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釋惟簡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寶月大師。惟簡。字宗古。蘇氏。眉山人。于東坡為無服兄。九歲出家。十九得度。二十九賜紫。三十六賜號。師清亮敏達。綜練萬事。端身以律。物勞己以裕人。人皆高其才。服其心。凡所欲為趨成之。更新其精舍之在成都與??者。凡一百七十三間。經(jīng)藏一。盧舍那阿彌陀彌勒大悲像四。塼橋二十七。皆談笑而成。其堅致可支一世。師于佛事。雖若有為。譬之農(nóng)夫畦而種之。待其自成。不數(shù)數(shù)然也。喜施藥。所活不可勝數(shù)。蜀守制使。皆一時名公卿。人人與師善。然師罕見寡言。務自卻遠。蓋不可得而親疏焉。少與蜀人張隱少愚善。老泉深器之曰。此子。才用不減澄觀。若仕。當有立于世。為僧亦無出其右者。已而果然。紹圣二年六月九日。始得微疾。即以書告于往來者。敕其子孫。皆佛法大事。無一語私其身。至二十二日。集其徒問日早暮。及辰曰。吾行矣。遂化。年八十四。是月二十六日。歸骨于城東智福院之壽塔。
尹寶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九年(1076)任鄜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4月詔赴闕。
陳玠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三一
陳玠,字待寶,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登元豐二年第,調(diào)建州法掾。知南劍州沙縣,監(jiān)泉州市舶司,遷承議郎。事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五引《清漳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鄭州管城人,字應之。邵雍門人。篤信好學,為人挺勁不屈。官至學士。自布衣至為官,均以未嘗有求于人、亦未嘗假人言色為標榜,極為程頤所稱許。
全宋文·卷一六六二
楊國寶,字應之,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呂公著外甥,邵雍門人。官至學士。與弟環(huán)寶安貧樂道,篤信好學,為程頤稱許。見《伊川集》卷七《祭楊應之文》,《伊洛淵源錄》卷七,《宋元學案》卷三三,《宋史翼》卷七。
楊瑰寶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元祐六年(1091)任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紹圣三年(1096)任黃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人,字荊山。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為吳縣主簿。從陳師道學詩,為葉夢得所稱。
全宋詩
寇國寶,字荊山,徐州(今屬江蘇)人。從陳師道學。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石林詩話》卷中、《宋史》卷四四五)。授吳縣主簿(清乾隆《徐州府志》卷一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號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縣(今廣東南雄)人。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剃度?;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S龍,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興府泐潭草堂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八十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六、《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號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謁大溈哲禪師,無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謁黃龍,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辭。遍訪叢林,后出世黃龍,終于隆興府泐潭草堂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法嗣。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六、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詩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懷清,號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廣東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參黃龍祖心禪師得法。聞見淹博,機辯絕倫。輔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遷泐潭山,學侶云集,推諸山之冠。紹興十二年卒,壽八十六。見《嘉泰普燈錄》卷六。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諱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試所習。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黃龍晦堂禪師。久之有悟獻頌?;尢迷?。得道易。守道難。守道猶在己。說法為人難。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師復立成一頌。有剎剎塵塵。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歸廬山。見真凈禪師問。甚處來。曰。下江。凈曰。將得什么來。曰。和尚要什么。凈曰。一切要。師提起坐具。凈曰。閑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凈曰。試拈出看。師摵一坐具。凈駭異之。會死心出世。靈源走書。招之俾輔佐。死心師奇。厖福艾剛。嚴有識度。凡死心由翠巖。再住云巖。遷黃龍。師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與死心周旋。垂二十年。聞見淹博。機辯絕倫。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師張司成請師繼席。開法唱晦堂之道。時黃龍?zhí)柗Q法窟多奇杰之士。師上堂曰。昨日林間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開捏聚全由我。萬像之中獨露身。越明年謝院事。結茅寺側。自號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過六冬。心忘境寂萬緣空。不知幻業(yè)從何起。依舊令教振祖風。建炎末。避地臨川。太守蔣宣卿請居曹山。遷疏山。紹興五年。以院事??得法弟子了如禪師。乃遂閑居。然接物無勌。學者奔趨。之唯恐后。道價遂為天下第一。南昌帥張參政聞風而悅?;疾荒苤?。會樞密徐山過洪。相與虛泐潭以起。師時年八十有三。辭避甚力。而敦請之。禮有加。不獲已而赴。大師就請說法于州之東山。傾城擁觀。嘆未曾有。及居泐潭。學者不約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鴻絕特之士。至自遠方者五千指。軍興之后。叢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燼馀目睛不壞。靈骨舍利。塔于黃龍。每對重客?;蛘Z以世故。則張目直視。久乃厲聲曰。老僧耳重。及受參入室。應機酬酢。電擊星馳。雖初機學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厭色。猶日誦般若心經(jīng)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10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國寶。哲宗紹圣間進士。歷吉州司理、常熟縣丞,所至以廉介稱。坐上書言事削官,入元符黨籍。官終會稽縣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洌晡迨?。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興元府唐固梁氏子。生始幼見佛像輒笑。童牙不喜聞酒胾。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師膺門酬酢。始老成。時年八歲。即辭父母。愿從普。歸授以法華經(jīng)。伊吾即上口。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以籍名失后度。師藝精。坐年少。不得奏名。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普臘高。應對領略。師侍其傍。伸辯詳明。進止可喜。范公欲攜與俱西。師辭曰。登山求玉。入海求珠。人各有志。本行學道。世好非素心。范公陰奇其語。度以為僧。剔發(fā)。既往依梁山乘禪師。呵曰。驅(qū)烏未受戒。敢學佛乘乎。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乘大驚。師笑曰。雖然敢不受教。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遍游成都講肆。唱諸部綱目。即棄去曰。吾不求甚解去。師曇演佳其英特。撫之曰。汝法船也。南方有大開士。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赏笾煱菔芙?。與同學志恭。詣大溈。久之不契。乃造九峰見真凈。問曰。甚處來。曰。興元府。問。近離甚處。曰。大仰。問。夏在甚處。曰溈山。真凈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師罔然。真凈呵曰。適來句句。無絲毫差錯。靈明天真。才說個佛手。便成隔礙。病在什么處。師曰不會。凈曰。一切見成。更教誰會。師服膺。就弟子之列馀十年。所至必隨。真凈晚居泐潭。師一日舉杖決渠。水濺衣。因大悟。走敘其事。真凈罵曰。此中乃敢用藞苴邪。自是跡愈晦。而名愈著。待制李景直守豫章。仰其風。請開法于云巖。未幾。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移居泐潭。師辭辯注射。迅機電掃。衲子畏而慕之。槌拂之下。常數(shù)千指。自號湛堂。每曰。我只畜一條拄杖。佛來也打。祖來也打。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如此臨濟一宗不致冷落。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師云。未得人事。上座近離甚處。曰。廬山歸宗。師云。宗歸何處。僧曰。嗄。師云。蝦蟆窟里作活計。僧云。和尚何不領話。師曰。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僧云。是。師曰。驢前馬后漢。問。第二上座近離甚處。僧曰。袁州。師云。夏在甚處。曰。仰山。師曰。還見小釋迦么。僧云。見。師曰。鼻孔長多少。僧擬議。師云。話墮阿師。問。僧你來作么。曰。特來問訊和尚。師云。云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下太忙生。僧云。和尚莫暪人好。師曰。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腳跟下走過。僧無語。師云。卻是阇梨謾老僧。僧云。有口道不得時如何。師云。洞庭湖里倒撐船。云居先馳到。師問。未離歐阜。文彩已彰。既到寶峰。如何吐露。馳云。目前有路。師舉起書云。既是云居底。為甚在寶峰手中。馳云。兵隨印轉(zhuǎn)。將逐符行。師云。下坡不走拍一拍。馳擬議。師曰。想先馳只有先鋒。且無殿后。一日法堂上逢首座。便問。自甚么處去。座云。擬與和尚商量一事。師云便請。座曰。東家杯柄長。西家杓柄短。師云。為甚拈起。鞏縣茶瓶。卻是饒州瓷碗。座云。臨崖看滸眼。特地一場愁。師云。達磨大師葉屈。座吐舌而退。師在分寧。遇死心和尚。問。你此回到山里么。師云。須去禮拜師兄。心云。你來時善看方便。師曰何故。心云。我黃龍路滑。師云。曾跶倒幾人來。心云。你未到黃龍。早腳澀也。師云。和尚何得閉門相待。死心又問。準老你安許多僧。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你畢竟將何為人。師云。因風吹火。心云。亂糺作么。師云。從來有些子。師卻問。和尚山中安多少眾。心云。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師云。師子窟中無異獸。心云。你來時也須照顧。師云。也待臨時。心云。臨時作么生。師云。喚來洗腳。心云。你川僧家開許大口。師云。準上座從來如此。心云。三十年弄馬騎。問僧。鄉(xiāng)里甚處。云青州。師云。近離甚處。云云居。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僧無語。師卻問傍僧云。你道得么。僧云。某甲道不得。卻請和尚道。師云。向北驢似馬大。僧云。與么那。云。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僧便喝。師云。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問??词裁唇?jīng)。曰。金剛經(jīng)。師云。經(jīng)中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否。僧云。是。師云。為什么云居山高。寶峰山低。僧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師曰。你卻做得個座主使下。僧云。和尚又作么生。師云。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問。你還會也未。僧云。不會。師曰。左青龍右白虎。僧云。久向?qū)毞?。元來只是個賣卜巡官。師乃點指云。上座今日不好。僧云。老漢敗闕也。師云。路逢劍客須呈劍。師問僧。安樂么。僧云。無事。師云。你大有事在。曰。未審某甲有甚事。師云。近日上藍金剛興。天寧土地相打。僧無語。師云。元來無事。問僧。如何是上座得力處。僧便喝。師云。好好相借問。何得惡發(fā)。僧又喝。師云。元來是作家。僧以坐具便打。師低頭。噓一聲。僧云。放過一著。師云。遮里不可放過。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眾欲散。忽問僧。明來明打。暗來暗打。你作么生會。僧便喝。師云。點即不到。僧又喝。師云。到即不點。僧云。忽遇不明不暗來時。又作么生。師云。今日天寒。且歸堂向火。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寶峰一夜睡不著計較。今日上堂揣腹搜胸。總思量不就。而今臨時逼節(jié)。事出急家門。遂拈起拂子云。準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且權將供養(yǎng)大眾。乃擲下云。竹根棕葉麻繩擊。樣度天然別一家。政和五年夏六月。??疾。首座問。和尚近日尊位如何。師云。跛驢上壁。座云。和尚也好吃一服藥。師云。朽木搭橋。座云。也知和尚不解忌口。師云。你作么生。座擬進語。師云。你也好吃一服藥。以七月二十二日。更衣說偈而化。閱世五十五。坐三十五夏。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丞相張無盡制其碑。諫議洪駒父敘語錄。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同門弟德洪覺范紀師行實。其高道碩德??上胍娨?。 贊曰。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出關走江淮。閱三十年。參一十八人善知識。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誠哉斯言。蓋真正宗師。考其全才。如此之難。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固已光明于世。獨湛堂開法日淺。未有繼其高躅者。然覽其遺編。想其??次。信馀子未易跂及也。覺范稱準于真凈之門。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抑知言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祥(一○六二~一一三二),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俗姓傅。住隆慶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大溈真如慕哲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二年卒,年七十一?!?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八、《僧寶正續(xù)傳》卷四、《五燈會元》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名景祥。建昌南豐傅氏子。父翼終。信州永豐令。母上官。夢入王室方暑。得壺漿飲之。如甘露。已而孕。又諸父夢。絳幡皂纛。擁一偉丈夫。至其家。稱塞上將軍。翌日而育。師因以塞上翁名之。少警敏嗜學。務記覽。于書無所不窺。永豐公亡。追悼罔極。非出世間法無以報。即志舍家。會沙門有琦。說法于靈鷲。往聽之?;碛惺?。遂依之落發(fā)具受。遍參知識。最后見大溈哲禪師。資緣契會。遂執(zhí)侍焉。隨入京師。哲公去世。負其骨歸葬溈山。夜夢梵僧丈馀。授以法句。義甚微妙。師得之研味。心法盆明。歸臨川。得古屋數(shù)楹于人境之外。閉影不交人事者十年。大觀中。同參自遵住東林。厚禮致之。命居第一座。分席接衲。未幾泐潭虛席。南昌守張司成。雅聞師高道。勤請至。使者四往返。師堅臥不答。因?qū)倬沤亟蚯?。乃始赴命。初大溈囑師。年五十乃可師人。至是五十有四矣。及居泐潭宗風大振。衲子常五千指。規(guī)度嚴明。禮數(shù)雍穆。四方翕然推重。至稟承之。以為叢林華彩焉。示眾曰。凡為善知識。應機利物。須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則緇素不分。邪正不辨。不堪與人天為眼目。不能決斷是非。如車單輪。如鳥只翼。不能高飛致遠。何謂十智同真。一同一質(zhì)。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是非。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諸禪老。祖師言句。橫且十方。天下老僧機緣不少。那一句語。是同一質(zhì)同大事。什么處是同生殺。乃至同得入于此。揀辨得出。方有衲子。本色公驗不為流俗。阿師于此未明無辨。驗諸方眼目。不識學者病源。病源不識。則不斷疑根。疑根不斷。是謂生死根本。放幞不著處。不遇咬豬狗手腳。便將尋常知解劈頭罩卻。劈腳擊住。謂祖佛出來。無過于此。久參高士。相共證明。晚學初機無待﨟歲窮年。卻顧己躬。一無所是。則追悔不及也。師居泐潭。垂十年。道望聞于京師。宣和中。有旨。移金陵之蔣山。未幾遷九江圓通。歲馀江西帥將奪之主黃檗。師知之。遁入同安山中。二剎跡至其所。爭迎致。竟為黃檗得之。建炎末。退歸泐潭。庵于秀峰。因以為號。卜終焉計。會期馬南渡。避地天臺。紹興二年。從閩帥。大吉山之請。行未越境。為范丞相挽留。奏居鴻福。先是高庵禪師受鴻福命。未及入寺而化。師與高庵。素厚善。迨繼其后居浮山。相距未閱月。即示疾。出古衲并書。付其嗣法德升。十月七日。趺坐告眾而逝。壽七十一。臘五十二。阇維。目睛及數(shù)珠不燼。舍利葬本山。分其半塔于秀峰。初真點??。以邁往不羈之度。超放自如。及其嗣法真如。則玉立峭峙。行深履高。生未嘗以帛為衣。脅不至席者。逾四十年。師繼其道。律己尤嚴。凡叢林規(guī)范。諸方所不能行者。師優(yōu)為之。生不積馀長。歿無完衣?;蛴麨榍笳路栒?。則謝絕之曰。借使持來。政堪天明作枕耳。其法語偈句。辭致渾厚。奄有作者之風焉。 贊曰。初秀峰在靈鷲。為童子時。聞二老宿夜語。舉古德偈云。征輪軋軋過江南。暫把微軀寄泐潭。秦嶺煙沙猶未息。月明空鎖定僧庵。即感悟泣下。老宿問故。答曰。比夢中得此偈。當是前身所為者。老宿曰。審爾他日。必為泐潭主人。其后秀峰由泐潭避地天臺。終于韶國師庵。果如其言。教稱凡報土。皆宿習愿力所現(xiàn)。舉有定分。豈不然哉。世以庸妄。相乘區(qū)區(qū)。茍合于聲利之末。雖者且死。而莫之安分者。其聞秀峰之風。益可愧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寶臣。自卒伍補官。金兵圍汴京,為京城四壁都巡檢使。高宗建炎初,加御營司都統(tǒng)。金兵自山東趨揚州,瓊避其鋒,引兵至壽春府,被譏為不敢殺敵,遂怒而縱兵入城殺掠。苗劉之變時,與苗傅書問往來,不肯進兵討伐,為呂頤浩、張浚合謀誅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1—1128 【介紹】: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說姓彭,號覺范,后改名德洪。入清涼寺為僧。以醫(yī)識張商英,又往來郭天信之門?;兆谡驮辏驈?、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釋歸。喜游公卿間,戒律不嚴。工詩,善畫梅竹。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林間錄》、《僧寶傳》、《臨濟宗旨》等。
全宋詩
釋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號覺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雙成,依三峰靘禪師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試經(jīng)于東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為僧。四年后南歸,依真凈禪師于廬山歸宗寺,隨真凈遷洪州石門。二十九歲始,游方東吳、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涼寺。冒名剃度事發(fā),入獄一年,勒令還俗。后至東京,入丞相張商英、樞密郭天信門下,再得度,賜名寶覺圓明禪師。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張、郭貶黜,亦受牽連,發(fā)配朱崖軍(今海南三亞)。三年,得釋。四年,返筠州,館于荷塘寺。后又被誣以張懷素黨系留南昌獄百馀日,遇赦,歸湘上南臺。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書善畫,尤擅繪梅竹(《圖繪寶鑒》),多與當時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詩名最盛(《四庫全書·林間錄》提要)。有《石門文字禪》、《天廚禁臠》、《冷齋夜話》、《林間錄》、《禪林僧寶傳》等。事見《石門文字禪·寂音自序》,《僧寶正續(xù)傳》卷二、《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潞樵姡悦魅f歷二十五年徑山興圣萬禪寺刊《石門文字禪》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遺書》本(簡稱武林本),《宋詩鈔補》(簡稱鈔補)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覺范,易名德洪,號寂音尊者,又自署老儼、甘露滅,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歿,從云庵克文等學出世法。十九歲試經(jīng)東京,得度,假惠洪籍為大僧,能通《唯實論》。服勤四年,南歸廬山依克文,又隨克文遷洪州石門。崇寧中,與陳瓘、張商英、黃庭堅等游,主臨川北禪院,遷金陵清涼寺。大觀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訕謗,入制獄一年。張商英、郭天信為奏得免,并許改名德洪,賜師號。政和元年十月,張、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詔奪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還。次年復被拘于并州獄,久之乃得釋還鄉(xiāng),野服往來九峰、洞山間四年。后又為狂道士誣為張懷素黨人,坐系南昌獄百馀日,會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許還僧籍復舊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學強識,工詩畫,有名于世。著述甚豐,今存《法華經(jīng)合論》、《楞嚴經(jīng)合論》、《臨濟宗旨》、《智證傳》、《禪林僧寶傳》、《林間錄》、《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天廚禁臠》等。事跡見本集卷二四《寂音自敘》,《五燈會元》卷一七,《僧寶正續(xù)傳》卷二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德洪。字覺范。筠州新昌喻氏子。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歿去。依三峰靚禪師為童子。十九試經(jīng)。東都假天王寺舊籍惠洪名為大僧。依宣秘律師受唯識論臻其奧。博觀子史。有異才。以詩鳴京華。搢紳間。久之南歸。依歸宗真凈禪師。研究心法。隨遷泐潭。凡七年。得真凈之道。辭之東吳。歷沅湘。一日閱汾陽語。重有發(fā)藥。于是??次洗然。辨博無礙。崇寧中。顯謨朱世英請出世臨川之北禪。先是寺有古??應真十六軸。久亡其一。師至以詩嘲之。未淹辰而應真見夢所匿之家。丐歸寺中。因得之。世以謂尊者猶畏其嘲而歸焉。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漕使吳正仲請居清涼。未閱月為狂僧誣。以度牒冒名。旁連訕謗事。入制獄。鍛鍊久之。坐冒名。著逢掖。走京師。見丞相張無盡。特奏得度。改今名。太尉郭天民奏錫椹服。號寶覺圓明。自稱寂音尊者。未幾坐交張郭厚善。張罷政事。時左司陳瑩中撰尊堯錄將進御。當軸者嫉之。謂師頗助其筆削。政和元年十月。褫僧伽黎配海外。三年春。遇赦。歸于江西。是冬復證獄于并州。明年得還。往來九峰洞山。野服蕭散。以文章自娛。將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屬以老。復為狂道士。執(zhí)以為張懷素黨。下南昌獄。治百馀日。非是會赦免。歸湘西之南臺。仍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為之銘。其敘曰。予世緣深重。夙習羈縻。好論古今治亂是非成敗。交游多譏訶之。獨陳瑩中曰。于道初不相妨。譬如山川之有煙云。草木之有華滋。所謂秀媚精進。予心知其戲。然為之不已。大觀元年春。結茅于臨川。名曰明白。欲痛自治。也瑩中聞之。以偈見寄曰。庵中不著毗耶座。亦許靈山聞法人。便謂世間憎愛盡。攢眉出社有誰嗔。于有堤岸輒決。又復袞袞多言。然竟坐此得罪。出九死而僅生。恨識不知微。道不勝習。乃收召魂魄。料理初心。而為之銘曰。雷霆發(fā)聲。萬國春曉。聞者不言。心得意了。木落霜清。水歸汰在。忽然震驚。聞者駭怪。合妙日用。如春雷霆。背覺合塵。如冬震驚。萬機休罷。隨緣放曠。尚無了知。安有倒想。永惟此恩。研味其旨。一庵收身。以時臥起。語默不昧。絲毫弗差。蒙雜而著。隨孚于嘉。于是覃思經(jīng)論著義疏。發(fā)揮圣賢之秘奧。及解易。作僧寶傳成。撫而嘆曰。冒障海極。并門間關。萬死而不斃。天其或者遲以卒此乎。世有賢者。當知我矣。將負之入京。抵襄陽會難。淵圣登極。大逐宣和用事者。詔贈丞相商英司徒。賜師重削發(fā)。還舊師名。未幾國步多艱。退游廬阜。建炎二年夏五月。示寂于同安。閱世五十有八。門人建塔于鳳棲山。師之才章。蓋天稟然。幼覽書籍。一過目。畢世不忘。落筆萬言。了無停思。其造端用意。大抵規(guī)模東坡。而借潤山谷。至于出入禪教。議論精博。其才實高。圜悟禪師以為筆端具大辯才。不可及也。與士大夫游。議論袞袞。雖稠人廣座。至必奮席。初在湘西。見山谷。與語終日。不容去。因有詩贈之。略曰。不肯低頭拾卿相。又能落筆生云煙。其后山谷過宜春。見其竹尊者詩。咨賞。以為妙入作者之域。頗恨東坡不及見之。著林間錄二卷。僧寶傳三十卷。高僧傳十二卷。智證傳十卷。志林十卷。冷齋夜話十卷。天廚禁臠一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語錄偈頌一編。法華合論七卷。楞嚴尊頂義十卷。圓覺皆證義二卷。金剛法源論一卷。起信論解義二卷。并行于世。 贊曰。丞相張無盡稱覺范。蓋天下之英物。圣宋之異人。然古之高僧。以才學名世。殆與覺范并驅(qū)者多矣。必以清標懿范相資而后美也。覺范少歸釋氏。長而博極群書。觀其發(fā)揮經(jīng)論。光輔叢林。孜孜焉。手不停綴。而言滿天下。及陷于難。著逢掖出。九死而僅生。垂二十年。重削發(fā)。無一辭叛佛而改圖。此其為賢者也。然工呵古人。而拙于用己。不能全身遠害。峻戒節(jié)以自高。數(shù)陷無辜之罪。抑其恃才。暴耀太過。而自取之邪。嘗自謂。識不知微。道不勝習者。不獨為洪實錄。亦以見其自欺焉。惜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鈄元珍(一○七一~一一四○),字寶榮,紹興(今屬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累官兵部左侍郎。事見清光緒《三洲大源鈄氏宗譜》卷三。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代州人。為五臺山僧正。欽宗靖康之季,與其徒習武事于山中。欽宗召對便殿,尋還山,益聚兵助討。州破,力戰(zhàn)被執(zhí),堅拒金酋誘降,怡然受戮。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真寶。五臺山僧也。學道能外死生。靖康之擾。與其徒習武事于山中。欽宗召對便殿。寶感激還山。益聚眾習武。州不守。敵眾大至。寶悉力拒之不敵。寺舍焚毀。僧徒逃散。酋下令。生致真寶。寶至??罐o無擾。使郡守劉騊。誘勸百方。終不顧。且曰。吾佛制戒。吾既許宋皇帝以死。豈以力屈食吾言也。但速殺我。遂怡然受戮。北人聞者。無不嘆異。
釋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人。初依真戒大師安恭出家,繼趨京師業(yè)唯識百法。政和三年,選補右街香積院住持。五年,賜號寶覺大師。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為金仙、僧為德士、寺為宮觀,法道上疏力爭,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臨安。紹興元年,高宗召見,嘉其強直,改名法道,特賜號寶覺圓通法濟大師,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遷住廬山東林寺。紹興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九,《人天寶鑒》。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法道。舊名永道。順昌毛氏。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又受要天總持三藏密咒軌。及傳圓頓戒法于圓照師。咸得其要。政和中賜椹衣。主左街香積院。賜號寶覺。林靈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天下從之無敢后。師獨毅然抗詔。黥流道州。后七年還僧。建炎三年賜圓通法濟號。紹興間賜對。上面命欲為之去其涅跡。師曰。雖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這僧到老倔強。計自便。故事。道場僧左道右。崇觀以來遂易舊制。師不能平。詣朝廷。與道士劉若謙論辨。卒獲改正。十七年秋。說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無數(shù)。建塔九里松。 贊曰。 維古至人  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蠻鄉(xiāng)瘴重  黼座恩新  等視無礙  太虛浮云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永道。順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又受西天總持三藏密法。及傳圓頓戒法于元照師。咸得其要。政和中。賜椹衣。主左街香積院。賜號寶覺大師。林靈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天下從之無敢后。師獨毅然抗詔。上書曰。自古佛法。未嘗不與國運同為盛衰。魏太武崔浩。滅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興之。周武衛(wèi)元嵩。滅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貶死。隋文帝大興之。唐武宗。趙歸真。李德裕。滅佛法。不一年。歸真誅。德裕竄死。宣宗。大興之。我國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譯經(jīng)試僧。大興佛法。成憲具在。雖萬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為驚世之舉。陛下。不思太武見弒于閹人之手乎。周武為鐵獄之囚乎。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此皆前監(jiān)可觀者。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而違祖宗之法乎。書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從容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諸僧自為之。皆子為其父。臣為其君。以祈福報恩耳。今大毀之。適足以動人心??址巧琊⒅病I弦?。為之少回。未幾。靈素事敗。放歸賜死于道。復教。師量移近郡。尋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禪院。賜名法道。以旌護法。師之謫道州也??な亓艑?。皆先夢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師至。皆善待之。時軍民多病。師咒水飲之。無不愈者。求者益多。乃為沼于營中以咒之。師既還。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東京留守宗澤承制。命師住左街天清寺。補宣教郎總管司。參謀軍事。為國行法。護佑軍旅。師往淮穎。勸化豪右。出糧助國。軍賴以濟。后奉詔隨駕。陪議軍國事。上欲加以冠冕。師力辭。詔加圓通法濟大師。一日上從容謂師曰。上皇為妖人所惑。毀師形服。朕為師去此黥涅。師對曰。上皇御墨不忍毀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強。乃敕住廬山太平禪寺。故事道場僧左道右。崇觀以來。遂易舊制。師不能平。詣朝廷論辯。卒獲改正。紹興五年。大旱。詔師入內(nèi)祈雨。結壇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鮮鯽。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悅。賜金缽。上以國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納清閒錢。師致書于省部。極論其非。傷大體而阻善化。言雖不行。勢亦少戢。紹興十七年秋。說偈。端坐而化。阇維。舍利無數(shù)。塔于九山九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