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洞蟪饲f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span id="cvjwltc"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br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div>
《國語辭典》:三乘比  拼音:sān chéng bǐ
兩數(shù)的立方相比。如二的三次方比三的三次方,即二與三的三乘比。也稱為「立方比」。
《漢語大詞典》:三三
(1).謂三乘以三。宋書·律歷志上:“黃鐘之律長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長二尺七寸,古之制也?!?br />(2).童謠名。 宋 蘇軾 《會雙竹席上奉答開祖長官》詩:“算來九九無多日,唱著三三憶舊游?!?王文誥 輯注引 馮應(yīng)榴 曰:“唐書童謡:打麥三三三?!?明 袁宏道 《法華庵同諸開士限韻》:“農(nóng)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br />(3).指三三徑。 清 曹寅 《寄題東園》詩之六:“桃塢下多蹊,三三別一徑?!眳⒁姟?三三徑 ”。
(4).三同、三讓、三虞的合稱。逸周書·酆謀:“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nèi),二道不毆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嗚呼!允從三三無咈,厥徵可因。’” 孔晁 注:“言三讓、三同、三虞無違,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div>
《漢語大詞典》:三三徑(三三徑)
宋 楊萬里 于東園辟九徑,分植不同的花木,名曰“三三徑”。 宋 楊萬里 《三三徑》詩序:“東園新開九徑,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紅梅、碧桃、芙蓉九種花木,各植一徑,命曰三三徑?!?宋 周必大 《上巳訪楊廷秀》詩:“回環(huán)自斸三三徑,頃刻常開七七花。”
《國語辭典》:正道  拼音:zhèng dào
1.正確的道理?!段倪x。班固。東都賦》:「既聞?wù)?,請終身而誦之。」《三國演義》第三五回:「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br />2.正當?shù)耐緩??!俄n非子。說疑》:「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挂沧鳌刚贰?。
3.正派。如:「他為人正道嗎?」
《國語辭典》:漏盡(漏盡)  拼音:lòu jìn
1.漏刻的水將滴盡。比喻天將破曉。如:「漏盡更殘,怎奈得愁顏對月,抱影無眠?!?br />2.比喻老年、晚年、垂暮之年?!度龂?。卷二六。魏書。田豫傳》:「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br />3.佛教稱修行人斷盡煩惱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三車(三車)
(1).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jīng)·譬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誘以涅槃,救爾生老。肇元三車,翻乘一道?!?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號 僧伽 ,有時與我論三車?!?王琦 注:“三車,謂羊車、鹿車、牛車也……當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三車之所載有多寡,喻三乘諸賢圣道力之深淺耳。” 明 唐順之 《山行即事》詩:“相期 白社 里,共聽演三車?!?清 錢謙益 《仙壇唱和詩》之二:“《妙華》已悟三車法,臺教今為繼別宗?!眳⒁姟?三乘 ”。
(2). 唐 窺基 博通釋典,嘗至 太原 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后車載妓仆食饌。路遇一老父點化,頓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為法相宗大師。見 宋 贊寧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贈》詩:“雙樹容聽法,三車肯載書。” 錢謙益 箋:“此詩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雙樹聽法,亦應(yīng)許我如 慈恩 三車自隨,但我只辦用以載書耳?!?/div>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洞蟪饲f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精微萬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span id="le301y4"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br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div>
《國語辭典》:辟支佛  拼音:pì zhī fó
佛教用語。梵語pratyeka-buddha的音譯,意譯作獨覺或緣覺。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種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由于辟支佛在他證悟的這一世,不是從佛陀或他人那里聽聞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緣起,證涅槃?!惰べふ撚?。卷八上》:「若依《智論》十六卷云:『辟支佛有兩種義: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弧挂沧鳌釜氂X」、「緣覺」。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洞蟪饲f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蹋⑷f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span id="pxyzfla"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br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漢語大詞典》:聲聞乘(聲聞乘)
佛教三乘之一。稱聞佛言教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真理而得道者。 趙樸初 《佛教常識答問·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諦的教法,能令人斷除見惑(我見、常見、斷見等錯誤見解)和思惑(對世間事物而起的貪嗔癡等迷情),證得涅槃,叫做聲聞乘?!眳⒁姟?三乘 ”。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的佛乘。獨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洞蟪饲f嚴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div>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span id="8znesyb"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br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div>
《國語辭典》: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  拼音:pú tí dào cì dì guǎng lùn
書名。宗喀巴撰,二十四卷。主要闡明三乘漸次修行的法門,分為下、中、上三士道,將佛教理論結(jié)合止觀修行。為西藏格魯派的根本典籍。另有簡本《菩提道次第略論》。廣論和略論都有漢文譯本,前者由法尊法師翻,后者則法勇法師譯。
三乘共十地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是智度論七十八所說,聲緣菩三乘共通之十地也。臺宗以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一、乾慧地,此為外凡之位,與藏教五停心別總念處總相念處三賢之位相當。乾者乾燥之義也。此位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乾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潤之,故云乾慧。二、性地,此為內(nèi)凡之位,藏教之四善根也。此位伏見思之惑,朦朧望見法性之空理,故曰性地。三、八人地。人者忍也,見道之苦法智忍等八忍謂之八忍地。即見道十五心之位也。見道十五雖為八忍七智,然今就決定因道之邊,但取八忍而名之也,四、見地,為第十六心之道類智,藏教預(yù)流果之位也。于此位斷三界之見惑。得見上下八諦之理,故云見地。五、薄地,為欲界修惑九品中斷前六品之位,藏教之一來果也。欲界九品惑中僅馀后三品,故云薄地。六、離欲地,為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之位,即藏教之不還果也。七、已辨地,為斷盡三界見思惑之位,藏教之阿羅漢果也。是于斷惑一道為所作已辨之位,故云已辨地。八、支佛地,此為緣覺之位,斷三界見思二惑上,更侵害其二惑之習(xí)氣,入于空觀也。侵非斷,斷者如燒炭成灰,更吹其灰而散盡之也。此為第十佛地之事。今于緣覺之習(xí)氣,猶如燒炭,為灰而止,故曰侵。緣覺由初地至此而入證,緣覺之梵語為辟支佛,故云支佛地,九、菩薩地,是菩薩三無數(shù)劫六度萬行之修行地也。十、佛地,是為菩薩之最后身,斷馀殘習(xí)氣,于七寶樹下以天衣為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也。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則于菩提樹下以吉祥草為座而成道也。
三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三乘有四種:(一)大乘之三乘也。一聲聞乘,又云小乘。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現(xiàn)世聞如來之聲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證阿羅漢者。二緣覺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來之聲教,感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十二因緣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薩乘,三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無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車譬之,或以象馬兔三獸比之。是為大乘之三乘,故不攝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種,(參見:二乘))。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內(nèi)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梗ǘ┬〕酥暰壠腥艘?。又稱小中大,皆灰身滅智,故此中之聲緣,即是愚法。四教儀注上曰:「三乘,乘以運載為義,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于涅槃?!刮褰陶律隙唬骸复蟪酥谐诵〕藶槿?。(中略)如小論中自有聲聞緣覺法及佛法?!梗ㄈ┐笮『险撝暰壠腥艘?,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薩乘攝一乘,聲緣二乘,攝愚法不愚法之二類。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梗ㄋ模┮?、一乘。如華嚴法華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別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執(zhí)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見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論之三乘中菩薩乘聞一乘,由其二乘別開愚法之一類也。密教以第一類之三乘為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聲聞依聲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語密,緣覺只心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薩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廣修六度萬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薩之行,通于三業(yè),而于身業(yè)最重,故且為身密。三業(yè)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薩之行廣兼三業(yè),故寄于總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華經(jīng)以三乘為方便,一佛乘為真實。會三乘而歸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見,以為三乘即法佛內(nèi)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動,直以為秘密佛乘之體也。故大日經(jīng)疏三,釋經(jīng)之通達三乘文曰:「真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三乘?!乖斠娒夭赜涒n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于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經(jīng))
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眾〕,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二乘有三種。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zhí)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一、臨門三車〕,臨門三車,喻小乘權(quán)教也。謂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門外,索羊鹿牛三車,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臨門三車。(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車〕,露地牛車,喻大乘實教也。謂法華經(jīng)譬喻品中,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賜大白牛車,同歸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車。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乘即運載之義。謂二乘之人,乘四諦、十二因緣之法,運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為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乘〕,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此人以四諦為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觀四諦,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聲聞乘。
〔二、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名曰緣覺。謂此人以十二因緣為乘,由觀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緣覺乘。
三乘家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法相宗為首,主張三乘別在之宗家也。
三乘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深密經(jīng)唯識論等明三乘別立之教法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乘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