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曇雅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清,嚴陵(今浙江桐廬南)人。曾住池州天寧寺,后住隆興九仙寺,稱祖鑒法清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清。
嚴陵人也。
貌頎碩而言清亮。
多見耆宿。
所至嘿嘿。
不衒耀知見。
觸之則發(fā)。
人無識之者。
嘗于池之天寧。
以伽梨蒙首而坐。
適侍郎曾開入寺。
見而問曰。
上座仙鄉(xiāng)何處。
曰嚴州。
曰與此間。
是同是別。
師拽伽梨下地。
揖曰。
官人曾到嚴州否。
曾罔措。
師曰。
待官人到嚴州時。
卻向官人道。
既而游徑山。
佛日請為座元。
師辭曰。
一千七百大眾。
皆是英杰。
安敢行立其前耶。
堅不??。
佛日曰。
只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
一著落在第二意作么生。
師曰。
惺惺底惺惺。
懵懂底懵懂。
佛日曰。
如何做徑山首座不得。
遂與眾送歸寮。
后開法隆興之九仙。
嗣慧日雅和尚。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二
禪師名承古。
西州人。
傳失其氏。
少為書生。
博學有聲。
及壯。
以鄉(xiāng)選至禮部。
議論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從山水中來。
客潭州丫山。
見敬玄禪師。
斷發(fā)從之游。
已而又謁南岳雅禪師。
洞山之子。
知見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廬山。
經歐峰。
愛宏覺塔院閑寂。
求居之。
清規(guī)凜然。
過者肅恭。
時叢林號古塔主。
初說法于芝山。
嗣云門。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
四年十月。
迎以住薦福示眾曰。
眾生久流轉者。
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時自己。
有今時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時日用自己是枝葉。
又曰。
一夏將末。
空劫已前事。
還得相應也未。
若未得相應。
爭奈永劫輪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學佛法。
廣求知解。
風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諸人過去生中。
總曾學來。
多知多解。
說得慧辯過人。
機鋒迅疾。
只是心不息。
與空劫已前事。
不相應。
因茲惡道輪回。
動經塵劫。
不復人身。
如今生出頭來。
得個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廣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輪回。
何不歇心去。
如癡如迷去。
不語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語之中。
須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門。
是佛知見。
諸佛以此法門。
度脫法界眾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卻言。
三玄是臨濟門風。
誤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難分。
古注曰。
此句總頌三玄也。
下三句別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親。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該萬象。
古注曰。
此體中玄。
重陽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問。
三玄三要之名。
愿為各各標出。
古曰。
三玄者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門。
是佛祖正見。
學道人。
但隨入得一玄。
已具正見。
入得諸佛閫域。
僧問。
依何圣教參。
詳悟得體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師云。
會萬物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世間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六祖云。
汝等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萬種法。
又云。
于一毫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如此等。
方是正見。
才缺纖毫。
即成邪見。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問。
如何等語句。
及時節(jié)因緣。
是體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處宜建梵剎。
天帝釋將一莖草。
插其處曰。
建梵剎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馬祖一踏踏倒。
起曰萬象森羅。
百千妙義。
只向一毫上。
便識得根源。
僧問趙州。
如何是學人自己。
州對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謂合頭語。
直明體中玄。
正是潑惡水。
自無出身之路。
所以云門誡曰。
大凡下語如當門劍。
一句之下。
須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進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問石室。
曾到五臺不。
對曰曾到。
曰見文殊不。
對曰見。
又問文殊。
向汝道什么。
對曰。
道和尚父母。
拋在荒草里。
僧問甘泉。
維摩以手。
擲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溝塞壑。
僧曰。
一句道盡時如何。
答曰。
百雜碎。
云門問僧。
甚處來。
曰南岳來。
又問。
讓和尚為甚入洞庭湖里。
僧無對。
云門代云。
謝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語。
雖赴來機。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脫灑潔凈。
更須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體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備。
何須句中玄。
古曰。
體中玄臨機須看。
時節(jié)分賓主。
又認法身法性。
能卷舒萬象。
縱奪圣凡。
被此解見所纏。
不得脫灑。
所以須明句中玄。
若明得。
謂之透脫一路。
向上關捩。
又謂之本分事。
祗對更不答話。
僧曰。
何等語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問佛。
說甚法。
佛云。
說定法又問。
明日說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為甚定。
明日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問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廬陵米作么價。
又僧問趙州。
承聞和尚親見南泉來。
是否。
答曰。
鎮(zhèn)州出大蘿卜頭。
又問云門。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曰。
糊餅。
如何是向上關捩。
曰東山西嶺青。
又問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總通。
所以體中玄見解。
一時凈盡。
從此已后。
總無佛法知見。
便能與人去釘楔。
脫籠頭。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脫得知見見解。
猶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謂之不答話。
今世以此為極則。
天下大行。
祖風歇滅。
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須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語句。
時節(jié)因緣。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問馬大師。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答曰。
我今日無心情。
但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曰。
我今日頭痛。
問取海兄。
又問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卻不會。
又臨濟問黃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問三被打。
此等因緣。
方便門中。
以為玄極。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須得一時圓備。
有何過。
古曰。
但得體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見。
所出言語。
一一要合三乘。
對答句中。
須依時節(jié)。
具理事。
分賓主。
方謂之圓。
不然。
謂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見。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須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為此知見奴使。
并無實行。
有憎愛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體中玄也。
云門臨濟下兒孫。
多如此。
凡學道人。
縱悟得一種玄門。
又須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
始得平穩(wěn)。
腳踏實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學。
何故有盡善不盡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為則。
但學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見。
是學成非悟也。
所以認言句作無事。
作點語。
作縱語。
作奪語。
作照作用。
作同時不同時語。
此皆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學者本意。
只欲悟道見性。
為其師不達道。
祇將知見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師故邪。
僧曰。
師論三玄法門。
名既有三。
法門亦有三。
而語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須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無為。
隨緣應現。
無所不為。
所以虛空世界。
萬象森羅。
四時陰陽。
否泰八節(jié)。
草木榮枯。
人天七趣。
圣賢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間。
皆從此出。
故云。
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
經云。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楞嚴曰。
于一毫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維摩曰。
或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時作火風。
李長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魚龍。
處涅槃之大宅。
現陰陽而化物。
真覺云。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萬法本無。
攬真成立。
真性無量。
理不可分。
故知。
無邊法界之理。
全體遍在。
一法一塵之中。
華嚴曰。
法性遍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馀。
亦無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塵。
一色一聲。
皆具周遍含容四義。
理性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進曰。
古人何故須要。
一語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蓋緣三世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體中玄。
三世祖師。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與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門中。
沒量大人。
容易領解。
且如親見云門尊宿。
具大聲價。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門寬。
巴陵鑒。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見性。
何以知之。
如僧問巴陵。
提婆宗。
答曰銀碗里盛雪。
問吹毛劍。
答曰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佛教祖意是同別。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云我此三轉語。
足報云門恩了也。
更不為作忌齋。
大眾。
云門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豈無言句。
豈可以三轉語。
便報師恩乎。
古臨終寫偈。
辭眾曰。
天地本同根。
鳥飛空無跡。
雪伴老僧行。
須彌撼金錫。
乙酉冬至四。
靈光一點赤。
珍重會中人。
般若波羅蜜。
贊曰。
古說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
其三分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何謂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臨濟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大用。
在巖頭雪峰。
但名陷虎卻物。
譬如火聚。
觸之為燒。
背之非火。
古謂非是臨濟門風。
則必有據。
而言有據。
何不明書。
以絕學者之疑。
不然則是臆說。
肆為臆說。
則非天下之達道也。
見立三玄。
則分以為體中。
為句中。
為玄中。
至言三要則獨不分辯乎。
方譏呵學者。
溺于知見。
不能悟道。
及釋一句之中。
具三要。
則反引金剛首楞嚴維摩等義。
證成曰。
性理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敘理敘事。
豈非知見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則安用復立宗門。
古以氣蓋人。
則毀教乘為知見。
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
以為證。
此一失也。
何謂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夫語中有語。
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
名為活句。
使問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問吹毛劍。
答曰利刃是。
問祖教同異。
答曰不同。
則鑒作死語。
墮言句中。
今觀所答三語。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皆赴來機活句也。
古非毀之過矣。
二失也。
何謂分二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識。
習氣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
言其為真也耶。
則慮迷無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我常不開演。
立言之難也。
為阿難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種錯亂修習。
一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識精圓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然猶不欲間隔其辭。
慮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疑誤后學三失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薦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誰氏子。少為書生。博學有聲。及壯。以鄉(xiāng)選至禮部。議論不合。有司怒裂其冠。從山水中來??吞吨萘松?。見敬玄禪師斷發(fā)。從之游。已謁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見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廬山。經歐峰。愛宏覺塔院閑寂。求居之。清規(guī)凜然。過者肅恭。時叢林號古塔主。初說法于芝山。嗣云門。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饒。迎住薦福。示眾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福慧。與道全乖。若為?;?。須至明心。若要達道。無汝用心處。所以常勸諸人。莫學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畫時解脫。鈍根者?;蛉迥?。遠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與汝。墮拔舌地獄。 系曰。師去云門近百年。覽語而悟。遂嗣之不疑。時云門子孫方盛。無敢異詞者。蓋所得真耳。不知傳燈何以不錄師耶。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洪英(一○一二~一○七○),俗姓陳,號寶峰英禪師,邵武(今屬福建)人。
初依曹山雅禪師,后為黃龍南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七),南岳下十三世。
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居廬山圓通寺。
二年,開法于石門。
遷隆興府泐潭(同上書)。
三年卒,年五十九。
《禪林僧寶寶傳》卷三○有傳。
今錄偈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洪英。出于陳氏。邵武人。幼警敏讀書。五行俱下。父母鐘愛之。使為書生。英不食。自誓懇。求出家。及成大僧。即行訪道。東游至曹山。依止耆年雅公。久之辭去。登云居。眷巖壑勝絕。為終焉之計。閱華嚴十明論。至為真智慧無體性。不能自知無性。故為無性之性。不能自知無性。故名曰無明。華嚴第六地。曰不了第一義。故號曰無明。將知真智慧本無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緣而了。則無明滅矣。是謂成佛要門。愿以此。法紹隆佛種。然今諸方。誰可語此。良久喜曰。有積翠老在。即日造黃檗。謁南禪師于積翠。夜語達旦。南公加敬而已。時座下龍象雜還。而英議論。嘗傾四座。聲名籍甚。嘗游西山。遇南昌潘居士。同宿雙嶺。居士曰。龍?zhí)兑娞旎蕰r節(jié)。冥合孔子。英驚問何以驗之。曰。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師以為如何。英笑曰。楚人以山雞為鳳。世傳以為笑。不意居士。此語相類。汝擎茶來。我為汝接。汝行益來。我為汝受。汝問訊。我起手。若言是說。說個什么。若言不說。龍?zhí)逗我员阄?。此所謂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以世尊之辯。亦不能加此兩句耳。學者但求解會。譬如以五色。圖??虛空。鳥窠無佛法可傳授。不可默坐。閑拈布毛吹之。侍者便悟。學者乃曰。拈起布毛。全體發(fā)露。似此見解。未出教乘。其可稱祖師門下客。哉九峰被人問。深山里有佛法也無。不得已曰有。及被窮詰無可有。乃曰。石頭大者大。小者小。學者卜度曰。剎說眾生說。三世熾然說。審如是教乘自足。何必更問祖師意旨耶。要得脫體明去。譬如眼病人。求醫(yī)治之。醫(yī)者但能去翳膜。不曾以光明與之。居士推床驚曰。吾憂積翠法道。未有繼者。今知盡在子躬厚自愛。雙嶺順禪師問。庵中老師。好問學者。并卻咽喉唇吻。道取一句。首座曾道得么。英乾笑已。而有偈曰。阿家嘗醋三赤喙。新婦洗面摸著鼻。道吾答話得腰裈。玄沙開書是白紙。于是順公屈服。以為名下無虛士。有同參在石門。分座接納。英作偈寄之曰。萬鍛爐中鐵蒺藜。直須高價莫饒伊。橫來豎去呵呵笑。一任傍人鼓是非。熙寧元年。首眾僧于盧山圓通寺。學者歸之如南公。明年春。南公下世。冬十月英開法于石門。又明年六月。知事紛爭。止之不可。初九日謂眾曰。領眾不肅。正坐無德。吾有愧黃龍。呼維那。鳴鐘眾集。敘行腳始末曰。吾滅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離清眾也。言卒而逝。閱世五十有九。坐四十三夏。 贊曰。英厭紛爭之眾。而趨死。又誡以骨石藏普通塔。其以死生為兒戲乎。晉魏舒喪其室。一慟而止。曰。吾不及莊周遠甚?;笢匾蠛苾簳r戲。溫棄鞭。而浩取之。溫后喜曰。吾固知浩出吾下。古人哭泣戲劇之間。自驗其材如此。英嘆領眾不肅。而愧黃龍。自鞭不赦??梢詾榉ㄔ?。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莊,泉南(今福建泉州)人。
弱冠游京師,肄業(yè)天清寺,試大經得度。
游學至三衢,見南禪清雅禪師。
舍去,抵姑蘇定慧寺,從遵式禪師,通《華嚴》。
時靈源清禪師住龍舒太平寺,道鳴四方,遂前往依從。
清禪師遷住黃龍寺,守卓隨侍十載。
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鑒勤禪師請居第一座。
后主舒州甘露寺,又遷廬州能仁資福寺,終住東京天寧萬壽寺。
稱長靈守卓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清禪師法嗣。
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
有《長靈守卓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
事見《語錄》所附介諶撰《行狀》,《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守卓詩,以《語錄》中《偈頌》部分編為第一卷,散見書中者輯為第二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號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屬四川)人。十三歲求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謁諸尊宿,師龍門佛眼清遠?;兆谡湍?,出世和州天寧寺。高宗紹興間奉詔開山雁蕩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溫州龍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屖抗缭姡瑩?a target='_blank'>續(xù)古尊宿語要》、《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號老禪,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師龍門佛眼遠。宣和中住和州天寧,靖康初移廬山東林。紹興中,與宗杲居云門,撰《頌古》百馀則。已而入閩主鼓山,更遷雁蕩能仁,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壽六十四。有語錄傳世。見《嘉泰普燈錄》卷一六。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號竹庵。
成都史氏子也。
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
心醉楞嚴。
后南游謁諸尊宿。
始參龍門遠禪師。
以平時所得白遠。
遠曰。
汝解心已極。
但欠著力開眼耳。
一日侍立。
次問曰。
絕對待時如何。
遠曰。
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罔措。
至晚遠抵堂司。
圭復理前問。
遠曰。
閑言語。
圭于言下大悟。
正和末住和州天寧。
紹興奉詔開山雁宕能仁。
時真歇了公居江心。
恐圭緣未熟迎至方丈。
大展九拜以誘溫人。
由是人皆翕然歸敬。
上堂明明無悟。
有法即迷。
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
若立則危若住則瞎。
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
此三者既明。
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前。
不須照顧自然明白。
雖然如是。
更須知有向上事。
豎拂子曰。
久雨不晴咄。
紹興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
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
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
塔于鼓山。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師名士圭。城都史氏子。世業(yè)儒。師幼而明敏。年十三。依大慈寺宗雅首座。落發(fā)具授。大慈號四川學海。師執(zhí)經講筵。志在楞嚴。閱五祀。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詢。即出關。謁玉泉勤云蓋智百丈肅靈源清。所至參承。皆蒙咨揖。晚依百丈歸正首座。正博貫內外典籍。一日正語以龍門佛眼道德。師聞而悅之。即自百丈歷東吳。觀光保社。尋抵龍門。以咨參。所得扣之。佛眼曰。汝解心已極。只欠著力開眼耳。令主堂司。一日問曰。絕對待時如何。佛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師罔措。至晚。復舉前問。佛眼曰。閑言語。師于言下。頓釋疑情。曰。東山鐵酸饀。今而后。不復疑也。自是師資緣契。決擇日臻玄奧。政和末。佛眼被旨。遷褒禪山。師佐其行。和守錢公請開法天寧。唱佛眼之道。佛眼謝褒禪。錢復請于朝。以師繼其席。閱七稔。九江守趙公移師東林。未幾胡馬南渡。退居分寧之西峰。結茅于寺旁竹間。號竹庵。有偈曰。種竹百馀個。結茅三兩間。才通溪上路。不礙屋頭山。黃葉水去住。白云風往還。平生只如此。道者少機關。及圜悟禪師歸蜀。送別次。圜悟劇稱杲妙喜。師恨未之識。俄避地造仰山。適妙喜亦至。遂相與定臨濟宗旨。偕還南康之云門庵。妙喜曰。昔白云端師公謝事圓通約保寧勇禪師夏居白蓮峰。作頌古一百一十篇。有提盡古人未到處。從頭一一加針錐之語。吾二人同夏于此。雖效顰無愧也。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則。各為之頌。發(fā)明蘊奧。不開知見戶牖。不涉言語蹊徑。其頌女子出定話曰。不假文殊神通。不用罔明彈指。爾時靈山會中。女子從定而起。臨濟見僧入門。便喝頌曰。一喝喝上四禪天。臨濟元來不會禪。盡道朝陽生戶外。不知夜月落階前。德山見僧入門。便棒頌曰。棒下真鍮不博金。德山徹底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濤涌。不見龍王宮殿深。芭蕉拄杖子話頌曰。綿州附子漢州姜。最好沉梨出麝香。魯子師僧才一嗅。鼻頭裂破眼睛黃。若此類皆奇作也。已而入閩。閩帥參政張公宋以圣泉處師。稍遷乾元。俄給事張公致遠移師鼓山。授道元馀。創(chuàng)新棟宇。嘗示眾曰。巧說說不到。心思思不及。命斷眼豁開。半錢也不直。又曰。不擁其前。不遮其后。上下四維。七通八透。正當恁么時如何。八十翁翁行不得。又曰。目擊道存。已涉文彩。執(zhí)鞭回首。未免途程。直向混沌未分時明白。父母未生時現成。翛然不落陰界。自由自在。當恁么時如何。踏著關棙子。處處得逢渠。又曰。正當明時如王寶劍。卓拄杖下座。又曰。玄路絕如解開??谡f話。圣量盡。方得不受人瞞。玄路不絕。只是說道理。圣量不盡。依前落路岐。丞相張公德遠出師七閩。一日謂僚屬曰。越山當福城三山之中。院獨廢絕。非老禪不能辦。即以屬師。不數月。殿閣崇成。他日丞相游鼓山。目其成績。遂迎師復歸鼓山。是時閩中法道最盛。蓋自師與真歇凈照數公振發(fā)。紹興甲子。有旨移雁山能仁。為第一代。乙丑蒙恩。住龍翔新寺。丙寅秋七月十八日。得旨謝院事。明日湯浴更衣。聲鐘集眾。師步至眾集處。方趺座。泊然而逝。壽六十有四。臘五十有一?;疴派嗳缂t蓮色。并二牙不燼。舍利不勝數。門人奉遺命歸之鼓山壽塔。師風姿奇厖。朗潤。聲如鐘。學兼內外。談論袞袞。操持宗柄斷斷。然久益嚴嚴與賢士大夫游。幾半天下。皆一時宗奉祖道外護佛乘者。晚居鼓山。自號老禪。書揩逌媚。尺牘所傳。人以為寶。其所為。禪家四六。及五字句。皆精絕。自成一體。世多傳誦。有語錄。行于世。 贊曰。大慧禪師嘗題師??像曰。贊嘆竹庵。也是妙喜罵詈竹庵。也是妙喜。贊之罵之。各有所以。贊之者。為渠具衲僧正眼。罵之者。為渠浸在醋甕里?;蛟?。如竹庵之為宗師也。不可贊。不可罵。精金美玉。自有定價。贊之罵之。徒增話??。妙喜聞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齒三下。從渠鉆龜打瓦。世以為確論。予謂。近代宗師涉世交公卿大夫。言行相副。全節(jié)自高。宏法有體。由靈源佛鑒而后。竹庵其賢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士圭。號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龍門佛眼遠公之高弟也。說法于江南浙閩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獎人士。一與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門宗雅。研究楞嚴。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詢。乃盛贊真歇之為人。蓋歇未出蜀時。亦習講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棄講謁諸名宿。雖經賞識。未豁所蘊。晚登龍門。擬以平時所得舉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辭。圭以未伸所解為悶。幾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輩在焉。高庵正堂時稱明眼。圭慚乘間問曰。絕對待時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領。至晚理前問。佛眼唾曰。閒言語。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詞而出。因嘆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剛不謬矣。政和間。開法天寧。浩歸湖海。馮濟川嘗以圭之玄要頌舉似妙喜。妙喜稱之。及濟川除給事。圭同日受詔。住雁山能仁。時稱佛眼門下表里二檀樹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聞。圭將至??謻|甌未廓所見。乃過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誘甌人。圭未視篆。有嫉者深夜縱火。能仁燬盡。圭就故址結茅。乃示眾曰。愛閒不打禾山鼓。投老來看雁宕山。杰閣岳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還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幾能仁復成。初寺燬。隨圭之眾。多背去者。寺成復歸?;蛟?。彼彼以成敗事師。非義侶也。請勿收錄。圭曰。不然。境風所飄。力未充也。若棄之。豈慈攝之義哉。真歇移徑山。圭補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預參列。值圭升座。攙眾出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圭曰。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未審意旨如何。圭曰。馬便搭鞍。驢便推磨。僧禮拜。圭曰。靈俐衲僧只消一個。圭乃曰。馬搭鞍驢推磨。靈俐衲僧只消一個??v使東家明點燈。未必西家暗中坐。西來祖意問如何。多口阿師自招禍。其僧脫然。終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閩之乾元。有慧溫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不用停囚長智。速道將來。溫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呵風。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圭諾之。又移居鼓山。進院至三門。德升把住問曰。國師不誇石門句。請師速道。圭震聲喝之。升亦領旨。圭既年老。罷上堂。惟臨軒隨機。不計旦暮而已。以紹興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聲鼓集眾。眾方集。圭顧視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無數。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贊曰。竹庵以魁梧奇?zhèn)ブ?。初剃染。即受知于宗雅。游方復際遇于龍門。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輒與高庵正堂輩。齊名海內。噫其所謂獅子乳得器。有以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講授《棱嚴》,潛心義奧。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佛眼遠,以平日所得白之,遠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币蝗?,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遠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遠抵堂司,圭復理前問,遠曰:“閒言語?!惫缬谘韵麓笪?。宣和二年,住和州天??。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請住廬山東林,后以兵亂避地閩中。乾元十二年,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緣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未幾,其徒失火,寺為煨燼。圭就樹縛屋,升座示眾曰:“愛閒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雁蕩山。杰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币讯牱ㄌ词┎⒘I建,復成寶坊。十五年,移住龍翔。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必Q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