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清廣東順德人,字韶徵,一字星儕,又字華溪。道光二十九年舉人。書畫琴棋無不精妙。有《華溪詩鈔》。
人物簡介
陳則廉(1812年—1894年),字砥堂,號蒲溪,直隸香河縣人。晚清官員。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李文玕(李鴻章之父)同中三甲進士。外放四川知縣。任職期間,他目睹官場之腐敗,社會之黑暗,十分傷心,發(fā)誓不再為官,于是以家中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料為由,請調(diào)天津府儒學教授獲準。后眼見清朝日益腐敗,對外喪權(quán)辱國,因此在同治元年(1862年)以50歲辭職還鄉(xiāng),并在家鄉(xiāng)結(jié)廬施教,直至歸西。陳則廉生性耿直,不畏權(quán)貴。傳李鴻章父親去世后,需請與父親同輩且有名望的人為其父親“點主”,于是想請有世叔之輩份的陳則廉為其點主。陳則廉則因厭惡李鴻章崇洋媚外、喪權(quán)辱國而“三拒李鴻章”,最后李鴻章只好親自前往,并采取軟硬兼施之計,方才得逞。
人物簡介
【介紹】: 清山東日照人,字心齋。道光十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通天文、歷算,善制器,督造地雷、石炮、火機皆驗。同治年間官湖北督糧道,署按察使。有《造化究原》、《新火器說》。黃鶴樓志·人物篇
丁守存(1810—1881) 晚清官員、軍事科學家。字心齋,號竹溪(竹石)、次海,晚號石濤釣叟。山東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任戶部主事、軍機章京。同治三年授湖北督糧道,在任十載,后署按察使。通天文、歷算,善制器。同治七年(1868)九月,總督官文、李翰章,巡撫郭伯蔭動工重建黃鶴樓。丁守存作楹聯(lián)及《重建武昌黃鶴樓碑記》,介紹了重建同治樓的建筑尺寸等,其史料價值超過文學價值,為后代重建黃鶴樓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人物簡介
華國清,字鑒溪,四川瀘州(今瀘州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進士。以即用知縣簽分云南,轉(zhuǎn)授大關(guān)廳同知。咸豐三年(1853年)署鎮(zhèn)南州知州。同治六年(1867年)擢廣南府知府。年七十余歲因病免歸,主講川南書院。曾與田秀粟、施澤久合纂《直隸瀘州志》。
人物簡介
謝穎蘇(1811~1864),初字采山,后改管樵、琯樵,號北溪漁隱,又號懶云,亦稱懶云山人、懶翁。清福建詔安人。父聲鶴,能詩。少負奇氣,工技擊,精書畫,尤善水墨竹蘭,為閩派代表畫家。咸豐七年(1857)來臺,先后寓居臺南吳尚沾舉人家、臺南海東書院、板橋林本源家,并曾北游三貂嶺,時與大龍峒文士往來。后又往新竹潛園為客。流寓四年,臺北李學樵、新竹李逸樵等均追隨之,為當代流寓畫家中之最具影響力者,其書畫臺人多有收藏?;貎?nèi)地后,入彰化林文察提督戎幕,殉于漳州萬松關(guān)之役,士論壯之 。存詩十六首,見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等書,今據(jù)以校錄。全臺詩
謝琯樵(1811~1864),名穎蘇,初字采山,后改管樵、琯樵,號北溪漁隱,又號懶云,亦稱懶云山人、懶翁。福建詔安人。父聲鶴,能詩。少負奇氣,工技擊,精書畫,尤善水墨竹蘭,為閩派代表畫家。咸豐七年(1857)來臺,先后寓居臺南吳尚沾舉人家、臺南海東書院、板橋林本源家,并曾北游三貂嶺,時與大龍峒文士往來。后又往新竹潛園為客。流寓四年,臺北李學樵、新竹李逸樵等均追隨之,為當代流寓畫家中之最具影響力者,其書畫臺人多有收藏。回內(nèi)地后,入彰化林文察提督戎幕,殉于漳州萬松關(guān)之役,士論壯之〖參考:(1)盧嘉興〈前清流寓臺南的藝術(shù)家謝琯樵〉,收入氏著《臺灣研究匯刊》14,1974年6月。(2)盧嘉興〈清代流寓臺灣的藝術(shù)家謝琯樵〉,收入氏著《臺灣研究匯刊》19,1979年7月。(3)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shè)委員會,2004年5月一版一刷。(4)劉德城、周羨穎主編《福建名人辭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存詩二首,見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今據(jù)以移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宗室和潤(1812年—1866年),又稱和潤,字月溪,愛新覺羅氏,清朝皇族、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道光二十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后升任大理寺少卿。咸豐五年,任大理寺卿。次年,署刑部右侍郎。任盛京刑部侍郎。咸豐九年,改盛京戶部侍郎。同治二年,改工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卓橒(1813年—1857年),字鶴溪、一字午生、一字云木,號鶴溪,四川成都府華陽縣人。道光丁酉舉人,庚子進士。中進士授選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道光三十年任庚戌科會試同考官。咸豐元年任文淵閣校理;二年任日講起居注官;三年授右贊善;四年遷詹事府右庶子、大理寺少卿、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
人物簡介
曹登庸,字薌溪,河南光山人。清朝官員,書法家。曹登庸自幼聰慧,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丁未科二甲第四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年間,官至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以“直諫”之名蜚聲朝野。后因事以六部員外郎降補,閒居二十馀年,卒于北京。咸豐七年(1857年)曾彈劾河南學政俞樾試題“割裂經(jīng)義”,使俞樾被罷職。工書法,以楷書、行書見長。
人物簡介
【生卒】:1814—1862 【介紹】: 清陜西涇陽人,字黼侯,號小浦。道光十五年進士。授編修。道光末,為江西學政,受朝命查案,辦事得力。咸豐二年擢江西巡撫。次年,守省城九十余日,對抗太平軍。不久因事奪職,赴安徽軍營辦事。十一年回籍督辦團練防御回民起事。以勸降渭南回民軍,被其首領(lǐng)任武所殺。謚文毅。維基
張芾(1814年—1862年),字黼候、小浦,號小圃、冰溪,陜西省西安府涇陽縣(今陜西省涇陽縣)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道光十五年(1835年)登二甲一名進士(傳臚),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升庶子,直南書房;擢少詹事,超遷內(nèi)閣學士,督江蘇學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授工部侍郎,任滿回京,仍直南書房,調(diào)吏部侍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督江西學政。咸豐二年(1852年)調(diào)任刑部侍郎,留署江西巡撫,后實授。后太平軍圍攻長沙,奉召駐防,不久岳州被攻陷,后駐守九江。咸豐三年(1853年)鎮(zhèn)守瑞昌,后改駐守南昌,后因截留滇、黔銅鉛銀,被罷免削職。之后因戰(zhàn)局緊張,經(jīng)侍郎王茂蔭舉薦,負責操練鄉(xiāng)團。咸豐五年(1855年)攻克休寧、石埭。咸豐六年(1856年)在婺源、祁門擊退太平軍。母親去世后,因奪情留軍。咸豐七年(1857年)鄧紹良在灣沚陣亡,祁門、婺源皆告急。他在清華街、祁門。咸豐九年(1859年)攻佔婺源,授通政使,尋遷左副都御史。后督辦皖南四府一州軍務。咸豐十年(1860年)率軍連克太平、旌德、石埭、涇縣,卻后皆失守,由曾國藩繼任,張芾回京。咸豐十一年(1861年)后趕往陜西督辦陜西團練,會同巡撫瑛棨防回民暴動,后因參與調(diào)解,被回民首領(lǐng)任老五率眾折辱,然后被肢解。謚文毅,在陜西省城、倉頭鎮(zhèn)、江西、徽州并建專祠。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816—1884 【介紹】: 清僧。江蘇興化人,字蓮溪,號野航,又稱黃山樵子。善畫盈丈人物、仙佛,亦善禽魚、花卉、走獸。六十后率以蘭竹應人。晚寓上海,居一粟庵。
人物簡介
【生卒】:1817—1855 【介紹】: 清云南師宗人,字丹畦。道光十八年進士。授編修。咸豐間出為徽寧池太廣道。奉檄募勇,于霍山破捻軍,受李兆受降。復下蘄水、英山。以餉盡師潰,終為李兆受所殺。謚文貞。維基
何桂珍(1817年—1855年),字丹畦,號丹溪,云南省師宗縣人。官至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盡力圍剿太平軍,咸豐五年(1855年)在英山縣被嘩變降兵殺害。何桂珍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當時年方弱冠,曾告假回鄉(xiāng)娶妻。翰林院散館,授編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督貴州學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滿回京,升侍讀,次年在南書房行走,教授孚郡王讀書。咸豐三年(1853年),出任福建興泉永道,經(jīng)巡防大臣賈楨等奏請開缺,留京隨同辦理城防事宜。咸豐四年(1854年),授安徽寧池太廣道。當時省會安慶被太平軍攻陷已久,巡撫福濟駐扎于廬州。何桂珍治所在江南,被太平天國阻擋,于是在江北滯留,徵召兵勇。福濟令其馳援廬江,檄文到達時,廬江城已陷落,桂珍援救不及,被彈劾罷職,此后孤軍轉(zhuǎn)戰(zhàn)于潛、霍之間。咸豐五年(1855年)春,桂珍引兵攻克蘄水、英山,殲滅田金爵部,朝廷賞六品頂戴,留駐英山、霍山等地。此后民團相繼來投靠。李昭壽、馬超江等率眾投降后,糧餉不足,李昭壽截獲安徽巡撫福濟之密信,懷疑桂珍出賣自己,心懷不滿,于是年十一月初三日假意宴請桂珍,在英山小南門外設(shè)置伏兵。桂珍未及辯解即身首異處,四十馀名隨從均遇害。李昭壽仍不解恨,將桂珍之頭顱掛樹上,再以槍彈擊入水中。朝廷追贈光祿寺卿,贈云騎尉世職。同治初年,江南平定,曾國藩上疏追論何桂珍之功,朝廷晉其世職為騎都尉,謚文貞,并在英山縣建祠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