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諸釋子以火聚驗羅睺羅
【佛學(xué)大辭典】
(傳說)佛出家之夜,耶輸懷胎,六年后,佛成道之夜始生。故諸釋子疑之。惡聲盈城。乃作火坑,母子共投之,無恙。諸釋子始不疑。見雜寶藏經(jīng)十。
鉆火得冰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法苑珠林曰:「未見鉆火得冰,種豆得麥。」喻因果不能相反也。
鸚鵡救山火
【佛學(xué)大辭典】
(傳說)山火燒林,鸚鵡思林恩,取水灑林。天帝見而感之,降雨止火。見僧伽羅剎經(jīng),經(jīng)律異相十一,義楚二十三。
飛蛾投火
【俗語佛源】
多用以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經(jīng)》說:「汝等今者興建是意,猶如飛蛾投于火?!顾巍べ懖刂鬏嫛豆抛鹚拚Z錄大隨開山神照禪師》:「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购鬄樗渍Z,如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qū)に恢?,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飛蛾撲火,自討死吃的?!梗▽捜蹋?/div>
無明火
【俗語佛源】
「無明」即癡味,無慧,昧于事理,系從梵語Avldya意譯而來的。隋·慧遠(yuǎn)《大乘義章》卷四:「言無明者,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埂笩o明」居「十二因緣」之首,謂由「無明」不覺,造種種業(yè),結(jié)識入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独銍?yán)經(jīng)》卷四說:「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苟呦嗪?,就產(chǎn)生出生命。南朝齊·蕭子良《凈住子凈行法門》說:「將恐煩惱熾火,無由而滅;無明重暗,開了未期?!菇?jīng)中對「無明」有各種詳盡的分析。修行佛法的歸宿成佛,也就是要徹底破除無明。無明包括貪欲和嗔怒等。在俗文學(xué)中,亦作無明火,無明業(yè)火,一般指怒火。如《劉知遠(yuǎn)諸宮調(diào)》第十一:「平白以無明火,不改從前窮性氣?!乖へ蛾惶焖返谒恼郏骸高@廝待放蒙掙,早撥起咱無明火不鄧鄧。」《水滸傳》第三回:「心頭那一把無明業(yè)火,焰騰騰的按納不住?!挂仓肛澯?。如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怎管的閑花風(fēng)月自冤業(yè),無明火未斷絕,又生出閑枝節(jié)?!梗ɡ蠲鳈?quán))
火中生蓮
【俗語佛源】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dá)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jīng)·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怪^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欲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羅虬《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顾巍ぬK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梗ɡ罹龑?/div>
火燒眉毛
【俗語佛源】
源于《五燈會元》卷十六:僧問:「如何是急切一句?」蔣山法泉禪師答:「火燒眉毛?!埂缎牡赜^經(jīng)》卷五指出:「精勤修習(xí),未當(dāng)暫舍,如救頭燃。」謂佛教徒欲求出離生死苦海,當(dāng)以急迫之心精進(jìn)修持,不容懈怠。火燒眉毛之意與此相似。情勢緊迫,必須立即設(shè)法去解決眼前的因境,俗謂之「火燒眉毛,且顧眼前」。如《鏡花緣》第三五回:「小弟此番揭榜雖覺孟浪,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個『火燒眉毛,且顧眼前』之計,實是無可奈何。」也指缺乏長遠(yuǎn)的眼光,只圖眼前的利益,得過且過。如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八章:「(他)何去何從,沒有了主意,背著手,踱幾步,咳!火燒眉毛顧眼前嘛?!梗ɡ蠲鳈?quán))
十種善法──火喻菩薩十種善法
【三藏法數(shù)】
(出除蓋障菩薩所問經(jīng))
鍛煉陶镕,必假其力,起滅變化,莫測其由;至若盡群有而歸一空,破諸暗而昭萬象,是皆火之德也。菩薩修行,以智慧火,了妄即真,鍛凡成圣,破有著而歸空,照昏迷而為朗,故以火喻焉。
〔一、燒煩惱薪〕,智慧如火,煩惱如薪。菩薩以智慧觀察,滅除貪瞋癡等煩惱,凈盡無馀;譬如大火,能燒大地草木諸類,凈盡無馀也。
〔二、成熟佛法〕,菩薩修行,以智慧觀察,成熟一切佛法,既已成熟,歷劫不壞;譬如火性之熱,能使依地所生一切種子及諸藥等,悉能成熟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三、乾煩惱淤泥〕,若心著煩惱,性則昏昧而不明,猶身染淤泥,體則污穢而不潔,故名煩惱淤泥。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察,斷除煩惱之垢,復(fù)本明凈之性;譬如大火,能乾一切濕物及淤泥也。
〔四、如大火聚〕,謂諸有情,為煩惱所苦,有若寒病所逼。菩薩以智慧力,種種開示,令其離苦得樂;如大火聚,人若向之,即得脫于寒逼之苦,而獲溫?zé)溨畼芬病?br />〔五、作光明照〕,菩薩修行,以智慧光明普照,令一切有情,于其昏暗未覺悟者,咸使覺悟;譬如有人于雪山頂,然大火聚,光明遍照,則無幽而不燭也。
〔六、能使驚怖〕,菩薩有大智威德,光明烜赫,能令天魔外道,悉生驚怖,離彼地方,退伏遠(yuǎn)去;譬如大火,所有一切惡獸,皆生驚怖,離己窟穴,四散馳去也。
〔七、能作安慰〕,謂諸有情,昏迷不覺,沉淪諸趣,受苦無窮。菩薩乃能說法,種種安慰,令離煩惱之稠林,趣菩提之正路;譬猶遠(yuǎn)道之人,夜行曠野,迷失方所,心生恐怖;若見火聚,即詣其所,心得安慰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八、利與眾共〕,菩薩隨得利養(yǎng)受用資具,悉能與眾共之,若貴若賤,等無有異;譬如大火光明,普照一切,無分彼此也。
〔九、人所供養(yǎng)〕,菩薩慈悲無量,化導(dǎo)亦廣,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皆悉奉事供養(yǎng),如諸佛想;譬如世間之火,諸婆羅門、剎帝利、民庶等,皆悉奉事也。(梵語婆羅門,華言凈行。梵語剎帝利,華言田主。)
〔十、人不輕慢〕,謂菩薩于大乘中,雖初發(fā)心,能令世間天、人、阿脩羅等,不敢輕慢,蓋天、人等,知彼菩薩,不久當(dāng)?shù)脽o上佛果;譬如小火,人不敢輕,所謂星火雖微,亦能燎原,其可忽哉。
火途對瞋忿
【三藏法數(shù)】
火途即地獄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常為鑊湯爐炭等熱苦所逼,故四解脫經(jīng)稱為火途。蓋由眾生無慈悲心,常懷瞋忿,致感斯報。故云火途對瞋忿。
火焰光光明大寶
【三藏法數(shù)】
火燄光光明大寶者,譬如來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寶,由此光明,觸彼菩薩,令舍所起廣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也。
火大生赤
【三藏法數(shù)】
謂虹蜺體具眾色,其中赤色,乃因火大而能顯發(fā)。蓋火之色性本赤,虹必因日照而現(xiàn),故云火大生赤也。
火不燒
【三藏法數(shù)】
謂由慈心,內(nèi)無熱惱,外得清涼,即火不能燒也。
熱氣多見火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人鉆木得火,復(fù)理火事,以煖相分多,煖想即生,故夢于火,是則熱氣多而見火也。
火界聚
【三藏法數(shù)】
火以燥熱為性。謂人之身,有內(nèi)火界,而受于生,即熱身、煖身、煩悶身、溫壯身、及能消飲食之類,是名火界聚。
火難
【三藏法數(shù)】
觀音經(jīng)云: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shè)入大火,火不能燒。蓋持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言其執(zhí)持,無少懈也。設(shè)入者,不定之辭,若人遭此難者,一心稱名,必得解脫。如應(yīng)驗傳云:晉元康中竺長舒居于洛陽時,為延火將及草屋,在于下風(fēng),豈有免理。一心稱菩薩名,即風(fēng)回火轉(zhuǎn)。狹識淺見者以為偶爾,后因風(fēng)燥之日,故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其人即叩頭謝罪。如此應(yīng)驗,非一而已。