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生雍之長安馬氏。年十九出家。住羅漢寺。學專攝論。尤務行頭陀。以伏妄識。夜誦阿彌陀佛經(jīng)。七過。稱佛名號六萬口。晝讀藏經(jīng)。六時禮悔。如是四十馀年。未嘗廢息。后又讀涅槃。一千八百過。復兼誦金剛般若經(jīng)。然而身無患惱。衣食隨緣。亦可謂善于脩己者。己將終。囑累道俗。必使先于念佛。且曰吾尸當燒散之。凡建塔勒銘等事。愿弗講也。言訖而逝。壽八十三。臘六十二。 又同寺法達。素勤儉。每赴齋供。得襯施。輒用以書繕華巖經(jīng)。焚香躬讀八部。般若百馀過。平居不畜門人弟子。年七十。歸隱云陽巖。四載乃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寶相。姓馬。雍州長安人。十九出家。清貞棲德住羅漢寺。專聽攝論。深惟妄識之難伏也。無時不諠乃入禪坊。頭陀自靜。六時禮悔四十馀年。夜自篤課誦阿彌陀經(jīng)七遍。念佛名六萬遍。晝讀藏經(jīng)初無散舍。后專讀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誦金剛般若。終于即世。然身絕患惱休健翕習。冷食粗衣隨得便服。情無憚苦。又志存正業(yè)翹注晨霄。蚤虱流身不暇觀采。遇患將極念誦無舍。剋至大期。累屬道俗以念佛為先。西方相待勿虛度世。又屬當燒散吾尸不勞銘塔。用塵庸俗。言訖而逝。年八十三。六十二夏。不畜尺財無勞僧法。
釋寶脩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周氏。蜀之資州人。幼依鄉(xiāng)里純德寺出家。既入禪會。遇蘄州忍大師法裔。而決了所疑。后游羅浮山愛之。即石室燕默終日。尋而檀越卒為筑辟。郁成鉅剎。一日忽愀然不樂。謂門人曰。因緣相逼奈何。眾咸莫測其意。順宗皇帝聞其名詔入京。與三藏問答。并正所翻譯。因留居輦下三年。竟終于京寺云。
許文寶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微時,與邑人武士彟以鬻材為事,因致大富。士彟自稱為厚材,文寶自稱枯木,私言必當大貴。唐高祖起兵太原,士□從之,后貴顯。文寶依之,官至絳郡通守、貝州刺史、太仆卿。
朱寶積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四
寶積。瀛洲人。喪親廬墓。以哀毀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5 【介紹】: 唐京兆鄠縣人,本姓馮,名小寶。初為洛陽商人,偉岸有力,因千金公主得幸于武則天。則天度之為僧,又改其姓為薛,使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命紹以季父事之。垂拱中懷義為白馬寺主,又拆乾元殿造為明堂,充督作。堂成,拜左威衛(wèi)大將軍,封梁國公。永昌中,懷義為清平道大總管擊突厥默啜,實不出京。旋加輔國大將軍,進右衛(wèi)大將軍,改封鄂國公、柱國。懷義偽造《大云經(jīng)》,陳符命諷則天代唐。后因恩寵漸衰,遂恨怒而焚明堂,則天乃密詔太平公主使人縛而縊殺之。
陸寶積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6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武則天天授三年,為來庭縣令,后官屯田郎中。萬歲通天元年,為冀州刺史。被契丹攻殺。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武后時人,成均進士。能詩。曾于武后長安四年(704)題詩于衛(wèi)州共城縣百門陂。生平事跡見《金石萃編》卷六五《百門陂碑銘》?!度圃娡饩帯肥諗嗑?。
全唐詩補逸
李大寶,武后時人,成均進士。詩二句。(《全唐詩》無李大寶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1 【介紹】: 唐時北印度迦濕密羅國僧。本名阿爾真那。專精律品,尤妙咒術。武則天長壽中至洛陽,譯《不空罥索陀羅尼經(jīng)》等七部。中宗神龍后不務翻譯,唯勤禮誦。后于龍門山造天竺寺居之,年百余歲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寶思惟。北印土迦濕密羅國人。剎帝利種。天后長壽二年。屆洛都。詔于天宮寺傳。翻中宗神龍丙午。徙佛授記天宮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羅尼經(jīng)等七部。睿宗太極元年。六月。詔詳定入藏施行。自爾益務禮誦。每于晨朝。磨香水涂浴佛像。而后食。至老死弗倦。衣缽之外。隨得隨施。嘗于龍門山。依西域制度搆寺。就名之西域而居其徒。開元九年終壽百馀。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三
釋阿你真那。華言寶思惟。北印度迦濕密羅國人。剎帝利種。幼而舍家禪誦為業(yè)。進具之后專精律品。而慧解超群學兼真俗。乾文咒術尤攻其妙。加以化導為心無戀鄉(xiāng)國。以天后長壽二年屆于洛都。敕于天宮寺安置。即以其年創(chuàng)譯。至中宗神龍景午。于佛授記天宮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羅尼經(jīng)等七部。睿宗大極元年四月。太子洗馬張齊賢等繕寫進內(nèi)。其年六月敕令禮部尚書晉國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彥伯等。詳定入目施行。那自神龍之后不務翻譯。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yè)。每于晨朝磨香為水。涂浴佛像后方飲食。從始洎終此為恒業(yè)。衣缽之外隨得隨施。后于龍門山請置一寺。制度皆依西域。因名天竺焉。門徒學侶同居此寺。精誠所感靈應寔繁。壽百有馀歲。以開元九年終于寺。構塔旌表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久依奘法師。學方譯婆沙論。寶以非想見惑之疑。請益奘。因別出十六字入論中遮難辭。寶白曰。此固梵本語邪。奘曰。吾以義意作之耳。寶曰。師豈宜以凡情粉飾圣量哉。若俱舍之六離合釋義尤以寶為定。時光寶二師之。于奘師是猶什公之得融睿云。長安三年。義凈三藏就福先寺西明寺翻譯。詔偕法藏勝莊等。證義聞譽益著。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法寶。亦三藏奘師學法之神足也。性靈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譯婆沙論畢。寶有疑情。以非想見惑請益之。奘別以十六字入乎論中。以遮難辭。寶白奘曰。此二句四句為梵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酌情作耳。寶曰。師豈宜以凡語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炰頡頏于奘之門。至乎六離合釋義。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馀師禮記衍字也。時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睿焉。后越精義學令問孔膠。長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預義凈譯場。寶與法藏勝莊等。證義。于時頗露頭角。莫之與京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據(jù)《太平廣記》卷三九六引《神異錄》,玉龍子本為唐太宗晉陽宮中舊物,開元中,三輔旱,乃密投之于南內(nèi)龍池。及玄宗幸西蜀,回至渭水,臨流濯弄,沙中得之。后為小黃門私竊,以遺李輔國。輔國夜聞柜中如有聲,開而視之,已失所在。此人為詩詠之?!?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即據(jù)《太平廣記》輯出。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失姓名,玄宗天寶末宮女,嘗在洛苑題詩于梧葉之上,隨御溝流出,顧況見之,亦題和詩葉上,泛于波中,后聞于朝,遂得遣出。事見《云溪友議》卷下、孟棨《本事詩》、《唐詩紀事》卷七八?!?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其中一首與德宗宮人所作《題花葉詩》大同。
釋光寶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北京周氏子。幼失怙恃。遂從空寂之學。凡禪林靡下參扣。初見神會禪師于荷澤。澤問云。汝何名。答云光寶。澤云汝名光寶。名以定體。寶即己有。光非外來。縱汝意用。而無少乏。長夜蒙照。而無間歇。汝還信否。答云信則信矣。未審光之與寶。同耶異耶。澤云光即寶。寶即光。何有同異之名乎。答云。眼耳緣聲色時。為復抗行。為有回互。澤云抗互且置。汝指何法。為聲色之體乎。答云。如師所說。即無有聲色可得。澤云汝若了聲色體空。亦信眼耳諸根。及與凡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始茅茨隱于沂水之蒙山。而鄫費被其化。慎邑大夫。為辟靜室于兗州。時尚書王公僚帥兗。每迎入府治供養(yǎng)。奏署靜室額寶真。瓶錫交擁。元和二年示寂。享年九十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8—781 【介紹】: 唐范陽奚族人,字為輔。善騎射。初為范陽將張鎖高假子,冒姓張,名忠志。累事安祿山、史思明。思明死,獻恒、趙等五州,擢禮部尚書,賜姓名,封趙國公,拜節(jié)度使,名其軍曰“成德”。德宗立,拜司空。晚尤猜忌,致諸將離心。后飲妖人毒液亡。卒贈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7—787 【介紹】: 唐蒲州猗氏人。本名寶符。張嘉貞子。幼孤。開元末,玄宗召見,賜今名,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代宗大歷初拜河南尹,徙荊南、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加吏部尚書。德宗建中四年,西山兵馬使張朏襲成都作亂,討平之。貞元元年,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卒謚成肅。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延賞。中書令嘉貞子。本名寶符。元宗取賞延于世之義改焉。特授左司禦率府兵曹參軍。肅宗在鳳翔。拜監(jiān)察御史。累擢太原少尹兼行軍司馬北都副留守。代宗朝拜御史大夫。歷淮南荊南劍南西川節(jié)度觀察使。尋加吏部尚書。貞元元年徵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薨。年六十一。贈太保。謚曰成肅。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吳興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輒結跏。見者以為異。俄出家于錢唐之徑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參諸方。入南康大寂法會。而受記莂焉。行止不常。多隱山谷。所至則衲子萃止。且嘗為大寂。致書于忠國師。國師問馬大師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師教人以即心即佛。國師云。是甚么語話。良久又問。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時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國師云。猶較些子。在云。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國師云。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鐮。 示眾云。即心即佛。是無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無病求藥句。僧問。如何是藥病對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傳。然尤好求前賢遺跡。以快逸觀。若龍門山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王屋山稠禪師解虎斗處。嵩山梵法師虎跑泉處。皆遍游歷。而無所戀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著三傷頌。辭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選江南山水之絕勝者。而圖老焉。將歸江州之都昌院。行至葉。為道俗所留。長慶初。示寂于隋之開元寺。壽八十一云。 一缽和尚者。史不詳其姓名鄉(xiāng)里。嘗作一缽歌。以唱道勸世。故俗因以稱之。 偽蜀乾德初。有陳軍使妻高氏。唐中令駢諸孫女也。持不殺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婦會親。不得已而殺焉。未旬浹。高氏暴終。信宿而穌曰。初被黑衣使者。攝至岐府城隍廟。廟神則峨冠大袖。對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進。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且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寢食。以守衛(wèi)汝。豈期頓虧本志耶業(yè)報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為汝地矣。城隍忽問高。汝別修何善。庶幾其可以自贖。高疇昔常誦上生經(jīng)。至是懵莫記憶。方恐懼間。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歌遂誦如文。二神人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皆出涕淚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坐則加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懸解真宗。逸蹤流輩道譽孔昭。行止優(yōu)游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萃其門。元和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門山得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斗處。此山飲甘泉。改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著。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警發(fā)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偽乾德初。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馀年。后在蜀為男婚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诘叛浴R讯?。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為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常誦持上生經(jīng)。其數(shù)已多。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淚。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三傷一缽之歌頌。人皆傳寫諷誦焉。一缽和尚者。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里巷。豈加三傷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在行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長慶元年也。 系曰?;T律藏。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一違制。二業(yè)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無違制愆。俗容有業(yè)道罪。寧得有護戒神邪。況高氏既持不殺。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生焉。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告諸五眾當畏護戒之神夫如是。明則有戒法。幽則有鬼神歟。 次成都府元和圣壽寺釋南印。姓張氏。明寤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見凈眾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研。銜燭之龍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結茆。眾皆歸仰漸成佛宇。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后。改此寺為元和圣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緣將畢。于長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于寺中。會昌中毀塔。大中復于江北寶應舊基上創(chuàng)此寺。還名圣壽。印弟子傳嗣有義俛復興禪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