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凱泰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徐一鶚(?
~?
),字云汀,清福建侯官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
曾以諸生身份從王凱泰就讀于西湖書院,道光十二年(1832)以王凱泰之薦,主持道南書院講席。
晚年東渡 ,任臺灣縣學(xué)教諭半載,卒于官。
閩縣劉襄力謂其詩「鹽澹而有味,久而彌永」,其為人亦然。
生平多擊缽詩,為閩中「聚紅社」之祭酒。
徐氏自題讀書處為「宛羽樓」,逝后,友人蒐羅其散佚詩篇,編為《宛羽堂詩鈔》三卷,光緒二年(1876)刊行,以下即據(jù)此版本編校 。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何澄(?
~?
),字竟山,浙江山陰人,宦游福建,曾為王凱泰幕客。
光緒元年(1875)五月福建巡撫王凱泰因牡丹社事件奉旨來臺,何澄參幕來臺。
公馀之暇,凱泰作〈臺灣雜詠〉、〈續(xù)詠〉等作,皆委由何澄保管。
十月,王凱泰內(nèi)渡,遽然逝世,何澄滯留臺灣。
光緒三年(1877),何澄與汪序東、林鶴蓀、馬清樞等人在臺唱和,見馬清樞〈臺陽雜興〉三十首,何澄作〈臺灣雜詠〉二十四首。
何澄返陸后,在光緒七年(1881)將王凱泰舊作、馬清樞〈臺陽雜興〉及自作〈臺灣雜詠〉合刊出版,稱《臺灣雜詠合刻》。
  〈臺灣雜詠〉為七言律體,風格典重,內(nèi)容往往觸及時事、歷史、地理。
王凱泰首倡雜詠,作品幾前附序,詩有注文,因其意在補述,遂在注文極下工夫,引起評家的注意。
龔顯曾作〈序〉,便說:「詩成自注,格非竟創(chuàng);事靡不搜,典足參故。
」(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馬清樞,字子翊,福建侯官人,以舉人任臺灣府學(xué)教諭。
光緒三年(1877),與何澄、汪序東、林鶴蓀等人在臺唱和,作〈臺陽雜興〉三十首。
何澄返陸后,在光緒七年(1881)將王凱泰舊作、馬清樞〈臺陽雜興〉及自作〈臺灣雜詠〉合刊出版,稱《臺灣雜詠合刻》。
(江寶釵撰)
恩豐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恩豐(約1868年—1930年),子希臣、席臣,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進士出身。
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文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參加光緒壬辰科殿試,登進士二甲126名。
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
歷任工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外務(wù)部員外郎。
民國初年遷稅務(wù)處委員,歷充股長。
輯《八旗叢書》28冊(其中第二十六冊,馬長海《雷溪草堂詩》;第二十七冊,宗室敦敏(胞弟敦誠)《懋齋詩鈔》。
有2012年現(xiàn)代版)。
鈐印“富察恩豐席臣藏書”。
曾收藏進士秀坤的《只自怡悅詩鈔》(據(jù)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