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778—897 【介紹】: 唐僧。青州臨淄人,一說曹州郝鄉(xiāng)人,俗姓郝。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納戒,師勉之聽習,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趙州觀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開物化迷,大行禪道,號趙州法道。卒,謚真際大師。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一作曹州(今山東定陶)郝鄉(xiāng)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謁南泉普愿而悟禪機。年80,始住趙州觀音院,講習禪法,從者頗多。世稱趙州和尚。成德節(jié)度使王镕甚加禮敬。其禪語風行天下,時稱為趙州門風。享年120歲,卒謚真際大師。《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古尊宿語錄》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語錄及行狀。諸書存其詩偈17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郝氏。曹州郝鄉(xiāng)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彌抵池陽。見南泉愿和尚。時泉方偃息。問諗曰。近離什么處。諗云瑞像院。泉云。還見瑞像么。諗云。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泉云。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諗云。有主沙彌。泉云。主在什么處。諗進前云。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泉器之。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諗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諗云。不擬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足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諗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壇納戒。卻反南泉。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處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諗云謝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諗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煙滿屋。叫云。救火救火。時大眾俱到。諗云。道得即開門。南泉于窗隙中。過鑰匙與諗。諗即開門。 諗?shù)近S檗。檗便閉卻方丈門。諗持火炬。于法堂內(nèi)叫云。救火救火。檗開門擒住云。道道。諗云。賊過后張弓。 又到保壽。壽見來即背坐禪床上。諗展坐具禮拜。壽下禪床。諗便出。 到鹽官云看箭。官云過也。諗云中也。 到夾山將柱杖入法堂。夾山云。作什么。諗云探水。夾云。一滴也無。探什么。諗倚杖于壁而出。 將游五臺。有大德作偈留云。何處青山不道場。不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正眼觀來非吉祥。諗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無對。 眾請住趙州觀音院。示眾云。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時有僧問。未審佛為誰家煩惱。諗云。為一切人煩惱。僧云。如何免得。諗云。用免什么。 諗掃地次。僧問。清凈伽藍為什么有塵。諗云。又一點也。 諗問一座主。講什么經(jīng)。座云。講涅槃經(jīng)。諗云。問一段義得否。座云得。諗以腳踢空吹一吹。是什么義座云。經(jīng)中無此義。諗云。五百力士揭石業(yè)。便道無。 大眾晚參。諗云。今夜答話去。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出禮拜。諗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有僧游五臺。問一婆子云。臺山路向什么處去。婆云驀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舉似諗。諗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諗明日便去。問臺山路如前。婆答諗亦如前。諗歸謂其僧曰。我與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問。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不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恁么來者從師接。不恁么來者如何接。諗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有新到僧。謂諗曰。某甲從長安來。橫擔一條柱杖。不曾撥著一人。諗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無對。 有僧寫諗真。呈諗。諗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若不似我即燒卻?子。 諗上堂云。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還有答話分也無。后有僧舉似洛浦。浦扣齒。又舉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舉似諗。諗云。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僧云。請和尚舉。諗才舉前語。僧指旁僧云。者個師僧。吃卻飯了。作恁么語話。諗休去。 一日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諗坐而問曰。大王會么。王曰不會。諗云。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明日王公令客將傳語。諗下禪床接。侍者問云。和尚昨日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軍將來。為什么卻下禪床。諗云。非汝所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下等人來。山門外接。 諗臨終。寄拂子與王公曰。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盡者。 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謚真際大師。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從諗。青州臨淄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愿禪師道化翕如。諗執(zhí)心定志鉆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后于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禪道。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于諗。諗嘗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凡所舉揚天下傳之號趙州去道。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參南泉。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像。泉曰還見瑞像么。師曰。不見瑞像。祇見臥如來。泉便起坐。深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師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道不屬知。不屬不知。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師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千人萬人。盡是覓佛漢子。于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y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懷。祇是個主人公。更向外覓作么。一婆子請轉(zhuǎn)藏經(jīng)。師卻下床轉(zhuǎn)一匝。曰轉(zhuǎn)藏經(jīng)已竟。婆曰。比來請轉(zhuǎn)。全藏。如何祇為轉(zhuǎn)半藏。一日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又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恁么卻無。師曰。為伊有業(yè)識在。師曰。大眾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人物簡介
【生卒】:1010—1063 【介紹】: 真宗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封升王,立為太子。真宗死,嗣位,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始親政。在位時,西夏強盛,宋兵屢遭失敗。遼亦乘機索取關(guān)南之地。乃屈辱求和,增加納遼歲幣,又以銀、絹、茶等與西夏議和。官吏軍隊員額和俸餉大增,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局面形成。曾起用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實施新政,但不久即廢罷。在位四十二年。全宋詩
宋仁宗趙禎(一○一○~一○六三),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封升王,冊為皇太子。乾興元年(一○二二)二月即位,由章獻劉太后稱制主持朝政,凡十一年。明道二年(一○三三),太后去世,始親政。嘉祐八年卒,年五十四,葬永昭陵,廟號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建元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有《御制集》百卷(《玉海》卷二八),已佚。見《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紀》。今錄詩十三首。全宋文·卷九四○
宋仁宗趙禎(一○一○——一○六三),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章獻皇后養(yǎng)為己子。初名受益。祥符七年封慶國公,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兼中書令,明年進封升王,冊為皇太子。乾興元年二月即帝位,時年十三,太后稱制。明道二年太后崩,始親政??刀ǔ酰蜗膽?zhàn)起,任韓琦、范仲淹以拒之,遂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之戰(zhàn),后以歲賜銀、絹、茶等與西夏議和。契丹乘機逾盟,索取關(guān)南地,乃增歲幣,任富弼以和之。慶歷三年八月任范仲淹、富弼革弊圖新,實行「慶歷新政」。然因權(quán)貴沮之,旋罷。在位恭儉仁恕,然冗官、冗兵、冗費日增,漸成積貧積弱之勢。在位四十二年,年號九: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有集一百卷。見《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紀》,《玉海》卷二八《治平仁宗御書》條。
人物簡介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人。初依真戒大師安恭出家,繼趨京師業(yè)唯識百法。政和三年,選補右街香積院住持。五年,賜號寶覺大師。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為金仙、僧為德士、寺為宮觀,法道上疏力爭,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臨安。紹興元年,高宗召見,嘉其強直,改名法道,特賜號寶覺圓通法濟大師,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遷住廬山東林寺。紹興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九,《人天寶鑒》。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法道。舊名永道。順昌毛氏。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又受要天總持三藏密咒軌。及傳圓頓戒法于圓照師。咸得其要。政和中賜椹衣。主左街香積院。賜號寶覺。林靈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天下從之無敢后。師獨毅然抗詔。黥流道州。后七年還僧。建炎三年賜圓通法濟號。紹興間賜對。上面命欲為之去其涅跡。師曰。雖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這僧到老倔強。計自便。故事。道場僧左道右。崇觀以來遂易舊制。師不能平。詣朝廷。與道士劉若謙論辨。卒獲改正。十七年秋。說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無數(shù)。建塔九里松。 贊曰。 維古至人 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蠻鄉(xiāng)瘴重 黼座恩新 等視無礙 太虛浮云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永道。順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又受西天總持三藏密法。及傳圓頓戒法于元照師。咸得其要。政和中。賜椹衣。主左街香積院。賜號寶覺大師。林靈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天下從之無敢后。師獨毅然抗詔。上書曰。自古佛法。未嘗不與國運同為盛衰。魏太武崔浩。滅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興之。周武衛(wèi)元嵩。滅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貶死。隋文帝大興之。唐武宗。趙歸真。李德裕。滅佛法。不一年。歸真誅。德裕竄死。宣宗。大興之。我國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譯經(jīng)試僧。大興佛法。成憲具在。雖萬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為驚世之舉。陛下。不思太武見弒于閹人之手乎。周武為鐵獄之囚乎。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此皆前監(jiān)可觀者。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而違祖宗之法乎。書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從容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諸僧自為之。皆子為其父。臣為其君。以祈福報恩耳。今大毀之。適足以動人心??址巧琊⒅病I弦?。為之少回。未幾。靈素事敗。放歸賜死于道。復教。師量移近郡。尋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禪院。賜名法道。以旌護法。師之謫道州也??な亓艑佟=韵葔舴鹣窈杉先氤?。既而師至。皆善待之。時軍民多病。師咒水飲之。無不愈者。求者益多。乃為沼于營中以咒之。師既還。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低跫次?。東京留守宗澤承制。命師住左街天清寺。補宣教郎總管司。參謀軍事。為國行法。護佑軍旅。師往淮穎。勸化豪右。出糧助國。軍賴以濟。后奉詔隨駕。陪議軍國事。上欲加以冠冕。師力辭。詔加圓通法濟大師。一日上從容謂師曰。上皇為妖人所惑。毀師形服。朕為師去此黥涅。師對曰。上皇御墨不忍毀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強。乃敕住廬山太平禪寺。故事道場僧左道右。崇觀以來。遂易舊制。師不能平。詣朝廷論辯。卒獲改正。紹興五年。大旱。詔師入內(nèi)祈雨。結(jié)壇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鮮鯽。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悅。賜金缽。上以國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納清閒錢。師致書于省部。極論其非。傷大體而阻善化。言雖不行。勢亦少戢。紹興十七年秋。說偈。端坐而化。阇維。舍利無數(shù)。塔于九山九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