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生卒】:?—前310 【介紹】: 戰(zhàn)國時魏國人。與蘇秦同師鬼谷子,學縱橫術。秦惠文王九年,入秦,為相。用連橫之策,使秦有河西、上郡、河東等地。惠王更元二年,與齊、楚大臣會于嚙桑。次年,魏亦行連橫,逐惠施而以儀為相。后三年魏用合縱,以公孫衍為相,儀返秦。曾入楚,見懷王,勸楚絕齊親秦。秦因連橫之策而地廣國強。以功封武信君。秦武王時去秦入魏為相,尋卒。有《張子》,已佚。
儀,魏人。與蘇秦俱師事鬼谷先生。說楚,為楚相所辱,蘇秦激之入秦,秦惠王以為客卿,尋相秦。去而相魏、相楚,從約解,秦封為武信君。悼武王即位,素有卻,去復相魏。有《張子》十篇。
人物簡介
【生卒】:前356—前311 【介紹】: 即秦惠王。亦作秦惠文王。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名駟。秦孝公之子。即位初,以宗室多怨,誅殺商鞅。五年,以公孫衍為大良造,執(zhí)政。十年,任張儀為相,推行連橫之策。屢發(fā)兵攻魏,收復河西,魏納上郡十五縣。十三年自稱為王,次年改元。后元七年,韓、趙、魏、燕、齊五國攻秦,不勝而回。九年滅蜀,十年伐取義渠二十五城,十三年攻取楚漢中地六百里。在位二十七年。謚惠文。
人物簡介
【生卒】:1599—1665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闇公。崇禎十五年舉人。與同邑陳子龍、夏允彝等結幾社相砥礪為名節(jié)。曾薦東陽許都義勇可用,而大吏指都為賊,竟殺之。弘光時以馬、阮亂政不出。南都亡,起義兵抗清。松江破,周旋海上諸義旅間,魯監(jiān)國任為左副都御史。鄭成功每有大事,咨而后行。后死于臺灣。全臺詩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晚號復齋,江蘇華亭人。明朝末年,曾與陳子龍等人倡組「幾社」。明亡后,曾襄助夏允彝舉兵抗清,魯監(jiān)國授左僉都御史,永歷五年(1651),從魯監(jiān)國至廈門,后由鄭成功迎至金門,甚受倚重。永歷十二年(1658),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遠至云南向永歷帝復命,孚遠取道安南(今越南),卻受阻于安南王而折返廈門。永歷十五年(1661),隨鄭成功入臺,但未久留,后再返廈門。永歷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xiāng)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年后病故于此〖關于徐孚遠晚年行蹤,包括是否曾入臺灣,及去世之地點,都有不同說法。綜合各項資料,推測他應該曾來臺灣,但停留時間不長,因此最后病故的地點也不在臺灣,而以廣東饒平之說較可信。由于留臺的時間不長,因此相關詩作可清楚看出作于臺灣者數量甚少。再者,臺灣各種方志有明末諸入臺遺老小傳,但獨缺徐孚遠,這也是他留臺時間甚短的旁證。參考《徐闇公先生年譜》之考證。〗。 徐孚遠在明末文名甚著,現(xiàn)存詩作不論質量均大有可觀。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有《釣璜堂存稿》詩集二十卷,1926年由金山懷舊樓刻本發(fā)行,共收入古今體詩二千七百多首,書前有陳乃乾、陳洙兩人合編之〈徐闇公先生年譜〉。臺灣銀行編印之「臺灣文獻叢刊」將〈徐闇公先生年譜〉單獨排印,并收入相關傳記資料等數篇為附錄一,徐孚遠的〈交行摘稿〉詩作一卷為附錄二,列為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三種。另,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詩鈔》,收有徐孚遠詩作五十一首,為目前較易見之選本。連橫原本輯有《東寧三子詩錄》,其中有《徐闇公詩鈔》一卷,已佚。連橫《臺灣詩乘》卷一論及徐孚遠詩,錄其詩作十首。以下所收徐氏詩作,以作于臺灣者為限,唯判斷不易,仍有待進一步確認。(廖振富撰)
字闇公,松江華亭人。崇禎壬午舉人。
人物簡介
【生卒】:?—1673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鄞縣人,字文開,一字斯庵。明貢生,南明永歷時,官太仆寺卿。后隱居臺灣,與韓文琦等結詩社,所作詩稱《福臺新詠》。有《花木雜記》、《古今體詩》及文集。全臺詩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庵,浙江省鄞縣(今浙江省寧波縣)人。明故相文恭公世孫,少以明經貢太學。明亡,桂王朱由榔稱帝于廣東肇慶,號永歷。沈光文前往依附,授太仆少卿。永歷五年(1651)從廣東潮州渡海到福建金門。后自金門搭船赴泉州,至??趪^洋遇颶風,遂飄流至臺。永歷十五年(1661)鄭成功來臺,以客禮見,不署其官;鄭成功去世,鄭經嗣位,「頗改父之臣與父之政,軍亦日削」。沈光文為賦以諷,幾致不測,遂變服為僧。后移居目加溜灣(今善化一帶),設帳教學,并以醫(yī)藥活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具表歸降。舊識閩浙總督姚啟圣允接返故籍,未幾啟圣「疽發(fā)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與季麒光等清廷在臺官員,及部份明末遺老共結「東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東保里。詩文著作豐富,世稱「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流寓臺灣三十馀年,歷荷蘭以迄鄭氏三代之盛衰,極旅人之困,深刻反映傳統(tǒng)文人飄流于末世與邊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臺灣文學、文獻史上著名之詩人,其詩文散見于方志,臺灣詩文總集,以及筆記雜纂,如連橫《臺灣詩薈》、陳漢光《臺灣詩錄》。至于別集之輯錄,則有寧波同鄉(xiāng)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以及龔顯宗主編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匯編》。茲以目前所見,最早收錄沈光文詩作的清代方志藝文志為底本,并參校下列諸本:《臺灣詩薈》、《臺灣詩乘》、《臺灣詩錄》、《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匯編》。〖參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xiāng)會,1977;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匯編》,新營:臺南縣文化中心,1998。〗(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朱術桂(1618~1683),字天球,別號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孫,始授輔國將軍,福王晉鎮(zhèn)國將軍,魯王封長陽王,至隆武始改封寧靖王。狀貌魁偉,美須眉,擅長文學,書法具有瘦勁風格。明永歷十八年(1664)三月東渡臺灣,遷居鄭經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興建的王府「一元子園」。永歷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瑯攻佔澎湖,朱術桂以出身皇族,義不可辱,遂于府邸懸梁自經,媵妾五人同殉。 朱術桂傳世的詩作僅見兩首:其一是闕題作品,僅見鄭世耀收錄,未見他書記載,姑且錄之。其二是〈絕命詞〉,連橫評價:「王以天潢之貴,躬逢亂世,避地東都,終至國破家亡,毅然抱大節(jié)以隕。明社雖墟,而王之英靈永存天壤矣」、「〈絕命詞〉一章,凄涼悲壯,讀之淚下……臺人聞之,為嘆息曰:『王孫與北地爭烈矣!』」〖參考連橫《臺灣詩乘》,臺銀本?!?。以下主要以高拱乾《臺灣府志》為底本,再參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來。(楊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