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拉老婦(自書中見民族故事,頗難為懷,因為改寫。原文附后,以便對看。2002.9.26) 當代 · 盧青山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卷上[二零零二年]
“我固何所惡,折磨至此”。
拜拉有老婦,此語發(fā)其齒。
當其髫丱時,父母膝下恣;
謂此溫馨窩,長保至于死。
豈意“困擾者”,大神名字
巨爪黑如夜,攫逐父母死。
瞢然不及淚,兄弟亦繼是;
迨及長成年,戚族不死。
孑孑孤身,托傍外族氏;
巨爪猶不赦,一一追而至。
雙鬢猝爾白,唯存一孫子。
抱孫置諸膝,淚下如河駛:“昔我倚膝人,無一免乎死。
今我膝上人,其必不可死”。
擁懷相溫,嚼飯以相飼;
護理豈不密,其孫竟以死。
老婦何為,淚亦枯而死。
“我欲問大神,此究何意思”。
襤褸為吾衣,拄杖助吾趾。
決然從此去,飄蕩人間世。
一日一村,一月一邦址。
世界之盡極,必有路可指。
指向大神居,我欲質此事:我究何犯汝,折磨至此”。
世界茫茫,安復終始
旁人相憫:“何故不止”?
汝觀國中,孰苦如我似?
我欲問大神,彼究何意思”。
“汝苦昭日月,有眼誰不視。
汝亦視眾生,孰不同乎子。
困擾者’踞頂,昌狂孰能制”。
“我有惑于神,不解不得死”。
長路始終,人生途次
惑者終自惑,死者終必死。
當其道死日,微語猶在齒;
幽風茫然來,蕩播乾坤里;
代代回聲,永永無窮已:“我究何所為,折磨至此”。
附:原文:她是一位家系綿延的(Ba-Ila, 拜拉)老婦人。萊薩(Leza)(“the Besetting One”,“困擾者”)將黑手伸向這個家庭。他在她還是孩子時候奪去了她的父母,在隨后一些年里,她的所有親人相繼去世。她對自己說:“我抱在膝上的那親人一定會活下來的。”但事與愿違,即使他們――她的孫子們――也都離她而去?!?span id="71xume1" class='bold'>絕望中下定決心,要找上帝問問這究竟什么意思?!?span id="cygyfdp" class='bold'>于是上旅途,走遍一個又一個國家頭腦縈繞這樣一個想法:“我要走到世界盡頭,發(fā)現(xiàn)一條向上帝之路,我要問他:‘我對你做了什么,你要如此折磨我?’”她始終沒有找到世界盡頭,雖然失望,但她并不放棄尋求。當她走過不同國家時,人們問她:“您到這兒干什么老婦人?”回答總是:“尋找萊薩?!薄?span id="wsld2k0" class='bold'>尋找萊薩!為了什么?”“我的兄弟,你問我!在這個國家有誰受過這樣的苦?”他們會再問:“你如何受苦?”“就是這樣。孤獨。你看我,一個老太婆。我就是這個樣子!”他們回答說:“是的,我們明白。你是這個樣子!沒了朋友丈夫?這和別人什么兩樣呢?困擾者騎在我們個人的背上,我們沒辦法把他甩掉。”她終未獲得她所渴望的,帶著一顆破碎心死去。
碰壁齋按:重翻此作,偶有所想,聊記于此
世界為什么存在苦難,它為什么帶給人痛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無論先民還是今人無論在學還是心理上。深重無以解釋、無以解除苦難,最終可以影響人們世界根本看法,他們會把世界本性上看為“惡”的。
“善、惡”最初心理來源,實際是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有利物事被視為好的,有害的被視為壞的。在這個基礎上,一個群體才可以定善惡。為了維持群體不散、合作可能,得防止一個人去傷害別人于是,傷害別人之舉為惡,相反為善;這個辦法可以更長時間、更均衡增長整體全部獲益,因為鼓勵合作。在利害與善惡的關系上,它跟個體最初心理來源,并無不合拍處。但它也帶來一個麻煩,群體定義為善行為,對個體卻很可能是有害的、不好的。通常具體、局部短期的情況下,傷害別人可以自己獲益,自己利益上的退讓,可能相應份額轉給他人就是說,群體認定為善東西,對個體恰是惡的。但是,面對整個世界--這個世界普遍苦難,而非具體一事利益計較--面對這樣一個公共世界,個人群體分歧可以抹平,取得一致。比如疾病瘟疫、地震死亡等等大家共同承擔事件,眾人角度是同向的,都看為負面之物、災難之事。它們對人的傷害,如果無限地影響人的心理可以導致人視世界為“惡”。
幸福是正面的,合于欲望所求的,我們享受它時視之為當然,不會深究。苦難不然,它是負面的,我們要求解除它,同時就要求解釋它;它阻礙欲望,欲望對它不能容忍,情感對它也不能接受。每個文化系統(tǒng)都得做這個工作。
為了解釋苦難存在好些民族神話、宗教,把世界基本描述為善與惡兩種自然力量的爭斗,或者善與惡兩個人格神靈較量。一個社會或者文明,得在某種程度做出努力,以應付苦難。宗教往往也得在事實、心理上開對付苦難藥方,向信徒保證苦難可以解除、拯救終會到來基督教是個一神教,設定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因而要處苦難問題,特別麻煩苦難存在,總之跟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自洽。可是有些神話、宗教用另一個方式對付苦難。它未必給出真正解決之道,而是借助承認苦難這個事實描述苦難的這狀況,把苦難納入知識系統(tǒng)里,使它不再理智不可解的,進而影響及人的心理--理智上可解的、事實上必然東西,往往也就更易得讓人心上接受。這可說是另一種辦法拯救。人類生活就是這樣復雜有趣,我們要向世界行動,得瞭解世界如何運作的;我們要解問題,得先對問有個解釋否則便行動無從著手,解決不得要領于是,在心理上,可以瞭解解釋東西,也就減輕壓力了;雖不能打敗它,而我們知道了它是怎么樣的,進而知道那是必然的、沒有辦法解決的。理智上長久地受這類認識涵化,最終也確可使心理更為平衡點兒。這就是通常所謂修行、修德、修道。據(jù)說薩滿教治病巫師有時并不真正用藥物或法術治療疾病,而是在咒語一遍遍地病人描述那個病是什么樣子、它正在哪里、它如何行事,等等,看來就是想把不可理解的病轉化為可理解。
從那老婦人故事推斷,拜拉地方神話處理苦難問題,走的應該是后一路。主宰世界大神直接便名為“困擾者”,從根本上把苦難描述世界的本性。路人說話里,也隱隱見出這個深遠文化背景。他們說,人人都給困擾者當馬騎,人人都在做牛做馬,并非只你一人受苦;而且明白那個騎手是甩不掉的,苦難無從化解的。文化系統(tǒng)借路人之口告訴眾子民,苦難出于必然,同時勸說眾子民,個人只能認命那個拜拉老婦偏不認命,她的舉止、心理,在那個文化系統(tǒng)內(nèi)部,是個異數(shù)而且恰恰就是那個文化系統(tǒng)所要針對、消解東西否認苦難合法、支持欲望權威,全力反抗外界,這在某種程度可以使苦難減弱。但是,面對巨大苦難,承認它的力量、削弱欲望要求,以比較柔順方式行事,這也有平衡心理壓力效果,使苦難不顯得過強悍。拜拉地方文化努力,也不能說是無的放矢
文化系統(tǒng)老婦疑問作出了解答:因為主宰世界大神就是給人制造麻煩的、世界的本就是麻煩制造者。老婦不認這個帳,更透過一層,追問這個解答本身有效性:為何大神如此、世界本性如此。問題繞了一圈,重回起點一直到死,她沒有能解苦難,也沒有能解苦難,她從理智情感上,都不接世界對她的折磨。也許得說,不能解決問題,最終將是不能解釋問題因為理智要解問題,出于欲望要解問題,而理智欲望影響很小,理智上的解釋不能全部代替事實上解決只在小的程度上有緩和作用。已經(jīng)解決東西,可以不加解釋,而已經(jīng)解釋的東西,還必須最后加以解決。如果不能解決欲望面臨壓力,它對一切解釋不會買帳。即使完滿解釋了“事情必然不能解決”,它還會最后一個問題:“為何必然性竟然是、竟可能反對我的、不順從于我的?”實際無論什么,問的都是這個問題;它要求的是讓它滿足,憤怒的是滿足障礙
無論什么方法回答老婦人,問題最終都將回到起點這個起點也會一直伴隨人類終點:這世界為什么存在苦難,為什么?它為什么要叫我痛苦為什么?這個問題絕非學理可以解決的,因為追問它,最基本原因不出于純理智困惑,而像前邊所說,出于欲望、情感不能接受。咱們生活從它開始、伴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