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句因包含“時中”,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時中
第 23 句因包含“梁冀”,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梁冀
第 31 句因包含“非魚,知魚”,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知魚
第 34 句因包含“胡廣”,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胡廣
第 23 句因包含“梁冀”,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梁冀
第 31 句因包含“非魚,知魚”,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知魚
第 34 句因包含“胡廣”,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胡廣
天下中庸賦 明 · 李賢輔
出處:聾巖先生文集卷之一
愚嘗讀中庸。其為書也。無所不備。無所不該。謂中庸堯舜也。則豈能盡其理。謂中庸孔孟也。則豈能盡其妙。故其書曰。天下可均。爵祿可辭。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又曰。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天下之人。豈能過于圣人。而圣人不能。則知天下之人。無有可盡于此道。而可擬于此名也。當漢時。胡廣。以明辨達理。取重于世。而遽以中庸稱之。是二帝三王孔孟。所不能稱者。而胡廣。稱之。是胡廣之賢圣。勝于二帝三王孔孟者歟。是必后世之人。見道不明。特以一時私見。妄議人物。而侮其經(jīng)傳者也。愚故不言其事之跡。而特賦妄議之罪。以寓其意云。
夫惟明道之一篇,蘊諸經(jīng)之奧旨。既無過與不及,亦不偏而不倚。匪圣人之盡道,孰能窺其涯涘。嗟道大見在乎人,用智私而穿鑿。觀一藝之可名,便倚之于道德。覽東都之人物,有胡廣之一士。僅明習乎朝章,取重名于儕輩。鄙時人之顓蒙,指中庸而推戴。吾不知伯始之行身,果有合于時中。又不知時人之稱美,果有出于至公。歷事六帝,未見不變塞焉之志。曲從梁冀,亦未見在下不援之意也。較所行之若茲,顧中庸其安在。彼胡廣之鄙夫,固不足道。何時人之貿(mào)貿(mào),共稱服而不悟。既非魚焉知魚,彼亦宜爾。小人之反中庸,胡廣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