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90 【介紹】: 宋鳳翔盩厔人,字大觀。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授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夏縣、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時,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寧三年為開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為陜西、永興軍路轉運使,知同、陜州。哲宗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卒謚懿簡。有《春秋論》、《唐春秋》、《西山別錄》、《史記牴牾論》等。
全宋詩
趙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今屬河南)人,后徙鳳翔盩厔(今陜西周至)。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初為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縣、夏縣、永昌縣、威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點陜州刑獄。熙寧三年(一○七○),入為開封府判官,后知同州、滄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同知院事。五年卒,年七十二。謚懿簡。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一《趙公神道碑》?!?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五
趙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觀,鳳翔盩厔(今陜西周至)人。慶歷六年進士,授孟州司戶參軍。歷知州縣,遷屯田、都官員外郎。治平初除侍御史,以濮議迕英宗,出為汾州通判。神宗立,徙知商州,提點陜西刑獄,入為開封府判官,復出為陜西路轉運副使,知同州、陜州、滄州。哲宗即位,召為太常少卿,拜戶部侍郎。元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五年卒,謚懿簡。著《春秋論》三十卷、《史記牴牾論》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議》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別錄》一卷,皆不傳。見范祖禹撰《趙公神道碑》(《范太史集》卷四一),《宋史》卷三四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大名成安人,字大觀。王廣淵弟。起進士,簽書雄州判官。英宗治平中,為河北沿邊安撫都監(jiān),上備御數(shù)十策。累官戶部副使,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府,徙河中,卒。
全宋詩
王臨(?~一○八七),字大觀,大名成安(今屬河北)人。廣淵弟。第進士,簽書雄州判官。英宗治平中,知順安軍,改河北沿邊安撫都監(jiān),進安撫副使,歷知涇、鄜、廣信、安肅等州軍。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自皇城使擢兵部郎中、直昭文館。出知齊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歷滄州、荊南。入為戶部副使,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河中府。哲宗元祐二年提舉崇福宮,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事見《宋史》卷三二九《王廣淵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
王臨(?——一○八七),字大觀,大名成安(今河北成安)人,廣淵弟。第進士,簽書雄州判官。治平中,自屯田員外郎換崇儀使、知順安軍。熙寧元年為河北沿邊安撫都監(jiān),上備禦數(shù)十策。進安撫副使,知涇、鄜州、廣信安肅軍。元豐初,還文階,自皇城使擢為兵部郎中、直昭文館。歷知齊州、滄州、荊南,入為戶部副使,出知廣州、河中。元祐元年提舉崇福官,次年七月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五、三○三、三一五、三三二、三七二、四○三,《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二八、食貨五二之一七,《東都事略》卷八五,《宋史》卷三二九《王廣淵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邕州人,字大觀。舉進士。仁宗至和初為余靖部吏,儂智高攻邕州,鑒說諭諸洞酋長,使不附智高,以功授大理評事。神宗熙寧五年,歷廣南西路安撫都監(jiān)兼知欽州,尋為湖北鈐轄兼知辰州,助章惇經(jīng)制南江諸蠻地。九年,自宣州知桂州,次年知邕州。
全宋文·卷一六三三
石鑒,邕州(治今廣西南寧)人。至和初為邕州司戶參軍,以平儂智高功擢大理評事。熙寧中以東作坊使為廣南西路安撫都監(jiān),兼知欽州。五年,改荊湖北路鈐轄,知辰州。七年八月為賀遼國主生辰副使。使還,轉衛(wèi)尉少卿、直昭文館。歷知宣、桂、虞、邕州。措置廣南諸族有方,多著勛績。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六、二三三、二三六、二五五、二六二、二七一、二七七、二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一四、蕃夷五之六四、蕃夷五之八五,《宋史》卷四九三《蠻夷傳》一、卷四九五《蠻夷傳》三,《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五。
喬大觀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紹興十九年(1149)任郢州知州。紹興二十一年(1151)2月沖替。
徐大觀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乾道八年(1172)任桂陽軍知軍。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大觀,字物初,號慈云,俗姓陸,鄞縣橫溪(今浙江寧波)人。參北澗居簡于凈慈寺,悟旨,典文翰,聲稱籍甚。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住臨安府法相禪院,歷住安吉州顯慈禪寺、紹興府象田興教禪院、慶元府智門禪寺、大慈名山教忠報國禪寺。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入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卒葬寺西庵。有元德溥等編《物初大觀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凈慈寺志》卷一○《法嗣》?!♂尨笥^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三五
大觀,字物初,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陸氏子。師事北澗居簡。淳祐間歷住臨安府法相禪院、安吉州顯慈禪寺、紹興府象田興教禪院、慶元府智門禪寺、大慈名山教忠報國禪寺。景定中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禪寺。門弟子輯有《物初大觀禪師語錄》一卷。見《物初大觀禪師語錄》。
鄒大觀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滁州清流人,字光伯。順帝至正三年進士,官廷尉。剛方正直,不阿權貴,讞訣多所平反。元末徐達兵入城,被執(zhí)不屈,羈京八載。明初釋歸田里。
《漢語大詞典》:交子務(交子務)
宋 代掌管紙幣流通事務的機關。 大觀 元年改稱“錢引務”。宋史·食貨志下三:“轉運史 薛田 、 張若谷 請置 益州 交子務,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參見“ 交子 ”。
《國語辭典》:交子  拼音:jiāo zi
宋代民間通行的紙幣。為世界最早發(fā)行的紙幣?!端问?。卷一八一。食貨志下三》:「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于唐之飛錢。真宗時,張詠鎮(zhèn)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mào)易,設質(zhì)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div>
《漢語大詞典》:汝帖
法帖名。 宋 大觀 中, 汝州 守 王寀 采擇 潭 、 絳 、 泉 帖中之最優(yōu)者,薈萃成文,分為十二卷,刻石置于 汝州 望嵩樓 中。 明 末兵亂,樓焚碑殘。 清 順治 七年(1650年)巡道 范承祖 重新修葺,并加詩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園古軒壁中。 道光 十八年(1838年)州守 白明義 見所存文漫漶不復識,自 洛陽 貼得 汝 帖原拓一部,重摹諸石,仍藏左軒壁中。此帖計有金石文八種, 秦 、 漢 、 三國 字體五種,六朝帝王書三十引, 魏 晉 九人書以及 王羲之 十帖、 南唐 十臣、 唐 三朝帝后四書和 歐陽詢 、 虞世南 、 褚遂良 、 顏真卿 、 柳公權 、 賀知章 、 李后主 、 吳越王 俶 等七十余家書法手跡,字數(shù)雖不甚多,但真草隸篆無所不包。向為書法愛好者所珍視?,F(xiàn)存 河南省 臨汝縣 文化館。
《國語辭典》:大觀帖(大觀帖)  拼音:dà guān tiè
宋徽宗大觀三年(西元1109),因淳化閣帖版已斷裂,且刊印不精,于是以內(nèi)府所藏真跡另行選刻,較淳化閣帖精良,稱為〈大觀帖〉。唯拓本流傳極少,今僅存殘本若干卷而已?;蚍Q為〈大觀太清樓帖〉、〈太清樓帖〉。
《國語辭典》:文匯閣(文滙閣)  拼音:wén huì gé
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大觀堂的藏書閣。清乾隆四十五年建,專藏四庫全書,咸豐年間焚燬。
八大觀音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真言宗所立,據(jù)大本如意經(jīng)之說。一圓滿意愿明王菩薩,二白衣自在,三髻羅剎女,四四面觀音,五馬頭羅剎,六毗俱胝,七大勢至,八陀羅觀音也。
五大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輪觀也。守護國經(jīng)二曰:「想其身成迦樓羅,作五大觀:一者觀地作白色觀,二者觀水作綠色觀,三者觀火作黃赤色觀,四者觀風作黑色觀,五者觀空作青色觀?!?/div>
五大觀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地等五大之法門也。
六大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在顯教,觀六大之空不凈也。在密教,觀六大之圓融無礙也。嘉祥仁王經(jīng)五曰:「作六大觀,四大空識也?!?br />【佛學常見辭匯】
觀察六大的行法,在顯教是觀察六大之空與不凈,在密教是觀察六大之圓融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