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伯斯  拼音:bó sī
Perth
城市名。位于澳大利亞斯旺河河口灣畔,瀕梅爾維爾和伯斯水道,為西澳大利亞州首府和都市區(qū)的中心。西元一八五六年設市,人口占全州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F(xiàn)為工業(yè)中心,產品有油漆、塑料、印染、水泥等。另有煉油廠和食品工廠。
《國語辭典》:西澳大利亞洲(西澳大利亞洲)  拼音:xī ào dà lì yà zhōu
Western Australia
洲名。位于澳大利亞西部,面積二百五十二萬七千六百二十一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三十萬。首府為巴斯(Bath)。經濟以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為主。盛產羊毛、小麥、肉類、木材,礦產有金、鐵、鋁、錳等,工業(yè)以煉油、軋鋼、木材加工為重心。
《國語辭典》: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拼音:bā bù yà niǔ jī nèi yà
Papua New Guinea
國名。位于南太平洋,隔著托雷斯海峽與澳大利亞相望。由巴布亞(Papua)及紐幾內亞(New Guinea)兩個殖民地合并組成。面積四十六萬一千六百九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首都為摩爾斯貝港(Port Moresby),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原始宗教,主要語言為英語。巴布亞、紐幾內亞原為英、德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聯(lián)合國交給澳大利亞合并托管治理,改名為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元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六日托管結束,正式獨立,并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單位為Kina。
《漢語大詞典》:棕色人種(椶色人種)
即澳大利亞人種。 大洋洲 及其附近地區(qū)的原有居民群體。體質特征:膚色棕黑或淺棕,發(fā)型呈波狀、卷曲狀,也有直狀,發(fā)色黑;眼色黑褐;唇形為厚唇或中等唇;眼裂較大;鼻較寬。主要分布于 澳大利亞 、 新西蘭 、 波利尼西亞 、 巴布 亞新幾內亞 、 斯里蘭卡 、 印度 南部等地。
《國語辭典》:白澳政策  拼音:bái ào zhèng cè
澳大利亞聯(lián)邦排斥非白種人移入的種族主義政策。澳大利亞國會于西元一九○一年制定《移民限制法》,依法移民官員可以阻止未通過嚴格語言測試者移入澳洲,以此限制非白種人移入。此政策于一九七三年正式廢止。
《國語辭典》:坎培拉  拼音:kǎn péi lā
Canberra
城市名。澳大利亞首都,位于新南威爾士州東南部,瀕莫藍比吉河。氣候宜人、冬暖夏涼,人口約二十多萬,是一個政治和文化都市。
《國語辭典》:昆士蘭(昆士蘭)  拼音:kūn shì lán
Queensland
州名。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瀕太平洋、阿拉夫拉海,首府為布利斯班。也譯作「坤斯蘭」。
《漢語大詞典》:澳大利亞人
澳大利亞的主體民族。主要由英國和其他歐洲移民的后裔結合而成。約1200萬人(1985年)。通用英語。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多住城鎮(zhèn)。主要從事工礦業(yè)和飼養(yǎng)業(yè)。
《國語辭典》:澳大利亞(澳大利亞)  拼音:ào dà lì yà
Australia
國名。位于太平洋南部。參見「澳大利亞聯(lián)邦」條。
《漢語大詞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澳大利亞的大學。1946年創(chuàng)建于堪培拉。設有生物科學、化學、地球科學、約翰·柯廷醫(yī)學、太平洋地區(qū)、自然科學、社會研究學校等高級研究學院以及文科、亞洲研究、經濟、法律、理科分院等大學學院。
《漢語大詞典》:大堡礁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在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珊瑚海中。南北長2000余千米,東西寬19~240千米。包括近千個島礁和沙灘,總面積20.7萬平方千米。由三百五十多種絢麗多彩的珊瑚組成,造型千姿百態(tài)?,F(xiàn)已將其中的一部分劃為海洋公園。
《漢語大詞典》:大自流盆地
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在澳大利亞中東部。面積約17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地下廣布承壓水層,儲有大量地下水。
《漢語大詞典》:卡奔塔利亞灣
澳大利亞北部最大的海灣。是阿拉弗拉海的支海。面積69.9萬平方千米。
《漢語大詞典》:堪培拉
澳大利亞首都。人口30萬(1994年)。城市以格里芬湖為中心,湖南為行政區(qū),湖北為商業(yè)中心。多公園和林地,有“花園城”之稱。有國立堪培拉大學、圖書館、藝術館等。
《國語辭典》:墨爾本(墨爾本)  拼音:mò ěr běn
Melbourne
城市名。澳大利亞聯(lián)邦最主要的金融都市和第二大城市,位于澳洲東南沿海平原,臨菲力普灣。輸出品有羊毛、小麥及肉類等。工業(yè)從農產品加工的輕工業(yè)到汽車、飛機制造的重工業(yè)應有盡有。也譯作「墨爾缽」、「梅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