn)總兵。同治三年(1864)五月任陜甘總督。光緒十年(1884)法越戰(zhàn)役,法軍藉機佔領基隆港,楊氏奉旨來臺襄助劉銘傳;次年(1885)二月,率師從泉州潛渡,登陸卑南;三月移防至臺灣府布署。九月戰(zhàn)爭結(jié)束,旋回籍,不再仕進。卒賜謚「勇愨」。后人輯有《楊勇愨公奏議》傳世。
人物簡介
連日春(1827~1887),字靄如,清三貂頂雙溪(今新北雙溪鄉(xiāng))人,后遷住大稻埕。八歲能文,及冠,遍讀群書,拜大龍峒名儒陳維英為師。同治八年(1869)與陳維英、張半崖、查少白、白良驥、潘永清、陳樹藍等二十馀人,同游劍潭,以〈題劍潭古寺〉詩相唱和。光緒二年(1876)中舉,返鄉(xiāng)后題所居處曰:「鳩之居」,設塾稻江,孜孜造士。光緒十年(1884),曾協(xié)助劉銘傳擊退侵臺法軍。連氏書法峭麗,有晉人風貌;著有詩文集多卷,惜多散佚。
人物簡介
【生卒】:?—1888 【介紹】: 清滿洲正黃旗人,張佳氏。咸豐間從勝保鎮(zhèn)壓捻軍,擢副都統(tǒng)。同治六年,與劉銘傳攻東捻軍殺任柱。光緒間官至福州將軍。卒謚勤敏。
人物簡介
【生卒】:1832—1867 【介紹】: 清安徽合肥人,字藎臣。咸豐間以鄉(xiāng)勇從軍,為千總。同治間從李鴻章到上海,隸劉銘傳。官至廣西右江鎮(zhèn)總兵。后從銘傳與捻軍張宗愚激戰(zhàn)于湖北天門之尹隆河,陣亡。
人物簡介
林汝梅(1834~1894),林占梅之弟。乳名清潭,字若村,一作若村,新竹人。好交游,有乃兄之風。光緒初入泮。1880年福建巡撫岑毓英架設大甲溪橋,傾力襄助,頗受賞識。1882年給墾南莊一帶土地,得移屯三灣之竹塹番社之協(xié)力,招撫獅頭馱、獅里英、田厝、田尾四番社歸化,次遷三灣隘于南莊,墾務大有進展。后因閩粵分類械斗,粵人黃龍章把持南莊勢力,其事業(yè)因而備受打擊。1885年臺灣建省,受知于巡撫劉銘傳,承辦采集建設鐵路石材,與新埔陳朝綱等合作,多所貢獻。汝梅素有求道之志,曾恭詣江西龍虎山,求教于第六十一代天師,學成正一派道法。返鄉(xiāng)后,附近道士莫不登門求教,時人視為新竹之天師府〖參考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社委員會,2004年5月一版一刷。〗。 汝梅詩作今存自題畫幅四首,見王松《臺陽詩話》卷上、連橫《臺灣詩乘》卷四,茲據(jù)以移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汪鑒,安徽旌德人,移居六安,同進士出身。同治六年(1867年),鄉(xiāng)試中舉;同治七年,登進士三甲第四十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任監(jiān)察御史,官至夔州府知府;光緒十四年,修建全長六十五千米的三峽棧道,三年完工,之后改任成都府知府。李鴻章邀請其隨同奔赴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其因病謝絕致仕。之后與臺灣巡撫劉銘傳為友,將此女嫁給劉的侄子。
人物簡介
潘成清(?~?),字翹江,一字芝石,號樵岡,士林人。十六歲入陳維英門下學習詩文,光緒元年(1875)舉人。中法之戰(zhàn)籌防有功,授四品內(nèi)閣中書,后加知府銜。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曾委任金礦局總辦。(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生卒】:約1835—1895 【介紹】: 清安徽合肥人,字達三。從劉銘傳鎮(zhèn)壓捻軍。官至寧夏鎮(zhèn)總兵。留統(tǒng)北洋防軍。甲午戰(zhàn)爭起,援朝守平壤,軍紀廢弛,遇敵即棄城而逃。次年逮治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