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陳旭仁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陳旭仁,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50名。同年閏五月,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
高嘉仁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高嘉仁,廣西省梧州府蒼梧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49名。同年閏五月,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
王鐘仁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鐘仁,直隸省永平府盧龍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49名。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六
徐仁鑄,號研甫,字縵愔,宛平籍宜興人。光緒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有《涵齋遺稿》。
維基
徐仁鑄(1863年—1900年),字硯甫、硯父、研甫,號縵愔,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市東城區(qū))人,進士出身。徐致靖之子、徐仁鏡之兄。光緒十五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九年,任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光緒二十三年,任湖南學(xué)政。后因其父牽連而被罷免。
閻希仁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閻希仁,直隸省保定府清苑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02名。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張治仁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治仁,湖北省荊州府江陵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90名。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李熙仁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熙仁,云南省昆明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十年,會試第89名;殿試登進士三甲第93名,后分發(fā)為知縣。

人物簡介

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
宋輔仁(1864—1916),字友樵,四川富順人。宋育仁之胞弟,曾從兄學(xué)今古文詞。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慶麟,字仁閣,貴州貴陽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十年(1904年)太后七旬改政甲辰恩科進士,二甲三十四名,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著有《南北史札記》、《齊魯訪碑記》、《五岳游記》。
王守恂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守恂(1865年—1937年),字仁安,又字紉庵,號筱槐、阮南,晚年署拙老人,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同進士出身。早年師事范當(dāng)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5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1917年1月,出任錢塘道尹一職,是年11月離職。在杭州與李叔同有交往。1937年卒。
曹同文 朝代:近現(xiàn)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曹同文(生卒年不詳),字仁化,無錫人。曹允文三弟。幼年肄業(yè)于江蘇師范學(xué)堂。1906年,與妻兄錢基博等人共組理科研究會。后任九江府中學(xué)教員、黑龍江省煙酒公賣局科長等職。其與他人合編的《中華高等小學(xué)理科教科書》(1912)為“中華理科教科書”的代表作,并纂修《無錫盛巷曹氏家譜》三卷。平素愛好昆曲,與天韻社社友交往甚密,其家“有竹居”為曲友弦歌之地。其女曹安和為民族音樂學(xué)家,與楊蔭瀏一起搶救了阿炳的傳世名曲《二泉映月》。

人物簡介

維基
王仁?。?866年—1913年),字捍鄭、桿鄭、干臣,號籀許,江蘇吳縣人。進士出身,中國金石學(xué)家、敦煌學(xué)家、史學(xué)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67—1898 【介紹】: 清廣東南海人,名有溥,號幼博??涤袨榈堋2粦?yīng)科舉。曾于澳門辦《知新報》,在上海辦大同譯書局,發(fā)起不纏足會,主張改革科舉以出人才。因參與維新被捕就義,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康幼博茂才遺稿》。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867-1943.10,字仲仁,號公紱、民傭,別署大圜居士、紅梅閣主。江蘇吳縣人。十二歲應(yīng)童子試,即為秀才。光緒十一年考中舉人。甲午中日海戰(zhàn), 清軍慘敗,康有為等“公車上書”,倡言變法圖強,在北京成立強學(xué)會,各地也紛紛成立學(xué)會,張一麟等在蘇州倡設(shè)蘇學(xué)會。光緒二十九年,張一麟錄取經(jīng)濟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處任職。宣統(tǒng)即位,袁世凱被放逐回籍,張也解職回鄉(xiāng)。民國初年,復(fù)入袁幕,任總統(tǒng)府秘書。袁世凱改國務(wù)院為政事堂,下設(shè)六 局,張一麟被任命為機要局局長。1915年調(diào)任教育總長。1916年因不滿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南歸。1921年,創(chuàng)議召開和平會議,會議失敗后,不復(fù)問政 事,閑居蘇州。在此期間,曾與張謇組織蘇社;與李根源組織吳縣善人橋農(nóng)村改進社,改良農(nóng)業(yè),興辦教育;與吳蔭培等創(chuàng)設(shè)吳中保墓會,保護鄉(xiāng)里文化遺跡;參與 《吳縣志》總纂;倡議開辟體育場、圖書館、閱報室、植物園、蠶學(xué)館、博物館等社會文化教育設(shè)施?!熬拧ひ话恕笔伦兒螅瑥堃击雱?chuàng)辦《斗報周刊》,自署“江東 阿斗”,撰發(fā)刊詞,號召奮起救亡圖存?!耙弧ざ恕变翜箲?zhàn)爆發(fā),張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支援抗戰(zhàn)。1936年“七君子”事件發(fā)生后,張多方奔走,設(shè)法營 救。“八·一三”事變后,組織抗敵后援會,捐募軍需,收容難民,并與李根源著手組織“老子軍”,號召全國,凡六十歲以上者,前來從軍,與侵華日軍決一死 戰(zhàn),各地耆老聞風(fēng)響應(yīng),轟動全國。由于種種原因,“老子軍”沒有組成,但這愛國行動,對于鼓舞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起到了相當(dāng)?shù)淖饔?。從此無人不知蘇州有個 張仲老,而“老子軍”之名,也不脛而走,婦幼皆知。淞滬之戰(zhàn),抗戰(zhàn)軍士多有死傷,張一麟與李根源一起,將抗日烈士遺骸收葬于蘇州善人橋,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殯。蘇州淪陷后,張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禪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處,安置傷兵,組織抗日。經(jīng)人力勸后,才最后撤離,由上海取道香港,轉(zhuǎn) 赴武漢。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后又隨參政會移住重慶。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慶。

人物簡介

維基
周蘊良(1867年—1904年),字昧仁、味莼,號惕齋,紹興會稽人,清末進士。光緒九年(1883年)入邑庠,因鄉(xiāng)試不第,遂設(shè)帳授徒,加入同郡周炳琦、王余慶所建之“志學(xué)會”。二十八年(1902年)鄉(xiāng)試中舉人,薦經(jīng)濟特科。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會試中會元,殿試位列二甲第四十九名,同年閏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應(yīng)散館試時突然發(fā)病,卒于正月二十一日。著有《惕齋遺集》及《續(x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