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夏壽田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釋護德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護德,字明覺。
姓李氏,首陽人也。
父曰得仁,母施氏。
世有隱德,同抱慈心,故護德生秉懿質,賦性恬安。
幼而沈重,恒寡言笑,時或怪之。
乃道機潛伏,欻厭世煩,就昭化寺衛(wèi)生落發(fā)。
蔬食苦行,專持神咒,屢感異徵,秘不示人。
或有知者,即而訉之,則相視默然。
光緒戊子,始來燕都,止于法源寺。
深閟禪房,略無表見。
己丑,受具戒于靜涵律師,寺中老宿也。
既習昆尼,因歷名山,東踐補陀,西指峨湄,南極衡嶺,北履臺山。
行腳六載,精究一乘,以佛法玄旨,凈心為本,財利炫俗,頗乖教化。
欲以積苦,動其觀感。
甲午之秋,復來法源,屈職鐘寮。
鴻昏烏顯,應時無爽。
寒暑不易,幾三十年。
寺為唐太宗所創(chuàng),舊號“憫忠”。
前院古柏參天,清陰夏寒,游侶避爇,多憩其下。
護德鬻茗陳幾,不憚煩辱,人或施予必辭謝,受之則盡以市香燭,爇諸佛前,朝夕膜拜。
禪悅之馀,喜種花草,階前數(shù)弓,環(huán)植玉簪、鳳仙、紫菊、紅藥,春秋相代。
而林中故有榆梅、銀杏、丁香、海棠花。
時裙屐蹁躚,掩映其間。
一見護德,面黧神雋,儀觀秩秩,如親古佛,莫不心折神曠,敬仰彌殷。
嘗植牡丹一株,初開白花,逾年變?yōu)榫G萼,主僧靜涵異之,移諸內院。
然知護德非凡夫也。
未幾,靜涵寂,主席數(shù)易,護德遂終于鐘寮。
首陽諸弟子,歲時覲省,欲迎居昭化,以怡老壽。
護德殊不謂然。
終日兀兀守此,追蠡響,答海潮,韻以神超,百年旦暮,與鐘俱迥者也。
甲寅八月秋,一日侵曉,鐘聲初竭,方起掃院,見烏鵲千百成群,飛鳴樹頂,如有所俟。
別有三鵲,從西而來,爪連翅交,共銜一物,集于鐘樓前小樹。
群鵲歡鳴,護德知有異。
趨??門寮寓客湘中兩生。
俄而鏗然墜地有聲,驚視,則阿難銅像一軀,高才五寸許,重三十兩。
兩生迎入寮廳,頃之,戶外蛛網萬絲,結成羅幔,兩生不敢近。
護德灑以香水,禮拜而去,蛛網自散。
無何,兩生還湘,竟攜以歸。
寺主道階,欲置護德于理,使訟兩生,護德默然。
桂陽夏內史壽田與書道階,謂:“三鳥銜來,于師何親。
兩人持去,又于師何怨。
佛若有靈,以世界為傳舍。
佛若無靈,直與人爭銅耳。
愿息心無悶,以參大道。
”且作歌以廣其意,歌曰:“寺中老鴉梳翅翎,忽然如有人使令。
飛入何王宮殿里,銜出宮中銅佛子。
眾雛鳴繞誦貝多,欲依云樹作禪窠。
掛缽人出鳥驚散,舍得潛將置空殿。
殿古苔深香火無,唯有蟏蛸守戶樞。
夜吐天經為布施,珠網四垂云覆地。
端嚴螺髻坐中央,遍與蟲天作道場。
老僧一見驚突兀,靈異從來無此物。
諸天涕淚傾海潮,萬人膜拜法壇高。
誓傾寶藏為瓔珞,不惜精金鑄鵲巢。
行腳住持爭供養(yǎng),各求勝地安龍象,一朝唄罷失云蹤,香花猶在佛床空。
道俗人天莫惆悵,去來總在靈山上。
世人結念向真如,豈識真如一相無。
禪堂自宿蟲檀越,戒樹還棲鳥苾芻。
苾芻檀越無煩惱,人生那得如蟲鳥。
”湘潭楊京卿度以歌和之,曰:“城中烏鴉銜佛像,墜在城南寺階上。
寺僧供養(yǎng)空殿中,一宵蛛網覆千重。
我聞靈異來瞻拜,僧告前宵失所在。
即今城野方尋取,我語諸僧無復爾。
人天蟲鳥幻中緣,去住無心只偶然。
即隨鳥喙原游戲,縱惹蛛絲不掛牽。
來處來,去處去,緣盡還空無覓處。
”復有恩施樊方伯增祥作息訟詞,多方譬曉,其禍始寢,文具寺志。
而護德不問也。
蓋佛之來,為護德來,而人不知。
故佛之去,亦為護德去,而人復不知。
幸寺主一怒,以守舍責護德,使訴兩生,而夏楊諸賢乃歌詠其事,反為護德證明。
靈異感召,吁亦神矣。
然自是護德益灑然,凡有物故,必先知之。
寺前西南院曰“萬壽宮”,舊有井。
嘉慶時甘泉涌出,號為“龍王靈井”,災旱請雨輒有應。
今宮毀井荒,且二十年矣。
榛莽蕪穢,人跡罕到,而地接鼓樓。
護德于定中見物自井出,逐一僧,審其狀,似衡山游僧,寺主弟子也。
護德以身蔽之,而與物斗。
明日,誡游僧勿妄出。
無何,竟以微故,忿其師,自投于井死焉。
有夏生者,蕭縣人,求友京師,不遇。
然工刀筆,故律師也。
寺主方以增租,與田者訟,得夏生,喜延之丈室,寢食與俱。
會天寒風冽,單衣楚楚,忍凍以待。
又自以積勞當酬,寺主必不恝視,竟以寒病死。
先是,夏生方寢疾,護德夜提一鐙,自前院追入,及內廊而止,一寺皆驚。
或曰:“夏生曾為軍事執(zhí)法,殺人累千。
仇家跡之,乃逃于禪以自懺。
護德所見,殆宿冤也。
”有問之者,但默然頷之而已。
人由是知護德能見鬼物。
衡陽程肅政崇信,生有夙慧,不昧因果。
嘗叩以定中所見景象,及神鬼形狀,護德初亦默默不言。
久之,往還頻數(shù),請益再四,始述所見鬼神出入,皆至天王殿前禮拜,以次進退。
雖達官貴人亦然。
及叩以有識者乎,復默然。
已而為程長娣誦《金剛經》一部,祓除畏惡,事有應驗,深相嘆服。
遂歸依佛法,長持戒珠,優(yōu)入凈域。
如斯感化者,亦復不鮮。
然護德不欲人知,多秘而不傳。
壬戌秋七月十六日,寂于法源鐘寮。
年六十有七,臘三十有四。
茶毗有舍利,紅如赤小豆。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王闿運,字壬秋,湘潭人。咸豐丁巳補行壬子舉人,光緒戊申,賜翰林院檢討。有《湘綺樓詩文集》。
詞學圖錄
王闿運(1833-1916) 字壬甫,一字壬秋,號湘綺,初名開運。湘潭人。咸豐七年(1857)舉人。肅順欲延之,不就。佐曾國藩戎幕,不稱意,退歸講學。主尊經、船山、兩湖書院講席。光緒三十四年(1908)賜檢討,加侍讀。入民國,受聘為國史館館長。治《春秋公羊傳》,又精子學史學。詩與鄧輔綸并稱"王鄧",為湖湘派領袖,宗漢魏六朝,獨步一時。亦工文,散文探賈誼、董仲舒,駢文揖顏延之、庾信。詞希蹤北宋,鄙薄浙派。有《湘綺樓全書》、《湘綺樓詞》。
滄海遺珠
王闿運(1833-1916)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咸豐七年(1857)舉人。曾入曾國藩幕,屢掌成都尊經書院、衡州船山書院、武漢兩湖書院。后授翰林院檢討。著有《王湘綺先生全集》。
湘綺樓詩文集
1833.1.19-1916.10.20,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
據王氏族譜記載,其先祖于明代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陽西鄉(xiāng),居數(shù)世,后于憲宗成化年間遷居湘潭城外。
咸豐七年(1857)中舉人,先是結交了湘中第一人曾國藩,隨后結交了朝中第一人肅順,再后結交了川中第一人丁寶楨。
不久辭職返歸湖南,隱居衡陽西鄉(xiāng)石門12年(1865-1876),潛心學術研究,并在石門觀設私塾授徒,夏時濟、曾熙、馬宗霍等皆出其門下。
后相繼受聘為成都尊經書院主講、長沙思賢講舍主講、衡州船山書院山長、江西大學堂總教習。
其中尤以在衡陽船山書院的時間最長,前后長達25年(1891-1915),力倡船山之學,培育了一大批英才,如楊度、夏壽田、蔣嘯青、陳兆奎、程崇信等。
清朝末年,官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
民國初年,出任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兼參政之職。
逝世后,當時總統(tǒng)黎元洪親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可見當年享譽之盛。
王闿運之學兼包九流而歸于經學,崇奉“春秋公羊”之說,被譽為“經學大師”、“湘學泰斗”。
詩文亦稱天下第一,門生弟子遍布天下。
著作非常豐富,曾撰《湘軍志》、《桂陽州志》、《東安縣志》、《衡陽縣志》、《湘潭縣志》等,有《春秋公羊何氏箋》、《古今文尚書箋》、《湘綺樓日記》、《湘綺樓詩文集》、《湘綺樓聯(lián)語》等數(shù)十種。
門人輯其詩文為《湘綺樓全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八
釋清苦者,不詳所自出。
光緒初來燕都,止于城南觀音禪院。
持頭院行以清苦自甘,因以名焉。
每歲春暖發(fā)腳游山,嘗浮海詹補陀還溯江而上踐峨湄,更逾洞庭,南登衡靃,復泛湘流,攬江南名勝,北旋至五臺,足跡遍國中。
獨以臺山僻處寒荒,道途修阻,舟楫鮮通,仆仆風塵,或十數(shù)里,不得水火。
因發(fā)悲愿,祈修石路,計驛遠近,設立庵亭,庶游侶拔涉,意煩力憊,得所止息。
于是作為簡冊,敘違懷愫,附以紅箋,隨緣題請茍書名數(shù)則揭箋拜領,對之焚化,或予以貲,反辭不受,謂“事非偶然,功難立竟。
但有移山之心,本無歛金之意。
若勝因不爽,福果熟成則浮屠涌見,寶藏無盡。
不問假手之人,同為畢愿之日。
何事計較銖兩,混我戒行。
”識者高之,以為非凡僧也。
晚歲乃于道旁樹下,自覆一庵,蕭然塊處,有來者取缽中食,分而飯之,我無求飽,人不獨饑,斯為兩得,即是兩忘,恩怨報施,皆不足言。
桂陽夏內史壽田,少時侍其父中丞公官部曹得見清苦,飫聞先訓,悉其行誼。
及入詞館掌內監(jiān),頗復訪之,不知所終。
因作《獨樹庵飯僧歌》以寄意焉。
歌曰:“獨樹庵中獨住僧,獨行獨坐百無能。
長披一世無溫衲,靜對千生不滅鐙。
平生擔破殘經裹,是處名山乞香火。
偶得團瓢勝普陀,京城人海安心坐。
鳥至惟棲雨后枝,人來不舍霜前果。
貧齋祇辦一人餐,也似叢林任掛單。
自甘半食長饑慣,未覺千僧供養(yǎng)難。
有人布施向禪林,唯乞將心奉世尊。
長見定時雙履在,曾無化后一衣存。
當時手種階前樹,樹長陰成僧已去。
老樹空庵四十年,獨憾孤僧飯僧處。
”后有乘參者,住北臺峰頂,取茅為篷,額曰“廣濟”。
蓋以便過客,憩游侶,意良殷也。
輿恒修相友善,同抱凈愿,期偕安養(yǎng)。
參臨化時,招修至,情話亹亹,中夜達旦,握手而瞑。
未幾,修亦坐脫。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俞陛云(1868-1950) 字階青。浙江德清人。俞樾孫。光緒二十四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有《小竹里館吟草》、《樂靜詞》、《詩境淺說》、《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人物簡介
1868.3.17-1950.10.12,字階青,別號斐盦、樂靜、樂靜居士,晚號樂靜老人、存影老人、娛堪老人,室名樂靜堂、絢華室。
浙江德清人,光緒十年(1884年)應縣試考取秀才第一名。
1885年9月赴浙江應鄉(xiāng)試,俞陛云中舉人第二名,稱亞元。
1894年彭夫人病故。
1895年11月俞陛云的祖父為他續(xù)娶杭州名門之女許之仙為妻(即俞平伯之生母,也通詩文)。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中進士后參加殿試,與夏同龢、夏壽田同登戊戌科進士前三名,俞陛云以一甲三名賜探花及第,授編修。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欽命出任四川副主考。
翌年由江蘇巡府以俞陛云長經史,不獨以科貿見長,保舉應經濟特科復試,名列一等。
1912年(民國元年)任浙江省圖書館監(jiān)督(館長)。
1914年被聘為清史館協(xié)修,編修清史,不久由此移居北京,與愛新覺羅·溥儀私交甚厚。
1932年3月,接溥儀邀佐政偽滿洲國書,撕信逐使,終生不與往來。
1937年蘆構橋事變后,他不愿出任敵偽工作,居京郊寓所,以賣字謀生,閉門以書、畫自娛,保持民族氣節(jié)。
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
俞陛云是清末聞名中外的經學大師俞樾之孫,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俞平伯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