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征 → 徵征”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典故
大家東征

相關(guān)人物
班昭


《后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列傳·曹世叔妻〉~2784~
扶風(fēng)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xué)高才。世叔早卒,有節(jié)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帝數(shù)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昭明文選》卷九〈賦戊·紀行上·東征賦〉~432~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例句

大家東征逐子回,風(fēng)生洲渚錦帆開。 杜甫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

《國語辭典》:東征(東征)  拼音:dōng zhēng
1.向東征伐。漢。揚雄甘泉賦〉:「函甘棠之惠,挾東征之意?!?br />2.東行。漢。班昭東征賦〉:「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div>
《分類字錦》:隨子?xùn)|征(隨子?xùn)|征)
班昭東征賦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注大家集曰子谷為陳留長大家隨至官作東征賦流別論曰發(fā)洛至陳留述所經(jīng)歷也
分類:
《國語辭典》: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  拼音:shí zì jūn dōng zhēng
西元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末,基督徒組織十字軍,欲收復(fù)耶路撒冷,而與伊斯蘭教徒發(fā)生的戰(zhàn)爭。前后共計七次。因組成十字軍的分子太過復(fù)雜且毫無紀律,結(jié)果,兩度收復(fù)的圣地,終又被奪去。然而,十字軍東征亦促進了西亞和歐洲之間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國語辭典》:東征西討(東征西討)  拼音:dōng zhēng xī tǎo
四處出戰(zhàn)征伐。唐。楊烱〈左武衛(wèi)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至如出車授鉞,東征西討,孤虛向背,則雖女子之,可以當于丈夫?!埂对贰>硪灰痪?。木華黎傳》:「我為國家助成大業(yè),擐甲執(zhí)銳垂四十年,東征西討,無復(fù)遺恨,第恨汴京未下耳!」也作「東討西伐」、「東討西征」。
分類:四處征伐
《國語辭典》:東征西怨(東征西怨)  拼音:dōng zhēng xī yuàn
出兵征討東方,而西方的百姓埋怨不先來解救自己。語本《書經(jīng)。仲虺之誥》:「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后予?!弧剐稳萑嗣駥θ柿x之師的盼望。《舊五代史。卷一二○。周書。恭帝本紀》:「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怨,厥績懋焉。」
《漢語大詞典》:第二次東征
1925年9月,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國內(nèi)反動勢力的支持下重占東江地區(qū),企圖奪取廣州。9月28日,國民政府決定第二次東征,任命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11月初收復(fù)東江,為國民政府統(tǒng)一廣東奠定了基礎(chǔ)。
《漢語大詞典》:第一次東征
1925年1月,占據(jù)廣東東江地區(qū)的軍閥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上之機,以“救粵軍總司令”名義,率部進犯廣州。廣東革命政府以粵、滇、桂、湘各軍組成東征聯(lián)軍,以黃埔軍校教導(dǎo)團和學(xué)生軍為主力,于3月底擊潰陳炯明主力。4月20日,滇軍進駐惠州,第一次東征勝利結(jié)束。
《漢語大詞典》:周穆
指 周穆王 。 周昭王 之子,曾西擊 犬戎 ,東征 徐戎 。穆天子傳載有他乘八駿西行見 西王母 的故事。南史·王弘傳:“ 周穆 馬跡徧於天下,若騏騮之性,因地而遷,則 造父 之策,有時而躓?!?唐 李白 《古風(fēng)》之四三:“ 周穆 八荒意, 漢 皇萬乘尊?!?/div>
《國語辭典》:漸漸之石(漸漸之石)  拼音:jiàn jiàn zhī shí
《詩經(jīng)。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據(jù)〈詩序〉:「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也?!够蛞嘀笘|征之將帥所作。首章二句為:「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國語辭典》:印度希臘式(印度希臘式)  拼音:yìn dù xī là shì
西元前三二七~前二三年間,亞歷山大東征,建王國于印度后,希臘文化與印度原有佛教文化融合所形成的藝術(shù)形式。后隨佛教的傳布,流行于中國,唐代雕塑的佛像多為此式。
《漢語大詞典》:袞衣西歸(袞衣西歸)
相傳 周公 東征, 周 大夫為作《九罭》之詩,其辭曰:“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又曰:“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無使我心悲兮?!焙笠蛞浴靶栆挛鳉w”謂功勛卓著,位拜三公而歸。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元年:“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銓補,俟東方化洽,當袞衣西歸?!币嘧鳌?袞衣以歸 ”。 唐 劉禹錫 《賀門下裴相公啟》:“繡斧既定,袞衣以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