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僧伽Sam%gha之略。譯曰和或眾。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譯家以為三人已上。智度論三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股强擅蝗酥?。寄歸傳三曰:「凡有書疏往還,題云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西方無此法也?!闺m然,僧之一分,則言僧亦無害。僧史略下曰:「若單曰僧,則四人已上方得稱之。今謂分稱為僧,理亦無爽。如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或單己一人亦稱軍也,僧亦同之?!勾蟪肆x章十曰:「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人目之為眾。」行事鈔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辦得前事名之為僧。僧以和合為義,言和合者有二義:一理和謂證擇滅故。二事和。此別有六義: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養(yǎng)之利),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剐惺骡n資持記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以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沽x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體也,從多論議故。彼國之法:一名為一,二名為身,自三已上皆名為多。如辦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聽,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豈能白者而自白耶?欲顯和合從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股ぶ惹鹱钌贁?shù),得為羯磨之最少限僧數(shù)也。
【佛學常見辭匯】
僧伽的簡稱,于義為眾。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參見:僧伽)
【俗語佛源】
全稱為僧伽Sangha音譯「合」、「眾」、「和和眾」、「法眾」,即僧團,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伽」。普通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為「出家四眾」(四僧伽);廣義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稱「七眾」(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羅尼,即學法女)。據(jù)《南山鈔》,構(gòu)成僧伽有兩個條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二、「事和」,有六個方面: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諍、義和同悅、利和同均。僧為弘揚、住持佛教者,故被尊為「三寶」(佛、法、僧)之一,謂之「僧寶」。與僧相關(guān)聯(lián)之詞語甚多,如與僧人住處相關(guān)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戶、僧籍、僧庵、僧廬、僧院、僧舍、僧窗;與僧人服侍相關(guān)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與僧人職位相關(guān)者有僧官、僧正、僧統(tǒng)、僧綱、僧主、僧王;與僧人稱呼相關(guān)者有僧徒、僧侶、僧眾、僧衲、僧家、貧僧??梢娚殉蔀榉鸾坛黾胰私y(tǒng)稱。各別的僧人亦稱為僧。有時為了與女性出家人相區(qū)別,俗稱比丘、沙彌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彌尼為尼或二僧。隨著「僧」詞的廣泛運用,它也常被用來泛指宗教職業(yè)者。(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